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顶级度假村运营商之一,复星旅文上半年录得亏损,原因在于封控措施和旅行限制持续抑制中国本土市场的旅游业

重点

•  复星旅文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1.5亿到2.5亿元

•  该公司旗下Club Med业绩强劲,但未能抵消子公司托迈酷客和三亚亚特兰蒂斯的亏损

安柯伦

Club Med 连锁旅游度假村在2022年上半年表现亮眼,但仍未能阻止母公司复星旅游文化集团(1992.HK)同期陷入亏损。不过,享受着Club Med生活方式的高品质客户仍然有助于大幅控制该公司的损失。

复星旅文旗下拥有Club Med连锁度假村、中国海南岛的三亚亚特兰蒂斯超级度假村,以及托迈酷客旅游品牌。该公司本周告诉香港交易所,预计今年前六个月亏损1.5亿元(2200万美元)到2.5亿元(2.907亿港元)。

虽然亏损从来不是好事,最新的预测仍然是积极的,因为它与2021年上半年20亿元的亏损相比,下降了约90%。

Club Med品牌在全世界拥有70个度假村,是复星旅文2022年上半年资产中的佼佼者,对集团复苏的贡献最大。截至6月30日的六个月里,Club Med在全球录得营业额5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惊人的336%。最新的数字相当于 Club Med 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90.2%,表明该连锁度假村的业务正在迅速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Club Med的度假村有8个在中国,其他都在国外,随着多数市场的旅游业反弹,这家颇受欢迎的连锁品牌为复星旅文在本土市场表现不佳的资产提供了对冲。在本土市场,上半年的疫情防控措施严重抑制了国内旅游业。

 “得益于营业额的大幅增长,Club Med的未经审计净利润转正,较2021年上半年大幅好转,且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大多数水平,”复星旅文在盈利预告中说。

投资者对复星旅文积极的财报予以回报,本周前四个交易日推动其股票上涨7.1%,周四收于11.40港元。

但也不全是好消息,位于海南、规模庞大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度假村表现低迷,而它通常占集团度假村业务收入的15%左右。这处超大地产拥有1300个房间,5个水下套房,一个水上乐园、一个水族馆和10个餐饮店。正常情况下,它是复星旅文的摇钱树。但这个度假村严重依赖国内游客,今年上半年成了复星旅文的软肋,因为疫情封控和其他限制措施让许多人无法出门旅游。

三亚亚特兰蒂斯今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4.869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47.1%。虽然这些数字令人失望,但复星旅文指出,这个超大度假村的业务之前一直恢复得不错,直到3月份,新冠疫情袭击了中国的几座大城市,并最终导致上海在4月和5月封城。

表现不佳的托迈酷客

2022年上半年,复星旅文的业绩受到集团第三大品牌托迈酷客的拖累。它将其归因于新冠疫情和“(该品牌)业务发展早期阶段”所致。

19世纪,托迈酷客帮助开创了大众旅游和旅游业这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概念,成为了平价的一站式全包假期的代名词。但是这家以欧洲为中心的品牌在2019年陷入困境,并在不久后宣布破产,一时之间致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旅行者滞留,当时还成为了全球头条新闻。

托迈酷客倒闭时,复星持有该品牌7%的股份,后来通过谈判各方达成了一揽子救助计划,复星彻底收购了该品牌。但随着新冠的暴发,加上声誉严重受损 ,事实证明,重振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并非易事。不过,正如Club Med的成功所证明的那样,复星旅文知道如何在本土市场之外搞经营。复星旅文隶属于规模更大的金融和医药集团——复星集团。

受旅行不确定性拖累,托迈酷客的中国业务继续表现不佳。但其英国公司的情况略好一些,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分公司的业务同比增长了8倍,这这无疑得益于英国的出行自由和强大的本土品牌意识。

在新冠疫情之前,复星旅文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公司之一,特别是对休闲观光客而言。后来,大流行令其折翼,使它陷入了赤字。但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本土市场,它是领先的度假酒店运营商,大多数分析师认为,问题不是它是否能恢复元气,而是何时能恢复。

这种乐观情绪正在提振该公司的股价,因为投资者看到了广阔的中国市场未来的好日子。虽然中国境内的封锁和新冒出来的一波波新冠疫情导致了股价的剧烈波动,但自今年年初以来,复星旅文的股价上涨了逾10%——轻松超过了恒生指数同期12%的跌幅。

它在国内的竞争对手携程集团(TCOM.US;9961.HK)和同程旅行(0780.HK),也有着类似的强劲表现。今年到目前为止,三家公司的股价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尽管现在只有同程处于盈利状态。

分析师预计,这三家公司的股价在2022年将继续上涨。据雅虎财经调查的八位分析师称,复星的一年期目标交易价格为15.24港元,比最近的价格高了25%。但由于复星旅文的很多业务仍来自中国境内,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中国是否取消清零政策,并重新开放旅游。

不过,随着2022年上半年的结束,来自复星旅文的基调还是乐观的。在上海等地方的封城结束后,该公司立即看到了业绩的改善,包括托迈酷客和三亚亚特兰蒂斯业务。

 “复星旅文正在为旅游业的好转做准备,现在业务已经恢复运营,”复星旅文董事长兼CEO钱建农表示。“它将继续利用全球业务和有竞争力产品的优势,把握不同地区的增长势头。”

在钱建农的上述言论后,复星旅文在日本开了一家Club Med滑雪度假村,并确认将在中国境内开建6个新的Club Med度假村。托迈酷客衍生出来的Casa Cook,也刚在希腊的时髦小岛上开了一系列奢华小酒店。

有这么多新开业的酒店,加上乐观的首席执行官和投资者的支持,复星旅文似乎有望保持增长并恢复盈利。凭借手中34亿元的现金和另外43亿元的未动用信贷额度,该公司看起来要熬过新冠疫情也是不差钱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I Models

中国AI大模型应用如何驱动商业新范式?

大模型竞争正加速由模型层转向应用层,消费端与企业端市场各自展现出不同机遇与挑战,AI落地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未来价值演进    头豹研究院 在AI大模型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创新焦点正从模型本身转向应用层,一场由模型驱动的应用革命正深刻重塑千行百业的商业范式与用户体验。 当AI能力从云端走向场景,如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开辟商业化路径,并驾驭新兴的流量格局,已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头豹研究院近日发布《2025年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洞察白皮书》以消费端和企业端两大市场为切入点,深入辨析核心应用场景、流量格局及需求差异与竞争策略。 应用生态成型 报告指出,在AI消费端应用方面,大模型应用层产品按商业成熟度可分三类:较成熟的嵌入式应用、发展中的原生AI应用,以及萌芽期的智能硬件探索。嵌入式应用通过为既有软件赋能实现高效变现,成熟度最高;原生AI应用以模型为核心创造新服务,但商业模式仍在探索;智能硬件则结合物理交互,潜力巨大但挑战也最大。 三类应用的价值实现路径各异:嵌入式应用依托用户基础快速变现;原生AI则需在竞争中验证模式;智能硬件则面临成本、技术和接受度难关。 在全球范围内,面向消费者的网页端应用呈现头部集中效应。ChatGPT以近47亿次月访问量占据绝对领先,微软新必应以15.3亿次紧随其后,二者构成第一梯队。其后DeepSeek、Gemini、Perplexity、Character.ai、Claude等形成第二梯队,但与头部差距明显。 报告称,AI对话助手与AI搜索引擎是当前网页端AI应用的两大主导形态,合计贡献超八成流量,主要归因于信息查询和交互式问答是用户最高频、最基础的网络核心需求,AI搜索和AI助手恰好高效满足了这一点;同时,这两类应用场景通用性强,用户基数庞大,加之领先产品通过先发优势或整合原有入口已成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验证了其核心价值。 大模型应用在移动App端和网页端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交互体验与功能集成上。网页端应用具备无需安装、跨平台访问便捷的优势,更适合信息快速获取和基于文本的交互任务。相比之下,移动App能够提供更流畅、定制化的用户界面,并且可以深度调用手机的硬件资源(如摄像头、麦克风),这使得App端AI应用能实现与移动场景(拍照美化、实时语音翻译)结合更紧密、更多元的交互方式。 产业格局重塑 网页与APP的形态差异显著影响了全球移动端AI应用的市场格局。尽管AI对话助手以近70%MAU占比保持主导,但其领先程度和用户规模较网页端有所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AI搜索引擎份额较网页端下降,而AI图像编辑类应用则凭借契合手机影像核心场景的优势,异军突起占据近10%份额,显示出移动端独特的使用偏好。 大模型消费端应用在AI助手和办公领域展现了较强的渗透力,而AI创作和娱乐应用则面临粘性不足与活跃度增长放缓的问题。助手类应用已成为核心组成部分,深度语音交互和智能助理类产品增长显著,成为行业标杆。AI办公与创作应用也显示强劲发展,如WPS AI和AiPPT.cn在效率提升中与需求深度融合。相比之下,生活娱乐类应用粘性不足,虽有短期热度,但新鲜感消退后容易流失。 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在于能力与需求契合、ROI可量化,以及数据与算力资源的支撑,三者协同方能推动高效应用与持续价值释放。金融、医疗等行业已展示潜力,这些领域共同点在于拥有高价值专业数据与充足预算,且需求明确,能在自动化、预测与决策支持方面产生显著效益。 当前,中国企业从大模型应用中获得的回报主要集中在运营效率提升,金融、制造、零售等领域已有量化证据表明其在任务自动化、流程优化、研发加速等方面展现成效。随着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大模型价值将由短期降本增效转向战略驱动与收入增长,从试点应用演进为深度融合核心业务的垂直化创新。 不过,大模型在企业落地仍面临精准适配的难题。调研显示,高达87%的企业认为现阶段模型在处理高逻辑复杂度任务时仍难以满足需求;62%的企业指出模型选择缺乏标准化依据;50%表示模型能力与业务需求不匹配;39%认为缺乏精调和部署工具影响效率。整体而言,要实现大规模可持续落地,仍需在精度提升、标准化、行业对齐与工具链支持方面持续突破。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亿航次季亏损扩大 下调全年收入指引

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EH.US)周二公布,第二季入收按年增长44.2%至14.72亿元(2,050万美元),按季更暴增464%,主要受惠于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交付量增至68架,高于去年同期的49架。 期内公司录得净亏损8,100万元,同比扩大13%,但经调整后净利录得94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20万元大幅增加。毛利率则维持62.6%,与去年同期的62.4%持平。 第二季度公司获得超过150架新订单,已在中国及海外建立逾40个EH216-S运行场地,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过一万次安全飞行,保持零事故纪录。公司表示,由于今年战略重点放在推进eVTOL商业运营及运行示范模式,需为长期扩张奠定基础,因此将全年营收指引由原本的9亿元下调至约5亿元。 摩根士丹利将亿航2025年交付量预测下调45%至220架,收入预测则下调46%,并将亿航目标价由30美元下调至26美元,但维持“增持”评级。 亿航股价周二下跌7.53%,收报16.45美元,过去六个月累跌34.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期亏损收窄 曹操出行蚀4.7亿

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2643.HK)周二公布上市后首份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大幅增加53.5%至94.6亿元,亏损收窄近40%至4.68亿元,毛利率则上升1.4个百分点至8.4%。 期内各项营运指标均有所增长,上半年订单量接近3.8亿,同比上升49%,日订单量为210.8万,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810万,同比升57.4%,平均月活跃司机为55.4万,同比升53.5%。 公司表示,未来计划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更多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在苏州及杭州累计完成15,000公里的测试。 曹操出行周三开盘升2.8%报83.5港元,公司自6月上市至今股价升逾9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truggling to balance revenue and profit, ZTO waits for the ebb of industry “involution”

收入盈利难两全 中通等待内卷退潮

业务量的增长难敌成本上涨与单票价格下滑,导致中通上半年盈利下滑 重点: 中通上半年业务量按年增17.7%至198.48亿件,市占率回升至20.8% 中期盈利按年降2.6%至39.32亿元,毛利率由32%降至24.8%   李世达 在中国,可能没有哪个行业比快递业更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消费者手机跳出的快递通知,都是中国庞大内需市场与电商经济的脉搏。 据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7.43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实物商品网购仍有6%的增速,让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稳定在四分之一左右。快递业正是这股力量的最佳受益者:仅上半年就完成了956亿件的投递,同比增长高达19.3%,继续傲视全球。 在这个背景下,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ZTO.US; 2057.HK)近日交出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第二季度,公司收入118.32亿元,年增10.3%;盈利则年减24.8%至19.65亿元。上半年计,中通收入按年升9.8%至227.23亿元,盈利则按年跌2.6%至39.32亿元,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2.0%下降至24.8%。 我们在早前的文章中提到,去年业务量市占率下滑的中通,今年下达军令状,将首要任务放在“实现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业务量增长”上。今年上半年,中通业务量达198.48亿件,以同期全国快递业务量956.4亿件计算,市场份额约20.8%,较去年底的19.4%有所回升,业务量增速17.7%也逐渐追上行业平均增速19.3%,但仍低于极兔(1519.HK)的27%、顺丰(6936.HK; 002352.SZ)的25.73%及圆通(600233.SH)的21.79%。 轻小件拖累单价 在业务量增速回升的同时,单票收入却同比下降约6%,这一变化直接拖累了毛利水平。下降的原因并非单一,部分来自订单结构的持续小件化与轻量化,拼多多、抖音等低价电商平台推动的高频低价件大量涌入,压低了市场的平均票价。同时,为保持市场份额,中通在价格策略上相对积极,使得单票收入无法随件量提升而同步增长。 中通首席财务官颜惠萍指出,第二季核心快递业务单票收入净下降0.06元,主要因为增量激励增加0.18 元,以及单票平均重量下降影响0.05元,但主要客户单价提升0.17元,抵销了部分影响。 在成本端,中通的规模效应优势被直客服务、网络升级和区域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所抵消。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成本达到229.5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运输成本增长13.1%至103.7亿元,分拣成本增长11.2%至57.4亿元,而其他成本更大幅增加47.6%至68.4亿元。其他成本包含直客业务的拓展与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成为拖累毛利率的主要因素。 背后的原因是,随着订单结构逐渐向轻小件倾斜,快递企业需要更多末端派送能力与差异化直客服务,意味着对网点、快递员补贴、服务质量保障等环节的持续加码。 同时,中通作为市场份额领先者,为了维持全国范围的网络稳定与服务水平,也在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升级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带来直接收益,却立即反映在成本科目中。 反内卷的曙光? 中通用利润换市场,体现出快递业“内卷”下的无奈。据国家邮政局统计的快递业务量与收入推算,2007年内地快递平均单票价格为28.55元,而到了今年6月,这一价格已下滑至7.49元。 不过,官方反内卷的举措也开始延伸至快递业。本月中旬,浙江义乌宣布调涨快递价格,要求将快递单票价格下限上调0.1元至1.2元。而快递业务量占全国24%的广东省,则自8月4日起将快递底价上调0.4元,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成本价揽收,否则将面临处罚。 或许是体会到盈利下滑的无奈,中通管理层在财报中调降了全年业务量目标,从408亿件至422亿件区间降至388亿至401亿件区间,换算增速仍有14%至18%。 业绩公布后,中通股价微跌0.71%,报154.7港元,年初至今升幅约3%。市盈率为12.46倍,低于顺丰的22倍、圆通的16.4倍与韵达的14.7倍,反映出市场对中通盈利状况的担忧。短期内,中通仍要面对成本上升带来的盈利压力,官方的反内卷措施将有利于单票价格的回升,但或需要更多时间来体现;长远看,反内卷可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对业务规模更大的中通更有利,估值修复的可能性也会提高,投资者可再观望一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