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ild ride for TransThera investors

药捷安康股价坐上过山车  “妖股”背后业绩成色几何?

虽有临床管线进展的利好,但股价暴涨的更大推力来自该股票​​被快速纳入重要指数​​引发被动资金集中买入 重点: 药捷安康是一只典型的港股"小盘股",在港股的实际流通股仅约550万股 现有管线均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盈利,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仅360万元    莫莉 近期,港股医药市场上一支上市不足三个月的次新股成为资本市场焦点,创新药企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7.HK)的股价在短短六个交易日内股价最高飙升超过550%,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跻身港股医药龙头行列。 然而暴涨之后紧接暴跌,仅在9月16日单日,其市值就蒸发近1,900亿港元,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如此极端的股价波动背后,究竟有何推手? 从消息面来看,药捷安康此轮股价的抬升与公司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相关。9月10日晚间,药捷安康发布公告称,其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治疗经治失败的激素受体阳性(HR+)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或低表达(HER2-)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II期临床试验,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默示许可。“临床默示许可”意味着,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在提交后经过60个公示日且未收到否定或质疑意见,药企可依据提交的试验方案启动相应临床试验。 替恩戈替尼是一款First-in-Class的MTK抑制剂,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激酶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潜力治疗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胆道系统癌症等各种复发或难治、耐药实体瘤。今年6月,替恩戈替尼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授予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快速通道认证。 但是,对于创新药企而言,披露旗下管线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相比于药品正式获批上市、达成重磅授权合作等里程碑事件,并非典型的重大利好,更不足以单独支撑股价飙升超50倍的现象。其背后更大的驱动因素,在于该股被快速纳入多个重要指数,进而引发大量指数ETF基金进行被动型资金配置,这种机制性的资金流入成为了股价暴涨的核心推手。 9月8日,药捷安康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同时成为恒生综合指数、恒生综合中小型股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创新药指数等9只恒生系列指数的成分股。在南向资金的持续加持下,药捷安康的股价从9月10日开始开始腾飞,10日至12日的股价单日分别上涨27.57%、20.78%和77.09%。 9月15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实施季度定期调整,药捷安康也被纳入成份股,股价进一步暴涨,当天以上涨115.58%、报415 港元/股收盘。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是一个反映港股通范围内创新药上市企业整体表现的指数,选取的是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大于1000万港元、日均总市值排名前50名的创新药公司,多支港股通创新药ETF锚定该指数进行被动交易。 药捷安康是一只典型的港股"小盘股",市场流通盘稀缺。公司于今年6月2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在此次IPO中,药捷安康的发行价为13.15港元,总股本约3.97亿股,IPO公开发行1528.1万股。此外,药捷安康IPO还引入5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约977.40万股,并设有6个月禁售期。扣除基石投资者认购部分及原股东持股后,药捷安康在二级市场上的​​实际可自由交易的流通股仅约549万股。 这意味着,药捷安康在二级市场上的可交易筹码极为有限,价格更容易受到资金集中买入卖出的影响。当药捷安康被纳入相关指数后,跟踪这些指数的ETF基金出于复制指数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被动配置和买入​​。这种集中性的需求出现在流通盘很小的背景下,会迅速推高其股价。 尚处于研发期 面对一度超过千亿的市值规模,市场不少声音质疑药捷安康及其在研管线能否支撑起如此高的估值?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血管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 除了替恩戈替尼之外,药捷安康还拥有五款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及多款临床前阶段候选产品,现有管线均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盈利。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滑65.1%至360万元,主要由于银行存款利息及理财收入减少410万元以及政府补助同比减少270万元。公司近年来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亏损金额分别为3.43亿元、2.75亿元和1.23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药捷安康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减少21%至4.49亿元。 当前药捷安康的市值已经回落至590亿港元,相较于高峰期的市值下跌近八成。港股市场对于迟迟无法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直信心有限,例如,2020年上市的嘉和生物(6998.HK)尽管有合作授权收入,但市值仅有21亿港元。虽然药捷安康拥有前景看好的核心产品,但其股价过大的波动性显然存在过度炒作之嫌,投资者需要警惕入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eveloper of drugs for advanced or recurrent cancers has already conducted nine financing rounds, but will not start generating commercial revenue before 2026, as all its products are still in the trial stages.

药捷安康曾9轮融资 事隔三年再冲港交所

这家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的药企,至少要等到2026年才有望进入商业化回报阶段 重点: 药捷安康过去十年的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一项对外授权合作,但该合作已于去年终止 公司2023年2月完成最后一轮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45.9亿元,并且第二次申请在港股上市   莫莉 随着创新药高估值泡沫破灭,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脚步去年曾明显放缓。不过,在A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不断收紧之际,相对活跃的港股市场成为众多内地企业、尤其医药公司的重要募资渠道。近期,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一次递表失效三年后,第二次向港股发起冲刺。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药捷安康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目前暂无商业化上市产品。公司拥有6款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候选药物管线,以及一款处于临床前研究的管线。 其中,研发进展最快的核心产品Tinengotinib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在中国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此后或将提交上市申请。换言之,药捷安康至少要等到2026年,才有望进入商业化回报阶段。 这款Tinengotinib是独特多靶点激酶(MTK)抑制剂,有潜力治疗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胆道系统癌症等各种复发或难治、耐药实体瘤。招股文件称,Tinengotinib是针对胆管癌世界首个、而且唯一一个针对FGFR抑制剂复发或难治性胆管癌患者,并已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的研究药物。报告显示,去年全球胆管癌患者人数约28万人,当中约25.2%的胆管癌患者出现FGFR变异,对于一款抗癌药来说,约7万人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 在这个有限的市场中,Tinengotinib还面临其他已上市的竞争对手。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三种FGFR抑制剂用于胆管癌的治疗,中国市场则仅有信达生物(1801.HK)引进的佩米替尼获批用于治疗胆管癌。招股文件称,获批准的FGFR抑制剂,无法解决对前代FGFR抑制剂的耐药性,因此Tinengotinib或将满足FGFR抑制剂耐药后的临床需求。 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公司现任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吴永谦2016年入股公司,两年后Tinengotinib开始启动在美国的一期临床试验,此后研发进展加速。现年61岁的吴永谦拥有逾27年生物医药行业经验,曾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担任四环医药(0460.HK)的首席科学家,亦有医药企业管理营运经验。 收入靠对外授权 由于暂无产品收入,药捷安康过去十年的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一项对外授权合作。2020年8月,公司与韩国LG Chem达成对外授权合作,LG Chem以总计3.5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获得TT-01025在中国和日本以外的全球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利。2022年4月,TT-01025针对健康受试者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束,试验结果显示其具有安全性和良好耐受性,但是LG Chem与药捷安康在2023年终止了这项合作,招股书并未披露具体原因。 自从吴永谦2016年接手公司以来,药捷安康的融资步伐不断加速,几乎每一年都引入新的投资者,共完成9轮融资。从最初的融资3,000万元,到最高的D轮融资6.43亿元。2023年2月,药捷安康完成最后一轮D+轮融资,筹集了2.6亿元,投后估值达到45.9亿元。 从药捷安康的股东背景来看,不少资金为南京的政府及产业基金,例如公司所在地的江北基金、南京鹰盟等,同时亦有中银资本等机构投资者。 药捷安康持续融资的原因在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在2022年和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4万元和118.1万元,由此可见,前述与LG Chem的合作并未给药捷安康带来太多收入。然而,2022年和2023年的亏损,分别为2.52亿元和3.43亿元,其亏损主要来自研发支出。截至去年底,公司手持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余额仅有4.97亿元,按当前的管线进度,未来研发开支还将继续增加。 因此,药捷安康寄望于在港股上市后获得更大规模的融资支持。招股文件称,IPO融资所获资金的61%将用于核心产品Tinengotinib的研发,20.4%将用于其他管线产品的研发,8.6%将用于组件商业化网络,其余10%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药捷安康尚未披露招股详情,但港股市场对于无上市产品的未盈利生物企业的估值并不高。例如,2020年上市的嘉和生物(6998.HK)已有一款获批上市产品,但到2023年仍没有营收,其最新市值仅有5亿港元,远低于当年上市的115亿港元。因此,药捷安康如果希望以超越最后一轮估值的市值在港股上市,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