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alaya files for IPO

这家中国领先的播客平台,可能成为香港近年最热门的科技股之一,它拥有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并在最近实现了盈利

重点

  • 喜马拉雅已申请在香港上市,据报道其早前曾在中国政府官员的压力下,撤回了2021年在美国的IPO申请
  • 去年,这家中国领先的播客平台首次实现净利及和调整后盈利,因它在保持适度增长时又强化成本控制

阳歌

先是2021年尝试纽约上市失败,不久后又在香港提出IPO申请,但再次无疾而终。现在,领先的播客提供商喜马拉雅控股希望自己的第三次IPO申请(这次也是在香港)能够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对这家与喜马拉雅山脉同名的公司来说,自前两次提出申请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上注重成本控制,喜马拉雅的增长大幅放缓。但同样重要的是,公司同时实现了净利润和调整后盈利,这壮举就连行内巨头Spotify (SPOT.US)都做不到。

对于很多中国科技公司来说,喜马拉雅的故事并不让人陌生,这些公司已经开始优先考虑盈利能力,而非单纯的增长。对于寻求吸引海外投资者的中国科技公司来说,这个新焦点变得越来越重要,海外投资者对过去几年增长急剧放缓的中国经济变得更加不安。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是一家用户生成内容供应商,这在中国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领域,要求平台监控并删除一切认为过于敏感的内容。在当前环境下,过于敏感的定义变得越来越严格,甚至提到经济放缓都可能被认为是禁忌。

由于在行业的主导地位,喜马拉雅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巨大的监控量。根据上周五提交的IPO上市文件,截至去年底该公司的平台上有约4.88亿条音频内容,总时长约为36亿分钟,去年移动端用户共花费长达18万亿分钟的时间收听其音频内容。

公司的3.03亿月活跃用户(MAU)是相当忠实的群体,平均每天花130分钟,相当于两个多小时收听喜马拉雅的内容。虽然这个数字很高,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数字实际低于2021年的144分钟。

但不管怎么划分,公司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它的用户听众人数相当于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据报道,正是这种影响力,促使中国政府官员向该公司施压,要求其撤回2021年在纽约上市的申请,并将上市目的地改为香港。

最近,数据安全已成为中美两国关注的重点,双方都担心某些公司持有的大量本土用户数据,可能落入对方政府手中。眼下,这些担忧正推动美国,尝试逼迫字节跳动出售其在美国的业务TikTok。

在香港上市应该有助于喜马拉雅避免此类数据安全问题,但降低监控平台上的海量内容,是一项堪比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挑战,对于降低这项挑战,它无能为力。

大牌承销商

该公司最初的上市文件中没有给出目标融资金额,这是港股IPO文件的惯例。但其承销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国内巨头中金公司,显示这是一笔不小的交易。

Spotify是该公司最接近的上市同行,目前的市销率(P/S)为4.1倍,而中国在线视频网站快手 (1024.HK)和爱奇艺(IQ.US)的市销率则要低一些,分别为1.78倍和0.91倍。

有点讽刺的是,爱奇艺和快手虽然都实现了盈利,但市销率却较低,而Spotify还处于亏损状态。这表明,由于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以及企业陷入监管麻烦的可能性增加,目前市场上的中国股票被严重低估了。

鉴于喜马拉雅的市场领先地位,以及在中国的播客平台当中率先上市,假设其市销率为2倍,略高于快手,那么喜马拉雅的市值将达到17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成功,此次IPO可能会筹集到远远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这在当前市场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金额。

正如我们所指,该公司现在的情况与前两次申请上市时有所不同,现在更加注重盈利,而非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在2021年实现收入增长44%后,2022年增长急剧下降至3.5%,去年仅为1.7%,收入61.6亿元。

订阅用户增长也表现出类似的缓慢增长趋势,月付费用户从两年前的1,490万增至去年的1,580万,仅增长6%。公司仍是中国播客市场绝对的领导者,去年占据移动收听市场60.5%的份额。但在这里,我们也应注意到,与2021年上半年提出上市申请时71%的市场份额相比,这个数字一直在下滑。

虽然最近的营收增速不算太快,但公司的运营成本却较之前提交申请时大幅下降。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1年的26.3亿元下降到去年的20.7亿元,降幅约为20%;同期行政开支从14.1亿元降至去年的4.68亿元,降幅超过三分之二。

对提高效率的关注,帮助公司去年将毛利率提高到56.3%,比2022年的51.9%提高了4个百分点。公司在2022年实现了净盈利,但调整后,即剔除包括与股票价值变化和员工股票薪酬相关的成本后,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去年同时实现了净利润和调整后盈利,分别为37.4亿元和2.24亿元。

总言之,喜马拉雅看起来像是最近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中更有趣的一家,这既是因为它的市场领先地位,也是因为它的盈利能力。高盛和中金等大牌机构承销也是一个积极因素,这意味着,如果喜马拉雅第三次上市尝试成功的话,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强烈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儒意料中期扭亏 赚10至12亿元

影视娱乐公司中国儒意控股有限公司(0136.HK)周三公布,预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将实现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约10亿元(1.39亿美元)至12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23亿元;收入预期介乎约21亿元至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约18.4亿元增长14%至25%。 公司解释,业绩改善主要受益于整体业务稳健增长及协同效应持续释放,变现效率提升,带动收入与利润增长,以及2021年收购Virtual Cinema Entertainment Limited所形成的或然应付对价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消除。 中国儒意主要业务涵盖影视内容制作、线上流媒体平台与线上游戏三大板块,拥有南瓜电影线上流媒体平台及儒意景秀游戏品牌。在公司大股东腾讯(0700.HK)的支持下,中国儒意近年积极发展游戏业务,去年公司游戏业务收入大幅增长346.6%,录得19.92亿元,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 中国儒意股价周三平开,至中午收市报3.25港元,升0.31%。公司股价年内累升3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印度取代中国 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

因苹果公司(AAPL.US)持续将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以规避中国制造产品的美国关税,印度在第二季度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出口国。 CNBC援引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的三个月内,输美智能手机中,印度制造产品占比达44%,较去年同期的13%大幅跃升。相较之下,同期中国制造的占比仅25%,较去年同期的61%显著下滑。 此外,越南也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智能手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占比从去年的24%升至今年的30%。 为规避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美国关税,苹果正引领产业链从中国转移的进程,将销美iPhone的制造基地外迁。该报告指出,印度成为此轮转移的最大受益方,据悉苹果正加速推进今年在印度生产所有在美销售iPhone的计划。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al-time retail battle raging Hong Kong: JD claims to buy in Kai Bo as overseas bridgehead

实时零售战火延烧香港 京东并佳宝打造境外桥头堡

京东再度出手布局香港,试图建立直通香港街市的零售通路 重点: 传京东拟收购香港佳宝超市70%股权,包括零售网络和房地产资产 结合供应链优势与佳宝门店网络,京东将开启境外零售新路径   李世达 在中国内地打得火热的实时零售大战,正延伸到香港。 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传出以40亿港元(5.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香港本地超市佳宝70%股权。这宗潜在收购案若落实,将成为京东拓展香港实时零售市场的一步大棋。 据香港传媒报道,该交易包括超市的零售网络和房地产资产,交易已逾四个月前完成。其中包含一项“过渡期”条款,规定佳宝创始人林晓毅及公司现任管理层,将在未来三年内继续掌控运营。在此期间,京东不会寻求完全的运营控制权,以确保平稳过渡。 据报佳宝母公司多泰投资有限公司及海锋食品有限公司已向其合作商户发出通告,表示正进行“业务转让事宜”,未来将重组业务,并将超级市场及批发业务转移至一家在港新成立的“佳宝超级市场(香港)有限公司”,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京东方面并未证实报道,称实际情况与报道内容有偏差,强调一切以官方公布消息为准。有消息称,实际交易金额将低得多。 从无牌小贩到连锁超市 创立于1991年的佳宝,一向以平价、贴地著称。创办人林晓毅出身颇为传奇,他于1980年代由潮州偷渡来到香港,从柴湾的无牌小贩做起,其后与友人合资经营冻肉店,自立门户创办佳宝,由最初筲箕湾一间小铺,扩展至今逾90间分店、拥有逾千员工的规模。 对京东来说,收购佳宝得以将其在内地积累已久的高效供应链能力向外输出。多年来,京东与数以万计的中国制造商建立直接采购通道,透过自建仓储、物流、冷链体系,在内地实现商品成本与配送效率的极致压缩。 佳宝作为香港少数拥有密集门店与自营配送网的超市品牌,正好成为这套供应链逻辑的延伸实验场。未来京东若成功控股佳宝,将可跳过进口分销商与中间商,直接将来自内地的民生商品、大众品牌与自有品牌导入香港社区,建立一种结合内地工厂直供与本地社区网络的零售模式。 这不单对香港消费者有价格上的吸引力,也为内地供应商打开了一条直通境外零售终端的通路。在香港实现后,也可能向整个大湾区甚至东南亚市场延伸。 事实上,利润更高的香港市场,一直被视为其实时零售与供应链出海重点。目前,京东物流已于观塘、葵青、沙田、元朗等地设有运营中心,并于2022年起启动在香港的前置仓试点,用以强化即日/次日配送服务。2024年在元朗落地跨境冷链中心,显示其对香港的长期仓配规划。 对比其他实时零售平台,京东此举更显差异化。美团(3690.HK)主打平台型本地配送,实时连接便利店、商超与消费者,未延伸至供应链;饿了么则借助盒马进行自营零售实验,也有菜鸟物流、淘宝天猫等上游能力,但尚未以整合形式进入香港零售终端市场。 比钱大妈更进一步 因此京东将成为唯一具备从源头工厂直采、冷链仓储、在线平台、物流配送到境外线下门市的全链条能力者。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实际上已有类似经验。其战略投资、作为第二大股东的肉品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已于2018年正式进军香港,目前在当地已有50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佳宝除了营运网络外,还持有部分物业资产。香港商铺租金虽已自高位回落,拥有门店不动产仍有助降低固定营运成本,更可为京东提供稳定资产支持。此举不仅对短期财务结构有正面意义,也有助强化其在港布局的抗波动能力,同时也有更多资产进行灵活布局。 消息曝光后,京东股价连跌两个交易日,跌幅约1.3%,显示市场对传闻交易价格偏高有疑虑。目前京东集团市盈率约8.3倍,低于美团的21.5倍,显示估值仍被压抑。不过,若佳宝与京东结合,是一次让“内地供应链”与“香港街市”加速融合的实验,那么下一步,也许就是向东南亚的延伸。若集团海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并改善利润结构与资产利用效率,对投资人而言,这场并购或许将是京东估值转折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兴通讯拟发行H股可转债 净筹逾35亿元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拟发行35.84亿元(4.99亿美元)零息美元结算的H股可转换债券,拟将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加强公司算力产品研发投入。 可转换债券于2030年8月5日到期,初始转股价为每股H股30.25港元,较H股上日收市价溢价约15.9%,可悉数转换为约1.3亿股H股,相当于扩大后已发行总股本约2.64%。 今年首季,中兴通讯收入按年升7.8%至329.68亿元,纯利则跌10.5%至24.53亿元。 中兴通讯港股周二低开2.8%,至中午收市报25港元,跌4.2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