非凡领越“一换五”私有化堡狮龙 小股东换还是不换?
李宁持有的非凡领越计划以换股方式,将老牌服装公司堡狮龙私有化 重点: 非凡领越以市场流通不足为由,私有化堡狮龙 堡狮龙正转策略,主攻骑行服饰 刘智恒 今年初,市传前体操王子李宁有计划与私募基金联手,将他一手创立的运动品牌李宁有限公司(2331.HK)私有化。正当大家紧盯事件进展时,李宁本人控制的非凡领越有限公司(0933.HK),率先提出将旗下的堡狮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592.HK)私有化,为李宁系私有化打响第一炮。 堡狮龙是香港老牌休闲服装公司,1987年由纺织世家罗定邦家族创立,高峰时全球设有近千家分店。随着市场潮流的变迁,堡狮龙业务下滑,2020年非凡领越伙同罗氏后人罗正杰,以4,662万港元向罗定邦之子罗家圣购入66.6%股权。 易手后堡狮龙过去三年表现仍持续不济,2021至2023年分别亏损3.4亿港元(4400万美元)、1.32亿港元及2.23亿元,今年上半年仍亏损5,198万港元。今年非凡领越决定,将堡狮龙旗下运动及休闲品牌“bossini.X”重塑,改为骑行服饰系列。 刚启动转型就要将其私有化,非凡领越解释,堡狮龙持续亏损,需要外部资金支持,但股份流动性较低,要在公开市场筹集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维持公司上市地位的成本及开支不菲,私有化可以减低支出。 换股作价有折让 是次私有化,非凡领越以1股换5股堡狮龙股份,通过注销以削减堡狮龙已发行股本,再而撤回其上市地位。 按10月16日非凡领越收市价0.54港元,以1对5的换算,相等于每股堡狮龙为0.108港元,但当天堡狮龙收市价0.123港元,换言之出价折让12.2%。 由于作价较现股价低,10月17日复牌后,堡狮龙当天收市劲挫16.3%至0.103港元,非凡领越亦跌1.85%至0.53港元。 究竟小股东应否接受私有化,一定程度要看堡狮龙的前景,若我们看好其未来发展,那就没必要换取非凡领越股份。 堡狮龙难浴火重生 服装行业很特别,当一个大品牌走下坡,被市场离弃时,是很难将消费者的观感扭转,品牌能重生者凤毛麟角。强如当年的思捷(0330.HK),从神坛走下来后,经历十年摸索仍处迷思之路。曾是优衣库(6288.HK;9983.T)学习对象的佐丹奴(0709.HK),近年被指沦为外佣服装,至于G2000,只能偶尔在二三线商场见其店铺踪影。 即使非凡领越将堡狮龙重新定位发展骑行服装,找到一个发展方向,但骑行服饰品牌强手环伺,Assos、Castelli及Specialized等国际品牌占据市场,堡狮龙要从零到突围谈何容易。 况且要拓展新业务,资金肯定不可或缺,堡狮龙的财务能力有限,很大程度要看非凡领越是否愿意投放资源。可非凡领越要着力发展的品牌是2022年购入的Clarks及今年新购入的火柴棍(Haglöfs),堡狮龙的中期收入只占5.2%,熟轻熟重显而易见,能投入多少去经营堡狮龙实属一大疑问。 最致命是大环境,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疲弱,零售业陷入内卷局面;另外是网购盛行,以门店为销售点的堡狮龙更是四面受敌,门店由2021年中的882间,跌至今年中期的427间,情况未许乐观。 看到此,对堡狮龙能浴火重生实难寄厚望。然而,非凡领越只以换股方式私有化,对小股东来说,始终未能实际套现。现且换股作价也不理想,非但没溢价,更出现折让。 非凡领越未成气候 那最后就要看非凡领越的前景,李宁于2010年收购香港创业板公司快意节能,易名为非凡中国,去年转往主板上市,又再改名非凡领越。李宁接手公司逾十年,一时说做体育经纪及运动品牌,后又说要开发体育房地产,甚至力攻电竞及经营滑雪场。到近两年收购堡狮龙、意大利的Testoni及英国品牌Clarks,则又似转营休闲的衣物鞋履,业务摇摆不定,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业绩方面,过去多年非凡领越表现一般,多次靠出售李宁有限公司的股份才录得盈利。去年亏损1.19亿港元,今年中期表现也倒退,盈利下跌14.5%至1.13亿港元。 目前Clarks占非凡领越收入达86%,品牌未来是成或败,直接关乎集团生死。从中期业绩看,Clarks收入正在下跌,较去年同期跌6.2%至43.8亿港元;而最大问题就如非凡领越所言:“欧美地区高通胀和高利率,以及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以致消费意愿薄弱”,大环境对零售极不利,特别是贵价产品。 非凡领越购入Clarks前,这家老牌鞋企已光环渐褪,亏损多年及涉临破产,非凡领越能否扭转劣势,让产品重生实属未知之数。 堡狮龙难有大作为,非凡领越又未成气候,小股东在换股还是不换股中可说陷入迷思;或许还是两者不选,候股价反弹,直接沽售套现,转觅其它投资机会来得实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佐丹奴上半年利润暴跌
这家服装零售商预警称,由大中华区市场销售额下滑,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47% 重点: 佐丹奴国际表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介乎1亿至1.3亿港元之间,较去年同期的1.9亿港元大幅下降 愈来愈多的零售商感受到中国消费支出疲软的压力,该品牌是其中最新一家 梁武仁 尽管佐丹奴国际有限公司(0709.HK)的名字听起来很国际化,但业务仍然严重依赖全球的一个特定地区,即大中华区。随着中国内地消费者日益谨慎,导致该市场迅速失去光彩,这种依赖给该公司带来了压力。 上周四,佐丹奴发布盈利预警,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介于1.1亿港元至1.3 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9亿港元大幅下降。虽然一次性支出和韩国合资企业的利润下滑是部分原因,但内地和香港的销售疲软才是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 佐丹奴一直试图让自己与听着颇为国际化的名字相符,虽然起源于香港,但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意大利高级时装。尽管公司已进入其他市场,但中国内地和香港对该公司来说仍至关重要。最新的盈利预警没有透露各地区的情况,但内地和香港(以及澳门和台湾,加起来组成大中华区)占今年一季度总收入的约42%。截至6月的三个月里,这个比例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 今年一季度,来自内地和香港的贡献同比确实下降了,降幅高达5个百分点。但这更多地指向该公司大中华区业务存在问题,而非海外业务。 今年前三个月,佐丹奴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下降约13%,而东南亚和澳大利亚销售额增长约9%,占公司总收入的41%左右。海湾合作委员会地区的中东国家销售额增长约10%。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增长还不错,但也算不上出色,尤其是在中东,佐丹奴虽已进入该地区30年,但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 考虑到佐丹奴进入东南亚也相当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它在香港成立不到10年的时间),来自该地区的收入有些令人失望。 国际扩张步伐缓慢导致佐丹奴只能在国内发展,严重依赖内地和香港来推动收入增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那三十年里,这没问题。但过去两年随着增长大幅放缓,消费者控制支出,这就成了问题。 在约占佐丹奴去年收入17%的中国内地,今年6月零售销售额增长放缓至仅2%,创下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连前一个月已经疲软的3.37%都不及。香港的消费者信心更差,5月的零售销售额同比暴跌11.5%。 对实体店的依赖 佐丹奴还受制于严重依赖实体店网络,这使它在面对拥有大量线上业务的公司时处于劣势,更不用说像拼多多(PDD.US)和快时尚品牌Shein这样的纯线上零售商。 佐丹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由《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创立。该公司一直在努力跟上Shein和优衣库等大型快时尚连锁店崛起的步伐,今年早些时候,董事会还上演了精彩的内斗戏码。4月,持有佐丹奴24%股份的香港房地产巨头新世界发展背后的家族出手,赶走了佐丹奴的CEO和董事会主席刘国权,两年前,该家族曾经试图将佐丹奴私有化而未果。 显而易见,佐丹奴需要地域扩张,以缓冲香港和内地高度关联的经济放缓导致的衰退。感受到压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服装店,汽车和珠宝等非必需品的零售商也纷纷报告销售放缓。本月初,化妆品销售商逸仙电商 (YSG.US)在给出最初指引不到两个月后,突然大幅下调了第二季度营收预期。 意识到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佐丹奴似乎正在努力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在这方面的最新举措,是在一月宣布与Bridgelinkx Ventures达成合作,拓展加拿大市场。同时,它还试图将印度的业务增加一倍。 佐丹奴的股价已从2013年的高点下跌80%以上,目前市销率(P/S)远低于1倍。其市盈率(P/E)也在7倍左右。不过,公司的股票表现优于困境艰难的竞争对手思捷环球(0330.HK),后者的市盈率为6.3倍,市销率仅为0.06倍。 而且,Esprit现在的表现远不如佐丹奴,一直在关闭门店,剥离资产,试图以此挽救濒临破产的局面。 佐丹奴尚未陷入这样的危机状态,但对公司来说,要稳定未来,全球扩张似乎仍是必要。虽然佐丹奴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了步伐,但最新的盈利预警显示,尽管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拓展业务,但佐丹奴依然相当依赖大中华区。 收购可能有助于佐丹奴在海外快速发展,但目前远不清楚公司是否具备这么做的资源。毕竟,去年其现金持有量缩减至9,200万美元左右。多年来,佐丹奴一直受益于中国消费者对廉价而时尚的服装需求。但时代变了,现在该公司需要摆脱曾经培育过它的中国市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出售商标及域名 思捷环球王者殒落
这家曾是香港“蓝筹股王”的时尚品牌,市值由高峰时的1,715亿港元,跌至现在只剩仅约4亿港元 重点︰ 思捷环球公布,已与第三方洽谈出售商标及大中华地区的主要域名,作价4,750万美元 分析认为,这次交易对思捷环球的帮助不大,也不太可能会派特别股息 裴梓龙 这家曾经的蓝筹公司,属于八十年代潮流指标,市值一度高达1,715亿港元,也曾是基金爱股,但最终逃不过时代的摧残,再次证明股市没有永恒。 这里说的是思捷环球(0330.HK, Esprit)。20多年前,它由一代女神林青霞作为代言人,要是能穿上Esprit的服装,可谓站上潮流的尖端。对于70后与80后来说,对思捷剩下的或许就只有思念。最近,思捷环球宣布,正与独立第三方就可能出售商标、相关权益及大中华地区的主要域名,进行最后阶段的磋商,作价4,750万美元,折合仅约3.7亿港元。 思捷环球解释,集团大中华区市场业务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并出现亏损,而目前尚未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或最终协议。于签署最终协议后,预计将收到1,000万美元的首期付款,潜在出售事项的所得款项,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消息公布后,思捷环球的股价一度大涨逾34%,但随后两天已跌回消息公布前水平,反映投资者并不看好交易。大华继显(香港)研究部策略师杨韵锐称︰“思捷环球去年亏损高达23.39亿港元,就算最终达成交易,3.7亿港元对其帮助根本不大,也不太可能会因此派特别股息。” Esprit是由The North Face创办人Douglas Tompkins与前妻Susie Russell创立,以追求自由、活力及青春为理念。1981年,本是Esprit采购代理的邢李㷧将Esprit引入香港,于铜锣湾开设第一家分店;1990年,Esprit创办人闹离婚,Douglas Tompkins开始出售股份,邢李㷧看准时机成立思捷环球不断增持,1993年,他把思捷环球亚太业务打包在香港上市,直到2002年全面拥有Esprit。 邢李㷧正是林青霞的丈夫,林青霞每次出席活动,都穿上Esprit的服饰,成为行走的广告牌,在强大粉丝效应下,品牌于中国及香港极速走红,成为潮流象征。伴随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思捷环球2007年迎来高峰时刻,股价高见123.5港元,市值高达1,715亿港元。 在思捷环球持续上涨之时,灵魂人物邢李㷧却开始逐步淡出,2006年先后辞去主席及行政总裁职位,更陆续减持手上股份,直到2010年沽清,累计套现约219亿港元。 邢李㷧的减持,也许说明了他的精准眼光。2008年金融海啸后,思捷环球遭受重创,业绩倒退,股价展开长达十多年的跌浪,2013年更被剔出蓝筹,中国业务因H&M、优衣库及Zara等快速时尚兴起开始倒退。随着股价持续跳水,其最新市值已跌至不足4亿港元。 Esprit定位不清 “不时髦不洋气,也不是地板价,看不到有买的理由,现在可以选择的品牌太多了。”中国的网民是这样形容Esprit。杨韵锐也认同Esprit的定位不清楚,“Esprit的模式是中央设计,再找代工生产,之后到零售分销。由于周期长,款式设计不够快不够多,加上价钱不高不低,对比优衣库、H&M等快速时尚,Esprit的模式已追不上潮流。” 早在2020年,思捷环球已关闭亚洲区所有门店。虽曾打算卷土重来,与慕尚集团合资,但最终受新冠疫情影响无法成事。思捷环球败走中国市场,除了面对快速时尚的竞争外,另一原因在于香港文化的影响力衰落,而且未能及时迎合市场,一如不少港商,过去北上都遭遇了类似的败仗。 衣、食、住、行,四大范畴的港商在内地市场都不一定吃得开,例如大家乐(0341.HK)2003年时就曾大举进军内地,但因口味未能迎合内地消费者,最终大关门店;另外,虽然香港曾经引领亚洲流行文化,但随着韩流兴起,加上内地娱乐市场逐渐开放,香港娱乐事业已失去光环;加上社交媒体及网购普及,曾经引领潮流的思捷环球,也因为未能及时适应市场而面临衰落。 就算是欧洲业务,思捷环球也陷入接连破产的危机,近年在重组之路艰难而行。上月底,其瑞士附属公司因过度负债已进入破产程序,而早前在比利时、德国的附属公司也申请了破产。 思捷环球曾多次尝试改革,2012年以4,035万港元的天价年薪找来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的马浩思担任行政总裁,尝试“Zara化”,但以失败收场;2018年再找来曾任连锁服装集团New Look行政总裁的Anders Christian Kristiansen接棒改革,本来略有成绩,但却遇上新冠疫情,思捷环球再受重创。 90后及00后作为消费主力,更注重的是个性表达与消费体验,同时注重高性价比,如果跟不上消费者的喜好及时调整策略,那么恐怕只会被淘汰出局,就像Esprit的情况一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