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inent US targeting casts shadow over future of WuXi AppTec

美国针对一触即发 药明系前景蒙尘

美议员推《生物安全法》拟禁止联邦机构或接受联邦资助的机构,购买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与服务,药明康德等CXO企业遭点名 重点: 药明康德去年上半年收入超过65%来自美国 药明康德澄清从未赞助涉军项目,亦没有直接收受相关投资      李世达 中美竞争正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转向“医药战“。1月26日,一则报道令中国多家CXO(医药代工)企业股价应声下跌,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跨党派提案,拟禁止美国联邦机构购买特定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及服务。对于营收主要来自美国的中国CXO企业来说,这条法案可说攸关生死存亡。 消息公布后,遭点名的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股价在A股及港股两市应声急跌,其关联公司药明生物(2269.HK)、药明合联(2268.HK)无一幸免。药明康德从25日收盘价76.2港元,三个交易日下跌26%至56.3港元;A股跌幅亦达22%;药明生物股价则跌去31%。 对于上个月才刚刚宣布大手笔回购股份的药明系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项新法案被称为《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由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等多位议员提出。法案中提到,中国寻求主导生物技术作为未来产业,且该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多次与解放军实体合作”,当局有权迫使他们交出数据。 在参议院提出类似提案的参议员罗姆尼(Mitt Romney)表示,当前中国生技公司正透过医疗检测,收集全球数百万人的基因数据,许多被抽血的美国公民,并不知道谁有权查看其DNA与敏感数据。随着生技领域发展,中国能够大幅收集这些数据,在未来中美科技战中占据上风。 法案直接点名药明康德,指其曾赞助“军民融合活动“,接受“军民融合基金“的投资,并指其同系的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曾是解放军医药科技的教授之一。 对于这些指控,药明康德发布自愿性公告,指法案有关药明的内容”不恰当也不准确“,重申公司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的安全构成风险,澄清公司从未赞助过涉军项目、没有直接收受相关基金投资。 是否”极小概率事件“? 药明生物则发出澄清公告,指法案提及陈智胜有关解放军医药科技学术头衔,是2013年在唯一一次受邀讲座后,作为一种礼遇而授予,这是中国高等院校惯例。强调陈智胜没有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或任何具有军事背景的机构工作过,也没有从具有军事背景的机构中获得过任何报酬。 ”生物安全法只是一个反华议员的提案,到成为法律是极小概率事件,而且需要几年的时间。“陈智胜说。 陈智胜口中的”极小概率“事件,几乎推翻了公司为了挽救股价所做的努力。在公司澄清后,药明系股价仍持续下跌。 药明康德营收超过八成来自境外。根据2023年中期业绩,药明康德境外业务占总体营收的82%,美国占比超过65%,来自中国境内的收入仅占17%。药明生物也是如此,去年上半年营收有54%来自北美。 药企眼中的”富士“ 药明系对于欧美药企来说,重要性就像富士康之于苹果。欧美药企负责新药研发、品牌及销售,而像药明系这类的CXO企业,则负责技术相对没那么尖端的研发、验证与生产,提供外判代工服务。顶尖药企集中在欧美,意味着中国CXO企业收入仰赖海外,很难改变。 尽管不少中国分析师认为,有关法案成功立法的可能性不高,然而随着美国总统大选临近,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将会在更多层面被检视。像药明系这样与美国企业广泛合作并掌握敏感数据的企业,势必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事实上,在生物科技领域禁止中国企业的呼声,早在去年11月就已出现,当时有16个保守团体致信国会参众两院,呼吁在国防授权法案(NDAA)修正案中修法禁止与”敌对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中国的华大基因(300676.SH)签订合约。 总统拜登最终签署的2024年国防授权法中,与中国相关的技术合作、技术转移等受到重点关注,尤其是在新能源、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因此无论法案最终是否成为法律,美国政府逐渐收紧与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政治风险不得不察 然而,有投资银行认为市场目前的反应过于激烈,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指出,即使该法案成为法律,亦只是限制接受联邦资金的项目外判给海外公司。药明康德作为一家高性价比的服务提供商,可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中得益。大和则称,药明生物曾于美国商务部的未经核实名单中排除,或可作为类似事件的参考,将药明生物评级由”持有“上调至”买入“。 医药研发仍是增长快速的领域,目前药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5倍,低于药明生物的21倍,仍高于同业凯莱英(6821.HK;…
Illustration of Joe Biden having dinner with Chinese guests

中美关系继续升温 国际巨头入股中国电动车——中概股Bulletin

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中美两国关系继续回暖 ▷ 中国国债开闸 ▷ 国内航司推出国际版“随心飞” ▷ 富士康接受调查 ▷ 国际巨头入股挣扎中的零跑 本周中概股评分:50/100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https://youtube.com/shorts/-jzuIjKn3Jw?feature=share ▷ 中美两国关系继续回暖 上周,中美双方国家的元首分别会见了对方的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以及中国外交部高官。同时,中美经济工作组也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随着双方会面官员的级别提升,很多人开始猜测下月在美国举行的APEC峰会上,双方最高领导人有可能直接会面。 中国国债开闸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国在年中决定增发国债。上周,最高立法机构通过决议,明确在2023年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今年三月份确定的国债上限为GDP的3%,而这次的调整将上限调整为了3.8%。 北京表示,增发国债获得的资金将用于灾后恢复重建、防洪治理工程等方面。基本上,当其他经济刺激措施还不够有效的时候,北京还是祭出了基建这一大招。 中概股反弹 周五的一波涨势,帮助中概股在大跌之后取得了增长,当然这波行情也没有太坚实的基础。恒生H股指数上周上涨1.8%,iShares MSCI China ETF微涨0.5%,而恒生综指上涨1.3%。 中美关系的回暖可能是这波行情背后的动力,特别是周五拜登会见王毅之后。当然,中美关系回暖这个因素对于中概股的行情来说,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更关键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 ▷ “大而不能倒”保险公司 中国之前曾经谨慎地发布过“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名单,一定程度上保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重大危机,政府都会出手救助这些银行。但是“大而不能倒”保险公司的评估办法,一直到最近才明确下来。 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管局最近明确了评估方式,意味着我们可能很快就能看到“大而不能倒”保险公司的名单了。我们认为明确名单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中国一些像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巨型保险机构,这些机构的平稳运行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都非常重要。 国内航司推出国际版“随心飞” 多家国内航空公司推出国际版“随心飞”来提振淡季销售。南航、春秋等航司推出了类似“随心飞”的国际航线产品。其中,春秋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的无限国际飞行促销包价格仅为人民币3,399元。…
Vivo accused of visa violations in India

印度针对层出不穷 中国手机续受打压

印度指控Vivo的员工申请签证时未披露雇主信息,并以涉嫌洗钱为由逮捕了一名中国高管 重点: 印度指控Vivo违反签证规定,以及一些员工非法前往该国敏感地区 该公司以及目前主导印度市场的小米和Oppo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都在该国面临逃税指控      阳歌 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的处境日益艰难,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西方市场,但对渴望增长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来说,快速发展的印度市场,也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方。本周,随着在该市场领先的中国品牌Vivo,面临一系列签证相关指控的新闻传出后,这种日益艰难的困境也登上了各大媒体。 陷入困境的Vivo,最近成为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新王者,印度目前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该市场最新的前五大手机品牌榜单,几乎被中国品牌瓜分,Vivo在今年上半年以16%的份额领先。韩国三星(005930.KS)排名第二,中国品牌realme、Oppo和小米(1810.HK)紧随其后。 Vivo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它的发展轨迹可能很快就会像小米一样,后者是2014年最早进入印度的中国品牌之一。提早进入帮助小米迅速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王者,并在2018年超过三星跃居榜首。 但去年,小米开始走下坡路,因为逃税指控,政府冻结了它价值6.74亿美元的资产。小米表示,由于缺乏现金和其他运营资源,其印度业务“实际上已经停止”。 这些麻烦是小米在印度市场份额下滑的一个主因。印度曾是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目前仍占其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2023年上半年,它在印度的出货量暴跌39%,跌至该市场的第五位。 印度曾对包括Vivo在内的许多中国品牌提出过类似的逃税指控。但最新事态表明,又出现了新的重大转折,在各种麻烦中增加了间谍活动的指控。这些指控与中印地缘政治竞争直接相关,两国在喜马拉雅地区存在领土争端。 这让我们回到了Vivo最近遭遇的挫折,根据本周早些时候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该公司的30名员工在申请印度工作签证时,隐瞒了为该公司工作的事实。 这份文件还指控其中一些人,前往印度的敏感地区,这些地区除了常规签证外,还需要单独的旅行许可,这构成了“严重违反印度签证条件的行为”。不仅如此,Vivo的一名高管本周在印度被捕,原因似乎是2022年启动的一项洗钱调查有关。 Vivo在一份声明中说,这名员工的被捕“令我们深感担忧”,并表示“将致力于合法合规”。 逃税指控 最新的签证和洗钱指控并非Vivo与印度之间第一次发生冲突。去年印度指控Vivo将 6247亿卢比(约合 75 亿美元)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其中大部分流向中国,却没有缴税,小米也曾受到类似指控。 Oppo和华为也曾被指控,在没有纳税的情况下进行类似的大额汇款。华为案引起了特别关注,因为据报道,该公司表示它在印度市场亏损严重,这使得大额汇款看起来很可疑。 坦率地说,这种把戏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为了逃税,它们都爱把钱在各国之间转来转去,这使得最新一轮的调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是出于政治动机。虽然三星和苹果(AAPL.US)都名列印度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但目前还没有爆出针对西方公司的类似调查。 事实上,苹果公司似乎正在利用中国公司的麻烦,来提高自己在印度市场的份额,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苹果公司的iPhone比中国品牌要贵得多。早在2017年,苹果就开始通过其生产合作伙伴富士康的工厂,在印度生产老款iPhone,据报道,苹果正准备在卡纳塔克邦的富士康工厂,生产最新款的iPhone。 同样,我们也应该指出,苹果的举动未必是为了在印度市场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更像是在疫情期间,因严重依赖中国作为制造基地,而蒙受损失后的一种多元化布局策略。尽管如此,在印度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可能会取悦当地政府官员,从而降低未来像中国品牌一样,遭遇法律问题的可能性。 在印度市场的畅销中国手机品牌中,小米作为唯一的上市公司,很好地反映了投资界,是如何看待这些陷入困境的中国企业。小米的股价今年实际上上涨了约10%,尽管和2021年初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约三分之二,当时许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都达到顶峰。 小米目前的市盈率相当强劲,为29倍,与苹果的30倍大致相当。它也遥遥领先于三星的13倍,尽管这家韩国科技巨头的产品不止是手机。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小米的预期市盈率只有20倍,而苹果为27倍。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的科技企业来说,印度正变得越来越强硬,甚至不输西方国家。因为印度可能是与中国最为旗鼓相当的政治和经济对手,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还接壤并存在领土争端。 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像小米、Vivo和华为这样的公司逐渐退出印度市场,甚至因为担心资产被没收,可能最终关闭它们在当地的生产基地。这可能会为苹果和三星等企业带来潜在机遇,不过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印度希望推广的低端本土品牌。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