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X.US
RLX expands abroad

为了应对本土市场的监管阻力,中国电子烟公司雾芯已开始在海外大举进行多元化发展

重点:

  • 2021年遭监管打击后,雾芯科技今年第三季度收入增长52%,毛利率上升逾3个百分点至27.2%
  • 将业务扩展到中国以外一年后,三季度国际业务占其收入逾半

谭英

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没有吸烟那么大,但当雾芯科技有限公司(RLX.US) 2021年在中国本土遭遇一大波监管新规时,电子烟确实让公司备受打击。三年过去,该公司可能终迎来转机,利用全球化战略,通过强大的品牌知名度与雄厚资金的组合取得了成功。

雾芯科技资本市场负责人Sam Tsang在上周三季度业绩公布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五个国家的非中国业务,占公司第三季度收入一半以上。

考虑到公司去年才首次报告2.29亿元的国际销售额,占当年收入的17%,这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Sam Tsang还表示,公司考虑在2025年开拓中东或中美洲市场。

他说:“据我们内部估计,在封闭式电子烟的收入方面,我们目前在五个国家中的三个国家排名第一。”他续称:“在其余两个国家,我们也属于领先品牌。我们还把产品卖给关联公司,再由它们卖给海外分销商。”

本季度强劲的表现足以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季报发布后的五天内,投资者将雾芯科技的股价推高了9.3%。为了展示对前景的信心,公司宣布将在12月派发股息。

雾芯科技最新季度的主要指标都相当好。收入同比增长52%至7.56亿元,连续六个季度取得增长。公司今年前九个月的收入为19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15亿元,不过与2021年鼎盛时期的 85亿元相比仍相差甚远。

那一年,中国突然禁止在线销售电子烟设备,随后又禁止面向年轻人市场的调味电子烟,并对所有电子烟产品征收36%的销售税。

公司最新季度的毛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24.1%上升至27.2%,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略有下降。但剔除股权激励等非运营因素的非GAAP利润,同比增长30%至2.62亿元。

Sam Tsang透露雾芯科技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以外地区,意味该公司在此期间来自国内市场的收入不到3.78亿元。表明国内市场仍举步维艰,因雾芯科技2023年三季度的收入为4.99亿元,其中大部分可能都来自中国。

重建中国业务

公司曾表示,在严格规管的限制下,它仍在重建中国业务,更抱怨面临着来自非法产品的竞争,当中很多是加入口味剂的电子烟。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投资者关系负责人Sam Tsang称,公司在中国的零售网点,已从规管前的5万个下降到目前的1万个,并重申非法产品的泛滥,使合规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80%至90%。但他补充说,今年各价位产品的销售已开始企稳。

雾芯科技在出口方面稍显滞后。中国生产了全球95%的电子烟产品,但其中90%出口。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估计,2023年中国电子烟市场的规模为22.7亿美元,仅占统计平台Statista估计的全球销售额246亿美元的9%。雾芯科技的竞争对手雾麻科技(ISPR.US)和思摩尔国际(6969.HK)都从海外市场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直到2023年底,雾芯科技的销售全部来自中国市场。它与中国政府联手打击非法产品,它们是对销售造成冲击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金盾计划”在2023年帮助拦截了6,000万颗假冒烟弹。公司CEO汪莹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有80%到90%属非法产品。虽然假冒问题今年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雾芯科技并没有坐等市场反弹,而是在地域上实现多元化来加强业务。

去年12月,公司启动全球扩张计划,宣布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两家公司,进行2,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进入规模庞大但同样棘手的美国市场,后者也在开展监管打击行动,同时也在打击大量非法电子烟设备。

自2020年以来,雾芯科技在美国要求的研究上花费了数百万美元,但其设备尚未拿到批文。尽管它没有透露已经进入或正在瞄准哪些市场,但它在印度尼西亚有分销渠道,那里的吸烟人口为6,140万,远高于美国的2,830万,不过与中国的3亿烟民相比仍然微不足道。  

虽然对全球电子烟市场前景的估计差异很大,但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它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雾芯科技CEO汪莹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年吸烟者,从香烟过渡到电子烟产品,未来几年,国际电子烟行业应该会迎来百分之十几的年增长率。

尽管雾芯科技在过去三年遭受诸多打击,但其8.81倍的市销率(P/S)仍远高于雾麻科技的3.06倍,这可能是因为后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且收入也在下降。

雾麻科技上周报告称,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收入同比下降了9%至3,930万美元,而净亏损则从130万美元扩大至560万美元。雾麻科技与雾芯科技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寻找新市场,因它希望能扩展在美国以外的业务,但在美国以外的销售额下跌超过一半至810万美元。这表明,尽管美中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但对电子烟公司而言,它们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果链巨头蓝思科技 上市首日午收升5%

手机玻璃供应商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周三在港挂牌,开市升近4%报18.88港元,之后股价窄幅上落,中午收市报19.06港元,升4.8%。 公司发售2.62亿股,每股以上限18.18港元定价,录得超额认购近462倍,国际配售超额16倍,集资净额46.9亿港元。 公司引入十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9亿美元,当中包括有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Oaktree、UBS资产、Redwood Elite及世运线路版等。 蓝思科技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去年收入约699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升28.3%,盈利升近20%至36.2亿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广汽与Stellantis合资车企广汽菲克正式宣告破产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238.HK;601238.SH)与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STLA.US)合资成立的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汽菲克),周二宣布已由破产管理人申请法院裁定破产。管理人表示,公司已无重整及和解可能,资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无力清偿到期负债。 广汽菲克透过管理人微信公众号披露破产清算最新进展。该公司曾凭借Jeep车型本土化生产,在中国市场取得高峰,但随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吸引力下滑,最终陷入长期停产。 2022年10月,广汽菲克因经营不善,且实际资产无法偿还全部债务,正式进入破产程序。随后近3年里,广汽菲克拍卖了超过3,000件标的物,包括模具、试验车等。至于土地、建筑物及生产设备等核心资产已五次公开拍卖,但因无人出价而全部流拍。虽然该公司曾招募投资者重整,但一直无人问津。 广汽集团表示,此为法院及破产管理人依程序推进的正常安排,集团将尊重并支持相关工作。Jeep品牌虽已停止中国本土化生产,但牧马人、大切诺基等高端车型仍透过进口方式销售。 广汽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96港元,转升1.0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inzi makes thin-film packaging

营收下滑叠加行业阵痛 新子光电逆势赴美上市

尽管去年录得净亏损且营收下滑,这家薄膜太阳能封装企业仍将其纳斯达克的集资规模扩大了一倍 重点: 新子光电已递交纳斯达克上市申请,中国太阳能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之际,公司去年营收下滑 这家公司押注强劲需求,称预测数据显示,其核心薄膜太阳能产品销售额2019至2029年将翻倍有余   谭英 杭州新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XZ.US)扩大纳斯达克上市规模的举措或许令人侧目,尤其考虑到其疲弱的财务状况,以及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日益增强的戒心。 当众多中国企业蜂拥赴港上市,这家规模较小的太阳能薄膜制造商却选择纳斯达克。公司今年3月首次递交赴美上市申请,最新披露显示,新子光电拟将发行量提高150%,从原定的150万股增至380万股,潜在市值上限达1.16亿美元。 新子光电是薄膜产品市场的利基企业,专攻标准太阳能组件保护封装材料。此类薄膜亦可安装在窗户,及其他透明物质表面发电,但其光电转化率通常低于传统太阳能板。 招股书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去年其薄膜产品全球销售额达99亿元人民币(14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155亿元,这一增长趋势或是新子光电扩募的信心来源。目前,公司聚焦江苏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客户,涵盖行业龙头天合光能(688599.SS)。 新子光电披露,上述开发区的企业年产太阳能板可达40吉瓦,即年产4亿平方米太阳能板,对应需耗8亿平方米共挤膜作封装材料。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太阳能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目前产能或大量闲置,但过剩局面将随时间而缓解。 鉴于产品需求增长预期,新子光电计划新建8条共挤膜封装生产线。自2022年启动出口业务,公司重点开拓越南市场,该国已成为中国太阳能制造商规避西方关税的热门地。 若成功上市,新子光电将成为继斯凯蒙太阳能3月挂牌后,第二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光伏企业。斯凯蒙太阳能上市以来股价已下跌35%,这对新子光电不是好兆头。 过去三年,新子光电业务表现也乏善可陈,营收从2022年的3,800万美元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3,280万美元,去年更跌至2,500万美元。期内,利润从2022年的180万美元,到去年亏损340,050美元。 与业内同行相似,新子光电正承受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下行压力,目前多数企业处于亏本生产状态。公司两大核心产品——透明、白色EVA(聚乙烯醋酸乙烯酯薄膜)薄膜及POE(聚烯烃弹性体),去年平均售价分别下跌26%和21%。 业务渐趋稳定 积极信号是,新子光电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2,900万美元降至去年的2,250万美元,降幅达23%。去年上下半年营收也保持稳定,上半年销售额1,260万美元,下半年微降至1,250万美元。同期业绩明显好转,上半年亏损70万美元后,下半年实现36万美元盈利。 新子光电称,2023年公司是全球第九大透明光伏封装薄膜制造商。当前,行业龙头福斯特(603806.SH)市值为367亿元人民币,市销率(P/S)维持在2.07的较高水平。若采用同等估值,新子光电市值仅5,000万美元,远低于其7,500万至1.12亿美元的估值区间。 中国掌控全球超80%的光伏供应链,因而易受美国等国保护性关税冲击。但当前产业最大症结在于产能过剩,源于前几年厂商为应对预期需求而大肆扩产。近期在上海举行的行业论坛上,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去年全行业亏损总额达400亿美元,多数制造商现仍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2月,发改委召开线上会议,呼吁禁止新增产能。禁令虽未落地,高纪凡倡议通过兼并重组与减产推动行业整合。 尽管近年行业阵痛,太阳能无疑代表未来潮流趋势。能源智库Ember数据显示,太阳能装机量每三年倍翻,2024年贡献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40%。行业协会SolarPowerEurope称,2024年全球装机量增长33%,突破2太瓦,但今年增速预计放缓至10%。 增速放缓部分归因于美国市场波动,其约占全球光伏市场8%的份额。去年,美国新增装机量50吉瓦,创历史纪录,较2023年增长21%。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逐步取消新增光伏装机补贴,未来数年恐难复制此增长态势。 新子光电计划以每股4至6美元定价,按中位数计算可募资约1,900万美元。部分资金将用于扩产及培育出口业务。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55%降至去年的32%。 归根结底,新子光电在中国庞大的光伏生态中体量有限,近三年营收盈利持续波动。不过,当前其经营渐趋稳定,增发目标的实现或表明有投资者看好公司前景。最终,需由华尔街主流投资者判定,他们是否认同前述乐观预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 ‘Warring States Era’ for smart cockpits, Megatronix bets on modular approach

智能座舱战国时代 镁佳盼借模块化突围

正申请在港上市的的镁佳股份,试图以“模块化+多域融合”为核心策略,证明他们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重点: 公司收入在2023年大幅增长,去年小幅回落至14.2亿元 过去三年亏损持续收窄,但去年应收票据激增336%   李世达 在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驱动下,“智能座舱”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创新焦点之一。从过去仅止于语音控制与大屏幕显示,到如今结合AI语义理解、视觉识别、情境交互与远端OTA升级,智能座舱已逐渐从附加功能变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场域。 这场由软件定义主导的新技术浪潮,不仅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格局,也催生出一批介于博世、大陆等传统Tier 1巨头与模块零件厂之间的“Tier 1.5”供应商,它们以模块化架构、AI算法与可重复部署为卖点,快速抢占主机厂的下一代车型平台。 这股趋势促使了包括博泰车联网、四维智联(已通过上市聆讯)及佑驾创新(2431.HK)等智能座舱领域公司纷纷选择赴港上市,而2018年创立的镁佳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去年底上市的佑驾创新,其股价至今已上涨39%。 根据申请文件,镁佳股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式的智能座舱+X产品理念。简单来说,该方案通过整合多种智能汽车功能,包括智能座舱、ADAS泊车、ADAS驾驶、车联网、OTA升级等,嵌入统一的实体域控制器,以用于置入车辆中。 镁佳称,其采用模块化、可重复的软件架构,使不同厂商可以快速集成至各自车型中,这种“预开发模块库”逻辑不需要在每次得到定点后重新开发,可以有效缩短开发交付时间至“以月为单位”,适合中国汽车市场当下“快周期、低成本”的需求环境。 主动放弃最大客户 截至目前,镁佳的客户包括奇瑞、长安、东风、长安马自达、日产和福特等头部车厂的多款车型。而自2022年首款搭载镁佳方案的车型量产以来,公司业绩也经历了强劲增长。 自2022年起,公司收入从3.88亿元(5,400万美元)跃升2.9倍至2023年的15.13亿元,2024年小幅回落至14.2亿元。同期公司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2.05亿元、8.02亿元和3.24亿元,占其收入约52.8%、53.0%和22.8%。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2024年初决定与过去两年的最大客户终止合作关系,该客户即中国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002920.SZ)。退出合作之后,虽然当年收入有所下降,但毛利率却由2023年的12.1%大幅增长至21.8%。 当同行都在牺牲利润换规模时,镁佳选择反其道而行,虽失去最大客户,但提升了毛利率,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令其业务结构朝向更可盈利的方向优化。 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已与12家车厂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获得48个车型定点,年交付量超过63万套,申请文件中称:“中国约每十辆搭载智能座舱域控系统的新车中,就有一辆使用镁佳股份的解决方案”。 不过,就如同中国汽车供应链上的其他产业,镁佳也处在亏损阶段。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亏损分别为4.23亿元、3.57亿元及2.91亿元,呈持续收窄的趋势。公司称,亏损的收窄归功于零组件实现国产替代与供应链优化,以及更多高毛利的模块进入产品组合,同时模块化平台的导入,有效降低新项目开发的边际成本。 去年应收票据暴增 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87亿元,另有2亿元受限制现金,但去年公司应收票据从2023年的5,719万元暴增336%至2.49亿元,另外还有约6.49亿元的应收帐款。这意味着越来越多货款结算转向票据支付形式。票据支付延长了实际回款周期,往往达三至六个月甚至更长,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运营压力。 在资本支持方面,镁佳自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多轮融资,至今年5月完成3,069万美元的D+轮融资后,估值达9.3亿美元,与博泰车联网传出的估值逾10亿美元相若。不过,镁佳盈利状况好过博泰车联网,前者亏损持续收窄,后者同期则扩大至5.4亿元。从毛利率看,镁佳的21.8%也好过博泰的11.8%、佑驾创新的16%。 当前智能座舱行业正从“烧钱创新”进入到“落地量产”阶段,镁佳股份凭借模块化平台与预开发策略,在技术交付与成本控制上展现出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虽尚处亏损,但其毛利率改善及与头部车厂的合作基础,已使其具备进一步放量成长与平衡盈亏的潜力。 而随着佑驾创新等同业在港股市场获得积极定价,智能座舱的估值参照正在上升,为镁佳创造了有利的上市窗口。若未来能在客户结构、现金流与产品出海等方面实现突破,资本市场对其预期也有望随之抬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