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概要:举步维艰的晶科能源 寄望储能业务带来新动力
这家太阳能组件生产商第三季度出货量下降16.7%,但收入跌幅却放大逾倍,反映出该产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雪崩的困境 阳歌 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第三季度收入持续大幅下滑且深陷亏损,但其毛利率按季改善,同时储能业务的增长也为公司带来正面信号。 晶科能源及其同行在过去一年多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原因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暴跌并令大多数企业陷入亏损。中国政府已尝试透过推动行业整合和关停落后产能来支撑市场,但目前尚未见到显著成效。 晶科能源在周一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表示,第三季度电池片、组件及硅片出货量为21.57吉瓦(GW),按年下降16.7%。但由于价格疲弱,季度收入同比大降34.1%至162亿元(22.8亿美元),跌幅较第二季度的25.2%进一步扩大。公司第三季度净亏损达7.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录得2,250万元净利。 尽管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晶科能源第三季度毛利率为7.3%,虽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7%,但较第二季度的2.9% 和第一季度的负2.5%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第四季度出货量预期区间较大,介于18 GW至33 GW之间,反映目前行业波动性极高。 虽然核心太阳能组件业务仍面临压力,但公司向投资者释出一个亮点:其新兴的储能系统(ESS)事业有望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储能系统对光伏电站至关重要,可将晴天的富余电力储存,以便在夜间或阴天回售电网。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随着规模效应与竞争力的提升,我们预计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引擎,并在2026年开始为公司带来盈利。”他补充,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出货多于3.3 GWh的储能系统,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6 GWh。 晶科能源美国上市ADS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周一上涨13.1%,今年迄今累计升幅达23%。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雷顿折让15%配股 集资2.5亿港元
电机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周日公布,拟配售最多1,000万股新股,占扩大后H股3.98%,配售价25.08元,较上交易日收报折让14.98%,集资总额2.51亿港元(3200万美元)。 公司公布,集资所得款项70%拟用于团海外光伏及储能项目的投资及开发;15%偿还计息借款;余额拟重点投入多模态大型模型驱动的无人驾驶矿卡协同调度系统研发、商业化及示范应用。 博雷顿股价周一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7.92港元,跌5.36%。该股于今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过去一个月累跌逾2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高增长低利润 果下科技的储能困局
果下科技希望凭藉AI能源管理平台在行业内建立差异化,但应收帐暴增与毛利率下滑,让公司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重点: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42亿元增至 2024年的10.26亿元 贸易应收帐款由2022年的4,159万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9.52亿元 李世达 将电池舱装上大脑,能否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果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试图找到答案。公司主打“AI驱动储能整合系统”,近日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希望把握中国电网与工商业储能领域的上升行情。 过去五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焦点,从光伏发电逐渐转向储能。随着太阳能与风能渗透率提升,电网波动、供需错配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光伏+储能”成为新一代能源解决方案。根据灼识谘询数据,2024年中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达 31 GWh,预计到 2030年将增至424 GWh,年均增长率高达54.6%。 面对这波浪潮,许多原本以光伏或逆变器为主的企业开始转型:阳光电源(300274.SZ)、固德威(688390.SH)等推出自家储能系统,派能科技(688063.SH)则主攻电芯与模组,而新兴公司如果下科技,则试图以「AI平台」切入市场。 成立于2019年的果下科技,定位介于设备商与能源服务商之间。它提供大型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与户用储能等电池模组,核心则是自研的两套能源管理平台——Safe ESS(Safe Energy Storage System)与Hanchu iESS(Hanchu Intelligent Energy Storage System)。 两个平台就像是电池的“云端大脑”,云端负责运算与决策,边缘设备负责即时反应,终端电池则负责执行。当电网负荷变化或电价波动时,系统能自动调整充放电策略,成为大型电站的“云端指挥中心”,或是家庭能源的“智能管家”。 钱难赚 这种“软硬结合”的策略,似乎很对市场的胃口。申请文件显示,果下科技的收入在三年间快速跃升,从2022年的1.42亿元增至 2024年的10.26亿元(1.4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8.91%。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6.91亿元。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428万元、2,813.30万元、4,912万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果下科技实现净利润557.5万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了2,559万元,虽成功扭亏,但纯利率仅0.8%。毛利率则在持续下跌,由2022年的25.1%腰斩至2025年上半年的12.5%。 毛利率下滑主要来自行业周期与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锂电池原材料与电芯价格下跌,令公司盈利能力恶化。 同时,公司现金流近三年波动显著,2022及2023年经营现金流分别净流出3,032.1万及7,290.8万元;2024年短暂转正为373万元,2025年上半年再转为净流出2.05亿元。期末现金仅4,668.7万元,短期借款3.31亿元,现金短债比0.14倍,偿债压力大。 应收账风险高 更糟的是,公司的应收账款风险正在快速增加,由2022年的4,159万元,暴增至今年上半年的9.52亿元,占收入比重从29.32%飙升到137.8%,表明大量的收入只是纸面富贵。周转天数也从2022年的56.7天,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198天,经营压力相当沉重。 事实上,这次是果下科技自今年4月首次递表失效后的第二次递表,但这次递表前,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备案通知。…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光储蓄势待发 思格成立两年谋上市
在光储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思格新能源凭借全球首创的AI赋能光储充一体机,占据行业的领先位置 重点: 公司在全球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市场中占据24.3%份额,全球第一 去年前三季,公司录得收入7亿元,按年大增158倍 李世达 随着中国新能源储能装机量突破7,000万千瓦的里程碑,中国光伏行业由光伏发电转向发电与储能协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而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运营的赋能下,光储行业发展有望再增速。 新能源方案提供商思格新能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便希望乘着这股东风一举登陆港交所,近日已正式递交申请文件。 成立于2022年的思格新能源,凭借核心产品——全球首创的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成功,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仅仅成立两年便闯到资本市场的大门前。 根据申请文件,SigenStor是全球首款AI赋能的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采用模块化、可堆栈产品设计,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EMS)融合一体。通过简单的堆栈或模块替换,用户可订制容量,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 海外攻城掠地 同时,公司自研的mySigen App,率先集成最新一代GPT-4o模型,是业界首个将该技术应用于能源领域的能源整合平台。去年9月,公司推出思格云(Sigen Cloud),能够支持海量分布式能源硬件和使用场景的处理。目前,思格云已与瑞典、荷兰、澳洲等世界多国领先的虚拟电厂(VPP)供应商完成对接,并支持自动获取超20个国家、60家电力公司的实时动态电价。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市场中,思格新能源凭借231兆瓦时的总出货量,占据了24.3%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可堆栈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企业。 事实上,公司从创立之初的目标就是全球市场。截至2025年2月17日,公司已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99家分销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成为众多领先分销商的首选合作伙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87.8%及91.7%。 在明星产品的带动下,公司从2022年成立当年的零收入,到2023年产品商业化后营收成长至5,830.2万元,去年前九个月,随着分销网络扩大,收入爆增至7亿元(9,700万美元),较2023年同期的440万元增长158倍。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思格新能源仅用两年就达成营收1亿美元里程碑,是所有中国储能企业中最快,而同行通常需要逾五年时间才能走到这一步。 不过,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正在快速收窄。2022至2023年,公司亏损分别为7,619万元及3.73亿元,至2024年前三季,亏损缩减为5,335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2亿元大幅缩减73%。同时毛利率看来也非常喜人,由2023年的31.3%增至2024年同期的44.1%。以此增速看,公司距离实现盈利似乎并不遥远。 注入华为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思格新能源具备浓厚的华为色彩,也被人称为光储领域的“小华为”。公司创始人许映童,曾担任华为智能光伏总裁,在华为服务长达23年。在他的领导下,华为仅用了短短四年时间,便于2015年成功登顶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榜首。 不仅如此,2020至2022年,许映童还担任华为AI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升腾计算业务总裁,为日后思格新能源产品融入AI技术埋下了伏笔。而与许映童一起创业的还有华为光伏前副总裁张先淼,两人为这家新公司注入了浓厚的华为基因。 许映童认为,未来光伏行业的商业模式将从“光伏发电为目标”转变为“储能用电为核心”。国家的政策也支持这种看法。今年2月17日,工信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目标是凸显及壮大中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趋势下,尤其是瞄准海外需求的企业,正获得市场的高度关注。 不过,思格新能源要面对的不只是老牌光伏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要与其他跨界品牌竞争。随着全球新能源储能需求上升及政策支持,上市有望吸引境外资金,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布局与技术升级。思格新能源透过硬件与软件优势,结合AI技术赋能,正在储能的细分领域领跑,若能证明盈利能力,维持领先优势,登陆港股市场后相信会有一番作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