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龙头闯港股 顺丰要征服世界
全球综合物流企业第四位的顺丰,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若成功通过,有望成为今年最大规模的新股 重点: 顺丰去年盈利达82亿元,按年增长32% 集团希望藉香港作为国际融资平台,以实现全球龙头的雄心 刘智恒 在中国内地,一句“顺丰给你”,已成为快递用语,哪管你是不是使用顺丰。确实,说到综合物流,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2352.SZ)可说是中国最强大的企业,并没有之一。集团早在内地上市,为配合拓展国际,近日再次申港上市,冀登上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 顺丰创始人王卫从当初一个水货仔,到今天坐拥千亿企业﹐毫无疑问是中国商界的传奇。王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从上海移居香港,父母原具高教育水平,到港只能从事基层工作,王卫在穷苦中成长,读到中学就出来社会打工。 虽然学历有限,又没家底,但眼光锐利及头脑灵活的王卫,看到港商不断在中国设厂,中港两地文件及货品往返需求急速增长,在1993年于顺德注册成立顺丰,香港的办事处只设在三教九流的砵兰街一个破落的小铺。受惠内地经济起飞,加上他敢拼肯搏,三十一年后的今天,顺丰已从一家6人公司,发展至拥有飞机103架,汽车200,000辆,并雄霸亚洲物流的跨国企业。 盈收增长 根据上市申请文件,顺丰收入由2021年的人民币2,0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5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7%。过去三年利润分别为人民币47亿元、62亿元及82亿元,自2021年起,复合年增长率为31.9%。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3年按收入计,顺丰是中国及亚洲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全球排名第四位。 可是顺丰又怎甘心于只是区区全球第四,这次卷土重来,放眼的是全球之冠。如申请文件中说:“展望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物流行业的领导者,连接亚洲与世界。” 一国一策 元朝时蒙古铁骑远征,横扫欧亚,但始终只仗武力,马上得国,不懂治理,马上又失国。今天顺丰不像蒙古帝国有勇无谋,而是挟着多年物流经验及科技,加上品牌与人才而进军欧美,誓要打下当地市场。 要在西方市场开疆拓土,顺丰有一套完整策略,集团表示,在亚洲市场以外,是利用顺丰备受认可的品牌、领先的成本优势和综合物流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高质量增长。 顺丰亦深明,海外市场很大,各地有不同文化,经过深入考量,决定采取“一国一策”,因应不同国家的业务而寻求切入点,必定要因地制宜。此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借力,向外部寻求合作,包括在资源及客户层面,从而在海外快速建立竞争能力,同时,结合国内输出人才和海外本土人才,强强联合确保落地效果。 要布局全世界,支持海外业务的扩张,首要靠资本市场的助力。王卫指出:“顺丰主要目的是进入全球化资本,希望在未来能用资本方式快速扩张。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巨头,都是快速扩张形成规模,顺丰要走的路也一样,需要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平台。”因此,若成功在港上市,将有助实现其全球梦。 内企出海 事实上,全球的物流市场中,亚洲的增长前景最佳,去年区内支出达5.1万亿美元,占全球支出45.5%,预计2023年至2028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5.5%。顺丰已在亚洲区成龙头企业,势将受惠于亚洲的腾飞。 而且,一家又一家的中国巨企积极出海发展,由零售、电商、社交媒体、光伏、新能源汽车,以至药业等,均谋求海外的增长机会,这趋势带来了巨大、稳定、且具备吸引力的供应链机遇,特别是对中国的物流企业来说,更了解内地企业所需,愿意与顺丰合作。 现时全球的综合物流龙头中,联合包裹(UPS.US)及联邦快递(FDX.US)的市盈率均在17倍水平,考虑到顺丰位列全球第四,以15倍市盈率作参考,即其市值可达1,300亿港元。相比顺丰在深圳A 股市值低约四分一,毕竟内地市场通常给予公司较高的估值。 能否成为世界第一,短时间很难一蹴而就,毕竟联合包裹及联邦快递,市值分别超过8,400亿及5,300亿元,但我们深信给顺丰一点时间,这个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 正如王卫曾说过:“我不太相信偶然,为什么会有偶然,因为无知才会相信偶然。”他做的一切,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当所有的因果都集中到一起后,你再去比对,你会知道这是必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顺丰这个不错的平台,把未来很多不确定的看似偶然的东西变成必然。”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达达的下一步 融入京东物流
这家同城配送公司任命了新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财务官,两人均与京东物流关系密切 重点 达达集团任命京东物流两名老兵担任新一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财务官,两家公司似将进行更紧密的融合 自去年京东将其在达达集团的持股比例从之前的47%增至52%以来,这家同城配送公司与京东的融合变得更加紧密 阳歌 本周,本地配送公司达达集团(DADA.US)宣布重大人事变动,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财务官双双离任,情况都和个人有关。我们说这些变化和“个人”有关有些开玩笑,但公司周一发布的公告显示,董事会主席辛利军和首席财务官陈兆明均因“个人”原因离任。 这种情况下,两人的离开很可能都并非自愿,尤其是对上任董事会主席才一年多的辛利军来说。前首席财务官陈兆明在达达集团任职的时间要长一些,2018年加入公司。但他的离开似乎也是安排好,为的是给来自电子商务巨头京东(JD.US;9618.HK)家族的继任者铺平道路。京东掌握着达达集团的控股权。 安排两名京东老兵担任新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财务官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自去年以来,京东就持有达达的多数股份。更重要的是,董事会主席单甦和首席财务官茆俊这两位新高管,都与京东在香港上市的京东物流(2618.HK)关系密切。 因此,这次重组似乎让达达集团离京东更近了,尤其是更紧密地融入京东物流的轨道。因此,如果京东物流最终提出全面收购达达,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按达达的最新市值计算,全面收购达达只需要大约4亿美元。相比之下,京东物流的市值要高得多,约为78亿美元。 这样的合并是说得通的,因为两家公司都主要从事物流业务。不过京东物流是一家更传统的全国性快递公司,类似于美国的联合包裹服务(UPS.US)或者中国的中通快递(ZTO.US; 2057.HK),而达达主打同城配送,将食品等物品从附近的杂货店送到顾客家中。 为了理解现在的情况,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达达集团是如何发展到当前状态。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一家名为“达达”的独立同城配送公司与京东旗下的 “京东到家”合并而成。京东获得新公司46%的股权,达达原创始人蒯佳祺担任合并后新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达达集团于2020年上市,之后情况基本保持不变,直到2022年京东向该公司追加投资5.46亿美元,将持股比例提升到目前的52%。此后,京东一直在努力将京东到家更紧密地融入到自己的服务中,导致京东到家在收入贡献上与达达原来的达达快送服务拉开了距离。虽然过去这两者大致相当,但在最新的三季度财报中,京东到家贡献了公司收入的62%,而达达则占到剩下的38%。 去年8月蒯佳祺离开达达集团,是京东发出的迄今为止最强烈的信号,希望自己在达达集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蒯佳祺的董事会主席职务由现已离任的辛利军接替,而他的首席执行官职位一直空缺。 总裁一直悬空 达达没有任命新的首席执行官,而是任命了另一位京东资深员工何辉剑为新总裁。在集团官网上的管理团队页面,只列出了两个人。除了何辉剑,另一位是公司的首席财务官茆俊,后者接替了现已离任的陈兆明,我们稍后再来介绍他的履历情况。 何辉剑看起来是在达达集团掌握决策权的大佬,从履历来看,他有着强大京东到家背景,被称为该公司的“核心创始成员”。 与此同时,新任董事会主席单甦和新任首席财务官茆俊也与京东,与京东物流有着密切的联系。新任董事会主席单甦于今年5月被任命为京东首席财务官,但在2021年从投行加入京东后,曾担任京东物流的首席财务官。新任首席财务官茆俊过去三年一直在京东物流工作,最近的职务是投资者关系主管。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离任的董事会主席辛利军也是京东的老员工,包括2012年加入京东后担任京东零售和京东健康(6618.HK)部门的负责人。但他似乎在11月失宠,在一份公告中,他被突然撤换了京东零售负责人的职位,公告仅简单地称辛利军将“在公司另有他任”。 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达达的两个最高管理职位和非执行董事会主席职位全部由京东的资深人士担任,他们都与京东到家或京东物流有着密切关系。这也解释了我们之前的所说,即为什么现在合并京东物流和达达是一件较容易的事,特别后者目前的价格相当划算。 虽然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洗牌,但投资者似乎没有对这些重大变化感到兴奋或不安。达达集团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的四个交易日里起伏不定,目前较消息公布前的水平高出约4.6%。 由于对中国经济和中美紧张局势的悲观情绪,该股今年已下跌54%,这在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中相当常见。目前,公司的市销率(P/S)只有0.52倍,落后于国内同业顺丰同城(9699.HK)的0.74倍,也远远落后于美国同业Workhorse Group(WKHS.US)的5.55倍。但这个数字其实高于潜在买家京东物流0.33倍的市销率。 虽然我们无法获得任何内部消息,但这几天来自达达集团的所有信号,加上该公司最近的历史,似乎都表明它与京东家族的融合会更加紧密。在亏损多年后,达达集团预计明年也将实现盈利,这将使其有望成为京东物流更具吸引力的新舞伴。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经济放缓消费谨慎 顺风系股价受压
物流巨头顺丰速运旗下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的股价,均远低于2021年IPO价格,而它们的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计划亦进展缓慢 重点: 2,6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未能提振中国最大的同城快递公司顺丰同城的股价,该公司是从物流巨头顺丰速运分拆出来的 顺丰速运分拆出来的另一家公司,同时也是香港首个以物流为主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股价,也远远低于其IPO价格 谭英 上周宣布最多动用2亿港元(2,560万美元)回购股份的计划时,杭州顺丰同城实业有限公司(9699.HK)给出了标准说法,称此举将“展示集团对自身业务发展和前景的信心”。 之后该股几乎纹丝不动,这种市场反应同样常见,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恒生指数较1月的高点已下跌25%,股市乏力可见一斑,这是中国经济放缓的直接后果,几乎所有股票都承受着由此带来的重压。像顺丰同城这样的公司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它们依赖消费者的支出,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 顺丰同城是中国最大的提供按需配送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连接着生鲜、零售、电子商务和其他本地服务等领域的38万商户和1,850万消费者。公司于2019年开始独立于母公司——物流巨头顺丰控股(002352.SZ),并于两年后在香港上市,筹集资金21.5亿港元。 在受到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拖累之前,其股价曾一度达到当前水平的近三倍。 和许多其他公司一样,随着去年底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结束,顺丰同城的业务也开始反弹。据8月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该公司上半年营收增长28.8%至57.5亿元(7.86亿美元),毛利润增长一倍多,至3.83亿元。它还凭借上半年3,030万元的利润实现盈利,扭转了上年同期亏损1.439亿元的局面。 顺丰同城是顺丰控股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之一。另一家是顺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2191.HK),运营着三个高级物流中心,在2021年的IPO中筹集了26亿港元,并成为香港首个以物流为主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与其姐妹公司非常相似,顺丰房托上市之初起步强劲,但去年在中国严格的新冠疫情管控下陷入了困境。尽管收入和利润增长强劲,但当前股价仍比发行价低大约40%。 从市值来看,顺丰同城是两家公司中较大的,市值66亿港元,是顺丰房托21亿港元市值的两倍多。但从受投资者青睐的程度来看,情况又截然相反。顺丰同城目前的市销率仅为0.52倍,而规模较小的姐妹公司顺丰房托的市销率为4.7倍,这或许反映了顺丰房托作为上市物流地产公司相对独特的地位。京东(JD.US;9618.HK)支持的达达(DADA.US)也提供同城配送服务,其市销率为0.68倍,略高于顺丰同城。 这两家子公司均由顺丰控股(又名顺丰速运)创始人王卫控制,该公司于2017年在深圳借壳上市。今年8月,它申请在香港二次上市,承销商为高盛、华泰证券和摩根大通。 物流领导者 顺丰速运是中国领先的物流公司之一,市值高达1,930亿元。该公司为香港上市准备的首份招股说明书显示,它的业务覆盖20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5架飞机和17.6万辆车。与子公司一样,尽管去年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强劲增长,但它在深圳上市的股票今年已下跌了三分之一。 顺丰经常被称为“中国的联邦快递”,通过此次股票发售可能会筹集高达30亿美元的资金,为其成为能与联合包裹(UPS.US)、敦豪快递(DHL.DE)和联邦快递(FDX.US)等市场领导者抗衡提供更多动力。 王卫是两家规模较小的顺丰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分别持有约60%的股份。2017年,当他穿着印有公司标志的黑色夹克、蓝色牛仔裤和运动鞋,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顺丰速运上市的钟声时,他成为了中国第三大富豪。1993年,他在靠近香港的华南城市顺德创办了顺丰速运,当时只有六个人和一辆面包车从事包裹递送业务。彼时,民营企业从事快递业务还属于非法。 王卫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全家搬到了香港,他的父母不得不从头开始,因为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不承认他们的学历。2011年接受《人民日报》的一次罕见采访时,王卫承认,和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企业家一样,他的创业始于灰色地带,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企业创业。 对于顺丰系的三家上市成员来说,最大的成本之一是劳动力。在顺丰同城上半年53亿元的收入成本中,劳务外包成本占到了52亿。 顺丰速运和顺丰房托都没有公布各自的劳动力成本,但这类成本可能也相当高。毕竟,从运货的卡车到摩托车,顺丰在中国各地的17.6 万辆车需要有人来开。顺丰房托的劳动力成本,来自运营仓库所需的大量劳动力。 阻碍顺丰速运推进赴港IPO、打压其两家子公司股价的主要因素,无疑是目前市场对中概股态度冷淡,尤其是消费类股票。另一个因素可能是顺丰员工的工资不断上涨,这一点也在逐渐削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未能提交财务报告 图森未来恐遭摘牌
最新:自动驾驶货车技术公司图森未来(TSP.US)周四表示,公司于5月5日接获纳斯达克通知,由于没有如期提交截至去年9月底的季度报告与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全年业绩报告,不符合纳斯达克的上市规则5250(c)(1),因此面临退市风险。 利好:为努力提交上述财务报告,以恢复遵守上市规则,该公司宣布聘请UHY LLP为新的独立核数师。 值得关注:该通知指出,除非公司对摘牌决定提出上诉,否则其股份将于5月15日开盘时暂停交易。该公司正打算向纳斯达克听证会小组提出上诉,并请求推迟其股份的停牌时间,直到听证会举行之日。 深度:图森未来在2015年成立,是一家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公司,公司去年声称完成了世上第一次重卡车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测试,目标是在2024年将技术投入生产。因此,它吸引了联合包裹(UPS.US)与大众汽车(VOW.DE)旗下Traton SE等知名企业作为开发合作伙伴。但该公司在去年10月底陷入混乱,其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突遭解雇,原因是未披露他与另一家自驾货车公司的交易。两周后,被解雇的董事长与图森未来的另一位联合创办人,又一起解雇了公司的整个董事会和临时首席执行官。 市场反应:公告发布后,图森未来的股价周四在纽约大挫29.2%至0.8美元,创历史新低。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图森未来与Navistar终止开发协议
最新:自动驾驶货车技术公司图森未来(TSP.US)周二宣布,已终止与商用货车和公共汽车制造商 Navistar的合作关系。利好:图森未来表示,终止协议“并不排除两家公司未来的合作”,意味着这个决定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值得关注:失去Navistar作为开发合作伙伴,是图森未来的重大挫折。同时,图森未来仍将其他主要货车公司如联合包裹(UPS.US)和大众汽车(VOW.DE)旗下的Traton SE视为合作伙伴。深度:图森未来是自驾货车技术的领先开发商,因此吸引了Navistar、联合包裹和Traton等知名企业作为开发合作伙伴。但该公司在10月底陷入混乱,其董事会突然解雇了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原因是未披露他与另一家自驾货车公司的交易。仅仅两周后,被解雇的董事长与图森未来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又一起解雇了公司的整个董事会和临时首席执行官。这场动荡,可能是Navistar决定暂时停止与图森未来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市场反应:公告发布后,图森未来的股价周二在纽约下跌了19%。自公司10月底开始动荡以来,该股已下跌了超过70%。翻译:阳歌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图森未来与同业联署 要求加州准自动卡车行驶
最新:自动卡车公司图森未来(TSP.US)的首席执行官候晓迪联同多家同业公司高层及商会领袖,向美国加州州长纽森(Gavin Newsom)发出公开信,要求对方向自动驾驶卡车开放加州的道路。 利好:联署信引述一项研究认为,在加州部署这项技术,可以为当地带来65亿美元(437亿元)的经济活动,同时为物流供应链带来更大的效率,让消费者和企业享受成果。 值得关注:加州机动车管理局明确禁止自动驾驶卡车在当地行驶,并表示授权这个重要技术的规则,最好留待未来的监管程序。但过去十年间,自动卡车运输监管仍没有任何进展,反映当地政府对引进这项新技术态度保守。 深度:图森未来在2015年成立,是一家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公司,公司今年初声称完成了世上第一次重卡车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测试,目标是在2024年将技术投入生产。其管理层正集中精力推进商业化,并于6月10日创立专注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可搭载自驾功能的氢燃料重卡公司Hydron,预计第一代产品可于2024年第三季交付。因此,该公司希望作为经济重镇的加州,未来能允许该项技术在当地使用,以促进产品销售。 市场反应:投资者对自动卡车业界的行动不以为然,图森未来周二在纽约下挫7.2%,报7.97美元;其管理层亦有参与联署的Aurora Innovation(AUR.US)、联合包裹(UPS.US)及威力登(VLDR.US)的股价也下跌1%至4.6%。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