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从事创新药物研发及销售的公司首季业绩转亏,主要因为技术许可收入下降

重点:

  • 君实生物首季收入大降61%,并再度录得亏损,反映公司高度依赖海外特许权收入
  • 公司在新冠抗病毒药物领域布局丰富,其中一款口服药正处于国际多中心的 III 期临床研究阶段

莫莉

2021年对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而言,可说是喜忧参半。由于旗下新冠中和抗体药物JS016在海外成功商业化,为业绩创造新的增长点;但内部商业化团队动荡,导致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核心产品 PD-1特瑞普利单抗销售表现不佳,收入下降近六成。

君实生物的颓势更延续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根据公司上周发布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营业收入大减61%至6.3亿元,更录得3.96亿元亏损;回顾2021年第一季度,君实生物实现盈利3.77亿元,首次扭亏为盈,如今又再转亏,到底原因何在?

对此,君实生物解释称,营收、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由于期内技术许可收入减少。消息公布后,君实的股价在之后一个交易日却上升4.4%,收报58.75港元,处于过去一年的中间位置,或反映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并不那么看淡。

去年2月1日,君实生物与Coherus签署许可与商业化协议,授予特瑞普利单抗和两个可选项目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独占许可等权益,Coherus向君实生物一次性支付1.5亿美元(9.9亿元)首付款,协助君实生物去年首季营收骤增838.8%至16.15亿元。

君实生物营收大幅波动,主因公司仍高度依赖海外特许权收入,已实现商业化的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对业绩的支撑作用有限。公司称,第一季度营收主要来自特异性抗TIGIT单抗JS006在海外技术许可收入、新冠中和抗体药物JS016海外特许权收入,以及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市场商业化带来的销售收入。

核心产品陷劣势

君实生物是中国肿瘤创新药研发的代表性企业,其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于2018年12月在国内获批,是中国首个上市的国产广谱肿瘤免疫药物PD-1产品。PD-1是中国自主研发抗体药物的开端和热门领域,信达生物(1801.HK)、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和恒瑞医药(600276.SH)旗下均拥有同类产品。

无奈的是,继特瑞普利单抗之后,君实生物未能推出其他重磅抗肿瘤产品,而且当前获批的4项适应症较为“冷门”,未能在肺癌、肝癌等主要领域占据一席。公司的商业化团队人员变更频繁,最近的两任首席商务官分别在任1年及4个月,队伍稳定性受影响。

随着PD-1同质化竞争加剧,特瑞普利单抗在2021年遭遇滑铁卢,销售额仅4.12亿元,下滑近60%。竞争对手之一百济神州的PD-1产品替雷利珠单抗则势头强劲,获批的6项适应症涵盖肺癌、肝癌、淋巴瘤等主要癌种,2021年销售额约16亿元,增长超过40%。

君实生物在年报中将特瑞普利单抗收入下滑的原因归于医保降价影响,在2021年被纳入医保后,特瑞普利单抗价格较2020年的初始定价降幅超过60%,销量虽然提升,但未能实现“以价换量”。

不过,君实生物在第一季度财报中特别提到,特瑞普利单抗实现季度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和环比均显著增长。这或许与一系列商业团队调整有关,2021 年 11 月,公司任命了一名联席 CEO全面负责商业化,完成团队调整和组织恢复。今年1月,君实生物披露终止与阿斯利康制药关于特瑞普利单抗的推广合作,将其各类适用症的销售交回公司团队自主负责。

君实生物仍在为特瑞普利单抗努力拓展适用症,在中、美等多国正在进行覆盖超过 15 个适应症的 30 多项临床研究。中泰证券的报告指出,特瑞普利单抗提交的非小细胞肺癌和食管鳞癌两大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预计 2022 年获批。

新冠药获寄厚望

在新冠抗病毒药物领域,君实生物布局产品更丰富,为业绩提供增长点。君实生物和中科院等研发的新冠口服药VV116正处于国际多中心的 III 期临床研究阶段,针对中重度患者和中轻度患者的研究,已于3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业内预计有望今年中前获取关键临床数据。

香港中文大学临床研究中心4 月宣布与中大医院合作进行临床研究,以评估 VV116 用于早期治疗轻度至中度COVID-19 患者的有效性,预计实验将于2022年底完成。

此外,君实生物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JS016已于2020年5月将海外临床、生产和运营授权给礼来制药(LLY.US),该抗体与礼来研发的另一款中和抗体组成新冠联合双抗疗法,已在全球超过15 个国家获得紧急授权,美国和欧盟均大批量采购。

依靠押注新冠药物带来的巨大想象力,君实生物取得不错估值。以市销率计算,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分别为15倍和11倍,信达生物和恒瑞医药的市销率均为7倍。

不过作为创新药企,君实生物处于亏损状态,第一季度研发投入5.1亿元,占营业收入达81%:幸好第一季度末的应收帐款由2021年年底的12.9亿元下降到了3.5亿元,表明应收的技术许可及特许权收入大多已到帐。在调整团队后,能否解决君实生物在商业化上的困境,不妨留待市场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业绩拖累 百威亚太首季利润劲挫近两成

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周四公布,2025年首季度营收同比下降7.5%至14.6亿美元。尽管多数市场实现稳健增长,仍难抵消中国区业务的下滑。 当季净利润同比下跌18%,由去年同期的2.87亿美元降至2.34亿美元。 中国营收同比减少12.7%,导致亚太地区西部整体营收下降11.7%。而在韩国市场双位数增长的拉动下,亚太地区东部营收同比得以增长11.7%。 公司称:“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在亚太地区的业务部分抵消中国的挑战。但仍受到主要运营地区和即饮渠道持续疲软影响,而占我们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市场库存销量亦下跌。” 财报发布后,百威亚太股价周四收跌1.8%至8.31港元,目前股价处于52周波动区间中位。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钧达股份首挂升逾6%

光伏电池制造商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865.HK; 002865.SZ)周四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报22.20港元,较招股定价22.15港元高0.2%。至中午收报23.6港元,升6.54%。 公司公布,全球发售6,343.23万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10%,净筹约12.92亿港元(1.66亿美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3.5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08倍认购。 钧达股份主营高效光伏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的出货量计,该公司的N型TOPCon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达至约24.7%,排名第一。 今年首季,公司收入18.75亿元,同比下降49.52%,录得净亏损1.06亿元,亏损较去年第四季收窄约3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usy Ming operates convenience stores

中国消费降级 鸣鸣很忙趁势赶上市

这家零食店运营商申请赴港上市,它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在下沉城市售卖平价零食 重点: 鸣鸣很忙集团利用持续更新的平价产品组合,吸引小城市的消费者购买其零食,公司已申请在香港上市 这家零食店运营商在2022年至2024年间大举扩张,收入增长8倍,但去年的毛利率却非常低,仅为7.6%    谭英 如果说中国消费高昂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在当前的经济低迷时遭重创,那么折扣零食的境况则截然相反,尤其是在小城市。这些城市历来被罗森和7-Eleven等大型跨国连锁便利店所忽略,甚至也遭到了易捷、天府和昆仑好客等本土巨头的漠视。 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轻而易举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公司目前正在试水资本市场,计划在同类公司中率先登陆港股市场。公司在2023年由“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两个连锁品牌合并而成,此后其经营超低价零食加盟店这一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合并时,这两家连锁店都在快速扩张,凭借低廉的启动成本(包括廉租门店和母公司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加盟合作伙伴。 鉴于联席保荐人是高盛和华泰国际,此次上市的规模可能相对较大,或将募集不低于1亿美元资金。上个月,一项涉及早期投资者红杉资本(原名红杉中国)的股权转让,对该公司的估值为100亿元(14亿美元)。 鸣鸣很忙集团售卖散装零食这个细分市场相对较新,产品以小包装称重出售,折扣力度很大,通常比传统超市价格低25%至30%。品种多样和快速销售是其商业模式的关键。据iMedia的数据,这类门店(中文叫“量贩店”)的数量从2021年底的2,500家,激增至今年的45,000家。这一爆发式增长主要归功于鸣鸣很忙集团,后者目前拥有超过14,000家门店,占全国门店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鸣鸣很忙集团明亮的黄红色调门店,在中国的县城和乡镇随处可见,售卖的零食琳琅满目,而且门店之间通常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门店的选址优先考虑住宅区、大学和工厂周边的商业区以及乡镇。 2024年,公司门店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555亿元(76.8亿美元),交易单数超过16亿笔,成为中国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公司按食品饮料GMV计算也是中国第四大连锁零售商。 该公司未进驻大城市,不过正在考虑进军北京郊区,并在广州周边的城中村开设了100家门店。每家门店面积在100至150平方米之间,过道宽敞、光线明亮的设计意在吸引顾客在各种零食之间流连忘返。联合创始人兼副董事长赵定喜欢在办公室墙上挂一块写着“世界和平,零食自由”的牌子,这凸显他致力提供即使是薪资最低的工人,也能享用的零食的理念。 鸣鸣很忙集团的超低价,比如一罐可乐1.8元,一包乐事薯片2.8元,常常让人联想到中国电商巨头拼多多(PDD.US)。后者的出名之处在于产品周转迅速,并通过消除中间商和鼓励买家组团批量购买的方式压低价格。 配送便捷产品推陈出新 和拼多多一样,鸣鸣很忙凭借规模优势,以及由36个配送中心组成的网络,在压低价格的同时,还能确保产品广泛供应至各加盟店。其门店大多分布在配送中心300公里半径内,且商品运输无需冷链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鸣鸣很忙集团的库存周转率只有11.6天,远低于传统商超的30天甚至以上。 鸣鸣很忙的另一个榜样是蜜雪冰城(2097.HK),这是一家以价格极低著称的冰淇淋和茶饮连锁店,比如冰淇淋仅售2元。赵定此前曾宣称,他希望自己的门店能成为零食界的“蜜雪冰城”。 鸣鸣很忙集团的毛利率相当低,去年仅为7.6%,远低于蜜雪冰城的32.5%,也低于高端零食公司良品铺子(603719.SS)的27.8% 。但该公司希望投资者能忽略这一点,转而相信其快速增长的故事。 鸣鸣很忙集团在2023年合并重组后加速扩张,加盟门店数量从2022年底的1,902家激增至去年底的14,394家,增幅超七倍,业务覆盖28个省份,加盟商达7,200家。更惊人的是,同期营收从42.9亿元(约合5.93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93亿元,增速更为迅猛。 尽管利润率极低,但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去年,它的净利润为8.29亿元,几乎是2023年2.18亿元的三倍。 狂奔路上不乏劲敌。它的竞争对手包括万辰集团(300972.SZ),后者整合旗下的几个区域品牌打造出了“好想来”。好想来的门店网络规模与鸣鸣很忙集团不相上下,去年底拥有14,196家门店,零食收入为318亿元。 鸣鸣很忙集团的合并背后,是两位企业家的强强联合,他们认为合并各自的业务能让双方都变得更加强大。合并后,两人中年龄较大的晏周目前担任公司董事长,他于2017年创办了“零食很忙”连锁店,该连锁店的名字灵感来自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一首歌。到2023年中,该连锁店已扩张到3,000家门店。 赵定投身零食界的时间要早得多,早在2008年,他就在自家20平方米的店里卖各种炒货、瓜子和花生。后来,他创办了赵一鸣零食,2022年开始加盟经营时,该品牌有84家门店。到2023年中,加盟店数量增加到2,200家。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只想养家糊口。但他洞察到,随着消费习惯改变,消费者不喜欢购买大包装的产品了。于是,他开始转型小包装策略,实现销量翻番。 2018年,29岁的赵定遇到了零食很忙的创始人晏周。后者告诉他,加盟不仅仅是让别人使用自己的品牌名称。这让赵定下定决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最终他创立了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的赵一鸣零食,该品牌所信奉的理念是提供价格低廉、种类丰富的产品以及良好的购买体验。现在,赵定和晏周都希望说服香港的投资者相信这种体验,让鸣鸣很忙集团成为中国平价零食界的拼多多和蜜雪冰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沪上阿姨上市首开升近七成

内地茶饮沪上阿姨(上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589.HK)周四在港挂牌,开市报190.6港元,较招股定价每股113.12港元高68%,中午收市报172.8元,升52.8%。 沪上阿姨发行241万股,招股价介乎95.57港元至113.12港元,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九成国际配售,集资总额2.73亿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3,616倍,国际配售超额1.57倍。 是次集资所得,25%用于提升数字化能力、 20%投入研发、20%加强供应链能力、15%提升品牌及扩张门店网络,10%用于各项营销活动。 过去三年,沪上阿姨的收入分别为22亿元、33.5亿元及32.8亿元,利润为1.5亿元、3.8亿元及3.3亿元。门店分别为5,307家、7,789家及9,176家。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