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蜜雪冰城获中国证监会开绿灯

中国证监会周二表示,蜜雪冰城已完成香港上市备案,这家全国最大茶饮店的上市通过关键过程。 根据证监会网站上的通知,蜜雪冰城计划在此次上市出售最多7,300万股普通股。12名股东还计划将1.31亿股普通股转换为H股,这些H股有资格在香港上市交易。 蜜雪冰城是中国最大的茶饮连锁店,截至去年9月底,在中国拥有40,000多家门店,在海外另有 4,800家门店。公司最初申请于2024年初上市,由于中国证监会暂时禁止新的茶饮IPO,该计划被推迟。监管机构上个月取消了禁令,但蜜雪冰城仍必须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批准才能启动 IPO。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一脉阳光完成H股全流通备案

医学影像服务提供商一脉阳光 (2522.HK)周三公布,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发出的备案通知书,完成就其合共5,156.2万股未上市股份实施H股全流通的备案。股份转换涉及15位股东。 一脉阳光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医疗影像中心服务,成立以来已拥有105家医学影像中心,覆盖了中国1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4.14亿元(5,683万美元),同比下降21.9%,净利则下滑91.1%至383.6万元。 今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一脉阳光股价涨势惊人,截至周三股价已上涨320%,市值约225亿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CC sinks over its sponsorship of S2C

中证监重罚思尔芯 保荐人中金或难辞其咎

今年6月思尔芯因欺诈发行遭证监会重罚,近日其保荐人中金公司也因未勤勉尽责而被立案通知,监管机构最终会否出重拳,需有待观察 重点: 思尔芯被监管机构重罚5年内不获受理新股上市申请,为注册制实施后首例 立案通知或令中金公司股价短线受压,而该公司上半年承销保荐收入同比已跌64.8% 罗小芹 吴清今年2月被委以中国证监会主席的重任,上任之初作风强硬,对上市公司财务做假批出罚单如雪片飞来,但却少涉及大国企和券商,打假对象似有选择性。今次证监会向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908.HK)发出立案通知,或能一洗外界对该会执法欠公允的负面印象。 10月11日,中金公司确认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及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S2C Limited)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保荐业务未勤勉尽责(或称尽职调查),公司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思尔芯是香港上市国微系统(2239.HK)的联营公司,专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EDA),其发行上市申请于2021年8月获证监会受理,同年12月该会对思尔芯实施现场检查,发现公司涉嫌存在虚增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2022年7月,思尔芯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半导体也没情讲 半导体领域一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鼓励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产品,中国政府于2014年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规模987亿元,2019年10月加码成立大基金二期,规模增加一倍至2,042亿元,思尔芯是在2020年虚增营收和利润,显然它急于赶搭大基金二期的便车,但作为保荐人的中金公司,也将思尔芯上市看成国家级任务,或许是其在保荐失职的最大原因。 当时证监会主席是易会满,他对思尔芯涉嫌欺诈发行进行立案调查和审理,但一直未作出实际的纪律处分,直至今年初吴清走马上任,倒查10年财务数据,监管形势出现急剧变化。 上交所于今年6月11日对思尔芯施以5年内不受理其新股申请的重罚。这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但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个欺诈发行案例,也是注册制下首个拟上市的企业被罚5年内不获受理上市申请的个案,之前上海晶宇环境工程的纪律处分也只是3年内不受理其上市申请。 此外,包括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黄学良等思尔芯的相关责任人被处以1至3年不适合担任发行人董事、监事、高级经理人员的纪律处分,黄学良本人亦被当局处于1年内不受理其控制的其他发行人的新上市申请。 据监管机构披露,思尔芯通过三种方式来虚增营利,分别为虚构销售交易、提前确认收入,以及少计期间费用。思尔芯通过上述方式,在2020年虚增营收共1,567万元,对应虚增利润1,247万元。 大券商也没情讲 证监会对中金公司发布立案通知,虽然对中金公司的承销保荐业务构成一定压力,从而短在线影响公司股价,但应不会动摇公司在承销保荐市场的一哥地位。 根据Wind引用今年前三季数据,中金公司仍然在香港新股承销业务遥遥领先,承销新股规模为204亿港元,远高于第二位美银证券的143亿港元和第三位中信证券香港的22.3亿港元。 不过,自证监会新主席吴清上台后严打新股,中金公司的券商业务亦受颇大影响,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148.92亿元,同比下降20%,股东应占净利润22.28亿元,亦倒退37.4%。期内股权融资承销与保荐收入倒退64.8%至4.68亿元,拖累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下跌36.6%至13.39亿元。 中金公司今年预测市盈率仅为6.08倍,较中信证券(6030.HK)7.79倍为低,主要是中信证券在具防守性的资产管理业务表现平稳,反而中金公司因为股市低迷,新股承销和保荐收入出现大幅倒退,此消彼长之下,中金公司股价相对更廉宜。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闪回科技申港上市获备案

中国证监会 (CSRC) 周二在其网站发布闪回科技有限公司的香港上市申请,其上市计划获备案。据中国证監会网站公告,闪回科技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 (IPO)发行最多6,770万股。 据去年推出的新监管框架,所有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都必须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备案其 IPO计划。 闪回科技上个月提交香港IPO申请,但尚未透露计划筹资金额。公司成立于2016年,其闪回收平台促进二手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交易。公司报告称,今年上半年亏损 4,010万元,营收为5.77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llhouse fined for selling down Longi stake without disclosure

高瓴资本正将重心转向全球市场 公司被调查后需再增持隆基股份

这家私募股权公司在没有披露下出售了隆基的股份,应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要求,高瓴资本需要回购这些股份。 重点: 高瓴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后,已将隆基绿能股份的持股比例恢复至5% 尽管高瓴力图转型全球并刻意摆脱与中国的关联,但它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并增加在当地的资产配置 余特莉 阳歌 在中国庞大的私募股权界这个复杂的行业中,即使是最熟练的操盘手也偶尔百密一疏。高瓴资本就是这种情况。高瓴是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目前正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家更加全球化的基金,但公司近期因违规减持太阳能公司隆基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批评。 根据隆基上周五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文件,高瓴最近回购了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1012.SH) 的股份,将其持股比例从之前的 4.85% 提高至 5%。高瓴此举是回应中国证监会去年 11 月对其“间接减持”隆基股份但未进行适当披露的立案调查。 像高瓴这样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不常见,或许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为何展开调查。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股市疲软的情况下,任何此类可疑的操作都可能被视为对一家公司缺乏信心的表现。 一家植根中国的基金在当前环境下向全球转型 高瓴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因投资了一批消费、医疗保健和科技领域的中国公司而知名,例如已成为中国顶级游戏公司的腾讯控股 (0700.HK) 和与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竞争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 (PDD.US)。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百丽时尚以及抗癌药物制造商百济神州 (BGNE.US; 6160.HK; 688235.SH) 也在其投资组合中。 高瓴的失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该基金正谋求从中国本土转向成为立足亚洲区域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向全球其它市场扩张,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转型对高瓴而言尤其重要,特别是其拥有庞大的美国LP基础,其中大部分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担忧正日益增加。 高瓴的网站目前几乎没有提及其在中国的成功投资案例,而只是强调其在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地已有布局。…
CSRC affirms support for overseas IPOs

中美虽开上市绿灯 公司规模受制数据审查

已有80多家公司成功在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申请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另有23家公司申请在欧洲发行GDR 重点: 中国最高证券监管机构表示,自去年3月推出新规以来,已有86家公司成功备案,申请在香港和美国IPO 由于数据敏感性问题,在香港和美国新上市的公司,可能主要是融资金额不足1亿美元的较小公司       阳歌 今年境外中概股可能开局不算良好,但不要将其归咎于监管机构。 上周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一次行业活动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同各方,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机制”。在表态支持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约一个半月前,美国监管机构在去年11月底也表达了类似的支持。 但这些支持性的表态,并没有给香港和美国的中国股票投资者带来太大鼓舞。仅在今年前两周,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均下跌约5%,延续了2023年下跌超过10%的趋势,而标普500指数去年飙升了20%以上。 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认为中概股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涨,因为许多中概股目前的估值都非常低。去年这个时候,这种乐观情绪似乎是有依据的,并引发海外上市中概股大幅上涨。当时中国刚刚取消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都发出信号,显示自2021年中期以来新股上市几乎冻结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就在监管障碍似乎已消除、疫情结束后反弹在即时,中国经济却成了阻碍。去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5%左右,远低于往年。最近很多经济指标依然相当黯淡,没有迹象表明房地产危机会很快得到解决。 说实话,目前中概股的低估值状态,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似乎是完美的买入机会,因为即便收入和利润增长为零,这些股票在达到合理估值之前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但很多投资者去年就在等这样的上涨,却始终未能如愿。 尽管经济形势低迷,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投资者重新发现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和腾讯(0700.HK)等公司时,监管问题应该不再会成为障碍。这两家公司一度位列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而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1,800亿美元,约是微软(MSFT.US)2.9万亿美元市值的二十分之一,后者上周超越苹果(AAPL.US),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国此前曾威胁要驱逐所有在纽约上市的中国股票,但之后在与中国证监会达成信息共享协议,得以查阅中国公司的会计记录后,美国的威胁意味大大减弱。去年3月,中国证监会还向拟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推出了备案管理制度,通过让之前不受监管的流程正式化,消除了另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大量IPO筹备中 让我们回到方星海最新的支持表态,他还谈到中国公司备案海外上市的最新数据。方星海说,自去年3月底实施新规以来,有51家拟在香港上市、35家拟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完成了备案。 他还说,累计核准23家上市公司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合计募资约122亿美元。不少中国企业利用GDR在瑞士、德国和英国的证券交易所融资,这是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海外融资行动的一部分。 虽然方星海表态支持,而且成功备案的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我们应该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成功拿到备案的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IPO。我们咏竹坊报道过一些成功备案企业,包括有家保险和墨盒制造商星图国际,两家的规模也比较小。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有可能筹集到1亿美元以上,这通常被视作大型IPO的起步标准。 自成功在中国证监会备案以来,已有两家公司在美国股市上市,分别是制药商阿诺医药(ANL.US)和汽车保险公司车车科技(CCG.US),后者利用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这两家公司上市后的表现都很糟糕,阿诺医药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股价下跌了一半以上,车车科技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更是下跌了三分之二。 在2021年中IPO冻结前,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基于云计算的室内设计公司群核科技,以及和在线约会应用Soulgate等公司都曾提交申请,希望通过在美国上市融资1亿美元或更多。但这些公司后来都撤回了申请。只有Soulgate曾试图在香港重启IPO,并于2022年年中提交了申请,但最终未能上市。 虽然与金融相关的监管障碍已经全部清除,但剩下的最大障碍似乎是数据安全。中国目前要求所有用户超过100万的IPO申请者都要接受数据安全审查,而且由于担心这些公司的敏感用户数据可能会被外国政府获取,中国似乎并不急于批准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 这类障碍可能会使很多中国最大的企业难以在海外上市,因为100万用户的门槛适用于许多公司。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纽约和香港进行大规模IPO的日子,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过去。尽管如此,我们可能依然会看到一些制造商的大规模上市,比如极氪,它们的IPO应该不那么敏感,因为不存在大量的用户数据。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RC acknowledges receipt of first US IPO listing application

首家公司提出新申请 中美IPO列车缓缓前行

威美控股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赴美上市候选企业,正在按照中国对所有寻求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要求的新申请流程推进 重点: 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表示,已收到威美控股赴美上市的申请 这则通知表明,持续两年的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暂停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或释放数十亿美元的新IPO   阳歌 上海的威美控股有限公司名字听上去相当普通。同样毫无新奇之处的,是它的业务——为纺织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 但上周出现在中国证监会网站上的一份公告里后,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所承载的含义,可能远非其名字和业务所能比拟。在周三的一则简短通知中,中国证监会称,它已于5月30日收到威美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提出的赴美上市申请。 这是自3月31日新规定生效以来,中国证监会首次发出此类涉及中国公司寻求赴美上市的通知。新规要求所有希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首先获得国内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观察人士将此通知解读为,恢复美国上市的申请已悄然开始走中国证监会的审批程序,首批公司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获得批准。 这样的发展最终可能会打破两年多来的僵局——一度源源不断的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近乎停止。此前三十年里,这列横跨太平洋的IPO列车曾帮助数以百计的中国企业在纽约上市,包括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和京东(JD.US),以及领先的搜索引擎百度(BIDU.US;9888.HK)和类似Twitter的微博(WB.US;9898.HK)等大牌企业。 这是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稍后再来详细介绍。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公司在纽约IPO的恢复或将释放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引发数十亿美元的新上市。 当然,自从美中双方在2021年年中对中国公司在纽约新上市猛踩刹车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全球IPO市场进入深度冻结状态,因此我们很可能不会看到很多中国公司在纽约上市,即便它们依然可以这么做。以前涌向纽约的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有了许多其他同样有吸引力且争议较小的选择,可以在离家更近的地方上市。 尽管如此,纽约对许多中国公司来说始终比两个主要的替代选择(港交所和中国内地两个纳斯达克式的市场,后两者满足之前涌向纽约的高增长初创企业的需要)有吸引力。 最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提供的流动性远高于其他替代选择,包括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乎所有大中型机构投资者。它还有着相对简单的注册制上市体系,并提供中国境内通常更难实现的外币。 持续两年的僵局可能很快就会被打破的迹象,可能是上周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大幅上涨的一个因素,从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上涨 9%这一点中可见一斑。此轮上涨背后更大的不相关因素可能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发出的信号,种种迹象表明,北京可能终于准备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扶持中国疲软的经济。 两年的沉默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回顾使我们走到这一步的历史。我们还将仔细研究一下威美控股有限公司。 IPO暂停两年是太平洋两岸的力量共同所致。美国方面,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于在怀疑中国公司存在违规行为时,无法获取其会计记录从而进行调查感到失望。中国的担忧则落脚于数据安全,因为它担心拥有大量数据的中国大公司在美国上市可能会导致美国政府获取这些数据,从而危及国家安全。 大约一年前,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共享协议,美国的担忧得到了解决。在目前的试行阶段,该协议得到了双方的积极评价。中国通过设立申请程序解决了自己的担忧,该程序于3月31日正式启动,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威美控股有限公司IPO申请备案的通知。 选择威美控股有限公司作为首家可能恢复在纽约上市的公司似乎并非巧合。这是因为它非常普通,没有争议,从事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不太可能构成任何国家安全风险。威美控股有限公司自己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它已于4月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并于5月中旬进行了更新。 文件显示,该公司规模相当小,寻求筹集约1,500万美元(1.07亿元),市值达到5,000万美元左右。它的收入也相当普通,增长速度也不是太快,去年增幅15%,约1.15 亿元。 事实上,中国证监会迄今已发布了10份中国企业寻求海外上市的通知。但威美控股有限公司是第一家明确寻求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他几家公司都瞄准了不那么敏感的港交所。自新的申请程序启动以来,已有近100家公司提交了海外上市申请,其中约四分之三的企业将目标对准了香港,其余的则寻求赴美上市。 威美控股有限公司是第一家重新启动中美IPO列车的公司,这似乎颇为合适,因为它既传统,又带点高科技成分——它的定位是纺织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 在某种程度上说,该申请的批准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因为监管机构可能会认定,这样的上市不会带来任何国家安全风险。如果接下来有一家规模更大、更注重技术的公司走通这条新的IPO道路,那么下一个重大步骤将会到来。这才是更为典型的情况,大型中国科技公司过去往往瞄准纽约上市,筹集的资金往往在1亿美元或更多。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