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HK
This B2B drug distributor posted higher annual revenues and swung to an adjusted profit, but disappointed investors still sent the firm’s stock down 9% on the day after the earnings.

药师帮去年营收继续稳步增长,经调整利润亦已扭亏为盈,但是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可,财报公布次日,股价下跌逾9%

重点:

  • 自营业务是药师帮收入支柱,但利润空间却有限,去年该业务的毛利率再降至6.1%
  • 随着市场规模见顶,多间传统医药流通巨头涌入下沉市场,与药师帮分一杯羹

 

莫莉

医药流通行业不仅诞生了阿里健康(241.HK)、京东健康(6618.HK)等知名互联网平台,也有深耕细分领域的药师帮股份有限公司(9885.HK)。作为中国院外医药流通行业最大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药师帮在上周一晚间交出了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营收继续稳步增长,经调整利润亦已扭亏为盈。

财报显示,2023年,药师帮实现总商品交易总额(GMV)达469亿元,同比增长18.9%;营业收入169.7亿元,增长18.9%。不过,由于IPO后的优先股转换带来的亏损,年度净亏损额从2022年15亿元扩大至32.1亿元。此项亏损为一次性冲击,而较为反映业务实况的经调整利润达到了1.31亿元,远胜2022年的经调整亏损1.25亿元。期内,公司毛利达17.41亿元,增长21.3%,毛利率由10.1%增至10.3%。

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却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可,财报公布次日,药师帮股价下跌9.1%,之后几日虽略有回升,但四个交易日累计仍跌4.6%,上周五收盘报9.98港元,相比于2023年6月在港股IPO时的发行价20港元已经“腰斩”。

在过去半年,药师帮如同坐上过山车。在上市初期,药师帮曾与港股投资者有过两个月的“蜜月期”,股价最高曾涨至64.5港元。可是,到了上市六个月后的股东解禁期前后,股价便开始大幅跳水,解禁当天更是断崖式下跌,单日跌幅高达46%,显示部分IPO前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也没有充足信心。虽然公司创始人、主席张步镇宣布将自己的股票延长禁售期180天,也未能挽救下行的股价。

药师帮的业务逻辑,是帮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药厂和下游药店与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对接,让双方在药师帮搭建的电商交易平台进行注册药品交易,类似于药店界的“京东”。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约8,100个上游卖家及超过65万个下游买家的平台使用记录。

与大多数医药电商平台一样,药师帮为第三方提供平台服务,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去年这部分平台业务为公司贡献了GMV 284.7亿元,占总GMV的60.7%,增长25.8%。但由于佣金比例有限,平台业务带来的收入仅有8.7亿元。

自营业务是药师帮的收入支柱,这部分业务是由药师帮自采药品、自建仓库直接向下游药店进行分销,并提供送货服务。去年自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0.4亿元,增长18.6%。公司表示,现已搭建了由21城合共22仓组成的自营仓智慧供应链体系,通过自建物流平台,将试点城市的订单提升至半日达或当日达,让下游买家能够进一步降低库存压力,提升运营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营业务的规模较大,但利润空间却有限,去年该业务的毛利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6.1%。

行业内竞争加剧

虽然药师帮的业绩仍然呈增长状态,但近年来的营收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在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63.7%、41.4%与18.9%,看来已逐渐见顶。其中,作为收入支柱的自营业务营收增速降至18.6%,而2022年同期的营收增速为41%;平台业务营收增速也下降至25.8%,2022年同期为41.9%。

营收增速放缓一方面或与药师帮提高佣金、降低业务补贴有关。在2021年至2023年,药师帮的平台业务收取的平均佣金率(收到的佣金除以相应的GMV)分别为2.9%、3.1%和3.2%,佣金率逐年上升,平台业务补贴率(向平台买家提供的补贴除以相应的GMV)则不断降低,分别为0.8%、07%和0.6%。

另一方面,这也与公司所在的B2B医药流通行业内竞争加剧不无关系。过去,院外市场规模不大、且较为分散,是传统医药流通企业较少涉足的下沉市场。但是,随着医药流通市场竞争加剧,巨头们纷纷挤入下沉市场,与药师帮分一杯羹。互联网医药平台京东健康推出了医药B2B平台“药京采”,传统医药流通巨头九州岛通(600998.SH)和上海医药(601607.SH)则分别成立了B2B平台“药九九”和“益药购”。去年9月,九州岛通表示已在全国成立17家“药九九”公司,专门为小连锁、单体药店、诊所等客户提供B2B电商业务服务。

过去,市场相信互联网平台可以改造传统医药流通渠道,带来巨大收益。但时间证明,即使是在互联网医药平台中相对成功的京东健康,也只是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实现盈利,可见医药流通始终仍是一笔利润不高的生意。

药师帮当前的市销率仅约0.34倍,比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1099.HK)的市销率0.78倍更低,可能与前者尚未实现盈利有关。在愈发激烈的院外医药市场竞争中,药师帮能否维持市场第一的地位,还需投资者观察。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nonymous letter reveals storm in a China Rare Earth teacup

一封匿名信 揭中国稀土茶壶里的风暴

拥有响亮名号的中国稀土控股,在一连串内部指控后,对投资者而言似乎只剩下警惕价值 重点: 附属公司涉至少45宗诉讼与9宗强制执行案件 公司业务以稀土加工为主,与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无关   李世达 6月的一封匿名投诉信,让刚刚经历一波大涨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0769.HK)像是坐过山车,命运急转直下。 中国稀土自6月18日起陷入停牌,至今未能复牌。最新公告显示,旗下附属公司卷入至少45宗诉讼与9宗强制执行案件,部分银行贷款并未在财报中披露,甚至还传出资产被转移的嫌疑。一连串的调查最快要到今年10月才会有结果。 就在停牌前一周,中国稀土股价在6月11日创下52周高位,今年至今仍有75%的涨幅。这波涨幅或与当时中美谈判进展有关,传出美方拟放宽半导体出口管制换取中国在稀土方面的松绑。今年6月,中国稀土出口量攀升至2009年以来新高,显示全球买家正积极抢购用于制造强大磁铁的材料。 此稀土非彼稀土 不过,虽然名为中国稀土,这家港股上市公司却和稀土出口关系不太大。 尽管以“中国稀土”为名,但该公司与深圳上市的央企“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有限公司”(000831.SZ)无关。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母企中国稀土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于 2021年主导成立的央企巨头,拥有开采配额,控制大部分冶炼指标,是中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而在港股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家公司最早由生产耐火材料起家,其后业务扩至稀土材料,总部在江苏宜兴。它并没有自己的稀土矿山,也不掌握任何开采配额,业务模式是从上游企业采购稀土精矿或氧化物,再进行分离和加工,生产氧化镝、氧化铽、氧化镨汝等产品,销售给磁材、电子和新能源行业的下游客户。 换言之,它是一家中游加工企业,而不是掌握资源的巨头。 2024年公司的稀土相关业务录得5%毛亏率,但幅度已有收窄。期内公司收入为7.57亿港元,较2023年的6.86亿港元上升约10.3%,亏损则由2023年的2.32亿港元收窄至1.47亿港元。期末公司持有现金约9.66亿港元,较2023年底的12.99亿港元下降约25%。 公司停牌的核心问题在于治理。一封来自附属公司员工的匿名投诉信,点名指出两家附属公司宜兴新威利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以及宜兴新威利成稀土有限公司存在严重问题。投诉人指公司资产可能被挪用,导致负债缠身,甚至令银行和供应商不断上门追讨。 公司称调查显示,两家附属公司积欠多家银行债务,且未向母公司披露相关银行贷款,未偿债务已超过实缴资本金,可能出现资产被挪用的情况。 自己批准 自己举报 此外,匿名投诉还将矛头指向一宗近期完成的交易。今年6月,中国稀土宣布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1,600公斤钨条,作为投资性资产。然而,投诉信质疑估值过高,程序缺乏透明度。更戏剧性的是,公司创始人、法定代表人蒋泉龙与其子、行政总裁蒋大伟都对这宗交易提出申诉,然而当初两人所在的董事会全体成员均一致批准交易,甚至交易细节都由他们两人参与准备。 至7月6日,蒋大伟突然以“个人原因”辞任。蒋泉龙则被曝涉及逾期未偿还的个人债务,金额高达2亿元。其实2017年时,蒋泉龙曾遭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入禀法院,追讨折合约1.08亿港元的赌债。因此有揣测公司涉及的各项指控,是否与蒋的个人问题有关。 港交所已要求公司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并聘请法证会计师全面审查,两份关键调查报告预计于今年10月与11月提交,意味着在调查完成前,公司难以复牌。 对投资者而言,中国稀土控股的案例是一记警钟:在“战略资源”的概念光环下,公司自身的财务情况与治理结构往往容易被忽略。短期内,公司能否复牌,完全取决于独立调查能否揭示真相并落实整改,但市场对信任已大幅削弱。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不同集团首挂收升44%

高端婴童用品制造商不同集团 (6090.HK)周二登陆港股,首日股价上涨44%。此次IPO获散户投资者大幅超额认购,筹资近1亿美元。 据最新公开文件显示,以“BeBeBus”品牌闻名的不同集团,以每股71.20港元发行约1,100万股,融资净额7.18亿港元。该股首日交易持续走强,收报102.50港元。 面向香港投资者的公开发售部分认购倍数超3,000倍,国际配售部分认购规模超6倍。 招股书披露,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7.2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82亿元增长25%;同期毛利率由50.2%降至49.3%,净利润自2,820万元增至4,850万元,增幅72%。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米召回11.7万辆SU7 升级辅助驾驶软件

小米集团(1810.HK)旗下小米汽车,上周五宣布召回约11.7万辆于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SU7标准版电动车。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9日披露,召回原因在于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与处置不足,小米将透过OTA软件升级进行修复。 财新报道,SU7于2024年3月正式推出,是小米首款电动汽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SU7累计销售近34万辆。这意味着,此次召回数量约占该车型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小米汽车称,此次OTA软件升级召回,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包括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等。小米汽车还强调,此次升级不需要更换任何零件,但公司仍按照召回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 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车发生严重事故,导致司机与乘客三人死亡,事发时车辆处于领航辅助驾驶状态,引发舆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高度关注。工信部与市监总局今年已先后出台多项文件,要求车企规范驾驶辅助功能宣传与召回流程,并将OTA管理纳入严格监督。 召回消息曝光后,小米集团股价未受显著影响,过去两个交易日跌约1.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uaqin is an ODM

转型押注数据中心 华勤技术乘势申港上市

服务器及交换机等数据中心产品收入激增,超越智能手机成为这家原始设计制造商(ODM)上半年最大收入来源 重点: 华勤技术从原始电子设备ODM业务向数据中心产品的战略拓展,助推其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逾倍至839亿元 为提升利润率,这家合同承包制造商正押注智能物联网产品及机器人业务,但目前仍依赖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传统产品 陈竹 当电子设备原设计制造(ODM)主业逼近饱和点时,该如何破局?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3296.SH)给出的答案是进军数据中心产品。如今,这家融合ODM与数据中心业务的企业正剑指港股市场。上周,公司提交在香港的二次上市申请,以补充现有A股上市地位。 2017年,华勤技术首次宣布数据中心战略转型时,曾引发市场侧目,此举标志其彻底转向电子品牌合同制造之外的全新赛道。这一转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更要求企业从零构建全新的客户体系。 如今回望,当时看似另类的转型已成先见之明。尤其在OpenAI推出ChatGPT后,算力需求激增,引爆对数据中心及相关产品的需求,使该业务跃升为华勤技术的战略支柱。 这一业务板块高速增长,带动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逾一倍至839亿元(约合118亿美元)。资本市场高度认可华勤技术的转型叙事,其A股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已超40%。 当下推进二次上市,或部分源于此增长动能。赴港上市的时机颇具战略考量,正值A股上市公司蜂涌到港交所上市。尽管华勤技术尚未披露融资规模,但选择中金公司、美银证券,预示正筹备大规模募资,可能至少达1亿美元。 华勤技术由中兴通讯元老邱文生创立于2005年,初期定位为智能手机品牌独立设计服务商。公司逐步扩展至合同制造领域,产品线也延伸至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及笔记本电脑。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当前全球前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八家为华勤技术的客户,第三方研究更指出,其2020至2024年智能手机ODM累计出货量稳居全球首位。 利润率攻坚战 华勤技术财报将服务器、交换机等数据中心产品与笔记本电脑合并计入“计算及数据中心”业务。该板块今年上半年创收42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4亿元增长逾一倍。这一跃升使其营收占比达50.2%,超越老牌业务移动终端,后者收入353亿元,占比42%。 华勤技术发力数据中心新赛道实属必然,电子合同制造业以利润率微薄著称,作为成熟产业,众多企业争相为品牌商代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导致激烈竞争。 该公司移动终端业务毛利率维持在9%,看似微薄实则已优于多数同业。据调研机构YMH.Media数据,另两大智能手机合同制造商龙旗科技(603341.SH)与闻泰科技(600745.SH),2024年同类业务毛利率分别低至4.92%及2.49%。 严峻的盈利压力正驱动全行业战略转型,闻泰科技去年末宣布剥离合同制造业务,专注半导体研发,龙旗科技则转向AR眼镜领域。 华勤技术的数据中心业务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英伟达的合作。公司成为首批适配量产搭载英伟达高端AI芯片服务器的制造商之一,并因此在2022年向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供应A800 AI服务器。 尽管转型数据中心业务推动营收增长,但该板块对改善微薄利润率贡献有限。虽然未单独披露数据中心产品盈利率,但包含该业务的“计算及数据中心”的毛利率,已从2024年的7.5%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5.9%。 这反映华勤技术对自产数据中心产品的附加值有限,其业务实质主要是将英伟达芯片组装成服务器系统,而非开发专有技术。 华勤技术净利润增速虽快,但落后于营收增长,折射其毛利率承压。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1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亿元增长46%。 除利润率压力外,转型数据中心,在美对英伟达产品出口到中国的管制持续升级下,也暗藏重大风险。近期,中国政府劝阻本土科技巨头采购英伟达芯片的行动,使事态更趋复杂,这属扶持国产半导体产业发展大战略的组成部分。 为追求更高利润,华勤技术正加速向XR设备、汽车电子等智能终端领域拓展。被归入智能物联网板块的此类产品,虽曾展现较强盈利能力,但其毛利率也从2024年的16.9%骤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1.5%。 公司扩张战略正涉足更前沿领域,尤以机器人为代表。今年初,华勤技术收购深圳豪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75%股权,后者专攻家用清洁及陪伴机器人领域,产品涵盖扫地机器人、宠物护理机器人、医疗陪伴机器人及相关核心零部件。 华勤技术的机器人版图远不止扫地机等基础应用,据今年1月的投资者沟通文件,公司计划将机器人打造为核心增长引擎,逐步从清洁机器人等入门级产品,向人形机器人等高阶领域延伸。 尽管新兴产品线未来或成重要收入来源,但当前贡献度仍显微弱。开发此类新品需巨额投入,公司研发费用2024年达52亿元,今年上半年支出近30亿元,同比增幅约30%。 归根结底,华勤技术的长期成功将取决于其能否在机器人、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确立优势地位。但短期内,公司仍深度依赖计算及通信设备等核心主业。未来需把握微妙的平衡,既要维持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又需将这些利润投向高附加值赛道,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