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e makes infant nutritional products

这家总部位于青岛的特医食品制造商,正挑战主导中国市场的外资跨国公司,后者可能面临关税的不确定性

重点:

  • 圣桐特医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公司拥有一批重量级投资者,且收入与利润飙升
  • 随着中国生育率下滑,这家专注婴儿的特医食品制造商正多元化布局,进军中国上升中的老年营养市场

 

谭英

圣桐特医(青岛)营养健康科技股份公司于上周五首次公开披露其香港IPO计划时,中信证券为保荐人。但不久后,公司透露中信里昂证券也将作为总协调人加入承销团队。

对于这样一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圣桐特医的财务指标确实令人瞩目。其收入在过去三年近乎翻倍,从2022年的4.91亿元增至去年的8.34亿元。2024年,来自跨境电商平台的收入达4.05亿元,占总收入的48.6%。公司调整后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1.21亿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1.99亿元。而其毛利率三年来始终维持在71%左右的高位,令人称羡。

前身为青岛圣桐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的圣桐特医,是最早进军国内特医食品市场的本土企业之一,主要专注过敏婴儿特制产品,该业务贡献去年的九成收入。

仍占圣桐特医销售额过半的国内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雀巢(NESN.SW)和达能(BN.PA)分别位列第一及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圣桐特医和第四的雅培(ABT.US)。根据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研究,这使圣桐特医居国内同行之首。前五强中唯一的其他本土企业是乳业巨头飞鹤(6186.HK)。

飞鹤当前的市销率达2.32倍,这意味着若圣桐特医匹配此水平,基于2024年销售额,其估值或达20亿元左右。这有望助其集资5亿元甚至更多,为其目前在内蒙古新建的设施扩大产能提供资金。

此次上市仅是圣桐特医的最新融资举措,公司还于今年2月在B轮融资中募得4亿元。其支持者都是顶尖机构,包括上汽集团旗下的恒旭资本、高瓴资本、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以及中金公司。

特医食品需医生监督、且以特殊需求婴儿产品主导。在中国,所有特医食品的渗透率仅为3%,远低于成熟市场40%的水平。根据上市文件,中国市场的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29年规模将达531亿元,其中婴儿产品占274亿元,约半数份额。

当前,对圣桐特医等公司挑战其国际同行较为有利,若后者的供应链部分位于美国,它们可能受中国报复性关税拖累。圣桐特医唯一的外部供应商位于韩国,相对来说受关税战影响不大。但需指出,公司近半产品销往海外,主要渠道为电商。然而,上市文件未具体说明其中是否有销往美国的部分。

二十年历史积淀

圣桐特医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当时是圣元营养旗下的特医食品事业部,由张亮与孟秀清夫妻二人掌控。张亮于1998年创立生产婴儿配方奶的圣元国际集团,公司2007年至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被张亮私有化。

据上市文件,中国本世纪初尚无本土特医食品生产商。作为当前的国内行业领头羊,圣桐特医已拥有14款主要特医食品产品,以及7 张特医食品注册证。

鉴于中国生育率急剧下滑,圣桐特医受投资者热捧似有悖常理。2024年是农历龙年、受准父母偏爱,中国出生人口自2023年的900万升至950万,为全球之最。尽管如此,长期前景仍堪忧,这是晚婚及育儿成本高等成熟经济体常见的因素。对此,公司反驳称,中国的Z世代父母已致力保障婴儿的营养,并加快购买特制产品,以应对孩子的任何异常。

即便如此,意识到人口趋势对其不利,圣桐特医正多元化开发成人产品以补全当前产品线。官方资料,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23年占比已超五分之一。随着该群体扩大,预计非婴儿特医食品需求将激增。据上市文件,2024至2029年,市场年均增长率应达21.5%,2029年销售额将达258亿元。

公司在上市文件中表示:“以‘精确营养、专业呵护’为理念,我们关切特殊群体需求,涵盖面对过敏、不耐受乳糖及早产风险的婴儿,以及银发族。” 圣桐特医通过300余家分销商售货,渠道包括医院、月子中心、专卖店及线上,终端覆盖超17,000个网点。

2023年之前,圣桐特医位于青岛的主要生产基地与母公司圣元集团共享,基地2024年年产特医食品1.7吨。公司今年2月另开一家新厂,第三家工厂也正在内蒙古建设,预计2026年投用。

圣桐特医需加速行动,因为新兴本土竞争者步步紧逼。2022年至2023年,中国新特医食品注册数量从13款跳涨至70款,去年又新增42款注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20日,国内206款特医食品注册中,本土企业占174款,表明中国本土公司竞相争夺这重要市场。

需要指出,国际巨头仍坐拥巨大优势,雀巢以57%市占率坐头把交椅,达能以18.4%居于其后。圣桐特医无疑希望分一杯羹,而民族情绪的上市,对国货亦有利。如果能让投资者确信其能保持强劲增长,那情况对圣桐特医更有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资者涌入中国股市 中信证券迎来黄金期

得益于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带动,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均大幅攀升 重点: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2%,营收增速与之持平 中国股市的上涨推动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场复苏则带动其投行业务攀升    梁武仁 中国股市摆脱多年低迷,重获资金追捧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时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受市场回暖推动,这家中国最大券商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2%至94亿元(约合13亿美元),营收增长56%至228亿元。营收激增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近三倍增长,该板块占营收比重跃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证券核心业务同样显著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个月,中信证券收入同比增长33%,净利润同比增长38%,在经历同等时长下滑周期后,首次实现连续两年利润增长。 上述数据印证,尽管宏观经济仍显疲弱,但作为头部金融集团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证券正受益于科技板块带动的股市反弹。牛市行情直接带动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时也为其所持资产带来估值收益。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复兴对雄踞亚洲投行金字塔顶的中信证券构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资活动再度升温,众多中国企业争相把握机会,利用香港这一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市场筹集新资金,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海外发展。凭借其广泛的人脉与强大的承销能力,中信证券在这场IPO盛宴中占据吸金制高点,有望从大量新股上市中获取可观手续费收入。 中信证券佣金收入结构显示,内地及香港两地股市繁荣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业务。首先,经纪业务净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51%至约110亿元,占公司季度收入总额近半。 中国股市持续升温 如此表现实属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股市表现火热,上证综指涨幅逾12%,而以科技股为主的深证成指更飙升超过30%。强劲市况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佣金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中信证券借助其行业龙头地位与品牌规模,在吸引散户投资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竞争优势。 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顺势劲增32%至37亿元。今年首九个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约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该数据令香港遥遥领先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几无悬念。 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请,平均每天超过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导致市场短暂放缓,申请活动仍保持活跃。 这波新股热潮为中信证券带来丰厚收益。该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日本)投行手续费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5月在港集资超过50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个案是挖掘机制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刚完成募资16亿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 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亦上升16%,达87亿元。虽较另两大业务增速稍显温和,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众多企业尚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已属难能可贵。 不过,中信证券的顺境能否持续犹未可知。当前A股市场高涨情绪或难以为继,其与消费疲软、地产低迷等经济结构性短板已然脱节,更遑论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创年内新低。 此类隐忧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当下,投资者不仅涌入A股,更竞相增持中信证券股票(H股年内涨幅56%),因其被视为中国市场的投资风向标。目前,该股市盈率达17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与国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证券无疑正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当投资者最终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无法支撑当前的乐观情绪时,这波行情是否会遭到现实检验、从而削弱其优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