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可能关闭原有的信贷业务,进军即食食品行业之后,这家前金融科技先驱企业的股价下跌超过10%

重点:

  • 趣店称,已经开始试运营QD Food餐饮业务,通过微信小程序销售预制菜
  • 该公司还表示,由于监管环境带来的挑战,可能逐步关闭原有的信贷业务

梁武仁

当监管机构让日子变得难捱,一些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在业务转型方面可谓百无禁忌。网络信贷公司趣店(QD.US)不同寻常的新业务模式毫无疑问就是典型代表。与此同时,或会让许多人颇感意外的是,该公司最近还宣布,可能退出曾经让它获得投资者芳心的核心信贷业务。

趣店毫无疑问是一家正在寻找商业模式的公司。

大约一年前,它创办了课后辅导项目,但这家前金融科技先驱上个月宣布,正在大幅缩减该业务。如今,它又挺进了餐饮市场。趣店在上周四的一份声明中称,已经开始最新项目QD Food的试运营,上个月开始通过微信小程序销售即食食品。

趣店创始人兼CEO罗敏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公司希望QD Food在今年成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或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是,趣店透露,由于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让私人贷款机构难有大的起色,该公司可能彻底放弃不断缩水的信贷业务。

 “趣店将继续评估线上消费金融市场环境和相关监管进展。基于这些持续进行的评估,公司可能会关闭信贷业务,”趣店在声明中说。

投资者毫无疑问被趣店的两个消息弄得措手不及,可能对QD Food背后的整个想法也持怀疑态度。消息发布后的两天,该公司业已遭受重创的股价进一步下跌超过10%,险些跌破1美元大关。

趣店和许多其他金融科技信贷机构过去几年都遭遇了生存危机,因为北京加大力度控制互联网平台的激进放贷,以防止因它们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导致的违约潮的发生。

具体来说,对P2P网贷机构的全面打击在2018年达到顶峰,迫使趣店和其他一些公司调整了业务模式,甚至退出了这项曾经蓬勃发展的业务。在监管领域之外,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也在2020年降低了民间贷款最高利率司法保护的上限,进一步限制了借贷活动。

趣店曾经的P2P网贷竞争对手,比如信也科技(FINV.US)和乐信集团(LX.US),都已转型为贷款中介服务机构,它们只是帮银行和借款人建立联系,其业务模式受到的监管比直接放贷宽松。然而,趣店一直坚持直接放贷,把自有资金借给贷款人。

与此同时,趣店也在积极寻找其他收入来源。它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课后辅导行业,就像网络借贷一样,受益于学生进入顶尖大学的激烈竞争,该业务曾经在中国蓬勃发展。

去年年初,趣店开设了第一家WLM KIDS品牌的辅导中心。但此举的时机糟透了。趣店采取这一激进举措的几个月之后,中国的民办教育部门成为监管机构的另一个打击对象,根据旨在降低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监管机构开始限制课后辅导机构的营业时间,并禁止盈利性公司提供此类服务。

截至2月,趣店拥有六家 WLM KIDS培训中心。该公司上个月表示,将“大幅”缩减该业务,但没说是否会关闭该业务。

贷款业务萎缩

让我们回到它的核心金融业务上,对网络借贷的严格审查,意味着趣店现在必须更加谨慎地选择借款人,并且为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预留更多资金。这可能有利于风险管理,但会阻碍收入增长。

公司去年的业绩总体上非常糟糕,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交易量减少,年收入连续第二年下降,较2020年下降逾50%,至16.5亿元。全年净利润下降了近39%。趣店的收入和净利润均较2019年的峰值下降了80%以上。

进军即食餐饮业务,可能比不幸地进军教育行业带来更多回报。只需加热的预包装食品的便利性,可以吸引年轻的消费者。此外,对于那些因为防疫措施而困在家里的人来说,它们可能也非常有价值。

趣店试图对新的食品业务大作宣传,称自3月底推出以来,截至4月13日,已有超过8万人订购了它的食物产品。但没有提供具体的销售数字,就很难断定这个顾客数对公司来说究竟有多大的帮助。

此外,趣店重振增长的最新尝试,也远非胜券在握。大型食品平台每日优鲜(MF.US)和肯德基的中国运营商百胜中国(YUMC.US; 9987.HK)也在积极进军这一领域,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随着财力雄厚的大型零售商加入进来,竞争看来只会加剧。就连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MT.US)也在试图分一杯羹,与数十家大型中国连锁餐厅合作,提供它们最受欢迎的那些菜肴的快手菜。

在这一点上,很难看出趣店与其他公司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此外,目前还不清楚它将如何重新利用原本用于发放贷款的资源,究竟是制作自己的餐饮产品,还是与餐馆达成协议,出售他们的菜肴。

以目前的水平来看,趣店的市盈率约为3倍,不过还是高于信也科技的2.7倍和乐信的1.4倍。

虽然趣店的市盈率高于这两家同行,但其股票价值仅为2017年24美元IPO价格的零头。由于股价徘徊在1美元左右,趣店面临着比信也科技和乐信更大的股价提振压力,因为如果持续低于1美元关口,可能会被摘牌。信也科技和乐信的股票都遭受了重创,但因为高于这个关口而相对轻松。

如果即食食品是趣店重振业务、提振股价的最佳选择,那么它可能需要在食谱上下一番功夫,方能吸引投资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約50.7亿美元增至約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