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ses continue to widen and debts continue to pile up, Vanke not yet out of the woods

亏损扩大负债增加 万科经营危机未过

今年初获深铁管理层接管,及财务全力支持的万科企业,虽暂避过债务违约危机,但25年度中期业绩亏损增加,负债比率上升,显示经营的困境未过 重点: 万科上半年亏损增加21%,净负债比率上升至90% 上半年销售金额急降46%,在内地房企排行榜中跌至第七位   郑瑞棠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202.HK,000002.SZ)上周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119.5亿元,按年增加21.3%,达到七月集团发盈警时的上限;期内销售金额691.1亿元,减少45.7%。 盈利压力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项目规模显著下降,及毛利率处于低水平;另外考虑到业务风险的升高,提升了资产减值,以及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其中,上半年除税前房地产开发的毛利率仅为2.6%,较上年同期跌三个百分点,物业服务的毛利率为13.9%,比上年同期微升0.3个百分点。 亏损可能持续 市场预计万科短期经营仍处困境,摩根士丹利预测亏损可能要持续至2027年,2025年全年销售额会下降30%至40%。 至于最受市场关注的公司负债情况,亦持续恶化,最新集团净负债比率达90.4%,较24年底上升9.8个百分点,截至25年6月底有息负债总额3,642.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5%,一年内到期负债1,533.7亿元,但现金及现金等价值为693.5亿元,未够覆盖短期负债,意味短期内仍面临一定偿债压力。 但另一方面,期内经营现金净支出30.4亿元,资金情况仍紧拙,需要整体市场回暖,持续有稳定售楼收入,或大股东进一步有财政支持,才能应付资金需求。 面临阶段性压力 公司业绩报告也承认,万科在经营上仍面临阶段性压力,集团正稳步推进改革化险工作,但要彻底化解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其实,近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爆破,令不少以高杠杆模式经营的房地产商深处危机,中国恒大(3333.HK)及远洋集团(3377.HK)等大型房企也出现债务违约,负债高企的万科能够避免违约,多亏大股东深铁集团的全力支持。 万科企业成立于88年,创办人王石在八十年代原本从事文仪器材的进口,至88年开始涉足房地产,逐渐发展成行业的龙头企业,2010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成为中国首家千亿房企,之后一直维持行业龙头地位。 万科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公司的典范,直到2017年在获深圳地铁集团收购27%股权成为大股东,在内地有特殊地位。今年初万科深陷债务危机之际,中央高调大力支持,实行管理层大换血,原本掌舵人郁亮及祝九胜等引退,由深铁集团董事长辛杰出任主席,管理层亦清一色由深铁相关人士出任,变相令集团全面国资化。 除担任管理层外,深铁也对万科有强大支持,累计向万科提供238.8亿元的股东贷款,条件也优于市场惯例。 深铁的入主稳住了投资者对万科的信心,初期确令万科的股价及债券价止跌回升,但长远却未必令万科的业务经营情况有很大改善。 渐失龙头地位 随着近年的内地房地产市场风暴,万科的复元能力似不及其他行业龙头。万科上半年销售额690多亿元,跌幅达到四成以上,根据中指院研究数据,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下降11.8%,显示公司跌幅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而排在头四位的企业销售皆过千亿元,万科只排名第七,比2023及24年分别排名第二、第五进一步下跌。 万科近年积极去库存,集团存货4,625亿元,比去年底下降10.9%,而新增土地储备力度薄弱,加上集团债务沉重,上半年又有负现金流,限制了补充土地储备能力,相信短期销售额难以大幅回升,显示万科已逐渐远离行业龙头的地位。 经过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行业正面临大洗牌局面,市场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模式将会改变,相信万科的业务也需转型至高质量,精细化,又或需加强物业服务业的比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Living claw back into profit

走出雅居乐暴雷阴霾 雅生活预告上半年扭亏

雅生活在房企债务风暴中选择强硬自救,以诉讼追收与工抵资产断尾止损,成功扭转去年逾16亿元亏损,预告上半年盈利3至4亿元 重点: 公司上半年盈利3至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6亿元 透过诉讼追收与工抵资产等手段,成功压缩关联公司应收账款风险    李世达 在中国的这场房地产风暴中,物业管理公司通常被视为“相对安全”的资产,因为它们属于轻资产模式,现金流稳定,甚至能为陷入困境的母公司提供变现的机会。然而,当母公司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物管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雅生活智慧城市服务股份有限公司(3319.HK)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去年上半年,雅生活因大幅计提关联公司雅居乐(3383.HK)的应收款减值而录得逾16亿元亏损。但时隔一年后,雅生活却交出截然不同的盈利预告:2025年上半年预计盈利介乎3亿至4亿元。扭亏为盈的背后,雅生活显然做对了什么。 采取诉讼手段 雅生活的自救行动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与雅居乐的财务纠葛展开。公告显示,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起,对关联交易采取了更严格的合同条款设计,以缩短回款周期并减少坏账暴露。雅生活明显向外传达讯息,关联公司不能长期拖欠款项,而希望用制度和流程将风险控制在早期。 另一个动作是接受工抵资产,用工程项目中的资产抵消应收款,这种做法在房企普遍缺乏现金的背景下,成为一种务实选择。虽然流动性差,但相比坏账全额撇掉,仍能部分对冲风险。 更进一步,公司也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把重心放回物业管理和城市服务等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核心板块,对房地产相关的外延增值服务则大幅收缩。 过去一年,许多物管公司都在努力拓展第三方市场,但雅生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选择不留情面,直接“断尾求生”,不再让自己被高风险业务绑架。现金流是最真实的语言,雅生活公告中明确提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相较去年有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雅生活还完成了两笔关联收购,将雅居乐旗下环保企业收入囊中,总金额约6,000万元,为雅生活拓展了城市服务与环保板块的新收入来源,也为未来经营现金流增添了潜在支撑。 股价半年累涨三成 市场对这份盈利预告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的。盈喜公布后首个交易日,雅生活股价当日大涨13.6%,报3.55港元,过去半年累涨近三成。 相比下,恒大物业(6666.HK)在恒大集团(3333.HK)爆雷后,被曝出约134亿元资金被母企挪用,资金链一度断裂,欠缺独立修复能力,只能等待清盘人安排。在恒大集团即将退市之际,传出正在为恒大物业寻找买家。恒大物业今年以来股价累升24%,主要受到消息面带动。 另外,世茂服务(0873.HK)则在维持主业的情况下,持续减少对母企物业的依赖,开始切入商业综合体、办公楼、酒店运营管理等领域,但去年业绩仍陷亏损,盈利能力尚未改善;融创服务(1516.HK)则因母企流动性压力过大,选择“收缩战线”,退出非核心业务,例如出售彰泰服务股权,把资源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两家公司尚未公布最新半年报,但在今年以来物管股回暖带动下,股价都有不错表现。 不过,短期内市场的热情并不代表风险完全解除。雅居乐的债务压力依然存在,若未来再次陷入流动性困境,仍可能波及雅生活。此外,雅生活虽已加快第三方项目拓展,但目前规模仍有限,要真正摆脱依赖,仍需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 雅生活的确展现出逐步脱离母企风险的能力与企图心。以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预期盈利来看,估值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处于“价值修复”阶段。若能进一步扩大第三方市场并保持正向现金流,股价仍有上行空间。不过,母企雅居乐的债务不确定性仍是最大变量,投资者宜关注政策支持与行业整合进度,现阶段仍应保持审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acalline operates shopping malls

亏损幅度收窄 红星美凯龙初露曙光

这家家居购物运营商表示,今年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但暗示亏损增幅或正在放缓 重点: 红星美凯龙称其今年上半年亏损扩大约36%,较2024年45%的亏损增幅有所收窄 由于投资者对财务整顿举措予以肯定,公司股价近三个月累计上涨30%   阳歌 中国处境艰难的零售业是否迎来转机? 从家居购物运营商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528.HK)周一发布的半年盈利预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初看该预测并不乐观,公司预计今年前六个月将录得16.5亿至19.8亿元(约合2.3亿美元)亏损。 深入分析可见,区间中值的亏损额较上年同期13.4亿元的亏损扩大36%。尽管这一增幅看似平平,但相较去年净亏损从2023年的24.1亿元增至34.9亿元,升幅高达45%,已有所改善。 不过,这则潜在利好消息却被红星美凯龙同时发布的声明所抵销,公司将在半年估值调整中,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18亿元减值。若下半年维持同等减值幅度,将远超2024全年29亿元的减值规模,表明中国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依然疲弱。 红星美凯龙自主运营商场(贡献约三分之二营收),同时也为其他业主提供商业管理服务。此次半年亏损,意味红星美凯龙自2023以来,有可能出现连续第三年全年亏损。公司将新近亏损归咎于常规因素,包括为帮扶困难租户减免租金及管理费。 尽管红星美凯龙未详述亏损扩大原因,但其4月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似乎正在掌控自身局面。具体表现为,年度现金流由负转正,录得6.05亿元净流入,逆转了2023年1.01亿元的净流出。 从宏观层面看,经历逾一年疲软后,中国零售业今年上半年显现企稳迹象。部分得益于政府加码刺激消费,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是推行家电、手机、电脑等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 伴随政策,今年迄今零售消费保持较强增势,5月同比增长6.4%,创2023年12月以来最快增速,前四个月的月均增幅亦稳定在4%-6%区间。 地产持续探底 尽管宏观零售数据表现坚挺,但步入2025年,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前景依然严峻。英国地产服务商Savills预测,今年多数中国主要城市的商业地产空置率将上升0-5个百分点;租金至多持平,跌幅可能高达5%,因业主需通过折扣挽留租户,并以更灵活租赁方案招徕新客。 虽然如我们前文所指出,红星美凯龙财务优化进展显著,但其去年的业绩也印证了上述双重趋势,全年营收仅78.2亿元,较2023年的115亿元骤降近三分之一。 公司核心业务自营商场表现稍好,年收入同比下滑21%至53.6亿元,占总营收的69%。部分原因在于自营商场数量缩减,从之前一年的87家减少至去年末的77家,降幅达11.5%。该业务出租率反而微升,从2023年的82.8%提升至83%。 然而,自营业务的相对韧性被另两大主营板块的深跌所抵消,其中建造及装修服务尤为疲弱,收入从上年14.8亿元大跌逾75%至3.32亿元,凸显新房建设持续低迷引发的需求萎缩。 需指出的是,红星美凯龙的自救努力已全面体现在最新年报中。除现金流回正外,净负债率从2023年末的64.7%降至54.8%;毛利率从2023年的61.1%提升至63.8%;期内现金储备从25.3亿元增至31.5亿元;应收账款也从上年末的12亿元减半至5.85亿元。 投资者普遍认同红星可美凯龙的纾困举措,即便其业务颓势是否触底犹未可知。公司股价近三个月大涨30%,使市销率(P/S)达0.91倍,虽不算亮眼,但仍远高于国内多数房企及物管企业。 最新盈利预告稍显积极,似乎表明这家企业在全行业疲弱之际正逐步掌控自身困局。但仍需等待完整的半年报(预计下月发布),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其发展前景及近期股价涨势的可持续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 comeback listing three years after exiting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what is it about?

退市三年又上市 锦江葫芦卖什么药?

中国三大酒店集团之一的上海锦江酒店,近日在上交所公布,有计划在香港上市 重点: 持有锦江酒店的锦江资本,三年前才从香港退市 今年首季度公司的盈利按年跌逾八成   刘智恒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回开首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原来在资本市场亦如是,三年前才从港股退市的锦江资本(前称上海锦江酒店国际集团),近日其持有45%在内地上市的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600754.SH)(下称锦江酒店),在上交所发公告,委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公司H股上市的审计机构。 锦江酒店是中国最具历史的酒店集团,旗下的锦江饭店、和平饭店及国际饭店,均是上海繁华的一大印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代表团就下榻在锦江饭店。 酒店于1994年在上海证交所上市,2006年时锦江酒店控股股东锦江资本在港上市,到2022年才私有化退市。近日卷土重来,市场有疑问,退市才三年,又迫不及待重走老路,究竟葫芦里卖什么药?股民是否值得投资? 时间返回2021年,我们先来看看锦江资本退市的原因。翻阅当时资料,私有化大致上基于两点,其一是公司认为H股价格表现长期低于同业,加上流动性低,失去上市的价值。其二是为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营运效益,实现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布局。 酒店股交投量低 若然当年以流动性低的理据退出香港股市,难道今天重新上市,问题就不存在? 香港上市的酒店股,规模最大的首推华住集团(1179.HK),现时每日平均成交量也不过100到200万股,成交金额平均不超过5,000万港元;又如香格里拉(0069.HK),日均成交也不过数十万股,金额只有数百万港元,大酒店(0045.HK)更是少得可怜,每天成交不足十万股,金额只是区区数十万港元。 香港市场对于酒店板块,基本不大注意,相关公司的股票交投量甚低,锦江资本退市前的一年,日均成交额约180万股,这次重临香江,是否有什么鸿图大计,可重新吸引投资者目光,能盘活股份交投量? 锦江资本曾在2006年上市,至2022年退市,经历16年时间,期间股市也有亮丽高光时刻,当时也未能受资本市场垂青,今天全球股市受关税战影响,气氛不济,近几年恒生指数载浮载沉,表现乏善可陈,长期在万多两万点水平上落;最近新股市场虽有所起色,但市场成交金额也不过千多二千亿港元水平,相较锦江当年上市时,市况似乎更加不利。 战略布局再转变 锦江资本私有化另一目的是要节省成本,实现业务发展战略布局,那又让人费煞思量,再度上市岂不又要花大笔开支?而且每年又要支付相当的上市开支。再讲,当年公司强调为整体布局而私有化,但在短短三年间为何又有改变,要劳师动众再度在港上市? 或许公司确实有一套新的战略,正如锦江酒店对外披露,是为了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 这个所谓海外拓展,锦江酒店早在十多年前已不断在海外开疆拓土,2009年购入美国洲际集团(现已出售),2014年更斥资12亿欧元收购法国罗浮酒店集团。当其时锦江资本已在港上市,海外拓展战略一直存在,何解那时又不利用锦江资本这个平台去推进国际战略,反倒在退市三年后,又说要为海外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市场有点摸不着头脑。 境外业务持续亏损 既然说到海外,我们看看境外业务的表现,过去五年境外酒店业务持续亏损,2020至2023年累计蚀逾2亿欧元,去年亏损虽收窄,但仍蚀5,689欧元。换言之,收购罗浮集团近十年,始终未能将其带上盈利轨道,若以海外业务为上市卖点,投资者是否又买账? 事实上,锦江酒店在疫后表现复苏,盈利一度大幅上升,但经过一轮报复式旅游消费后,也开始放缓下来。去年锦江的收入140.6亿元,按年下跌4%,盈利更下跌9%至9.1亿元。今年首季度收入跌8.3%至29亿元,盈利大幅下跌81%至3,601万元,似乎盈利表现也不甚吸引。 锦江酒店这次重来,在市场气氛炽烈下短炒无妨,但长期持有则要慎重考虑,不妨观察公司表现一段时间再作出决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ongcheng buys Wanda's hotel management business

双赢方案各取所需 同程25亿购万达酒店管理

中国第三大在线旅游企业,将收购昔日风光无限的商业帝国旗下的酒店管理业务,该集团如今正忙于应对债权人追索 重点: 同程旅行同意收购大连万达的酒店管理部门,此举将令同程的2,300家管理酒店网络新增高端物业资源 这笔交易对昔日的房地产和娱乐巨头大连万达而言,为债务偿付赢得现金流 谭英 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0780.HK)上周宣布出资25亿元(3.42亿美元),收购万达酒店发展(0169.HK)的酒店管理、建造和设计业务,至少在同程旅行的股东看来,这并非天作之合。消息公布后,同程旅行的股票下跌6%,而万达酒店发展的股东则对此消息表示欢迎,该股一度上涨24%,后在收盘时涨幅收窄至10%。 4月17日,适逢复活节长假前夕,同程旅行宣布交易消息。通过这笔交易,同程旅行将获得万达酒店的九个品牌的管理、设计和建造资产的100%股权,品牌从豪华到中档,共计204家酒店的40,200间客房,另外还有376家已签约但尚未开业的酒店。这些资产将并入同程旅行现有的2,300家管理酒店网络,另外还有1,400家酒店正在筹备中。 同程旅行现有的酒店管理业务主要由雅泽、艺龙和美豪等中档和经济型酒店品牌组成。此次交易后,同程旅行将接管万达酒店发展的品牌和管理团队,但不涉及相关物业资产所有权转移。 这两部分资产具有互补性,同属于同程旅行旗下一个快速扩张的业务板块。到目前为止,同程旅行在财报中仅将这个板块归类为 “其他”,该类别包括酒店管理和旅行社服务。同程旅行的核心业务 —— 在线住宿和交通票务预订,去年分别占其173亿元总收入的27%和42%。 不过,尽管这两项核心业务的收入同比都增长了20%,但“其他”类别的业务增长速度更快,高达35%,收入达到了2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13%。新收购的万达酒店资产,可能会让其酒店管理业务实现更快的增长,因为这些酒店通常属于高端品牌,每处物业带来的管理费也更高。 同程旅行的主要投资方包括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及领先的在线旅游平台携程集团(TCOM.US,9961.HK),是中国第三大在线旅游平台(OTA),市场份额为14%,远远落后于携程集团的50%份额。不过,其商业模式不断演变,使其有别于同行,而且如果同程旅行在其平台上给予旗下管理的酒店优先地位,这些酒店最终可能会从中受益。 同程旅行也有充足的现金来支付此次收购费用,截至去年底,现金储备达80亿元,是收购价格的两倍多。此次收购价格看起来也划算,仅相当于同程旅行自身486.7亿港元(62.7亿美元)市值的5%。 在宣布此次收购时,同程旅行表示,这些资产将“增强本公司在高端酒店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于行业内的地位”。 陨落的巨头 这笔交易的另一方是大连万达集团的创始人王健林,该集团持有万达酒店的65%股份。王健林曾是中国首富,2017年时凭借彼时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帝国,他的身家达到313亿美元。但早在2016年,情况就开始变得不妙,当时他将自认为价值遭到低估的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随后,他又未能按照计划让该公司在上海重新上市,结果欠下为其提供资金进行私有化的一家集团的债务。 万达是中国较早一批背负过多债务而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巨头之一,自2017年以来,万达一直在出售资产,以满足债券偿还期限的要求。2018年,万达将包括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和美国AMC娱乐控股公司等重要资产挂牌出售。过去三年里,万达还出售了30多座标志性的万达广场商业办公综合体项目,以及旗下的英国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国际。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万达希望提前赎回22.7亿元境内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万达急于完成与同程旅行的交易,以获得一些新的资金注入。万达酒店发展去年亏损近10亿元,它可能也需要现金。 同程旅行收购的资产去年实现利润2,160万港元,较2023年的1.486亿港元大幅下降。 此次出售前,去年3月也出现过一笔类似的交易,当时万达以600亿元的价格,将负责管理全国496座万达广场的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60%的股份,出售给由太盟投资集团牵头的一个财团。至少到目前为止,通过处置系列资产,王健林尚能自如应对债权人。 那么,该如何解释同程旅行股东的消极反应呢?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这笔交易为同程旅行现有的中低端酒店管理业务,提供了九个新的高端品牌,看起来是有益的补充。但这笔交易达成之际,正值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收紧支出,市场进入下行通道。 投资者可能会青睐同程旅行的低端酒店管理业务,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平价住宿需求激增或将助推该业务的增长。但这种业务重心向中低端的转移,可能会以牺牲同程收购的高端业务为代价。 同程旅行与万达的合作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0年前,尽管最近双方的命运走向截然相反。万达是2016年同程旅行10亿元融资的三家投资方之一,另外两家投资方是携程和腾讯。 同年,同程旅行以7亿元收购了万达的旅行社业务,当时该业务在全国有近1,000家门店。万达于2013年成立这项业务,当时集团正处于雄心勃勃的时期,致力于打造一个堪比中国版迪士尼的休闲娱乐帝国。但如今,这个愿景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同程旅行等公司成为了昔日帝国资产的收购方,而万达可能也希望能就此翻篇,开启新的篇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 World had profit plunge for under-performed overseas hotels business

海外酒店拖后腿 华住业绩大倒退

华住集团的海外酒店业务收入增长但亏损续扩大,拖累公司业绩大幅下挫 重点: 公司全年纯利下跌近27%,四季度盈利更大跌93% 海外酒店业务录得经营亏损逾4亿元   刘智恒 经过20年的经营,华住集团有限公司(1179.HK, HTHT.US)创始人季琦终达成心愿,多年前定下的“千城万店”大计于去年达标。截至2024年底止,集团有11,147家在营酒店,合共108.8万间客房。 华住集团首席执行官金辉表示:“于2024年,华住已达成10,000家酒店的里程碑,继续在中国持续快速扩张的步伐。于2024年,Legacy-H World新开超过2,400家酒店,远超1,800家酒店的初始目标。” 收入虽增盈利大跌 目标虽达成,可去年业绩就出现倒退,2024年收入239亿元,按年增长9.2%;盈利30亿元,较2023年的41亿元下跌26.8%。第四季度的业绩更是差劲,收入虽同比增长7.8%至60亿元,盈利却大幅下挫93.4%至4,900万元,2023年同期则有7.43亿盈利。 成立于2005年的华住集团,旗下有多个档次的酒店品牌,经济型的有汉庭、宜必思及海友等;中档有宜必思尚品、星程、全季及桔子;中高档有桔子水晶、漫心、诺富特等。高档的有Jaz in the City、禧玥、花间堂及施柏阁等。集团最奢华的酒店,则是施柏阁大观及宋品酒店。 集团酒店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力国内的Legacy-H World,另外是负责国外的 Legacy-DH。 业务营运模式分为三类,一是租赁及自有酒店,即华住直接经营自家租用或拥有的酒店,占集团的酒店客房总数9%。 二是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占集团客房总数的91%。管理加盟是华住派驻酒店经理,以管理加盟酒店,集团向加盟商收费。特许经营模式则是华住为酒店提供培训、预订及支援服务,并向加盟商收费,但不会派驻酒店经理。至于,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以及华住商城的收入,则归类为其它业务。 Legacy-DH减值亏损严重 集团指出,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主要来自Legacy-DH的一次性重组成本,特别是第四季度确认减值亏损4.17亿元,另外是外汇上出现亏损,以及股息分派相关的预扣税增加。 事实上,从Legacy-H World经营数字显示,中国业务的运营上亦出现压力。第四季度日均房价为277元,按年跌2.5%,按季更跌8%。四季度入住率为80%,按年下跌0.5个百分点,按季跌4.9个百分点。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则由2023年同期的229元下跌3.1%至222元,较上季的256元,更大跌13.2%。 不过,最影响华住全年业绩表现的,肯定是来自海外的业务。Legacy-DH去年第四季度出现经营亏损3.1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亏损6,400万元,大幅扩大3.9倍,与第三季度的4,000万元亏损比较,更增加6.7倍。 内地业务首季料增长 华住酒店预期,不计算Legacy-DH,今年首季度收入增长介乎3%至7%;全年估计,集团收入增长5%至9%。若只计算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首季收入将增长18至22%,全年则增长17%至21%。期内预计新开2,300家酒店,并关闭约600家酒店。 从华住的预期看,集团在内地的业务将可以有一个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速只是低至单位数。至于集团所作的业绩预期,是将Legacy-DH撇除计算,很明显是该项业务仍然处于困难期,华住才将其剔除在外,以免拖低整体预测的增长数据。 因此,未来华住的业绩能否再推上一个阶梯,最重要是国际业务表现。但看公司所作出的预期只集中于内地业务,料今年国际酒店的表现仍然不稳,或许持续有亏损,拖累整个集团的表现。…
Property management is Dalu's business

大陆国际申美上市 57倍市盈率冠绝全行

这家区域性物业管理公司已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约为1亿美元,市盈率远高于大多数同行 重点: 大陆国际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可能募集约800万美元资金,市盈率约为57倍 这家物业管理公司正向更赚钱的租赁服务转型,所以其利润率远高于大多数同行    阳歌 中国房地产市场如今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友好,因为价格持续下跌,由于缺乏资金和需求疲软,数以千计的项目因而烂尾。但这几乎阻挡不了区域性物业管理服务提供商大陆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据该公司本周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计划通过在纳斯达克IPO募集800万美元,这个金额不算大。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时期,物业管理公司是为数不多而能够持续盈利的业务之一,其收入主要来自定期收取管理费。然而,即便是这个业务也面临着压力,这一点从大陆国际招股说明书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来,对此我们稍后再介绍。 此次IPO有点不同寻常,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大陆国际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一点。它的几乎所有同行都选择香港上市,那里的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任何情况都非常熟悉。或许大陆国际选择赴纽约上市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和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同行相比,该公司寻求的估值也相当高。 大陆国际似乎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么高的估值,原因在于该公司利润率高企,而高利润率看起来是其最近从传统物业管理服务,转向更赚钱的租赁服务的结果。自三年前进入该行业以来,租赁服务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公司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特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投资一家希望将业务扩展到成都基地之外的区域性物业管理公司。公司表示,计划将IPO收益的一半用于战略投资,包括收购和成立合资企业,这些投资可能会使其扩展到目前的大本营之外的地方。而在成都,公司管理着十几处商业和住宅物业,并为另外三处物业提供转租服务。 在深入研究其财务状况前,我们来详细看看该公司的融资目标,这些目标表明了公司为何对自己评价甚高。大陆国际表示,计划以每股4至6美元的价格出售150万股股票,占其扩大后股本的7.7%。这将使该公司的估值达到约1亿美元。 以此市值和该公司最新的年度利润计算,其市盈率(P/E)将达到57倍。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同行规模都比它大得多,但市盈率却低得多,其中金茂服务(0816.HK)仅为6.7倍,万物云(2602.HK)为15倍,而规模较小的越秀服务(6626.HK)为9.2倍。 同行估值偏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大多是大型上市房地产开发商的子公司,而这些开发商现在几乎都在巨亏。投资者可能会担心,那些规模较大的母公司,可能会试图从自己旗下的物业管理部门抽取资金。实际上,大陆国际也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大陆集团控制,后者目前约占大陆国际收入的四分之一。 唯一一家接近大陆国际估值目标的同行是贝壳(BEKE.US;2423.HK),该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提供商,当前市盈率为47倍。 丰厚的利润率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详细看看大陆国际的财务状况,包括看起来相当强劲的毛利率。与此同时,这些财务数据也表明,在经济放缓、房地产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商业地产空置率上升,业主支付高额管理费的意愿下降,即使是物业管理公司也面临压力。 根据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公司所处的中国物业管理服务市场,预计从2020年起每年增长4.5%,到2027年将达到1,080亿美元。大陆国际还指出,该市场的区域性特点使其高度分散,这为整合提供了机会。 截至去年9月的六个月里,也就是该公司的上半财年,它的营收从上年同期的276万美元增至284万美元,增幅仅为3%。与截至2024年3月财年录得的增长15.7%至554万美元比,增长速度大幅放缓。 增长放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公司收取的服务费用呈现出疲态。截至2024年9月的六个月,该公司管理的住宅物业的服务费,从上年同期的每平米0.35美元下降到0.34美元。商业物业管理费在此期间显示出类似的趋势,从上年同期的每平方米1.75美元降至1.71美元。在此之前,住宅管理费在上个财政年度增长了46%,而商业管理费则增长了14%。 “目前,写字楼和零售空间的供应量正在增加,而入住率却在下降,”该公司表示。“如何吸引和留住租户和客户,已成为我们业务运营中的一个主要挑战。” 尽管业绩疲软,大陆国际在截至去年9月的六个月里,仍录得44.2%的毛利率,与金茂服务去年上半年的24.6%、越秀服务的25.9%和碧桂园服务的21.2%相比,几乎高出了一倍甚至更多。 高利润率背后的一个主要因素似乎是大陆国际于2022年4月进入租赁服务领域,而这块业务的利润率要高于管理服务。招股书显示,租赁服务目前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在最新报告期内约占60%,其余大部分则来自物业管理。 截至去年9月的六个月里,大陆国际实现净利润87.8万美元,同比增长4.8%。这样的利润增长加上3%的收入增长,看起来平平无奇,也落后于大多数同行。但大陆国际可能希望投资者关注它的利润率,以及成为行业整合者的潜力,因为它在纽约(而不是香港)上市,可以利用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情况相对不熟悉的优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