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智能手机回收商二季度收入增长大幅放缓至15%,但它预计,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消退,本季度收入增速将翻一番

重点:

  • 万物新生预计本季度收入将同比增长30%,在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的明显放缓之后,公司业务将开始反弹
  • 该公司详细介绍了进军奢侈品和摄影摄像器材回收后取得的早期可喜成果,并宣布了与日本合作的首个海外项目

阳歌

智能手机回收商万物新生(RERE.US)正在涉足几个有趣的新领域,包括二手奢侈品甚至黄金,并在海外进行拓展,从而借力其在国内作为专业回收代名词的地位。但首先,它必须挺过一段困难时期,在中国严格的“清零”政策之下,它和许多公司最近几个月的业务普遍受到干扰。

一些迹象显示这些干扰正在开始减退,这一点在该公司上周发布的最新季报中体现出来。万物新生称,在其大本营上海为期两个月的全面封控于6月结束之后,公司收入增长开始迅猛加速。该公司在最新的季报中披露,上海的封城以及中国各地防止奥密克戎株传染的措施,迫使万物新生在4月和5月临时关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自营回收门店。

投资者似乎更看重未来,而不是这个艰难的季度,上周三宣布业绩当天,该公司股价上涨近20%。此后它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不过目前仍比公告前的水平高了2%。

上周末,在中美两国证券监管机构宣布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共享协议之后,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经历了短暂的反弹。这份协议将允许美国基于中国审计机构的审计底稿来检查万物新生这样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包括万物新生在内,将有逾200家中国公司面临退市威胁。

这份协议应该会让投资者重新关注个别公司的基本面,而不是因为退市威胁把所有中国公司全盘否定。这对万物新生这样的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故事可讲,通过更多地利用回收——所谓的“循环经济”的核心部分,帮助中国实现宏大的减排目标。

说完了这些背景信息,让我们回到公司最新业绩,其中可以清楚看到,大多数中国面向消费者的公司在二季度遭受了多大的打击。万物新生该季度收入增长14.9%,至21.5亿元,超过了之前约20亿元的收入指引。但这个数字仅为一季度46%增速的三分之一,而去年的增长率甚至更高。

为了应对严峻的经营环境,该公司积极控制成本,整体运营成本同比下降2.2%。几乎所有类别的支出都出现下降,帮助该公司将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基础上的运营利润,从一年前的负2.7%收窄到负2%。

该公司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它报告了经调整后的营业净亏损,结束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局面。利润方面,该季度的non-GAAP亏损较去年的5.06亿元大幅收窄,至1.25亿元。该季度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320万元,较一年前的5,970万元亏损额也大幅降低。

运营效率的提高,也帮助万物新生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入,其现金储备从去年年底的24亿元,增长到6月底的26亿元。因此,很明显,该公司在短期内不会面临现金短缺的问题。

加速增长

随着所有的悲观和厄运烟消云散,我们将利用接下来的篇幅,看看近期更具希望的未来,以及拥有一些有趣新举措的长期未来。

就近期来说,万物新生表示,在6月1日上海封城解除后,公司的运营情况正在迅速恢复常态。因此,该公司预计三季度营收将在25亿元至25.5亿元之间,较去年同期的19.6亿元增长约30%。

尽管如此,公司的最新财报中最有趣的部分,恐怕还是其长期愿景,即提升运营效率和扩大业务范围。其中包括去年启动的一个新项目,即在城市一级进行更多的回收,这样做的效率更高,因此是一项利润率更高的业务。但还有一个更新、同样引人入胜的举措,利用它作为回收专家的名声,在其目前业务的核心业务——智能手机之外实现多元化。

“万物新生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首选目的地,”CEO陈雪峰在业绩公布后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说。“通过谨慎尝试,我们对爱回收的多品类回收业务更加有信心。一方面,很多用户,尤其在经济增长放缓、家庭消费紧缩的时期,有着更多的回收变现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万物新生的一些中国门店最近开始回收奢侈品、摄影摄像器材,甚至黄金。陈雪峰透露,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二手奢侈品业务,6月至8月间,在上海的试点门店中每月环比增长50%。与此同时,北京和天津的六家摄影摄像器材回收试点店受益于这项新业务,二季度月度交易额分别提高了30万元。

在另一项同为扩大业务范围的举措中,该公司还宣布与一家主要的日本回收专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该合作,这家日本合作伙伴在其东京的商店里安装了万物新生的手机自助回收机,该公司目前在北美、欧洲和韩国也在寻求类似的合作伙伴关系。

总而言之,万物新生看起来仍然有点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至少根据最新的估值情况来看是这样。尽管在最新财报公布后,该公司股价曾短暂创下四个月来的高点,但其市销率仍相对较低,只有0.63倍。这大约是二手服装公司Rent the Runway(RENT.US)1.49倍和中国的二手车公司优信(UXIN.US)1.28倍的一半,尽管它领先于美国二手汽车公司Carvana(CVNA.US)的0.22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約50.7亿美元增至約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