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增长疲软核心临床进展不顺 再鼎医药遭遇挑战
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再鼎医药核心产品增长疲软与研发管线受挫的双重困境 重点: 贝玛妥珠单抗作为重磅预备产品,最终分析结果不及预期触发市场负面情绪 市场普遍认为再鼎医药的业绩不及预期,两款核心产品艾加莫德、则乐收入表现不佳 莫莉 在生物医药行业,一直流传着一条“双十定律”——研发一款创新药需要耗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并且大约90%的新药会倒在半路上,药物研发的临床进展不及预期在医药行业并不罕见。可是,当再鼎医药有限公司(Zai Lab Limited, 9688.HK)公布一项核心产品的 III期临床遭遇挫折后,其港股股价次日却应声暴跌,这一剧烈的市场反应似乎不太寻常。 9月3日,再鼎医药发布公告称:合作伙伴安进公司评估贝玛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胃癌治疗的FORTITUDE-101 III期临床研究完成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在最终分析中,此前于中期分析时观察到的生存获益幅度减弱。 因此,再鼎医药决定等待另一项FORTITUDE-102研究结果再提交贝玛妥珠单抗的注册申请,这意味着该产品的上市申请将被推迟至少半年。 贝玛妥珠单抗是再鼎医药于2017年授权引进的一款全球首创(FIC)的FGFR2b靶向单克隆抗体,再鼎医药支付5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不超过4,000万美元的里程碑款项获得该药物在大中华区的独家研发和商业化权利。在FORTITUDE-101临床研究的中期分析中,贝玛妥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在随机III期试验中证实可为某一类胃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的FGFR2b抑制剂。胃癌是全球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中国是全球胃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对于IV期胃癌患者,其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10%。 贝玛妥珠单抗作为再鼎医药备受瞩目的重点在研产品,其中期分析时展示的优异临床数据曾极大提振了市场预期,然而最终分析的反差结果显著挫伤了投资者信心,成为引发市场负面情绪的直接导火索。消息公布后,再鼎医药港股次日开盘低开近7%,盘中一度下探至22.52港元,股价创下逾三个月新低,全日收跌幅11.99%。 不过,此次下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创新药板块整体热度较高、累积涨幅较大的背景下发生,当日创新药概念股普遍遭遇回调,恒瑞医药 、歌礼制药等个股均录得超过5%的跌幅。 业绩不及预期 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再鼎医药核心产品增长疲软与研发管线受挫的双重困境。2025年第二季度,再鼎医药总收入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9%,期内的净亏损为8,916.5万美元,同比收窄33.33%。尽管公司维持 2025 年全年收入5.6-5.9 亿美元的指引不变,但投行浦银国际认为,该指引目标对应下半年的收入需要实现同比 63%-77%的增速,具有一定挑战性。 市场普遍认为再鼎医药的业绩不及预期,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至60.6%,主要原因在于两款核心产品艾加莫德、则乐收入表现不佳。作为再鼎医药的“现金奶牛”,则乐在第二季度遭遇显著下滑,收入仅为4,100万美元,环比锐减17.1%,同比下滑8.8%。管理层坦言,这主要源于奥拉帕利仿制药的集中入市,其激烈的价格竞争显著蚕食了则乐的市场份额。 另一核心产品艾加莫德的表现同样不及预期。其第二季销售额录得2,650万美元,同比增幅收窄至14.47%,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20%-25%。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款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药物即将迎来强劲对手——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相关适应症有望纳入医保。若其成功入围,艾加莫德当前依赖的医保价格优势将被削弱,直面更严峻的市场竞争。 再鼎医药是中国License-in模式的开创者和标杆企业,但中国医药政策的环境压缩了创新药的盈利空间,License-in的商业模式已经面临挑战。因此,再鼎医药也积极尝试向自主研发转型,公司的核心自研项目ZL-1310是一款靶向DLL3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认证,即将在2025年启动小细胞肺癌的关键性研究,预计在2027年获批。 截至6月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8.3亿美元,为下半年市场投入与自主研发的推进提供了充足保证。当前再鼎医药的市销率约为8倍,与同样以License-in模式著称的云顶新耀(1952.HK)相比,后者的市销率为22倍,显示再鼎医药正遭遇市场的质疑。管理层预计,随着经营亏损同比收窄,公司有望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目标,再鼎医药能否在转型中获得成功,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康方生物销售收入创新高 股价大跌或因创始人减持
在公司仍处亏损阶段、急需市场信心的当下,“高位套现”的行为显得格外敏感 重点: 上半年公司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9.20% 依沃西在关键临床试验的总生存期(OS)最终分析中取得了统计学显著获益结果 莫莉 作为有望冲击“全球药王”宝座的中国创新药明星企业,康方生物一向备受资本市场热捧,年初至今股价已经上涨超过1.5倍,港股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港元。8月26日晚,康方生物科技(开曼)有限公司(9926.HK)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公司上半年实现总收入14.12亿元,同比增长37.75%,与此同时,亏损幅度也进一步扩大,从去年同期的2.49亿元增至5.88亿元,同期增幅超过135%。 面对这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公司股价在财报公布次日大跌7.1%,28日继续下探3.18%。投资者负面情绪蔓延之际,8月28日,公司宣布发行新股募资35亿港元,以及两位创始人配售老股大幅套现4.5亿港元,恐将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 根据公告,康方生物拟配售2,355万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2.56%;每股配售价149.54元,较8月28日收市价157元折让4.75%,集资35.22亿元,此次集资所得的80%将用于全球及中国的创新研发管线、技术平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康方生物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及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李百勇将各配售150万股现有股份,以每股配售价149.54港元计算,两位创始人可共套现近4.5亿港元。 夏瑜和李百勇套现之前,康方生物的股价刚刚在8月27日达到上市以来的历史高点179港元/股。尽管从体量上看,300万股仅占公司总股本的0.36%,夏瑜的持股比例仅由11.4%下降至10.94%,但是在公司仍处亏损阶段、急需市场信心的当下,“高位套现”的行为显得格外敏感。此外,截至财报期末,康方生物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了65.92亿元,公司并无急迫的流动资金需求,此时推进新股发售,其时机的选择耐人寻味。 商业化收入增长近50% 抛开管理层在财务领域的动作不提,康方生物这份财报仍然展现出了业绩的稳健成长性。拆解康方生物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已上市产品的销售放量。2025年上半年,公司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9.20%,成为拉动总营收的核心引擎。 这一增长背后,两大核心产品——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和PD-1/VEGF双抗依沃西功不可没。这两款产品于2024年底被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推动销售额快速爬坡。依沃西在2025年4月新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卡度尼利在2025年6月获批用于一线治疗持续、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新适应症的获批带来更多销售贡献。此外,康方生物新获批的PCSK9药物伊努西和IL-12/IL-23药物依若奇也已经开始销售。 为支撑产品商业化,康方生物持续扩充销售团队。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商业化团队人数已从去年同期的844人扩张至1,221人,销售费用也随之同比增长30%至6.7亿元。销售规模化效应正在显现,销售及营销开支占商业销售收入比率为47.80%,相比去年同期降低7.13个百分点。 既然收入端表现亮眼,康方生物的亏损为何呈现扩大趋势?公司在财报中解释,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合作伙伴Summit公司的股权投资损失扩大,上半年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损失1.9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91亿元。其二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期内的研发开支达到7.31亿元,同比增长23.02%,占总收入的51.8%。公司表示,这是由于新增多个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以及新平台、新产品管线的开发。其三,股权激励费用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确认2,720万元,同比增加了2,190万元。 尽管面临短期股价波动和减持困扰,康方生物的核心价值仍在于其产品管线的竞争力。公司近期宣布,依沃西在一项关键临床试验的总生存期(OS)最终分析中取得了统计学显著获益结果,证明了其良好的治疗潜力。目前,康方生物的市销率约为45倍,中国创新药企业另一公认的Biopharma信达生物(1801.HK)的市销率为13倍,显示市场给予了前者更高的估值溢价。随着依沃西OS数据的完整公布和更多适应症的获批,康方生物能否凭借出色的产品力继续支撑高市值,值得投资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北海康成完成1亿港元战略定增 两个半月股价飙涨逾15倍
罕见病赛道存在患者基数天花板与支付体系瓶颈,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风险 重点: 战略合作可大大缓解北海康成的现金流压力,2024年末现金仅剩1050万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间在于更广阔、支付能力更强的海外市场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场,创新药板块以113%的指数涨幅成为全球医药资产的领跑者,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与A股医药板块。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罕见病龙头企业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1228.HK)成为涨幅冠军,从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盘中高点2.30港元,两个半月的股价涨幅高达1,591%,市值亦从不足1亿港元,飙升至突破9亿港元。 北海康成股价在短期内暴涨背后,是三重关键利好的集中释放:5月自研戈谢病新药获批上市并于7月开出首张处方;8月国家医保局“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通过其三款产品,罕见病支付体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医药1亿港元战略定增,一举缓解现金流枯竭危机。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涨周期为8月7日至13日,在这四个交易日内,其股价分别单日上涨了7.07%、27.36%、23.7%和25.75%。这一轮大涨的背后是北海康成与青岛百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战略合作。根据双方的协议,北海康成将以每股1.34港元的价格向百洋医药发行总价为1亿港元的股份,百洋医药认购的股份将约占公司现有已发行股本的17.65%,及经扩大后股本的14.99%。 百洋医药的主营业务是为上游药企提供医药产品的品牌运营、批发配送及零售,合作企业包括罗氏制药、阿斯利康、安斯泰来等全球知名药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医药也获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特定产品的独家商业服务业务,百洋医药的关联公司还可选择作为上述市场的分销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战略股权融资旨在优化其商业化运营模式并增强其商业能力,加速已上市产品的市场渗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这场合作亦可大大缓解北海康成的现金流压力。据公司2024年财报,期内的营收仅8510万元,同比减少约17.3%,而年内亏损高达4.43亿元,同比亏损增加16.84%,期末现金仅剩1050万元。 有望破解支付难题 北海康成在罕见病领域研发实力受到认可,亦有三款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产品,为何业绩表现如此惨淡?因为罕见病患者的数量少,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但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高导致定价昂贵,国内医保基金优先保障基础疾病,对于治疗费用高昂的罕见病药物报销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产品维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宁)为例,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针对戈谢病的酶替代疗法(ERT),于5月15日正式获批上市,7月2日开出首个处方,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戈谢病是一种遗传性糖脂代谢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属罕见病,过去中国患者只能使用进口药物,一年治疗费用逾百万元,戈芮宁的上市定价对比同类的现有疗法的降价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谢病在中国的患者仅约3,000人,即便大幅降价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难以为公司带来大额营收。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宁、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疗胆汁淤积性瘙痒的迈芮倍三款产品全部入围。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调整进一步丰富了医保和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物的覆盖范围,有助于提升罕见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疗质量。 “商保创新药目录”是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首次设立的,聚焦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显著但支付压力较大的药品。该目录通过商业保险的补充支付机制,为高价罕见病药物构建了多层次支付通路,或许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业难回款”的行业困境。 尽管国内罕见病支付体系正在升级,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间在于更广阔、支付能力更强的海外市场。公司透露,正在计划推动戈芮宁出海。当前北海康成的市销率约为8.4倍,同样布局罕见病的荣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销率约为23倍,显示前者的股价曾长期被低估。投资者押注北海康成潜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见病赛道存在患者基数天花板与支付体系瓶颈,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风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拿下AI新药研发最大订单 晶泰科技市值升至300亿港元
交易方DoveTree的创立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regory Verdine,他是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曾提出“drug the undruggable”(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理念 重点: 低首付加上高里程碑付款是AI制药风险定价的惯例,低首付可让合作方降低早期风险 晶泰科技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因其年度营收越过2.5亿港元门槛,成功摘“P” 莫莉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频签大额对外授权订单,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创下国产创新药首付新纪录,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最高120亿美元战略合作,AI制药领域也同样传来捷报。上周二晚间,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宣布已于2025年6月底与美国创新药企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约59.9亿美元(430亿元)的管线合作签约。 根据协议内容,晶泰科技将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DoveTree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 DoveTree独家享有相关药物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晶泰科技称,已收到协议约定的首付款5100万美元。协议签署后180天内,晶泰还将获得4900万美元的阶段性付款,未来还将获得最高58.9亿美元的潜在监管里程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百分点的特许权使用费。以订单总规模59.9亿美元计算,此次合作创下了人工智能新药研发(AIDD)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 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晶泰科技在开盘之初飙升近23%,股价创2月25日以来新高,全日收涨12.42%,总市值近300亿港元。晶泰科技股价在此后接连回调,截至8月8日收盘,三日的累计涨幅收窄至7.72%。 此次合作的交易对手DoveTree是一家美国创新药企,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研发范式结合生物学的基础科学,专注于重大疾病领域“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及临床转化。DoveTree的创立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Gregory Verdine,他是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权威学者,曾提出“drug the undruggable”(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理念。他是杰出的连续创业家,由他创立或共同创立的十余家生物科技公司中,有五家已经成功上市,由Verdine教授主导推进的3款药物已经获得FDA批准。 针对此次合作,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挑战、带来关键的范式升级。Gregory Verdine 教授及 DoveTree 拥有丰富的药物研发成功经验与精准的市场眼光,与晶泰科技的平台能力高度互补,双方优势的协同将加速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靶点的研发突破。 有望在2027年扭亏为盈? 尽管1亿美元的首付款在整体近60亿美元的订单中占比偏低,但是低首付加上高里程碑付款是AI制药风险定价的惯例。因为AI新药研发项目大多处于临床前阶段,成功率偏低,低首付可以让合作方降低早期风险,而且AI新药研发项目属于“技术+服务”模式,其价值随研发进展释放,绑定具体成果的高里程碑付款可以确保技术价值经实证后才支付大额款项。 今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已经与多家医药企业达成合作,包括:6月底与生物制药巨头辉瑞扩大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全新一代的分子模拟平台以驱动新药研发;4月,与血液制品领域上市公司派林生物(000403.SZ)签署总规模约1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加速血液制品及其他药品研发等。晶泰科技甚至出海到阿联酋,共同建设中东地区首个自动传统药物现代化研发实验室,首期投资 3000 万美元。 作为首家根据18C规则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晶泰科技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因其年度营收越过2.5亿港元门槛,成功摘“P”,“P”是港交所对未商业化公司的特殊标记。根据2024年财报,晶泰科技的营收同比增53%至2.66亿元,其中下半年的同比增速更是达73%,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4.57亿元,同比减亏12.5%。晶泰科技收入主要来自于两部分,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约为1.63亿元,以及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约为1.04亿元。 中邮证券的研报称,晶泰科技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近期获上亿美元的大订单,未来具有数十亿美元的销售潜力,其商业模式初具雏形,颠覆传统研发范式打开市场空间。研报认为,公司作为AI…
康宁杰瑞大股东套现1.17亿港元 首次扭亏后业绩或难持续
公司大股东、董事长兼总裁徐霆的此次减持正值康宁杰瑞股价达到2023年11月以来的阶段高点 重点: 公司成立九年终于首度实现全年盈利,但支撑收入的关键来自三项授权合作的预付款 进展较快的两大管线在中国内地的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均已对外授权,业绩增长空间有限 莫莉 在2025年的港股市场上,创新药板块一改过去3年的低迷状态,恒生创新药指数从年初至今的累计涨幅突破65%,成为港股各行业指数领涨标杆,康宁杰瑞生物制药(9966.HK)更是以135%的涨幅跻身“翻倍股”阵营。在高股价刺激之下,多家创新药企业大股东密集减持套现,兑现估值上行带来的阶段性红利。 上周五,康宁杰瑞制药公布,公司大股东、董事长兼总裁徐霆旗下的家族信托于2025年6月5日完成配售1460万股,成交价为8.05港元/股,套现约1.17亿港元。配售完成后,徐霆的持股比例从32.5%降至31%,仍为公司实控人。 徐霆此次减持正值康宁杰瑞股价达到2023年11月以来的阶段高点。在三生医药(1530.HK)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达成高达60亿美元的出海授权合作、医药行业龙头恒瑞医药(600276.SH;1276.HK )登陆H股首日大涨25%等一系列利好消息刺激下,整个创新药板块迎来报复性反弹,康宁杰瑞的股价从5月19日至23日内累计上涨32.8%。一周之后的6月2日,控股股东已经订立好了上述股份配售协议。 康宁杰瑞专注于抗肿瘤领域生物创新药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旗下拥有一款2021年获批上市的PD-L1抗肿瘤药物恩沃利单抗。公司成立九年来,终于在2024年首度实现全年盈利,似乎终于进入商业化收成期,但是大股东兼总裁却在股价反弹后迅速套现,似乎释放出微妙信号。 细看康宁杰瑞这份实现盈利的财报,或许能了解大股东此番行为的逻辑。2024年,康宁杰瑞全年营收6.4亿元,同比大增192%,净利润1.66亿元,而2023年净亏损2.11亿元。这份看似光鲜的财报背后,唯一一款上市销售的抗肿瘤药物恩沃利单抗的销售及相关收入同比下滑18.46%至1.59亿元,支撑收入的关键来自三项授权合作带来的预付款,某一时间点许可费收入和某时间段许可费收入分别约为4.64亿元和187.6万元。 依靠授权业绩后劲不足 2024年无疑是康宁杰瑞的BD(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的大年,在2024年1月、6月和9月,康宁杰瑞分别与Glenmark就恩沃利单抗达成7亿美元交易、与ArriVent就ADC平台合作开发达成了6.16亿美元交易,以及与石药集团(1093.HK)就HER2双抗ADC药物JSKN003达成的30.8亿元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交易金额包括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而里程碑付款高度依赖后续的研发进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前两项合作并未披露预付款的具体数额,与石药集团的30.8亿大单中,预付款仅有4亿元。 在康宁杰瑞此前的授权合作中,已有进展不顺的先例。2024年7月1日,康宁杰瑞在美国的合作伙伴Tracon Pharmaceuticals(TCON.US)宣布,将终止恩沃利单抗的进一步开发,因为恩沃利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既往化疗进展的晚期或转移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或粘液纤维肉瘤患者试验,未达到主要终点,将终止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康宁杰瑞另一款核心产品KN046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失败,总生存期未达终点,此前该药物在治疗鳞状NSCLC的临床试验也未能取得理想成绩。 对康宁杰瑞来说,剩余管线中进展较快的KN026和JSKN003在中国内地的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均已授权给了石药集团,这意味着,即便这些药物成功在中国上市,康宁杰瑞也只能收取部分销售分成,业绩增长空间有限。JSKN003所在的双抗ADC赛道竞争也十分激烈,Zymeworks、正大天晴、轩竹生物等创新药企业也已经布局HER2 ADC。 对创新药企业来说,授权合作驱动的盈利始终只是昙花一现,产品商业化带来的持续回报才能带来稳定业绩。当前康宁杰瑞的市盈率高达44倍,估值甚至高于依靠核心产品商业化实现盈利的复宏汉霖(2696.HK),后者的市盈率为30倍。尽管康宁杰瑞的多个合作管线显示其研发实力,但是若无法破解商业化造血的困局,投资者恐将面对“纸面盈利”后的价值回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一季度收入下滑两成 石药罕见预披露50亿交易合作
在创新药行业中,在管线交易尚未完成时提前“预告”相当罕见,石药集团此举或许是为了对冲业绩下滑压力,稳定市场信心 重点: 每项合作的实际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达成进展才能决定其真实收益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也同比下滑8.36% 莫莉 在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奔涌的背景下,传统医药巨头正加速转型,从过去的“以仿养创”即依靠仿制药利润支撑创新研发,到如今创新药业务的授权合作交易(BD)成为拉动业绩的新引擎,中国创新药研发逐渐进入收成期。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的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最近的动向成为这一转变的典型缩影。 5月30日,石药集团突然披露公司正在进行潜在大额交易,在创新药行业中,在管线交易尚未完成时提前“预告”相当罕见。该公告称,公司称目前正与若干独立第三方就三项潜在交易进行磋商,涉及有关该集团若干产品在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方面的授权及合作,这些产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EGFR-ADC)及由自主研发的其他药品。 石药透露,每项潜在交易项下,可能应付予该集团的潜在首付款、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潜在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合计可能达到约50亿美元。石药还表示,其中一项BD即将在2025年6月完成。不过,这些潜在交易的条款及条件尚未最终确定,其亦未就潜在交易订立任何具约束力的协议。 2025年,石药已经完成了两笔重大的授权合作。5月19日,石药宣布与百济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达成MAT2A抑制剂SYH2039全球授权协议,石药获得了1.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2月19日,石药集团与Radiance Biopharma达成合作,后者获得一款ROR1 ADC在欧美等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石药集团将获得1,500万美元首付款,1.5亿美元开发和监管里程碑金额、10.7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若未来的三项潜在授权交易最终达成50亿美元总收入,则单项目平均价值约17亿美元,同石药集团与百济神州的交易规模基本持平。但是,每项合作的实际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达成进展才能决定其真实收益。 一季度业绩下滑 对于石药集团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预告潜在大额交易,市场认为此举是为了对冲业绩下滑压力,稳定市场信心。由于石药集团在5月29日的财报电话会上就已提前披露相关消息,其股价在29日和30日分别上涨11.9%和6.38%,但随后的四个交易日内,涨幅有所收窄,在消息公布后的六个交易日内,石药的股价累计上涨16.9%。从市场反应来看,石药集团这一招成效明显。 5月29日,石药集团公布第一季报财报,期内营业收入为70.1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归母净利润14.78亿元,同比下滑8.36%。其中,作为收入支柱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多美素、津优力纳入集采而降价,导致该板块的收入减少27.3%至55亿元,抗肿瘤业务收入更是暴跌65.7%。 第一季度的业绩疲软只是石药集团收入和利润受挫的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的收入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至46.82亿元。尽管石药近年来大力向创新药业务转型,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4%,占营收比例达18.56%,但创新药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支撑。市场担忧石药集团传统业务萎缩后,或难以长期对创新药输血,其股价在2025年初一度达到4.17港元的低谷。 即便高额交易预期或许能抵消财务数据的负面影响,投资者也需要注意BD终止合作的风险。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完成的62起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中,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今年3月,石药集团与Elevation的一项合作就宣告终止。2022年,Elevation以2700万美元预付款、11.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的交易额从石药集团引进EO-3021,但该药物在美国的临床一期数据远不及石药集团在中国临床试验的数据,因此Elevation决定终止推进该项目研发。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BD管线的临床失利实属常态,但中美临床数据的较大差异仍然对石药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石药集团的市盈率约为20倍,远低于刚刚完成“A+H”两地上市的恒瑞医药(600276.SH;1276.HK)的市盈率51倍。创新药研发本质上是高风险的长周期探索,石药集团当前正处于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双重压力期,投资者或许需要更长时间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泽布替尼海外市场大卖 百济神州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第一季度,百济神州GAAP净利润为127万美元(919万元),2024年同期净亏损2.51亿美元 重点: 第一季度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7.9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单单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5.63亿美元 百济神州启用新的英文名称BeOne Medicines Ltd.,并将注册地迁至瑞士 莫莉 作为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有限公司( 688235.SH ; 6160.HK ; ONC.US)何时能为股东带来盈利回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百济神州终于展现出年度盈利的曙光,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公司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5月7日晚间,百济神州港股、美股、A股三地同时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其中美股的业绩快报显示,第一季度,百济神州GAAP净利润为127万美元(919万元),2024年同期净亏损2.51亿美元。再看A股的财务数据,百济神州的营业利润也已扭亏为盈,归母净亏损0.9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19.08亿元,同比大幅减亏。 快速扭亏为盈的背后是产品销售收入的大幅上涨,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的产品收入高达11亿美元,同比增长47%。百济神州解释,这主要得益于公司自研产品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以及安进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尤其是核心产品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泽布替尼,贡献了逾七成的收入。 自从2023年获FDA批准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后,作为适应症最广泛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成为同类最优(Best-in-class)药物,是一线和复发/难治性CLL以及所有其他已获批的B细胞恶性肿瘤新增患者的主要选择。在2023年总收入突破10亿美元后,泽布替尼的销售额仍处于快速上升期。 财报显示,第一季度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7.9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单单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5.63亿美元,超过60%的季度环比增长来自于在CLL适应症中的扩大使用,其季度销售额首次超过由强生和艾伯维合作开发的伊布替尼,成为美国BTK抑制剂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得益于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主要市场的份额提升,泽布替尼在欧洲的销售额也同比增长73%至1.16亿美元。 另一款重点产品PD-1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远超过其他中国创新药企的同类产品,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替雷利珠单抗目前已在全球46个市场获批,本季度在11个市场新增纳入报销范围,包括美国、欧洲和中国。 强化全球化身份 海外市场对于百济神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日益激烈的中美地缘政治摩擦,百济神州正加速全球化战略布局。最初,百济神州的品牌标识是充满中国元素的“百济神州”四个篆体汉字,2021年上市时改为以英文名称BeiGene为主体。2024年11月,百济神州启用新的英文名称BeOne Medicines Ltd.,在最新的季度报中,百济神州宣布将注册地迁至瑞士。 药品作为豁免商品,暂时还不受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但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表示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如今,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在美国地区的药品销售均由美国本土的CDMO企业生产,仅有供应链中有部分涉及中国供应商,即使关税政策改变,对百济神州的影响也很有限。2024年7月,百济神州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普林斯顿西部创新园区的全新旗舰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建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制剂生产能力和临床研发中心。 在欧美市场,百济神州凭借本土商业化团队,不仅有效提升了海外销售收入,其销售费用占产品收入的比例也从2024年一季度的57%降至41%,在产品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销售及管理费用仅同比增加7%至8.88亿美元,显示其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百济神州下一个寄予厚望的重磅产品是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该产品主攻血液肿瘤,在中国已经提交上市申请,并纳入优先评审,美国FDA也授予该产品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如今,百济神州在港股的市销率约为5.6倍,同样手握出海PD-1药物的君实生物( 688180.SH;1877.HK )在港股的市销率为6.6倍。随着百济神州开始实现盈利,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公司有望为股东带来更大回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