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价3D打印机为卖点 创想三维闯关港交所
这家公司已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着力打造单价低至199美元3D打印机的大众级消费市场 重点: 拟赴港上市的创想三维通过十年变革,将消费级打印机价格从4,000美元以上压缩至199美元的低点,实现3D打印技术普惠化 尽管毛利率显著低于西方同业,这家3D打印机制造商去年仍实现8,900万元净利润 陈竹 3D打印机制造商深圳市创想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故事,源于中国制造业对极致成本控制的偏爱。公司的四位联合创始人初识于某3D打印展会,他们共同观察到:当时市场由昂贵的工业级设备主导,仅有一两个品牌生产消费级产品,且多为进口设备,单台售价高达30,000至40,000元(约合4,178美元)。 联合创始人刘辉林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是此类畸高价格促使四人于2014年创立公司,以“让3D打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为使命。如今,这家企业正将其“从零打印”的创业故事推销给投资者。上周,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创业十年之际,该公司已基本实现“全民3D打印机”的愿景。总部位于深圳的创想三维设备起售价低至199美元,跻身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最大厂商之列。其大刀阔斧的降价策略推动3D打印技术普及化进程,使全球个人消费者、教育机构及小微企业皆能触及该项技术。 申请文件显示,创想三维计划募资以强化研发实力,并深化拓展海外市场,后者已是其重要收入来源。虽然具体募资目标尚未公布,但选定中金公司作为独家保荐人显示本次发行规模可观,或募资逾1亿美元。 创想三维的财务表现印证消费级3D打印市场整体扩张态势。该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3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3亿元,近乎翻番。上市文件显示,强劲增长势头延续至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攀升29%至7.08亿元。 头部之争暗流涌动 相较西方同类产品,创想三维具备显著价格优势。其3D打印机价格区间覆盖199至1,499美元,同时提供起价3,400美元的专业级系列。设备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灯具、玩具等生活用品制造,乃至假牙、齿科模具等医疗产品生产。 极致压缩成本的底气源于中国制造体系加持,使创想三维较国际对手获得显著成本优势。政府强力扶持亦功不可没,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将3D打印列为关键战略产业。 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税收减免、企业采购3D打印技术专项补贴等多元渠道提供支持。此类举措是中国通过国家协同发力抢占新兴技术制高点的整体产业战略组成部分。不过,这类扶植也引发西方政府异议,指责其赋予中企非对称优势,且常导致产能过剩。 中国的战略成效有目共睹。目前,中国企业已主导3D打印机入门级领域。据科技媒体Tom's Hardware七月援引研究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2024年定价低于2,500美元的入门级3D打印机市场中,中国制造商占据95%的份额,形成市场垄断。 Tom's Hardware报告显示,创想三维以39%的市占率位居全球入门级消费市场最大供应商。但该公司招股书引用的第三方研究略有差异:创想三维被定位为2024年全球第二大厂商,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份额达16.9%,全球出货量700,000台。招股书未明确其“消费级3D打印机”分类的具体价格区间及市场定义,这或是数据偏差的根源。 低价策略必然压缩毛利率,这恰是中企基于市场占有率优先战略长期秉持的竞争哲学。过去三年,创想三维毛利率徘徊于28.8%至35.2%区间,显著逊于西方同业。以美国3D打印巨头Stratasys(SSYS.US)为例,其最新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毛利率达47.7%。 低毛利下持续盈利 尽管毛利率承压,创想三维仍保持盈利韧性:去年净利润8,900万元,今年一季度净利达8,200万元。该数据证明其牺牲毛利仍可持续盈利的能力,折射出卓越运营效能与坚实市场需求。 然而,创想三维的中国消费级3D打印机龙头地位正遭受本土新锐厂商冲击。拓竹科技、闪铸科技及智能派等竞争对手同样甘于利润换市场。尽管申请文件显示,创想三维2020-2024年累计出货量居首,但单年数据显示去年已退居次席。这表明其增速落后于部分同业,预告着中国3D打印市场或将成为新一轮“价格血拼”的战场。 申请文件虽未明示2024年市场魁首,但其描述直指拓竹科技。后者的迅猛崛起令创想三维如芒在背:这家同样扎根深圳的企业由全球最大无人机厂商大疆前高管於五年前创立,意味着其在技术资源与资本圈层面或具深厚背景。 尽管竞争加剧,3D打印产业仍处技术快速迭代的早期阶段。创想三维预见巨大增长潜力:第三方预测显示,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将从2024年的410万台激增至2029年的1,34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26.6%。 Stratasys当前市销率(P/S)仅1.24倍的低位,或反映市场对其近两年收入下滑及持续亏损的担忧。若适用同等估值倍数,创想三维估值约4亿美元。但鉴于其持续强劲的营收增长与盈利能力,投资者或给予更高溢价。 虽然创想三维推动3D打印平民化的贡献值得称道,但低价机型必然伴随微薄利润。潜在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其能否在高阶机型市场同步提升竞争力。实现这种平衡布局,或助其在日趋拥挤的赛道中突围制胜。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流感疫苗企业中慧元通招股 持续亏损陷商业化困局
拥有两款核心产品,分别是2023年5月获批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以及即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 重点: 引入嘉兴鑫扬及华泰资本作为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了1,300万美元(约9,361万元) 按当前季度消耗速率,账上现金仅够维持约9个月,IPO完成后可将现金流支撑期延长至约22个月 莫莉 后新冠时代,中国疫苗企业普遍面临价格战与市场萎缩的困局,曾经备受追捧的流感疫苗、HPV疫苗、狂犬疫苗等自费“明星”苗种普遍遇冷。在此背景下,专注于创新疫苗研发与商业化、却遭遇规模化和盈利挑战的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27.HK),于7月31日正式启动港股招股,寻求通过资本市场“输血”以抵御行业“寒冬”。 招股书显示,中慧元通此次全球发售3344.26万股H股,招股价介于每股12.9港元至15.5港元之间。以发行价上限计算, 中慧元通此次IPO最多募资5.18亿港元(4.75亿元)。公司于7月31日至8月6日公开招股,预计8月11日开始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一手(200股)入场费3,131.26港元。 中慧元通此次上市,还引入了两家私募基金公司作为基石投资者,嘉兴鑫扬及华泰资本投资合共认购了1,300万美元(约9,361万元),约占IPO基础发行规模的18%。中信证券、招银国际担任中慧元通此次香港IPO的联席保荐人。 中慧元通成立于2015年,目前拥有两款核心产品,分别是2023年5月获批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以及即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此外,公司还拥有包括重组带状疱疹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在内的11款在研产品管线。 手握一款商业化产品后, 中慧元通依赖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上市销售,在2023年实现了5217万元收入,2024年该产品的完整销售年度带来营收跃升至2.60亿元,展现出爆发式增长。然而,中慧元通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仅有41.3万元,公司对此解释是:流感疫苗的销售受季节性波动影响,相关销售往往更集中在7月至9月。 中国流感疫苗市场渗透率极低。据招股书引述的报告,2022年至2023年流感季中国的整体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8%,美国同期的接种率接近50%。中国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7亿元增长至2033年的29亿元,市场规模巨大。 但是,在中国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属于自费疫苗的流感疫苗市场正在经历激烈的价格战,国药集团旗下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价格约为88元/支,而中慧元通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定价高达319元/支。尽管亚单位疫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等优点,但是巨大价差让中慧元通在销售端明显承压。从退货比例就可见一斑,2024年录得的有关2023年销售流感疫苗的实际产品退回为2,130万元,高于此前预估的1,330万元,以2023年的收入5,217万元计算,退货比例达到四成。 因此,在商业化产品收入有限、研发持续投入之际,中慧元通连年录得净亏损。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录得净亏损高达4.25亿元、2.59亿元、8730万元。主要原因在于研发开支高企,同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83亿元、2.05亿元和 4651万元。 流动性濒临极限 截至2025年3月末,中慧元通现金储备仅剩1.15亿元,而流动负债净额高达4.7亿元,资产净值下跌至1.47亿元。按当前季度消耗速率,账上现金仅够维持约9个月。招股书表示,如果按发行价下限计算,本次IPO预计净募资约3.9亿元人民币,理论上可将现金流支撑期延长至约22个月。 当前流感疫苗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招股书坦承中国市场存在26款获批上市的流感疫苗竞品,包括12种四价疫苗,当中不乏智飞生物(300122.SZ)、科兴生物(SVA.US)等疫苗巨头的产品,它们有着更为成熟的产能和渠道优势。 中慧元通押注的另一个核心产品是冻干人狂犬病疫苗,该产品采用的是二倍体细胞技术路线,因安全性更优、抗体反应更好被视为该类疫苗的升级方向,但是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康华生物、民海生物的同类疫苗已经上市,还有另外6家企业正在研发同一路线的狂犬病疫苗。 中慧元通于2021年6月完成6.9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41.89亿元。以招股价上限计算,IPO的市值约为60.98亿港元,B轮投资者可以获得大约34%的溢价。中国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002007.SZ)的市销率约为7倍,而中慧元通以招股价上限计算的市销率约为21.5倍,远高于行业龙头的估值。在疫苗企业的业绩普遍滑坡期间,中慧元通作为新玩家攻占市场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其长远发展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动力电池业务挤压 欣旺达谋港上市补血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谋求新资金支持其动力类电池业务发展 重点: 中国动力类电池惨烈的价格战,正挤压欣旺达盈利空间,公司欲借香港上市筹资求生 这家公司的动力类电池业务,营收增长陷入亏损,依靠传统消费类电池业务维系整体盈利 陈竹 宁德时代 (300750.SZ;3750.HK) 与比亚迪(1211.HK; 002594.SZ)雄踞中国电动车电池市场王座,第二梯队企业只能争抢残羹剩饭。惨烈价格战恐致大批企业出局,行业迎来生死存亡期,这正是中国众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的共同写照。 严峻局势下,企业争相筹集资金,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这类资本不仅关乎生存命脉,更因客户唯新技术是瞻,企业须在快速迭代的赛道中持续创新投入。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正寄望挺过行业洗牌,公司计划赴港上市吸纳全球资本,距首次披露意向仅数周,上周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随着沪深A股上市公司密集赴港二次上市,港股热度攀升,欣旺达借近期香港IPO市场回暖态势上市集资。今年5月,宁德时代募资46亿美元,创全球年初至今最大IPO纪录,引发轰动,欣旺达拟效法宁德举措。 欣旺达尚未披露具体融资规模,不过聘请高盛与中信证券两大顶级承销商,意味其IPO规模可观。毕竟,参考两家投行典型交易规模,几乎可确定将超1亿美元。 发力动力类电池 1997年,王明旺、王威兄弟在深圳创立欣旺达,彼时电动车尚处于蓝图阶段。与同处深圳的电动车巨头比亚迪相似,欣旺达以消费类电池起家,现已成为该领域龙头企业,2020年起蝉联全球手机电池制造商榜首。尽管大众认知有限,但从华为到飞利浦等主流品牌,当前均内置欣旺达生产的电池。 2014年成立动力类电池事业部后,欣旺达正式进军电动车电池领域。相较2008年入局的宁德时代等老牌企业,其涉足晚近十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赋予欣旺达充足增长机遇。据上市文件披露,其动力类电池业务营收由2022年的127亿元,增至2024年的151亿元(约合20亿美元)。该业务增速领跑公司整体发展,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24.3%攀升至去年的27%。 上市文件显示,欣旺达客户涵盖理想、小鹏、零跑、广汽、上汽、雷诺、日产等中国市场主流电动车企。然而,据中文媒体报道,公司出货量高度集中于单一客户,理想去年独占其四成订单。 能源市场追踪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中国电动车电池市场67%的累计装车量。欣旺达以2.87%市占率位列第七,与中创新航(3931.HK)、国轩高科(002074.SZ)、亿纬锂能(300014.SZ)、蜂巢能源等市占率2.99%至6.26%的二线厂商同处混战格局。 深厚的消费类电子根基使欣旺达持续保持盈利,这令多数同行望尘莫及。中国数据供应商Wind显示,过去十年该公司季度财报从未亏损。今年一季度延续传统,其营收123亿元,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增幅达21%。 但切莫被数据迷惑,这家公司整体盈利主要依赖传统消费类电池业务支撑,该板块今年一季度毛利率达20.2%。反观其动力类电池业务,同期毛利率仅12.9%,差距明显。 港股上市文件虽未披露动力类电池具体亏损额,但此前拟分拆该业务赴深交所上市的文件显示,2020至2023年,该业务持续亏损,仅2023年就亏损15.6亿元。因未达深交所盈利要求,分拆计划最终搁浅。 亏损现象绝非欣旺达独有,多数同行虽未单独披露动力类电池亏损数据,但财报毛利率同样低迷。例如同样谋求香港二次上市的亿纬锂能,2024年动力类电池毛利率仅14.2%,较欣旺达今年首季12.9%的毛利率高出不多。 如此微薄的利润主要源于价格战,电动车企自身深陷生存鏖战,为保销量开启惨烈降价,进而向电池供应商传导成本压力,令行业雪上加霜。 作为扩张战略环节,欣旺达宣称将加速海外布局。鉴于中国电动车市场渐趋饱和,该策略堪称审慎,但踏上此道的企业远非其一家。虽未单独披露动力类电池海外营收,公司整体海外销售额今年一季度占比已达40%。 欣旺达已启动全球产能布局,泰国春武里府的巨型电池生产基地,于今年3月获当地政府批准,两座工厂总投资额逾100亿元。 未来,动力类电池仍将是欣旺达主攻方向,成熟消费类电池业务则为持续扩张输血。但要在赛道中立足,这家公司或需另辟蹊径突破价格战困局。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实现难以复制的溢价优势。 出海布局虽关键,但本土动力类电池业务未盈利之际,欣旺达须严防扩张节奏避免财务透支。其消费类电池业务的造血能力,构筑了关键竞争优势,截至今年3月末,其现金储备逾100亿元。公司的未来成败系于两难抉择,既要培育动力类电池的盈利造血功能,又需严守运营纪律,防止现金流枯竭。…
小市场大机会? 乐摩物联争议声中再递表
号称全国超过53万台按摩椅的乐摩物联再次叩关港交所,这次要面对的不仅是市场考验,更有信任危机 重点: 超过83%的按摩椅部署于电影院 公司设备数据遭官方媒体质疑 李世达 在许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场百货的走廊、机场或火车站的等候区里,你一定见到过一排排闪着光、不断运作的机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达数十亿元。 在全国运营50万张机器按摩椅的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自今年1月递表失效后,第二度闯关港交所。 机器按摩服务在中国整体按摩产业中仍属边缘产业。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中国整体按摩市场规模为5,362亿元,而机器按摩服务市场仅为27亿元,占比仅0.5%。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市场却高度集中,乐摩物联2024年市占率已达42.9%,是机器按摩领域的龙头企业。 成立于2014年的乐摩物联,总部位于福建福州,于2016年推出 “乐摩吧”品牌,为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影院、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场所等消费场景提供更放松、便捷、专业的机器按摩服务。截至今年7月18日,乐摩在全国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场、影院、机场与高铁站等“等候时间长、人流密集”场景中,铺设超过48,000个服务点,布置超过53.5万张按摩椅,累计可识别服务人数超过1.65亿,注册会员人数超过3,200万名。 乐摩物联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直营模式与合伙人模式。以网点数量计算,目前直营模式占约71%、合伙人模式约29%。在合伙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务费,提供设备和品牌由合伙人运营。 近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由2022年的3.3亿元增至2024年的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远低于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显放缓。 去年,来自直营按摩椅服务的收入占比超过83%,合伙人模式则贡献约14%收入。从整体毛利率来看,2023年达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占比更高的直营模式毛利率仅为29.87%,远低于合伙人模式的73%。 资源错配?效益下降? 净利润方面,公司在2022年仅赚648万元,2023年疫情后迅速扩张至8,734万元,去年则略降1.7%至8,581万元。然而,经调整后净利润仍录得1.02亿元,较2023年的9,457万元略升。今年首季,净利润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万元。 公司宣称网点覆盖全国69%面积超三万平米的大型商场、渗透55%年票房超500万元的影院、进驻58%年人流量超千万的机场。实际上,公司有超过80%的设备(43.2万台)部署于电影院,但每台设备日均交易量仅0.07次,远低于商业综合体的2.8次与机场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单台设备收入计,电影院设备季度收入仅约168元,商业综合体单台设备季度收入却高达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于商业综合体的设备数量仅占约14.1%。 同时,设备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设备的平均交易量从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费则从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伙人模式占总设备比重持续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约8.1%,直营主导模式比重越来越高。 数据真实性受质疑 除了上述问题外,公司也陷入数据造假的争议。根据今年7月份官方媒体《中国证券报》的调查,公司按摩椅设备编号呈跳跃式分布,以“元气蛋”系列为例,理论编号应有3.2万台,实际仅531台被验证,占比1.63%。采购数据则显示,乐摩前五大供应商累计采购仅1.53亿元,按行业最低成本价计算仅对应6.11万台设备,与宣称的53.5万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谢忠惠,被指是为创始人吴景华代持,2016年吴曾持有乐摩超60%股权,至递表前减持至15.16%。吴景华目前的身份是荣耀健康董事长,该公司正是乐摩按摩椅的供应商。 乐摩并未对该报道作出直接回应,申请文件中亦未提及相关争议。 一连串争议外,最迫切要解决的,还是资金问题。截至2025年3月末,乐摩物联账面现金仅2,621万元,而短期借款便达4,500万元,实为捉襟见肘。 乐摩物联的递表,象是共享经济的最后一搏。但是对投资人来说,数据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础,容不下一丝怀疑,未来能否说服投资者相信“小市场也有大机会”,恐怕不只靠铺设更多按摩椅,而在于能否理顺其盈利逻辑与治理结构,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拿到上市入场券 八马茶业卖点在哪?
经过先后三次申请上市受挫的八马茶业,终获中证监的备案通知,意味在港上市已跨进一大步 重点: 公司1月申请香港上市的文件刚过期 市场料公司快将重交上市申请,今年将可顺利在港敲锣 刘智恒 这边厢港交所上市申请已过期,那边厢中证监开绿灯,对于三度冲刺上市的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总是喜大于悲,虽然申请香港上市要重新递表,但得到中证监的通过,要通过港交所似乎没什么悬念,或许可说只属一步之遥。 据中国证监会网上公布,已向八马茶业境外上市及境内股份全流通发出备案通知,公司将发行不超过约2,913万股在港交所上市。同时,106位股东所持近4,399万股,可转为境外上市股份。 八马茶业属内地知名品牌,常以300年老字号自居,登上该公司网页看,一段镀金的历史即刻展现眼前。话说1742年时,福建名臣王士让向乾隆皇帝献上一味茶,皇帝用后大为赞赏,赐名为 “铁观音”,王士让因而被称为铁观音的祖师爷。 自称王士让家族第十三代传人的王文礼及王文彬兄弟,于1997年创立八马茶业,当中龙头产品就是铁观音,并销售茶具、茶桌及茶食等产品。 王氏兄弟为八马茶业镀上金漆品牌,不但历史悠久,名字更是皇上御赐。事实究竟是营销手法还是真有其事,孰真孰假不知道,就当一个故事听,反正我们回不到300年前去求证。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不过,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确实诸多波折。公司曾于新三板挂牌,但于2018年退市,后将目光投向深圳创业板,2021年递交申请,却在2022年撤回。随即又申请主板上市,到2023年又再终止。 内地上市折戟沉沙,今年就赴香港申请上市,引来投资者注意,这家顶着乾隆皇帝光环的八马茶业,又是否值得投资? 根据年初公司的上市申请文件,2023年收入21.2亿元,按年增长16.8%,纯利升9%至2.06亿元。去年首三季度,收入16.47亿元,同比升近1%,纯利2.08亿元,增长5.8%。但最新的资料未有,暂时未知具体情况,但去年首三季盈利增速有放缓态势。 加盟模式的问题 然而,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引来投资者担心。截至去年9月,门店总数达3,498家,当中加盟店占比达92%,整个公司五成收入的来自加盟店。 加盟模式最大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加盟商,搞不好,对公司的经营及品牌有颇大影响。问题严重时,随时涉及消费者诉讼或食品安全事故相关诉讼。在黑猫投诉平台,时不时有消费者投诉,在饮用时喝到虫子、或茶叶泡完发蓝等问题,至于投诉个别门店服务,也时有出现。更曾出现部分加盟商,将质劣的茶业混入高端产品混卖,从而谋取暴利。 此外,公司2021年申请创业板上市时,深交所曾三查询,要公司解释加盟商的备货周期,进货与销货量是否匹配,有没有存在压货情况。 代工质量与关联交易 另外,八马茶业一直标榜是百年老字号,皇帝御用茶,但原来有相当产品靠第三方代工。人们会认为既然你的卖点是承袭自300年前的金漆招牌,理应有独特技术来生产自家产品,为何部分产品由外面代工而生,那与公司所宣扬的“承传”有点不一致。 代工也引起质量的监控, 2017年,公司产品曾因质量问题被央视节目批评其乌龙茶样品质量较差,污染物超标等。 内地市场也指出,八马茶业的部分业务,是来自姻亲关系的富豪。如七匹狼持有八马茶业2.61%股份,安踏系企业在采购茶叶方面就与王家有关联的交易,江苏高力控股与八马茶业在供应链上有合作。而所有这些企业,都是八马茶业的亲家。公司于2022年申请主板上市时,中证监曾重点关注该类关联交易。 过去大半年,香港股市扭转之前颓势,茶饮赛道人潮汹涌,然而茶叶赛道就乏人问津,板块股份每天成交寥寥可数,茶叶始终没有性感的故事去包装,现时上市的澜沧古茶(6911.HK),以及相类的英记茶庄(8241.HK),仍处于亏损状况,八马茶业虽有盈利可言,但未见亮丽前景,在港上市暂时似缺乏卖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资金紧绌的一亩田 纳斯达克抢滩救急
这家农业B2B平台运营商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其财报显示去年营收下滑,公司正实施激进的成本削减计划 重点: 一亩田已申请纳斯达克上市,计划筹资最多2,300万美元,其高昂支出导致现金储备岌岌可危 这家B2B平台运营商,去年营收因削减成本下滑,但长远来看,公司有望受益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阳歌 农业B2B平台运营商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驾轻就熟地收割作物,更准确说是帮助生产者对接采购商。如今,公司因现金储备告急,正转而瞄准纳斯达克上市,试图通过最高募资2,300万美元收割投资者资金。 这家名称意为“一亩田”的企业在概念层面颇具亮点,坐拥超高利润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动现代化的农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书显示,一亩田过往的高支出导致持续负现金流及亏损。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大力削减开支。 较之同业,一亩田寻求的估值定位也显激进,意味其股票上市后或将面临压力。 一亩田具有中国电商及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质,乘21世纪前二十年数字经济腾飞之势,步入发展黄金期。公司资历深厚,创始人邓锦宏2009年辞去百度营销部产品经理职位,进军农业电商。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者热衷向此类初创企业掷下数百万美元资金,不计盈亏地寻找下一个百度或阿里巴巴。邓锦宏借此东风,打造出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汇聚3,900万商家及2,100万在售商品。 中国正将农业从分散型小农经济,转向应用先进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集约农场,一亩田恰逢其时,占据战略契合点。 上月,我们报道拟上市公司潍柴雷沃时,曾详解其智能农械如何受益现代化浪潮。此次转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两大国家规划中均有部署。此类计划往往预示,相关企业可获得政府资金与资源倾斜。 招股书中的市场数据昭示行业爆发前景,中国农业B2B电商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以17.5%年增速扩张,为GDP增速的两倍有余,2029年将达2,842亿元(约合400亿美元)。一亩田虽因主营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营收规模偏小,但占据有利卡位可分得红利。 不过,上述高增速未在一亩田营收端体现,其收入至少从去年开始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1.61亿元,较2023年的1.88亿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万元,低于上年同期的3,920万元。 大力削减成本 公司对营收下滑缘由语焉不详,仅模糊归因于“战略性聚焦农产品采购贸易业务,调配资源预算加速主产区零售网络建设”。 但最可能的解释,或许还要回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更为亢奋的时代。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那时,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市场份额,常常招揽那些利润较低的客户,仅仅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即便这种做法会消耗大量资源。 实际上,公司毛利率表现亮眼,今年第一季度从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达81%。 但公司营销、管理和研发开支高企,去年总额几乎等同全年营收,导致持续的负现金流:去年净亏损3,49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续亏264万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两期亏损额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亩田似乎终于认清热钱涌动时代已成过往,正大刀阔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举措在行政开支上尤为显著,去年初至今,削减超过五成,其中主要来自人员优化,截至3月底员工总数为573人,较2023年末的789人缩减逾四分之一。 长期高支出侵蚀其现金储备,3月底仅余63.2万元(不足10万美元),较去年末本就不足的277万元再度锐减。招股书未着重讨论停业风险,推测公司仍具融资能力维系未来一两年运营,以期通过精简开支实现盈利。 以其去年营收及4.67亿至5.72亿美元估值区间计,一亩田市销率(P/S)达21至26倍,定位激进。横向对比,B2B家居电商GigaCloud(GTC.US)市销率仅0.86倍,即便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仅2.13倍,尽管其40%的毛利率仅为一亩田的一半。 核心症结在于,一亩田亟需强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户及优化人力结构。若能在此前提下维持较高毛利率,待营收重拾增长并实现盈利时,公司或可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资金告急 挚达科技三度递表求生
三度递表港交所的挚达科技,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集体焦虑 重点: 首季虽融资得7,425万元,但至5月底现金余额已消耗逾半 首季亏损按年收窄,业绩似有反弹迹象 李世达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却颇为坎坷。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表,折射出其背后深层的营运压力与资金需求。 作为一家电动车智能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挚达科技所处的产业恰好搭上新能源车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全球电动车销量持续增长,进而带动包括充电设施、能源管理系统(EMS)、后台云平台等相关基础设施需求高速扩张。挚达科技主攻的正是这个环节,其产品组合涵盖充电桩、EMS解决方案、云端后台平台,以及开发中的自动化充电机器人。 尽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业务却是每况愈下。根据申请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收入由升转跌,分别为6.97亿元(9,700万美元)、6.71亿元及5.93亿元。同期净亏损则逐年扩大,分别为2,630万元、5,853万元及2.38亿元。 去年度净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来自经营开支明显增加,其中,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达1.15亿元,较2023年的9,046万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开支亦由7,366万元升至1.04亿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场、投入研发及应对金融资产风险时所面临的沉重财务压力。 不过,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个月,公司营收为2.17亿元,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1.56亿元,亏损则从3,144万元减少至1,705万元,显示某种程度的复苏趋势。 不难看出,公司在经历2024年的调整与压力之后,正在尝试重拾增长轨道。其部分改善,来自产品组合的调整与市场布局的改变。 申请文件指出,挚达科技正积极拓展至特选海外市场,例如德国、荷兰、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并将重点从传统硬件转向具有更高毛利潜力的EMS系统与先进充电机器人产品,以期提升整体利润率与收入稳定性。 手头现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仍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净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万元大幅扩大至1.16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亦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1.41亿元。尽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过融资活动获得约7,425万元资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现金增至1.46亿元,但短短两个月后的5月底,手头现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万元。 这种“融资即消耗”的资金结构,显示公司正急需进一步补充资本,支撑其在电动车充电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投入与国际扩张计划。 与同业相比,其市场地位与成长潜力便更显微妙。以国内龙头、特锐德(30001.SZ)旗下的特来电为例,其不仅具备自营运营网络与品牌优势,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场,与挚达科技构成正面竞争。此外,星星充电、云快充等业者则在平台运营与公私合营项目上更具经验与政府资源。 相较之下,挚达科技的优势仍集中在技术整合与产品组合多样性,例如EMS平台与自动充电机器人等创新技术,但即使能有效商业化,在细分市场也将面对一场场硬仗。 目前,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根据BloombergNEF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需要超过一亿个充电点,对应充电设备的总投资额预计超过2,500亿美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政府政策也强力推进“新基建”,支持充电桩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加上海外如欧盟、日本也提出碳中和目标并配套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整体产业处于高景气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行业也面临激烈价格战与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资本实力与市场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从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场对类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趋于审慎。部分已上市的同业如能链智电(NAAS.US)与特来电,市销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大势未变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术、高毛利路线具备一定差异化优势,但现实挑战亦极为严峻:现金流吃紧、负债压力、利润难见,仍是刻在其成长故事上的巨大问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