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传宁德时代拟收购蔚来换电业务

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SZ)据传拟收购蔚来(NIO.US; 9866.HK)旗下换电业务公司蔚来能源(Nio Power)。路透社称,消息源并未透露收购价格,但蔚来能源去年融资时的估值超过100亿元。 宁德时代上月宣布与蔚来签署战略协议,推进对蔚来旗下的换电业务蔚来能源(Nio Power)不超过25亿元的战略投资。对于收购传闻,蔚来回应指会与包括宁德时代在内多个投资者合作推进换电站共建的项目,并将与宁德时代深化资本与业务合作。 蔚来能源目前在中国拥有3,200多座换电站,除了为蔚来车主提供换电与充电服务外,也向特斯拉(TSLA.US)及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等电动车品牌开放。宁德时代去年底推出提升换电效率的“巧克力换电”(Choco-Swap)方案,宣布今年会建1,000座“巧克力换电站”。本月2日,宁德时代宣布与中国石化(0386.HK; 600028.SH)合作,双方计划今年在全国建设超过500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是扩至10,000座。 蔚来港股周二高开5.5%,报25.85港元,至中午收报25.70港元,升4.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鹏零跑2月录三位数增长 比亚迪续称王

春节过后中国新能源车买气增强,中国电动车(EV)制造商陆续公布2月销量,多家车企出现三位数增长,其中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交付量3.05万辆,按年增570%,1月及2月合计交付6.08万辆,按年亦增375.21%。 比亚迪(1211.HK; 002594.SZ)亦公布,2月销量达32.28万辆,按年增长164%,稳坐销量冠军,海外销量为67,025辆,连续第三个月创下历史新高。1月至2月合计销量约62.34万辆,同比增长92.52%。零跑汽车(9863.HK)交付量2.53万辆,按年增285%,合计1月及2月交付量共5.04万辆,按年增167.78 %。 另外,1月销量下滑的理想汽车(LI.US;  2015.HK),本月共交付新车2.6万辆,按年增29.7%,但较1月份的2.9万辆下滑12.24 %,1月及2月合计交付5.6万辆,按年升9.3%;蔚来汽车(NIO.US; 9866.HK)交付新车1.32万辆,按年增长62.2%,但较1月的1.38万辆下滑4.8%,1月及2月合计交付2.7万辆,年增48.8%。 根据中国乘联会最新销量预测,初步推算2月乘用车零售市场规模约为125万辆左右,年增13.6%,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60万辆,渗透率约4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uang Hongsheng’s one last gambit, ten years in the making

十年造一车 黄宏生的最后一击

内地车企正藉生死存亡之秋,争取登陆资本市场是一条主要出路,创维汽车亦深明此理 重点: 创维汽车计划在港推出电动车,主打电动出租车 市场估计,创维准备明年在港上市   刘智恒 内地电动车企接连爆雷,先是10月时哪咤汽车要大手裁员瘦身,原CEO张勇突卸任,创始人方运舟再走上台前,高呼六大改革;这边火头未熄,另一边厢的极越汽车更糟糕,CEO夏一平在上海总部被员工围堵,向他追讨欠薪及补回相关福利。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猜猜谁将是另一家威马汽车时,创维汽车近日在港磨拳擦掌,为推出电动车作准备。创维汽车国际营销中心总经理齐奎源透露,是次在港推出的Skyworth K型号,料首年销售约100部。 相对电动车企动辄每月上万的销量,这个数目实在微不足道,然而有消息透露,香港推售主要是提升知名度,公司有意于2025年申港上市。 彩电大王要做汽车大亨 大家或许未听过创维汽车,但说到创维电视,内地几乎无人不识,创始人黄宏生更有“彩电大王”称号,创维汽车就是这位传奇创业家的“最后一击”。 黄宏生于1988年创办创维,力攻彩电市场,2000年成为中国三大彩电龙头,同年于香港上市。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却因挪用公款,于2006年被判入狱6年,人生由顶峰跌至谷底。 虽然锒铛入狱,却没打沉黄宏生的钢铁意志,相反他在狱中不断思索,出狱不久就决定进军电动车市场。2010年在南京成立开沃汽车,翌年通过重组南京金龙而打入汽车市场,主打商用电动车。其后他看清乘用车才是大方向,2017年成立天美汽车,2021年以2,800万元购入创维品牌。 然而黄宏生毕竟是外行人,没有造车经验,何况是电动车。好一段时间,创维汽车藉藉无闻,直至2023年,黄宏生一时的无心快语,将创维汽车推上风口浪尖。 事缘在一个车展发布会上,黄宏生说创维汽车的配置,可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他本人的高血压及糖尿病都治好了。他甚至宣称开创维汽车,可延长寿命30年。黄宏生的言论让市场非议,甚至质疑是否“虚假宣传”。 面对老板的失言,创维汽车员工马上补救,急澄清说媒体断章取义,黄宏生只是分享个人养生之道等等。公司说一套,市场的解读又另一套,大家似乎并不买账。 年销量迟迟未达标 早前黄宏生又透露,已在电动车上投入100亿元,未来还会再投300亿元,争取让创维汽车进入全球十大。 理想归理想,现实还是残酷。电动车行业更是不折不扣的杀戳战场,已倒台的威马汽车就亏损了410亿元,更别说蔚来(9866.HK; NIO.US)自2014年成立已来,共烧掉近900亿元,黄宏生又能否在逆风中继续奋战? 电动车企要有盈利,首要是销量可达规模效应,市场以特斯拉(TLSA.US)在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盈利为例,当时季度销量达8.4万辆;理想(2015.HK; LI.US)在取得盈利时,季度销量也突破8万辆。因此粗略预计,月销量平均要在2.5万辆才可说有利可图。 长安汽车副总裁及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月前表示,电动车企毛利率要在15%,才能基本活下去。 按此分析,车企要做到年销30万辆,毛利率在15%水平以上,才可继续在市场立足。 我们看看创维汽车销量,根据SUV汽车网统计,2022年只销售16,417辆,2023年销量为18,630,今年首十一个月只有11,336辆,别说年销30万辆,就连2.5万辆也有一段路程。至于创维汽车是否有毛利,公司未有透露,但以目前销量,不出现毛亏已属庆幸。 出海发展尚在起步 车企另一出路或许是出海,精明如黄宏生怎会不知道。今年公司与沙特阿拉伯KAG集团签署十年战略合作,首阶段五年,合作业务规划达100亿元。KAG经营范围包括沙特皇室汽车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以及沙特市政85%地下水利业务。 创维汽车又与泰国出租车协会、阳光资本、风神汽车及Westpac Trust…
Li Auto posts fourth quarter results

理想季绩无限好 行业增长近黄昏

这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第四季度车辆销售收入增长134%,但预计2024年一季度总营收增速将放缓至70%左右 重点: 理想汽车第四季度实现三位数营收增长、利润率提升,但预计本季度增长将大幅放缓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迅速放缓,并且可能进一步恶化,因最近爆出一系列有关该技术的负面新闻后,消费者担忧加剧       阳歌 过热的中国新能源汽车(NEV)行业正进行整合,而理想汽车公司(LI.US; 2015.HK)越来越像是这场竞争中的幸存者,要看看整合结束时究竟谁还保持屹立不倒。与此同时,公司周一公布强劲的第四季度业绩,其中诸多迹象都直指行业竞争激烈,并且很多人都预测到今年会急剧放缓。 在越来越多的负面报道,让中国消费者质疑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否明智后,这种放缓可能会比预想的更严重。就在上周五,南京一小区发生可能由电瓶车电池引发的火灾,造成15 人死亡、44 人受伤。 理想汽车公布业绩后,投资者显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它跑赢行业的表现上,周一推动该股在纽约的股价上涨近20%。财报中不仅公布了强劲的销售增长,公司还保持了可观的利润,在中国大量本土新能源车企中,只有少数几家能够做到这一点。 理想汽车目前的市销率 (P/S) 为3.4倍,远远领先于其他同类公司,比如2.5倍的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 、1.3倍的蔚来(NIO.US; 9866.HK)和1.9倍的零跑汽车(9863.HK),这反映出投资者对其长期生存能力的信心不断增强。但它依然落后于特斯拉(TSLA.US)的6.9倍,后者被很多人认为是前景最好的公司。出人意料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1211.HK;002594.SZ),目前的市销率仅为0.9倍,似乎是近期投资者对该股缺乏热情所造成。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到理想汽车,它的最新业绩在主要同行中名列前茅,看上去确实相当亮眼。该公司第四季度交付汽车131,805辆,同比增长185%,这也推动该公司2023年全年总交付量达到376,030辆,同比增长182%。 理想汽车第四季度车辆销售收入总计40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3亿元增长134%。 车辆销售收入增速远低于实际销量增速这一点,反映出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不断降价以吸引新业务。 尽管如此,随着经验和规模经济的取得,理想汽车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这体现在毛利率上,它的毛利率从第三季度的22%提高到了第四季度的23.5%,上年同期为20.2% 。效率提升推动理想汽车当季利润达到57.5亿元,而第三季度为28.1亿元,2022年第四季度为2.65亿元。 尽管公司的竞争对手尚未公布第四季度业绩,但理想汽车去年第三季度就曾以271%的营收增长轻松打败一众对手,相比之下小鹏汽车仅增长25%,蔚来仅增长47%。因此,理想汽车强劲的第四季度增长很可能会继续跑赢竞争对手。 前路坎坷 回顾了这些积极的数据之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看看众多麻烦的迹象,它们表明,在经历了数年的爆炸式增长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在2024年大幅放缓。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增长38%,达到约950万辆,其中出口销量不断增长。这已经比2022年销量倍翻的增长率下降了,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最近告诉《环球时报》,今年的增长率可能进一步放缓至22%左右。 理想汽车1月份的销量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都反映了这一放缓趋势。该品牌1月份的交付量增长106%,达到31,165辆,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更重要的是,考虑到2022年的春节在1月(店面通常会关门),而今年却在2月,这个增长率看起来更疲软了。 理想汽车表示,预计整个一季度将交付10万至10.3万辆车,同比增长90%至96%。该公司预计一季度营收增长66%至71%,达到313亿至322亿元。这两方面的增长率都比去年要慢得多。 而且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最近围绕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一系列负面新闻,可能会对本就疲软的销售产生更大的影响。南京的火灾造成15人死亡,44 人受伤,越来越多的小区对电瓶车引发火灾的危险发出了警告,这只是其中最新的一起。虽然电瓶车的技术含量显然远低于汽车,但负面报道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看法。 春节期间,该行业也是负面报道缠身,很多新能源车主在这期间开车前往温暖的海南岛,但由于潜在的火灾隐患,轮渡上新能源车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令车主离开时被困在当地。正如许多西方人今年冬天发现的那样,中国北方地区的人们也发现电动车在极冷的气温下经常出现性能问题。 行业大洗牌正在加速,豪华电动车初创企业高合汽车的创始人表示,由于目前资源只够维持未来三个月的运营,公司正寻找潜在收购者或新的投资者。在他透露这一消息之前,本月早些时候该公司曾表示,由于财务困难,将停产六个月。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K Public Housing

地产快讯:未来建41万公屋 足够香港10年之用

     ▷ 香港      公营房屋供应充裕 香港一直透过公营房屋去解决基层住屋需求,香港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表示,多年来香港兴建超过130万个公营房屋单位,售出近51万个资助房屋单位。现时房委会管理193个公共屋邨,约有210万人居住在公屋。未来10年,房委会将建41万个单位,足够应付30多万的公营房屋需求。 内地政府早明言要解决香港住屋问题,港府近年即时加把劲去发展房屋,公营房屋当然是重中之重,从政府的行动可见,未来公营房屋的供应问题理应不大。另外,政府同时亦增加推出私楼土地,加快及简化规划、以及重建与补地价等各项程序,亦筹划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原在可见未来,私楼供应问题可以逐渐缓纾。然而,近期发展商担忧楼市前景而不投地,接连有六幅土地流拍,对未来私楼的供应会有影响。 李宁买商厦被指不务正业 李宁(2331.HK)斥资近21亿港元购入恒基地产(0012.HK)位于北角的“港滙东”,将用作香港总部,作为扩展香港及海外业务的分部办公室。消息公布后,市场有认为李宁不务正业去投资物业,股价即时插水,迫得李宁急不及待斥资30亿港元进行股份回购。 企业购商厦作总部其实并不罕见,只不过现时香港商厦租金回软,而李宁收购金额又庞大,加上公司今年业绩表现停滞不前,令市场批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楼价起起伏伏难料,若有实际需要亦无可厚非,大家没忘记的话,2001年时任金管局总裁的任志刚也在楼市疲弱时,以37亿港元购入国金中心二期14层楼面,当时也被市场大肆批评,认为金管局不应置业;但今天回望,中环商厦价值以倍计上升,或许市场又说任志刚眼光独到,决断英明。 地产中介又要政府撤辣 那些人最想政府撤辣?答案是地产代理。仲量联行预期明年中小型住宅楼价将跌10%,豪宅亦会下跌5%。该行香港主席曾焕平认为,政府只是减辣对楼市没有大帮助,建议多项救市措施,包括要政府全面撤辣,并为首次置业的年轻人提供无息贷款等。 仲量联行的建议非但要撤辣,还要落药刺激楼市。事实上,楼市是否这样差劲,或频临崩溃缘,以致要大力去拯救。若曾经历97年的香港人,当年的情况远较现时严重,亚洲金融风暴后,楼价一开首暴跌三成,接着经济出现通缩,打工仔别说减薪,连工作也未必能保得住,租金又大幅下挫。相比现时情况,香港楼市及经济远远未如当年严峻。 ▷ 内地      内房问题拖经济后腿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中国经济续要稳中求进。但部份证券界对明年的内地经济有一定保留。野村证券认为中央若将经济增长定在4.5%会较合理,因为内房债务危机持续,将拖累内地经济表现。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估计,内房企业债务沉重,开发商缺资金完成项目,地区政府要照顾保交楼,市民又不愿置业,令市场陷于恶性循环,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我们也认为,内地债务问题在明年不但难以解决,随时会恶化,有企业或会被清盘,土地及项目有机被抛售,牵连整个内房市场,楼价有机进一步下滑。 碧桂园救亡态度正确 受债务困扰的碧桂园(2007.HK)公布,将持有的珠海万达商管1.79%股权,以30.7亿元售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或万达指定的一方。碧桂园指出,正积极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而且持有珠海万达商管的权益有限,出售是提前退出及锁定价格 。另外,碧桂园多名董事减薪,当中杨惠妍年薪由37万元减至12万元,莫斌及杨子莹减幅最大,分别由每年300万元及200万元,降至12万元。 按目前集团负债,出售少数投资股权套现是合理做法,至于减薪,区区数目只不过杯水车薪,不过起码态度正确,能够从自身开始去尽力救公司,不像中国恒大(3333.HK),在频临倒闭边缘时,前主席许家印涉嫌借与妻子离异,将资金调走美国。 ▷ 咏竹坊文章      恒大真的大到不能倒? 本周《咏竹坊》文章探讨恒大问题,究竟一家负债逾两万亿的公司,是否能大到不能倒,还是负债多到不能救?这情况确实让债权人及中国政府费煞思量。债权人若要将恒大清盘,虽然恒大手上有庞大资产,但当短期抛出市场放售,肯定令供应大增,拖累整个楼市,楼价急跌,结果是资产价值大贬,债权人最终能收回多少,实属未知之数。 若希冀政府打救,是否又过份乐观?虽然恒大破产,势必牵连甚广,但正如前面所讲,天价的债项又是否政府能解决;若政府出手,其它有问题的内房是否又要政府救助。事实上,政府的“白名单”已经提示,有资格接受政府融资支持的,只有财务相对稳健的房企。政府是怕市场的不利消息影响,会导致较健康的房企面对流动性的风险,于是才定出名单相助较健全房企。反之债务问题几已病入膏肓的房企,若希冀政府出手,或许是市场一厢情愿。 蔚来独立造车降成本…
Nio gears up to produce its own EVs

获生产资质兼购代工厂 蔚来拉开独立造车帷幕

蔚来汽车CEO李斌称,如果蔚来的汽车完全由自己制造的话,成本会下降10% 重点: 蔚来已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并收购为其代工的江淮汽车的工厂资产 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财报还算亮眼,期内营收、交付量、毛利率、整车毛利率等指标均向好       郭凯文 相信要不了多久,“江淮”二字将从蔚来汽车(NIO.US; 9866.HK)各类车型的尾标中消失。原因很简单,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该公司独立造车的大幕或将拉开。 12月5日,多家媒体报道,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出现在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据此推测,蔚来已获得独立生产资质。 5日晚间,江淮汽车(600418.SH)发布公告称,此前公开挂牌的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相关三个资产包已完成竞价,根据竞价结果,蔚来汽车成为资产一包、资产三包受让方,交易价格分别约为16.7亿元、14.9亿元,合计3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江淮汽车本次出售的资产一包、资产三包,正是蔚来F1工厂和蔚来F2工厂。长久以来,这两个工厂专门为蔚来代工造车。 拿到独立造车资质,收购代工工厂,市场对蔚来的“组合拳”并不感到意外。今年10月,江淮汽车公告转让资产时,就有消息称蔚来是接盘方,有关其谋求独立造车资质的传闻随之甚嚣尘上。不过,双方当时都对此讳莫如深。 代工模式“红与黑” 分析普遍认为,将代工工厂收入囊中后,蔚来透过代工生产汽车的模式将就此落幕。 2015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造车”元年,以“蔚小理”(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最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代工模式。这是衡量现实利弊之下的理性选择:毕竟作为行业新手,没有生产地,制造技术能力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生产资质。 现实中,获得工信部的生产资质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收购有资质的企业,二是独立申请资质。蔚来选择后者。 2016年,蔚来牵手江淮汽车,后者自此为其代工生产旗下车型。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理想汽车(LI.US; 2015.HK)、零跑汽车(9863.HK)等车企均一度借助具备资质的企业代工。代工模式让造车新势力在业内得以快速站稳脚跟。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最大的问题是在生产制造环节,委托方话语权的旁落。 与蔚来不同,近年来一些造车新势力相继通过收购获得资质。比如,小鹏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生产资质;理想收购力帆汽车旗下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拿到资质;零跑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拿下造车资质。 虽然当下危机重重,在竭力自救,但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较早拿到造车资质的“幸运儿”。2017年,威马汽车收购了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两家车企,两张造车资质落袋。该公司创始人沈晖曾对媒体表示:“只有自建工厂,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产品品质。此外,在代工模式下数据无法形成闭环,车企数字化的优势也无法体现。” 独立造车的优势,蔚来汽车CEO李斌也直言不讳。在最近召开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称如果蔚来的汽车完全由自己制造的话,制造成本会下降10%。 三季成绩单向好 此番掷重金收购,蔚来差不差钱?是否存在资金压力?该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财报给出了答案。就其目前的财力而言,可以说不在话下。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蔚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短期投资和长期定期存款为452亿元,较上一季度增加137亿元。 总的来说,蔚来交出的成绩单还算亮眼,数据呈向好趋势。数据显示,其营收达190.7亿元,环比增长117.4%,同比增长46.6%。 第三季度,蔚来毛利率为8%,二季度仅为1%;“蔚小理”中的另外两家企业,小鹏毛利率为-2.7%,理想毛利率高达22.0%。另一项重磅指标整车毛利率,蔚来重返两位数达11%,环比升4.8个百分点,同比跌5.4个百分点;小鹏整车毛利率为-6.1%,理想整车毛利率高达21.1%。 备受市场关注的交付量,蔚来为5.54万辆,环比增长135.7%,同比增长75.4%;小鹏交付量超过4万辆,理想交付更突破10万辆。 展望第四季度,蔚来预计交付量为4.7万至4.9万辆,同比增长17.3%至22.3%;预期总营收为160.8亿元至167亿元。 财报出炉后,蔚来美股、港股均录得两连涨,美股累计涨近6%,港股累计涨近7%。不过,今年迄今,其美股累计下挫25%,港股累计跌约24%。 海通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蔚来拿到独立造车资质对新兴汽车OEM(代工)具示范效应,展示在汽车产能过剩且生产资质管控严格的环境下,通过获取独立生产资质而形成研产销闭环的路径。瑞穗证券维持蔚来“买入”评级, 将未来12个月目标价由18美元下调至15美元。…
Zeekr files for US IPO

极氪因吉利之名 有望成车股新宠

尽管相对年轻,但凭借与中国本土汽车巨头吉利的紧密联系,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內地市场很快就受到了关注 重点 极氪已申请赴美上市,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和中金等大型投资银行承销 中国电动车市场在2022年增长超过一倍,但之后开始放缓,极氪的市值可能已从2月的130亿美元,下跌至约100亿美元      阳歌 随着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提交赴美上市招股说明书,一个新的选择正在逼近起跑线。与在美国挂牌的众多中国新能源汽车股相比,这家公司因与中国领先的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0175.HK)关系紧密而知名。 极氪还因进入中国新能源车领域相对较晚而受人注意,其成立仅两年时间。相比之下,行业领头羊比亚迪(1211.HK;002594.SZ)生产新能源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2008年已吸引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资。 比亚迪的背后是睿智、有远见的王传福,该公司已超越特斯拉 (TSLA.US),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EV)制造商。但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也毫不逊色,他同样具有远见卓识,将吉利打造成中国第一家全球化汽车企业,拥有包括沃尔沃和路特斯在内的一系列品牌。 凭如此强大的资历,我们预计此次IPO,将成为今年或明年中国公司规模最大的IPO之一。上周四提交的IPO招股说明书显示,承销商名单巨头云集,包括高盛、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由于中美监管问题,大型投行今年一般都避开了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仍在测试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达成的一项新合作协议,该协议使其能够查阅极氪等公司存放在中国的会计和审计记录。 与此同时,在中国从今年开始,所有拟赴境外上市的企业,都必须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自今年初以来,一直在受理此类申请,极氪正是获批的企业之一。 招股说明书中没有给出募资数目,但此前的报道显示,极氪希望筹集10亿美元或以上资金。在当前市场情绪疲弱的环境下,加上新能源汽车股已经有过剩情况,这样的目标可能过于进取。 起步晚 不管在招股说明书中怎么说,极氪由于进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较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参与者。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极氪招股说明书引用的第三方数据,这个市场目前约占全球电池驱动新能源车销量的60%。 尽管如此,极氪仍未进入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CPCA)每月公布的10大新能源车制造商名单。该公司专注于售价30万元(4.12万美元)或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车市场,并将国内初创企业蔚来汽车(9866.HK, NIO.US)以及宝马(BMW.DE)和梅赛德斯-奔驰(MBG.DE)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指出,起售价30万元的极氪001,是中国2023年前9个月最畅销的高端车型,在此期间售出了52,680辆。另一款车型极氪009起售价50万元,在前9个月售出13,672辆,在最受欢迎的高端车型中排名第六。 从整体销售数据看,10月份的销量略高于1.3万辆,仅相当于比亚迪301,833辆的一小部分,但接近蔚来同期16,074辆的销量。 与大多数同行一样,由于中国继续推动新能源车的销售,极氪的收入仍在增长。但随着中国政府减少部分激励措施,希望这些公司能靠自身实现盈利,但在众多国内企业中,目前只有比亚迪做到了盈利。 该公司2022年的收入较前一年增长约四倍,从2021年的65.3亿元增至319亿元。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大幅放缓至136%,从上年同期的90亿元增至213亿元。随着极氪扩大规模,这种放缓应该是意料之中,尽管公司在市场的增长放缓可能会让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极氪在成本方面似乎控制得不错,这有助于它控制亏损。公司今年前六个月的净亏损为38.7亿元,仅比去年同期的30.8亿元高出26%。 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是极氪的早期投资者之一,它在后者2021年成立前后投入了1亿美元。据报道,今年2月,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 Global(MBLY.US)的创始人阿姆农·沙书亚(Amnon Shashua)向该公司注资1,000万美元,当时该公司的估值为130亿美元。 新能源车企业的市销率差别很大,特斯拉高达9.3倍,而比亚迪则令人意外,只有1.2倍。但如果以蔚来汽车目前2.3倍的市盈率作为最佳衡量标准,那么极氪目前的市值约为100亿美元,较2月份减少了23%。在中国迅速降温的市场中,即便这样的估值可能也过于乐观。 无论市场情绪如何,我们预计极氪都将推进上市进程,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上市。尽管姗姗来迟,但它的全球足迹、快速增长以及与吉利的紧密联系,应该会让它在相对拥挤的中国新能源车制造商中,成为一个相对有吸引力的选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