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概要:京东物流技术升级驱动利润同比增长近三倍
电商巨头京东集团旗下物流子公司公布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近10%,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达70% 余特莉 京东物流(2618.HK)最新财报显示,通过持续拓展母公司体系外的客户群体并深化技术升级效率提升,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9.7%,利润创历史新高。 据上周五发布的业绩公告,其2024年度营收达1,828亿元(约合256亿美元),其中外部客户贡献1,278亿元,占总收入约70%。得益于一体化供应链(ISC)解决方案的技术升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年度利润同比激增至79.2亿元,较2023年的27.6亿元实现近三倍增长。其Non-IFRS利润率从2023年的1.7%提升至4.3%,利润规模与利润率均创2021年上市以来新高。 其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4%至521亿元,Non-IFRS利润同比上升23.4%至22亿元,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盈利增长。 CEO胡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过去的一年中,通过持续优化仓储网络布局、推进技术创新及提升运营效率,我们进一步夯实了以ISC解决方案和高端物流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财报披露,京东物流通过行业定制化ISC管理服务,帮助家电、家居、服装等领域的客户实现降本增效。具体举措包括优化库存管理、精准资源调配及降低运营成本。 2024年ISC客户收入达874亿元,外部ISC客户总数达80,703家,同比增长8%。 技术布局方面,公司去年全面升级“京东物流超脑”数字供应链技术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运筹算法深度融入物流全流程。 截至2024年末,其海外仓储网络已覆盖19个国家及地区,运营仓库数量超100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 国际业务方面,京东物流表示,去年公司为一家头部中国新能源车企提供中欧干线运输服务,同时协助另一汽车品牌打通中东地区通关、仓储及配送全链路。 为扩大国际物流市场份额,京东物流持续加强全球基建布局,最新动作是本周二宣布在波兰启用第三座物流仓库。 作为京东集团旗下第二家分拆上市公司,京东物流于2021年登陆港交所募资241亿港元(约31亿美元)。该企业前身为京东集团2007年设立的自营物流部门,现已成为中国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京东剑指餐饮外卖 挑战美团饿了么
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正与大型连锁店和高质餐厅合作,准备挑战美团和饿了么的双头垄断地位 重点: 京东已发出信号,准备进入中国庞大的餐饮外卖市场,它极有可能把达达的本地配送服务作为基础 通过瞄准大型连锁店并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此行动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取得良好效果,但短期可能会影响京东的利润 阳歌 随着电子商务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寻求在中国庞大但竞争激烈的餐饮外卖市场占有一席位,在该市场形成双头垄断局面的饿了么和美团(3690.HK),将迎来一个新的重量级竞争对手。 本周早些时候,在京东发布广告招募“品质堂食餐饮商家”后,中国媒体纷纷对此报道。京东给出的条件同样引人注目,包括5月1日前入驻餐饮商家免佣金。这对新餐厅来说应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目前饿了么和美团对入驻餐饮商家的收费,通常在订单金额的5%到25%之间。 这个故事另一个有趣的转折,是京东最近计划将子公司达达(DADA.US)私有化,后者与杂货店和连锁药店等合作伙伴合作,运营着一项本地配送业务,这个网络可以让京东立即具备运营此类餐饮外卖服务所需的基本配送基础设施。 如果私有化成功(京东目前控制着达达63%的股份),京东很可能会让达达重新在香港上市,以筹集资金,用于这项新的外卖配送业务。和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样,京东越来越倾向于让旗下各业务部门在香港而不是美国上市,以对冲日益加剧的中美紧张局势的影响。 京东于2020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作为对其2014年在美国上市的补充。2021年,公司又让旗下的京东物流(2618.HK)和京东健康(6618.HK)在香港上市。 过去十年,中国的餐饮外卖业务风靡一时,全赖中国餐厅数量庞大,同时技术也让集中配送订单变得非常快速和容易。饿了么是第一个进入该行业的大公司,随后是美团和百度(BIDU.US; 9888)。饿了么2017年收购百度的服务时,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就已经是其主要投资者了,一年后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饿了么。 由此形成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网上的一篇报道称,美团和饿了么目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该市场的规模估计为515亿美元。据该报道,饿了么称2023年其用户达到7.5亿,与400万家餐厅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团拥有6.7亿用户,合作餐厅690万家。 阿里巴巴的最新季报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个月里,包括饿了么在内的本地服务业务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4%,至177亿元(24.3亿美元)。集团息稅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A)亏损3.91亿元,不过和上年同期25.6亿元的EBITA亏损相比仍有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美团报告其外卖服务(包括餐饮外卖)收入在去年二季度增长13%,从上年的204亿元增至230亿元。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二季度的增长速度较一季度的24.6%大幅放缓。 达达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京东会如何发展其餐饮外卖业务,以争夺市场份额。分析人士指出,京东宣布仅跟“品质堂食餐厅”合作表明,它可能想把重点放在高端业务上,而把主要靠价格竞争的众多小餐厅留给饿了么和美团。 这种策略看来很明智,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因为大型全国性连锁店和高端餐厅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都更好,这应该会让它们成为京东更好的合作伙伴。一份报告指出,京东已经在与几家大型全国连锁餐厅直接合作,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品牌尊宝比萨和袁记云饺,以及汉堡王的在华业务。 看看达达的两大手机运用程序——达达秒送和京东秒送,会发现前者很有可能就是面向新的餐饮外卖服务。另一项服务京东秒送主要是与沃尔玛、山姆店、奥乐齐和联华超市合作,提供生鲜杂货配送服务。达达秒送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它已经在提供餐饮外卖服务,参与的大型连锁店包括麦当劳和 Shake Shack,以及咖啡和茶饮连锁店星巴克、奈雪的茶和喜茶。 达达的这两大应用程序中,达达秒送近来发展势头迅猛,而京东秒送则呈相反趋势。京东秒送曾经是达达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达达秒送已在去年取而代之,目前占公司收入的约60%。这两项独立服务的存在,是2014年通过合并形成达达集团的结果,在达达集团私有化之后,京东很可能会将两项服务合而为一。 投资者对京东意欲挑战饿了么和大众点评的消息不是特别感兴趣,或许是担心该公司初期会因此遭受巨额亏损。在报道出现后的三个交易日里,京东在美国上市的股票下跌了6.1%,不过该股在过去六个月里仍上涨了52%,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9月中旬以来的一波大涨。 即便经历了这一轮上涨,京东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也只有13倍。远远不及阿里巴巴的25倍,更不敌美团的45倍,不过倒是和拼多多(PDD.US)的12倍相差无几。拼多多最近因旗下热门的低成本国际电子商务网站Temu受到审查而承压。 总而言之,京东进军餐饮外卖的举措看起来是一次聪明的、有针对性的尝试,通过聚焦大型连锁店并利用公司现有的基础设施,有望在长期内取得成功。但在未来几年,这项新举措也将是一个无底洞,可能会严重压低京东的利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概要:京东借私有化完成并购达达
自2020年达达上市以来,这家电商巨头逐渐增持了其股份,目前持有达达63% 阳歌 电商巨头京东集团 (JD.US; 9618.HK)提出私有化达达集团(DADA.US)方案藉此完成对这家同城配送公司的逐步收购。达达周一表示,已收到初步的非约束性提议,京东将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所有流通在外的美国存托股票(ADS)。 达达表示,此次收购价格较收购前一天的收市价高出42%。周一交易中,达达股价上涨28%。但以1.8美元的收市价计算,该股仍比收购价格低10%。 达达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本地配送公司之一,成立于2014年,由京东同城配送服务与独立同城配送公司达达合并而成。去年第三季度,达达24.3亿元营收中,京东同城配送服务(现更名为京东到家)贡献了近40%。达达同城服务贡献了剩余部分。 达达集团于2020年6月上市,以每股16美元发行2,0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募资3.2亿美元。2020下半年,该股一度飙升至58美元,但此后随着竞争加剧和对在美上市中国股票的热情降温,股价一直下跌。上周五,公司收市价为1.41美元,较IPO价下跌逾90%。 公司面临来自顺丰同城(9699.HK),物流巨头顺丰控股(6936.HK;002352.SZ)旗下子公司以及闪送(FLX.US)等独立运营商的竞争,闪送去年10月在美国首次公开招股中筹集了6,600万美元。自上市以来,闪送股价表现不佳,市值缩水了约一半。 达达最新财报称,去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4.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6.2亿元下降7.3%,反映行业激烈竞争。其主要为京东提供本地配送服务的京东到家服务表现尤其糟糕,营收同比下降40%至9.3亿元。达达同城服务为杂货店等本地商家提供配送服务,营收增长38.6%。 达达集团自上市以来每年都在亏损,去年第三季度亏损1.97亿元。京东并未透露私有化后如何处置达达。但此前,京东已将旗下其他一些主要子公司在香港上市,包括京东物流 (2618.HK)和京东健康(6618.HK)。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收购行业黑马 京东物流如虎添翼
专注B2B市场与时效性产品是“跨越速运”的优势点,有助京东物流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重点: 2023年跨越速运净利润达14.5亿元,按年大增70.6% 跨越速运去年零担物流收入184.7亿元排名第三,仅次于顺丰和德邦物流 李世达 对于物流业来说,在运价、人力成本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在这个早已内卷化的行业中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对于这个题目,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的答案是“一体化供应链整合”。 近日,京东物流宣布旗下子公司已与跨越速运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收购跨越速运合共约36.43%的股权,对价不超过64.84亿元。收购前买方已持有约63.57%权益,意味着完成交割后,京东物流将100%持有跨越速运。 公告显示,此次交易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收购约16.43%的股权,对价为23.14亿元。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对价及股权转让则有相应支付安排,将根据跨越速运的业绩进行调整。 京东物流表示,未来跨越速运仍将保持品牌与团队独立运营,创始人胡海建将继续担任董事长及CEO,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 率先推出“当天达”产品 跨越速运是一家专注于B2B市场的综合物流公司,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技术创新及时效性快运产品是其最大卖点,其属性对于京东物流持续打造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进技术驱动和对外开放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速运于2007年在深圳成立,当时中国的物流行业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在其他同业试图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时,跨越速运瞄准B2B市场,专注提高送货时效,率先推出“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等产品,并作出“限时未达,全额退款”的承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跨越速运推出夜航包机服务,实现“夜发晨至”;2015年实现“跨省最快8小时门到门送达”,2017年提速至“跨省6小时”。另外,公司在多条航线引入波音-757大型全货机,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20架货机,日均航空货量超2,000吨。 自诩为科技物流企业的跨越速运,更耗资十亿元开发出“铸剑系统”,整合品控、车辆管理、货车地图等20多个大型管理系统,能够完成下单后全自动化调度和管控指令,根据路况、客户特性等信息自动生成多种预案,以最低配送成本提升运输效率。该系统据称能节约80%的调度人力成本和20%的场地资源,释放的资源还可增加30%以上的货量运营能力。 跨越速运在B2B物流上的积累与技术上的创新,吸引了京东物流的关注。早在四年前的2020年,双方便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同年8月,京东物流以总对价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的控股权益,2022年将持股比例增至63.57%,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业绩快速增长 在京东的支持下,跨越速运近年发展迅速。根据今年8月在运联峰会上发布的中国零担物流排行榜,跨越速运去年以184.7亿元收入排名零担物流(LTL)收入榜第三名,仅次于顺丰(002352.SZ; 6936.HK)与德邦(603056.SH),并较前一年的139.7亿元大幅增长32%,从2021年至2023年,跨越速运实现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领先行业。 公告则显示,2022年和2023年,跨越速运的税后净利润分别为8.5亿元和14.5亿元,增速高达70.6%。截至去年底,公司的未经审计净资产为52.99亿元。 对京东物流来说,跨越速运的航空资源和限时速运服务,能够为京东物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增添新的亮点和竞争力。通过整合航空运输等核心资源,双方可以共同提升时效产品的服务质量,同时在技术层面的深度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物流全环节的运营效率。 物流的速度,就是经济运转的速度。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要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经济运转。京东此次收购恰逢其时,相信有助公司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 市场显然也看好这次并购。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指出,是次收购资产状况良好,估值及纯利吸引,认为能产生进一步的协同效应,并预计京东物流来自跨越速运的纯利今年将同比增长49%,远高于此前预计的30%。交易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京东物流股价上涨2.8%至14.76港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未惧被踢出恒中指数,京东业绩扭亏力撑股价
京东物流有限公司(2618.HK)是电子商务巨头京东(JD.US; 9618.HK)的物流旗舰,上周五公布了强劲的中期业绩,但同一天卻被剔除出主要股票指数。公司表示,2024年首六个月的收入同比增长 11% 至 864亿元人民币(121亿美元),盈利为 22.6 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 6.37亿元。 在业绩公布的同一天,它被由腾讯支持的竞争对手极兔速递(1519.HK)取代,成为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成分股。尽管有坏消息,但在业绩理想支持下,京东物流股价中午收报9.95港元,上升4.85% 。 余特莉报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京东守得云开 首季业绩一吐乌气
京东首季度表现胜于市场预期,市场投以信心一票 重点: 集团第一季度盈利71亿元,按年增长近13% 投行纷纷调升目标价或评级 刘智恒 京东首席执行官许冉上任刚好一年,今年首季度京东集团(9618.HK, JD.US)派出理想业绩,收入达2,600亿元(359.5亿美元),按年升7%;股东应占溢利上升近13%至71亿元,若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盈利更高达89亿元,按年增长17%。 去年五月徐雷退下京东首席执行官职务,由原任首席财务官的许冉继任,当时市场就估计,许冉专长管数,很大机会透过节流省钱去提升集团盈利。到2023年业绩公布,收入增长3.7%至10,847亿元,盈利更大幅增长1.3倍至242亿元。 悭出个未来? 业绩虽然不俗,市场却有声音认为京东只是“悭出个未来”,收入实际增长有限,但在许冉努力下,分别将研发开支与行政开支等占收入的百分比压下来,履约开支则持平,加上利息收入增长,股权投资亏损又减少,京东才能达到较佳的盈利。 不过,近日首季业绩发布后,市场发觉集团审慎开支之余,业务录得的增长亦胜预期。各项业务中,京东零售收入按年增长6.8%至2,268亿元,京东物流收入上升14.6%至421.4亿元,物流业务在经营层面上更扭转去年亏损11.2亿元的劣势,录得经营利润2.24亿元,成为首季盈利上升的一大关键。 整体商品收入按年升6.6%至2,085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上升5.3%至1,232亿元,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升8.6%至853亿元。服务收入则增加8.8%至515亿元,当中平台及广告收入微增1.2%至193亿元,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为323亿元,按年升13.8%。 集团经营利润率也由去年同期的2.6%,提高至3%。要知道,近年拼多多(PDD.US)等在线平台来势汹汹,在各方的压力下,京东进行百亿补贴上线,令经营利润受到挤压。然而京东最终不但能将收入增加,更能提升经营利润率,确实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公司透露,在一季度的各项用户指标实现大幅提升,季度活跃用户数已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同比双位数增长,用户的购物频次和低线城市用户数量也明显提升。 期内京东物流(2618.HK)为名创优品(9896.HK)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覆盖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所有门店的仓储及配送,双方已计划,探索更多的全球合作机会。 以旧换新带动需求 对于公司前景,许冉充满信心:“我们看到各业务已取得切实的成果,尤其是我们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带来一季度活跃用户数和用户参与度的强劲增长。我们相信京东对‘多快好省’用户体验的承诺将继续得到全中国消费者的认可,也将在未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发展势头。” 许冉在业绩发布会指出,中国消费市场既庞大又分散,随着不断提升在线平台效率及创新模式,可以将在线化率由现时30%进一步提升。商超、家居家装等在线渗透率,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她特别提到,以旧换新已是十年前事情,大件耐用品正进入换新周期,相信会带动置换需求,京东正期待地方政府会有更多补贴落地。相信家电大盘以旧换新的销售,将为家电品类带来更多增量,销售占比亦会提升。 投行大升目标价 近年许多在美或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认为自家公司的股价被低估,纷纷进行回购。京东的股份回购计划持续进行,今年3月时新推出的30亿美元回购,至5月15日止的回购金额达7亿美元,仍有23亿美元可使用,有效期至2027年3月。为了应对回购所需的资金,京东上周宣布将发行 17.5 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票据。 首季度业绩公布后,京东股价升1.3%至134.1港元,各家投资银行都纷纷调升其目标价或评级。中金指京东采购成本降低及高毛利的商超业务占比上升,将美股的目标价调升28%至41美元。野村指京东零售数据及整体业绩胜预期,收入亦开始重拾动力,将其港股目标价调升29%至165港元。麦格理的上调幅度最大,调升54%至159港元,评级升为“跑赢大市”。 京东目前的市盈率在14倍水平,相对于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的17.5倍及拼多多的28倍仍有距离,业务若能持续改善,大有追落后的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去年少赚近三成 圆通国际撤换CEO
受国际货运价格与需求下滑影响,圆通国际去年盈利大减近三成,公司宣布撤换CEO,由原丰网速运CEO周建掌舵 重点: 2023年圆通国际股东应占溢利9,680万港元,按年大减29.2% 圆通国际宣布行政总裁孙建去职,由原丰网速运CEO周建接任 李世达 尽管全球供应链在疫情过后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中国经济放缓、需求减弱的情况下,去年国际货运需求相对低迷。中国快递业巨头圆通速递(600233.SS)旗下负责国际业务的子公司圆通国际快递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6123.HK),近日公布去年业绩,其中海空运业务都出现明显下滑。 圆通国际公布,2023年全年收入约52.9亿港元(6.76亿美元),按年减少21.1%。股东应占溢利9,680万港元,按年大减29.2%。每股基本盈利23.15港仙,拟派末期息每股2.3港仙。 圆通国际原是圆通速递的海外事务部,于2006年成立。2017年圆通速递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更名为圆通国际快递,在港股市场借壳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国际货代等服务,以及与跨境电商相关的仓储、配送、清关等全球一体化解决方案。 分项业务看,占收入比重最高的空运业务(54%),2023年收入28.6亿港元,较2022年下跌22.3%,毛利增长22%至1.9亿港元;海运方面收入6.5亿港元,按年大跌62.7%,毛利亦减少47.5%至1.3亿港元。至于国际快递及包裹业务则增长47.4%至16.3亿港元。 公司表示,去年盈利减少主要由于客户对海运服务的需求下降,另外因为海空运舱位供应增加,导致去年海空运货运费减少。 去年中国经济趋缓,进出口表现不佳,全球对中国除汽车外的货品需求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去年全年出口总值以美元计为3.4万亿美元,同比减少4.6%,为2016年来首次不升反降。进口总值也下降5.5%至2.6万亿美元。 此外,全球海空运市场也从疫情期间的不正常状态回归稳定,在运能扩大与需求减少情况下,运价也大幅下滑。根据航空货运数据公司WorldACD数据,相比于2022年,2023年全球平均空运运价下滑19%。海运方面,去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均值为937.29点,同比下降66.43%。 虽然去年10月发生“胡塞武装”(Houthis)攻击红海商船事件,一度推升运价,但涨势不久便回落。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B.CO)执行长Vincent Clerc近日就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全球运能过剩、运价滑落的低迷市况,恐将持续数年。 受到国内外大环境因素影响,业绩下滑不是圆通国际特有的现象。根据近期公布财报,嘉里物流(0636.HK)去年收入下跌42%至474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大减78%至7.9亿港元,其中国际货运业务盈利跌幅高达70%;货运代理龙头中国外运(0598.HK)去年收入亦下降6.9%,在海、空运代理方面的收入均出现下滑,总体仍录得42.2亿元归母净利、3.5%的增长幅度。 快递业老将掌舵 未知是否业绩不佳,圆通国际在年报公布同日宣布高层人事异动,原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孙建,因有意投放更多时间及精力于集团的货运业务发展而辞职。公司另委任周建出任有关职位。 周建是快递业老将,加入圆通国际前为丰网速运行政总裁,直至极兔速递收购丰网为止。在此之前则为百世集团(BEST.US)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负责开拓国际市场,可以说在国际业务上具有丰富经验。根据协议,周建每月酬金为138,462元,每个财政年度可收取酌情管理花红,外加每12个月年终花红。 周建也是圆通国际四年来第三位行政总裁,国际业务的经验或许是喻会蛟(圆通速递创办人、董事会主席)选择他的原因。圆通国际近年加快发展国际快递及包裹业务,2023年该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11.1亿港元增长47.4%至16.3亿港元,占去年总收入30.8%,而2022年仅占16.5%。 圆通国际在年报中称,将会加快拓展国际网络,通过战略合作、授权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增强公司全球服务能力,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及海外子公司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 拓展国际市场是各大物流企业当前致力的目标。京东物流(2618.HK)不久前推出“国际特快送”服务;嘉泓物流(2130.HK)去年12月亦开设跨境空运包机服务;嘉里物流也宣布与顺丰控股(002352.SZ)附属公司顺丰多式联运订立协议,收购阿拉山口国际快铁(主营国际班列、国际公路联运、跨境电商专线及内贸铁路运输)的70%股权,为其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增值。 自收购先达国际物流七年来,圆通国际股价一直未见起色,目前市盈率约为4倍,低于嘉里物流的12倍、中国外运的6倍,市场吸引力不足。 圆通国际业务发展,仰赖与圆通速递、圆通航空的关联交易。今年首两月,圆通速递业务收入达84亿元,按年增长19.7%,增长幅度仅次于申通快递的22.7%。母企要加大力度发展国际业务,势必会为圆通国际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