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maker of transport trailers is making a U-turn out of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four years after listing there.

中集车辆估值低迷 回购H股撤港交所

这家中国半挂车制造商在港交所上市四年后,准备撤离港股 重点︰ 中集车辆宣布将以每股7港元回购H股,比停牌前仅溢价8.7%,完成后将撤销H股地位,但维持A股上市 港股表现持续低迷,其AH股差价高达42%,加上成交量大幅萎缩,成为公司离开的主要原因   欧美美 又有中国龙头企业宣布将离开港股。11月28日,同时在A+H股上市的半挂车制造商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839.HK; 301039.SZ)突然停牌,并宣布计划回购股本中、除中集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士以外所有已发行H股。 不过,这次出手的价格并不高,要约价每股H股仅7港元,较股份停牌前溢价8.7%,预计潜在H股的总收购代价约10.27亿港元(9.4亿元),完成后将撤销H股上市地位,但A股会继续在深交所上市。 港股表现持续低迷,今年已有近20家港股上市公司正计划或已撤离港股,包括私有化或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当中不乏知名公司如达利食品及海通国际(0665.HK)。原因很简单,主要是股价表现不理想,令估值大幅萎缩。这次中集车辆给出的原因,是由于H股交易量较低且流动性有限,导致公司难以在联交所有效融资。 在这情况下,退出港股省下H股上市监管合规相关的成本及费用,并集中在A股市场挂牌,更能为股东带来好处,而A股的估值也不再受H股表现的影响。 今年以来,中集车辆H股股价累计涨逾43%,然而市盈率只有11倍,预期市盈率更只有4.7倍,以H股股价上周五收报6.88港元计算,比A股的10.71元大幅折让逾四成,也难怪公司想撤销H股地位。 翻开中集车辆今年业绩,疫情过后表现持续好转,其中海外业务表现非常出色。在北美经济政策刺激与多式联运业务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当地业务盈利保持良好增长趋势,同时其他海外市场与国内的盈利能力也保持稳定。 回顾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0.3%至134.7亿元,净利润更创下同期新高,达18.97亿元,同比大幅上涨41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大升5倍,至12.5亿元。由于公司整体业绩正持续复苏,此时出手回购股份,时机相当不错。 2019年7月,中集车辆在港交所招股,最终超额申购1.74倍,上市价每股6.38港元,筹资净额15.75亿港元。2020年趁港股处于高位时,公司宣布“回A大计”,并以A+H形式在两地上市,自此A股表现一直优于H股,令两者股价差距扩大。 中集车辆H股今年曾高见8.54港元,但由于港股疲软,其股价也伴随下挫,自高位蒸发超过两成,以这次要约价每股7港元计算,也只是比当年的上市价高9.7%,难怪市场有声音认为这次出价并不吸引。 母公司“无宝不落” 回看中集车辆母公司中集集团(2039.HK; 000039.SZ)这几年来的操作,可说是“无宝不落”,大家还记得中集天达吗?2013年中集先从新加坡市场收购被严重低估、从事机场行李处理及物流系统的公司德利国际,两年后通过股权置换,成为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消防的大股东,2018年将德利国际注入中国消防,改名中集天达,利用借壳形式把空港业务上市。 岂料不足两年,中集集团便宣布以当时中集天达停牌前溢价20.36%,将该公司私有化;到2021年正式在港交所退市,便部署在A股上市,今年中获深交所批准在创业板上市,计划募资14.19亿元。 在市场低迷、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以低价私有化上市公司,再转至更高估值的市场上市,可以将资本增值最大化,而这就是中集的操作。 如果这次中集车辆H股私有化成功,那么中集集团的港股上市公司,便只剩下中集集团和中集安瑞科(3899.HK),市场估计下一个目标,将会是从事天然气及氢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中集安瑞科。 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的中集安瑞科,上市价每股1.5港元,2013年曾经炒高至13港元以上,之后反复上落;其预测市盈率只有10倍,市值约135亿港元,大股东中集集团持有67.63%。与中集车辆类似,中集安瑞科的业绩正快速复苏,截至今年6月底的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0.2%至107.6亿元,盈利上涨近三成至5.68亿元。 在国家政策全力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的大环境下,与A股同类公司比较,中集安瑞科的估值明显被低估,例如宝丰能源(600989.SH)与潍柴动力(000338.SZ)的市盈率,便达到21倍和15倍。 根据富途证券的数据,氢能源概念板块的平均市盈率约19倍,市场猜测中集集团或会重复中集天达的操作,先将中集安瑞科私有化,再回A股上市,以获得更高估值,方便日后更有效融资。 港股市场的低迷情况,已令不少投资者失去耐性,以今年为例,截至上周五,恒生指数全年已累跌近15%,过去三年的跌幅更超过37%,跑输所有亚洲主要股市,就连成交额也持续萎缩,因此即使不少股份的估值已跌至很低,却仍然乏人问津。 如果情况持续,可能有更多上市公司大股东意兴阑珊,趁公司被严重低估时出手私有化,撤离港股市场。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