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way makes seasonings

天味食品为香港火热新股市场再添一味

菜谱式调料及火锅调料制造商天味食品已申请赴港上市,致力成为中国庞大调味品市场的整合者 重点: 主打年轻消费者预拌调味料的四川天味食品,近日申请在港上市 公司2022年至2024年收入年均增长约15%,但今年上半年出现收缩,公司归因于农历新年假期提前的影响    阳歌 在多数消费股缺乏亮点、估值平淡之际,调味品及香料制造商反而成为少数的例外。这些企业在经济放缓时往往受惠,因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减少外食、改为在家烹饪。生产菜谱式调料与火锅调料的企业尤其占优,迎合了重视便利、倾向简化烹饪流程的年轻一代需求。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317.SH)于上周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望凭藉其即煮菜谱调料与火锅调料业务吸引投资者青睐,补充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现有上市地位。此举将使天味食品成为中国第二家同时在上海与香港两地上市的主要调味品公司,仅次于今年6月于香港挂牌的海天味业(3288.HK;603288.SH)。 稍显不利的是,海天味业的香港股票自上市至上周五,累计下跌约13%,与同期恒生指数上升约8%的走势相反。然而,即使股价回落,海天味业的市盈率仍达24倍,而其上海A股的市盈率更高,约达32倍。相比之下,许多零售、餐饮与消费品制造商的市盈率,如今仅勉强维持在双位数水平。 这样的高估值近来已成为调味品类股票的共同特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日益谨慎,这些公司反而因具备逆周期特性而受惠。天味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盈率约为24倍;另一家调味品企业千禾味业(603027.SH)则约为28倍;而提供居家火锅食材的锅圈(2517.HK),市盈率更高达30倍,显示投资者对该板块仍维持强烈信心。 这一类公司普遍以中国内需市场为核心,天味食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公司表示,目前超过99%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内。因此,天味选择赴港申请第二上市的举动显得有些特别;毕竟多数已在沪深两地上市,再赴港发行H股的企业,通常是为了提升国际知名度,并筹集资金以推进海外扩张。 天味食品在申请文件中提到海外扩张的潜力,并指公司产品目前已销往中国以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多数中国调味品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于,其产品风味高度本土化、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而设计,因此通常只能在华人族群的市场销售表现良好,在其他地区的渗透率仍然有限。 尽管如此,天味食品在国内市场仍具庞大增长空间。新一代消费者偏好正在转变,他们倾向放弃传统繁琐的烹饪方式,转而选择可快速烹调的预拌调料包。此外,中国人对火锅的热爱依然强劲,不仅是外出就餐的主流选择,家庭火锅场景的普及也日益扩大。 天味食品的两大核心产品为火锅调料及菜谱式调料,后者涵盖小龙虾、鱼类、香肠与腊肉等烹饪场景。申请文件引用的第三方资料指,中国火锅调料市场规模于去年达269亿元(约38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为9.1%;而菜谱式调料市场去年规模约216亿元,未来五年预期年均增速将达12.5%,成长潜力强劲。 市场渗透率仍有限 推动此类产品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预拌调料市场渗透率仍相对较低。在中国,许多50岁以上的消费者仍偏好以传统方式烹饪,使用如酱油、辣椒碎等基础调味品自行调配。然而,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重视便利性,逐渐成为中国调味品市场的主导购买力量,带动预拌调料的普及与需求上升。 公司称,复合调味料在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渗透率,约为整体调味品市场的 54%,是中国25.4% 渗透率的一倍以上。因此,随着中国市场逐步追赶这些成熟经济体,仍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天味食品成立于2007年,2013年正式进入食品业务领域,并先后于2015年及2017年推出菜谱式调料产品及火锅调料产品。近年公司积极透过并购扩张业务版图,其中包括在2023年以9.19亿元收购四川食萃食品有限公司55%股权,该公司主要服务餐饮业客户;以及于去年以1.54亿元收购杭州加点滋味科技有限公司64%股权,后者在线上销售渠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些举措显示,天味食品作为中国第四大复合调味料生产商,具备在高度分散的行业中成为整合者的潜力。 公司确实具备成为行业整合者的条件,毕竟其发源地四川以麻辣鲜香的「川菜」闻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系之一。 在经营层面上,公司的业务仍属传统产业类型。2022年至2024年间维持年均约15%的低双位数增长,收入在2024年达34.5亿元。不过,今年上半年收入按年下降6.2%,由上年同期的14.6亿元降至13.7亿元。公司将此归因于农历新年假期时间提前(2025年春节落在1月),而2024年则在2月。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同样受到假期时点影响,今年上半年仍录得7.6%的收入增长。 天味食品的主要盈利来源为菜谱式调料业务,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火锅调料产品则构成其余主要部分。公司的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33.9%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8%,与海天味业及千禾味业的水平大致相当。公司的盈利表现仍然稳健,但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按年下降25%至1.85亿元,主要因为销售与毛利率同时承压所致。 总的来看,天味食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仍属相对稳健的投资目标,凭藉其聚焦家庭烹饪市场与预拌调味料这一高速成长类别,具备抗周期特性与长期成长潜力。若公司能持续推进策略性并购,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未来或有机会成长为类似美国味可美(MKC.US)与日本味之素(2802.T)般的全球调味品领导企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ssin Cup Noodles

收购母企越南资产 日清食品展露新方向

这个方便面发明者的中国子公司,将用1150万美元收购母公司旗下越南子公司的控制权 重点: 方便面先驱日清的中国分公司将控制该品牌的越南业务,为其香港、澳门和台湾业务提供低价产品 这笔交易可能是更好地管理这家日本公司在亚洲地区的生产和营销这一更大计划的一部分   谭英 日清品牌以1958年发明方便面和1971年发明招牌杯面为荣。但随着进军东南亚市场,日清这个名字似乎已跌至谷底。其越南业务在当地十大品牌中几乎不见踪影,这与它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的巨大成功形成鲜明对比。 6月29日,日清的中国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日清食品有限公司(1475.HK)宣布将收购其母公司全资拥有的越南子公司67%的多数股权,并注入200万美元(1442万元)新资本。这笔交易的金额不算高,为1150万美元。 日清食品披露,在截至2023年3月的上一财年,越南子公司净亏损332亿越南盾(1.01千万元)。亏损一直在持续。在2019年8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当被问及越南公司收入下降的问题时,该公司发言人说:“我们不是很关心在越南的业务,因为它对我们的整体业绩影响很小。” 日清在越南的业务,主要包括2012年在胡志明市北部的越南新加坡工业园投产的一座方便面工厂。最新披露的消息称,该工厂将利用其成本优势,为成本较高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市场提供方便面。 接下来要发生的,可能是越南人对格兰诺拉麦片的胃口会变得跟方便面市场一样大。这是因为这种在亚洲不太知名的西方流行小吃,正是日清向越南输送的主要产品之一,另外还有它在泰国生产的标志性杯面。这些更为高档的产品,是越南子公司在当地所产方便面的补充,这些当地生产的方便面都是袋装,买家需要自己备碗。 日清可能会让其越南工厂发挥更大价值,作为一项市场策略的组成部分,会将越南业务纳入一个更大组织,该组织由日清的中国公司协调,并与日清的其他地区业务进行整合。作为对这一战略的肯定,最新这笔交易包括一些其他协议,即越南子公司将向日清在整个地区的其他子公司供货,同时也从这些子公司接收产品。 投资者对这一地区调整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赞同,日清食品在香港的股价从公告发布当天上午的6.67港元(6.14元)略微上升到两个交易日后的6.71港元。该公司的股价已从2022年中期疫情最严重时的最低点上涨了约三分之一,历史市盈率为22倍。虽然在这样一个成熟的行业中,这一比例相对较高,但低于零食生产商亿滋国际(MDLZ.US)的26倍和日本味之素(2802.T)的33倍。 过去的辉煌 日清的辉煌岁月可能已经过去,但对于在巨大的全球方便面市场中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品牌的创新者来说,总是存在乐观的空间。在日本本土,它是一家技术落后的公司,但2016年在滋贺县建了二十年来的首家工厂,这可能标志着一个转折点。 这家高度自动化的工厂的规划是将日清的方便面产量提高10%,并成为其全球业务的典范。也许比提升效率更重要的是,该工厂正在推出一系列日本海鲜口味产品,以利用亚洲地区和全球对日本食品的热情,而不是适应当地口味的更成熟趋势。 在东南亚和其他市场的顶级方便面品牌中,这种塑造更多异国情调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的主题,以迎合千禧一代的需求,与更为传统的父母相比,这一代在口味上更具冒险精神。日清食品一直以华丽的营销手法著称,但与同样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市场领导者Ace Cook Co.Ltd.,以及Masan Consumer等越南本土品牌相比,日清食品在越南一直处于劣势。 向更加一体化的营销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似乎推翻了日清在疫情前针对全球不同市场采取更加本地化的做法。2015年,该公司与日本贸易公司三菱商市会社结成战略联盟,开拓越南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新加坡、印度和泰国等市场。 三菱拥有合资企业34%的投票权,显然仍将是越南业务的少数股东。但将越南业务置于日清中国业务掌控之下的决定,似乎表明日清食品未来将把这两个地区合在一起,作为同一个区域市场。 新加坡是日清食品在1980年进入东南亚地区最早的滩头阵地。在新加坡之外,日清在三菱联盟涉及的其他市场表现则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在越南似乎尤其令人失望,而越南去年超过韩国,成为全世界人均方便面消费最多的国家。 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仍然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在中国销售了450亿份方便面,其次是印度尼西亚142亿份、越南848万份。越南人平均每年要吃掉87份方便面。相比之下,韩国人均73份,排名第三的尼泊尔人均55份。 每一个进入拥挤的方便面市场的企业都在追随日清的脚步,向这位大师学习如何通过不起眼的汤面俘获中产阶级的愿望。 方便面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包括日清将杯面引入区域市场,首先是新加坡。日清大力利用社交媒体将其杯面推广到香港和中国内地,甚至通过在香港开设杯面博物馆等噱头来帮助做推广。 该公司在越南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它在当地生产的主要产品还没有从袋装升级到更高级的杯装。但如果日清食品在亚洲和全球变得更加一体化,包括对其产品进行更具区域性的品牌重塑,以专注于其日本根源,那么这一点可能就不会那么重要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收购越南业务看起来与其说是承认失败,不如说是朝着新方向迈出的一步。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