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香港 米线一哥寻求退市
曾经立志将谭仔米线带向世界的东利多,如今选择退市,是资本市场的无奈,还是新的战略布局 重点: 私有化出价每股1.58港元,较停牌前溢价75.6%,但仍较上市价低约52.5% 截至去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公司收入仍有94%来自香港 李世达 与股市近期的热闹相比,香港餐饮业市道显得格外冷清。上市仅仅三年多的香港米线一哥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如今也走上退市之路。 谭仔国际周二发布公告指出,持股74.26%的控股股东东利多控股(3397.T)提出私有化建议,每股作价1.58港元,较停牌前的收市价0.9港元溢价75.6%,若以截至2024年3月底止的1.103港元每股资产净值作比较,有约43.25%溢价,而公司已表明不会加价。 此次私有化涉及最高现金代价约5.56亿港元(5.2亿元)。计划生效后,公司将申请撤销于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高溢价收购的消息,刺激同日复牌的谭仔国际股价飙涨63.33%,升至1.47港元,成交量冲到6,700万股。 远低上市价52% 对于退市的原因,东利多控股在公告中表示,是为了在股份交易流通量长期持续偏低的情况下,为投资者退出并变现提供机会,成功私有化也将帮助谭仔国际未来更好地进行业务发展。 这家香港米线一哥,于2021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当时在本地发售获得28倍超额认购,筹集约14亿港元。然而近两年受消费降级、民众北上消费等冲击影响,香港餐饮业低迷。谭仔国际停牌前股价仅0.9元,较上市价3.33港元低近73%,市值缩水至12.12亿港元。而如今1.58港元的收购要约价,亦较上市价低约52.5%。 港人耳熟能详的谭仔云南米线与谭仔三哥米线,本是来自同一家族,后来因兄弟决裂而分家各自发展。然而命运又将两个品牌联系在一起。2017年,日资“丸龟制面”母企东利多控股先后收购两品牌,合共作价近22亿港元。两家米线再度合而为一,成立谭仔国际,随后于2021年上市。东利多看好谭仔米线潜力,誓言“要将谭仔味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但距离当年的雄心壮志仅仅过去三年多,谭仔国际的上市之旅似乎已走到终点。 盈利每况愈下 上市以来,谭仔国际的表现显然不符期待。2022至2024财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2.8亿港元、25.9亿港元及27.5亿港元。2025财年上半年(截至2024年9月底),录得收入14亿港元,尽管收入维持增长,但按年增速已跌至仅1.2%。 盈利方面,股东应占溢利从2022财年的2.03亿港元下滑到2024财年的1.17亿港元,2025财年上半年更是按年大跌55.8%至3,606.8万港元,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2020年起,谭仔国际开始在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澳洲等地区开店。截至2024年9月30日,谭仔国际在中国内地、新加坡与日本的门店数量分别为23家、11家与3家。但多年来努力走出香港的谭仔,仍有约94%的收入来自香港本地。 根据公司中期业绩,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的收入只有8,540万港元,按年下跌7.2%,香港市场收入虽增长1.7%至13.2亿港元,但经营溢利却按年下跌14.7%至2.24亿港元,而内地及海外经营亏损则增加了68.6 %至901万港元。公司在财报中直言:“目前面对的挑战或是本集团成立以来最棘手的一次”。 短期困局难逆转 为改变现况,谭仔国际的策略是放慢在中国内地开店进度,并将目标从成本较高的深圳,改为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同时着手关闭业绩欠佳的门店,但短期内似乎都看不到扭转局面的希望。 对母企东利多而言,尽管公司上市后业绩不断下滑、股价长期低迷,但公司帐上仍有现金13亿港元左右,对比5.56亿港元的代价仍是相当划算,而且公司收入仍在增长且持续有盈利,算盘打得确实精。但是对小股东而言,股价自上市后就从未高过发行价,如今半价收购,自然是感觉“被割韭菜”。 港股市场对中小型餐饮股的关注度一直比较低,与其让谭仔国际在低估值的状态下继续运营,不如透过私有化寻求更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私有化后东利多可更自由运用充裕的资金重塑谭仔品牌,或许能找到新的成长动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谭仔增收不增利 两地拓展折㦸沉沙
谭仔中期业绩大幅倒退,香港以外的发展亦未如理想,公司前景令投资者担忧 重点: 中期业绩同比下跌逾50% 收缩中国及新加坡业务 刘智恒 餐饮业市道有多差劲,看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就心里有数,继大快活(0052.HK)及大家乐(0341.HK)发盈警后,香港米线一哥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的中期业绩告诉我们,餐饮业阴霾密布,更黑暗的时刻或许正在前面等待。谭仔在截至今年九月底止的中期业绩很自豪地强调:“本集团成功克服逆境,收益增长1.2%至14亿港元。” 细心分析,收入无疑是增加,但股东应占溢利只有3,606.8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8,163万港元劲挫55.8%。 收入增加了,盈利却跟不上,更出现断崖式下跌,为何增收不增利?简单讲,谭仔为求巩固在港的市场地位,不得已牺牲经营利润,推出一系列吸客措施,结果是生意做大了,钱却赚少许多。 香港市场为谭仔中期贡献近94%的收入,可来自香港的经营溢利,同比下跌14.7%至2.24亿港元。集团归咎本地经济放缓,消费者信心疲弱,以及港人北上消费成风,导致餐饮业疲不能兴。期内谭仔因推出更多促销优惠,加上外送平台业务令手续费开支急升,两者影响公司纯利率,按年下跌3.3个百分点至只有2.6%。 怪不得集团也在财报上坦承:“目前面对的挑战有机会是集团成立以来最棘手的一次。” 引入新品放眼世界 为突破困局,应对香港市场的困境,谭仔希望拓展香港以外国家或地区,冀可开拓一个甚至多个新市场,愿景是走向全世界,正如集团一直挂在口边的一句话:“要将谭仔味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公司早在几年前已开始在内地设店,并已涉足新加坡市场。本月,集团在澳洲墨尔本开设首家谭仔店,计划本财年下半年增设两间分店。同时亦已透过特许经营安排,筹备进军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市场。 另一方面,谭仔急谋借助母公司东利多旗下的品牌,在港增辟财源。今年十一月斥资1,250万港元,向东利多购入香港“丸龟制面”的所有权益,另外又引入母企的日式牛肉饭店“山牛”,已于今年落户香港。 分店网络收缩 目标虽十分清晰,实际并不那么乐观。香港以外的拓展早在几年前已开展,至今仍举步为艰,特别是国内市场。谭仔透露,已策略性地缩减中国内地的分店网络,期内关闭四间表现欠佳的餐厅,并将继续整合中国内地餐厅网络规模。 新加坡业务更是惨不忍睹,因竞争加剧、通胀高企及长期人手不足,当地分店虽维持11间,但收入按年减少,亏损更较去年同期扩大。集团决定收缩新加坡的网络及业务,又提到关闭餐厅将导致本财年产生若干一次性开支。 至于引入母公司的品牌,能否成功亦是未知之数。以新收购的香港“丸亀制面”来说,截至今年3月的年度仍亏损100万港元。“山牛”的分店,也只设在公共屋邨的商场苦苦经营。况且,谭仔在本财年下半年,两个品牌加起来亦只计划开设四间分店,能为集团带来的收入相对有限。 降价似无可避免 事实上,在经济疲弱下,香港及内地饮食业正大吹淡风。集团今年中期业绩披露,期内人均消费收缩,香港为61港元,微跌1%,新加坡跌近9%至81.2港元,内地情况最严峻,按年跌近13%至36.2港元。至于餐厅日均收益,中国内地下跌24%、新加坡跌16%,香港跌4.6%。 面对消费降级,谭仔在中报内表示:“集团将进一步确立两大旗舰品(谭仔及三哥)的高性价比定位,推出更多超值优惠以吸引顾客。”又提到:“在内地推出更多物超所值的实惠套餐来刺激客流。” 所谓“高性价比”、“超值优惠”及“实惠套餐”,说穿了不外乎两个字,就是“平价”;从谭仔的步署,未来内地及香港两地餐饮市场,降价消费似是无可避免。 我们看,本地及国内的餐饮业大环境不会短期回复旧观,相反“内卷”情况日益严峻。至于海外扩张,并非一蹴而就,况且过江龙要打入当地市场说易行难,水土不服铩羽而归的情况比比皆是,谭仔在新加坡就是好例子,加上全球经济疲弱,或许更棘手的一天还未到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破市场困局 谭仔拓海外商机
港人北上消费及内地市场经济放缓,令香港米线一哥开始寻求更多海外机会。 重点: 谭仔减缓内地扩张步伐,将目光瞄准澳洲、菲律宾等海外市场 获独家经营母企旗下日式乌冬品牌“丸龟制面”,开拓米线以外新版图 李世达 经历疫情寒冬,香港餐饮业迎来复苏。但受到港人北上消费及内地经济放缓等影响,香港米线第一品牌“谭仔米线”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独创麻辣口味云南米线的谭仔,是许多港人心中“平靓正”的代表。特色汤头加上首创十种辣度选择,还有多种精美配菜,30多港元低消费便可享受“私人订制”,是谭仔米线1997年创立以来经久不衰的卖点。 从最初的家族经营,到后来兄弟分家成“谭仔云南米线”与“谭仔三哥米线”两个品牌,2017年被日本乌冬面品牌东利多(Toridoll)一并收购,于2021年在香港上市,飘香20多年的谭仔米线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寻求新增长。 复苏表现逊对手 从今年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中期业绩,可以明白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原因。截至今年9月底止,谭仔收入按年升10%至约13.9亿港元(12.9亿元),收入增幅主要受餐厅网络净增加14间所带动。期间溢利按年跌1.4%至8,163万港元。若撇除去年政府补贴,期内溢利则增加153%至8,145万港元。 不过,相较本地整体餐饮行业的复苏步伐,谭仔国际的增长却跟不上市场步伐。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第三季食肆总收益录得12.5%的显著升幅,第二季更高达24.3%。竞争对手大家乐集团(00341.HK)表现也优于谭仔国际。大家乐今年中期股东应占溢利为两亿港元,同比增长约84%,若剔除疫情资助,股东应占溢利约为去年同期三倍。 谭仔增速不如预期的主因,公司归咎于香港本地业务的复苏缓慢。谭仔指出,虽然已走出疫情阴霾,但香港饮食业在2023年上半年仍面对复杂多变且困难重重的经营环境,香港外游人数庞大,周末前往内地邻近城市的人数增加,导致饮食业收益复苏较预期慢。今年上半年,来自香港的收益同比只增长8.2%至近13亿港元,低于包括疫情期间在内,过去五个财政年度的复合年增长12%。 与香港相比,谭仔于2023年在中国内地新开设七间餐厅,分别位于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内地餐厅总数达来到24间。上半年来自内地市场的收益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58.6%。海外市场方面,期内新加坡市场收益较按年比较亦增长38.8%,日本业务也有22.2%的增长。表现都优于香港市场。 来自内地及海外市场的经营亏损,在2023财年中期同比大幅收窄68.3%至近535万港元。 谭仔表示,为了支持海外扩张策略,决定更改上市时所得款项用途,将原来建议用作扩充自营餐厅网络的用途,扩大至在海外以合营或特许经营模式开设餐厅。 特许经营进军澳洲 谭仔在11月1日发出公告,宣布与澳洲餐饮集团ST Group(DRX.SP)订立合营协议开拓澳洲市场。ST Group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持有九个国际品牌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及持牌经营权,包括“一风堂”、“贡茶”等,在各主要地区市场共设有173间餐厅。谭仔与ST Group将成立一家合营公司及订立合营协议,谭仔间接持有合营公司49%股权,双方正商讨授权“谭仔三哥米线”在澳洲与新西兰经营。 另外,今年8月,谭仔也与菲律宾综合企业集团Suyen Corporation的一间附属公司订立意向书,拟以特许经营合作方式进军菲律宾市场, 为应对内地经济放缓,谭仔计划在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的财年余下时间,减缓扩张步伐,新增的餐厅将主要集中在广州及大湾区等城市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有三间深圳餐厅因业绩欠佳结业,深圳餐厅总数减至十间。 协管“丸龟制面”卖乌冬 香港业务方面,谭仔将与日本控股公司东利多订立特许经营协议,在香港独家经营“丸龟制面”餐厅,初始协议为期三年。谭仔表示,进军日式乌冬业务,将有助公司壮大香港业务的营运。而且,东利多在日式乌冬行业拥有丰富的知识及经验,将有利谭仔成功营运,并降低初始时所需投入的时间及成本。 东利多于2017收购谭仔股权,并于2021年推动上市,其后东利多亦首度将谭仔品牌引入日本,是次特许经营合作,则是相反将母公司在日本的餐厅品牌引入香港。 “丸龟制面”目前有11间香港分店。谭仔会透过收取店铺管理费的方式,协助营运现有“丸龟制面”的香港分店。未来新开的“丸龟制面”香港分店,将由谭仔以特许经营模式营运。 谭仔国际一方面在香港采取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则继续拓展香港以外市场。而若其模式能够在澳洲取得成功,将成为其日后开拓其他西方市场的蓝图。 谭仔股价今年以来下跌了约一半,现时公司的市盈率仅 13 倍,远低于大家乐的 53 倍和海底捞(6862.HK)的 22 倍。反映投资者可能对谭仔的全球扩张持怀疑态度,并需要看到更实则的业绩,才愿意投下信心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