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7.HK
China East Education

这家职业教育龙头企业上半年营收增长10%,净利润飙升近50%

重点:

• 中国东方教育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0%,较过去两年的增长率翻倍有余

• 公司受益于中国年轻人对职业培训日益上升的偏好,且后者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阳歌

职业教育不仅助力中国青年应对严峻就业市场,更为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0667.HK)注入强劲动力。本周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几乎所有核心指标均稳步增长,其中净利润增幅近50%。

对投资者更具意义的是,这家公司崛起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军者,促使此前低迷的股价强势反弹,52周内累计涨幅逾200%,触及近四年高位。不过,投资者跟风追涨前需注意,职教板块已显现分化格局,龙头股表现强劲,中小同业则持续承压,详细分析见下文。

过往数年间,职教机构在中国庞大教育体系中一度遇冷,因资本竞相追逐K-12学段服务,以及顶尖高校考生的高增长私营企业。2021年监管风波叫停多数K-12学科培训服务,使前者几乎清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后者近期也明显承压。

此消彼长之下,专注烹饪、汽修、计算机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的职教机构,反成民办教育领域表现最佳的板块。与触碰监管红线的K-12教培机构不同,职业教育正持续获得政策强力支持。

政策红利直接体现于财报:中国东方教育上半年政府补助金倍增至2,150万元(折合3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1,170万元。金额绝对值有限,但显著印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此类无须偿还的资金既可冲减运营成本,更能直接增厚利润空间。

近期关键政策突破在于,职教机构首获颁发学士学位授权,这是原属传统高校的特权。除象征高等教育类型平等化外,更具实质意义的是,职校毕业生由此获得报考公务员及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中国东方教育在财报中指出,为应对市场变局,其三年制长期课程的报名占比持续攀升。为使日益趋近传统高校模式的长期培养获得更佳环境,公司正打造多个“职业教育产业园”。此概念实则暗合高校校园的职教版本。

新园区将与遍布全国的234个教学中心(主要是小型教学点)形成互补。目前,四川、山东、贵州、河南四省职教产业园一期已投入运营,江苏、江西两省同类项目也在规划中。

公司强调:“本集团相信职教产业园,将成为增加学生对本集团教育服务需求的主动力,并可在未来达致成本协同效益。”

美容领域的大生意

财报深层数据进一步揭示,中国东方教育整体招生规模加速扩张,但当前疲弱就业环境下,各专业冷热不均。时尚美业板块表现亮眼之际,信息技术(IT)领域竟意外遇冷。

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2%至21.9亿元(上年同期为19.8亿元),相较过去两年3%至4%的年增速显著提升。期内新生注册量同比增长7.1%至83,521人,学员月均总数增长5.5%至152,817人。

时尚美业作为五大业务板块中的业绩明星,营收几近翻番,学员月均人数增长76%。但该板块营收占比仍较小,最新财报期仅贡献总营收的4%。

烹饪技术作为核心创收板块,贡献近半数营收,该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1%,学员月均人数增长8.3%。规模较小的西点西餐部门表现更优,营收增长14%,学员月均人数增长18.5%。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板块成为业绩洼地,期内营收同比下降3%,占公司总营收17%。该板块学员月均人数同比下滑6.8%。

招生规模扩容的同时,营业成本基本持平,表明其实现了师资零扩张下的增量承接。由此推动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53%升至57.3%,最终驱动净利润同比增长48.4%至4.03亿元,上年同期则为2.72亿元。

伴随盈利提升,公司将去年的末期股息从2023年的0.2港元提高至0.22港元,该举措也是投资者青睐度攀升的潜在动因。

需要重申的是,并非所有职教股均享行业需求红利。中教控股(0839.HK)作为另一业内主要参与者,当前市盈率27倍,与中国东方教育30倍估值相近,但后者市值约为前者一倍。规模更小的新高教集团(2001.HK)估值仅2.4倍,民生教育(1569.HK)则几近亏损边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361度第三季主品牌零售额增长10%

运动服装品牌361度国际有限公司(1361.HK)周一公布,第三季度主品牌线下零售额按年增长约10%,童装品牌亦录得约10%升幅,而电商平台整体销售额则同比上升约20%。 公司称,通过产品科技创新、专业赛事赞助及多元化合作活动,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及市场竞争力。公司战略性携手斯坦德机器人( 无锡)股份有限公司,为品牌注入智能基因。 渠道发展方面,361度与美团闪购及团购平台合作,构建“线上引流+线下核销”闭环,平均配送时间可达30分钟。品牌同时加速开设体验型门店,包括女子运动概念店及芬兰户外品牌ONEWAY新店,截至9月底,公司已在全国设立“超品店”93家。 361度股周一低开,至中午休市报5.76港元,跌2.54%。过去半年仍升逾4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MTC prepares for IPO

完成股改为上市铺路 长存集团估值逾千六亿

中国头号存储芯片制造商在近期股改后估值达230亿美元,未来可能在上海或深圳上市 重点: 长存集团已完成股改,预期上市前引入16家机构投资者 尽管美国制裁迫使其依赖国产设备,这家存储芯片制造商全球市占率仍实现翻倍增长,从4%升至8.3%   陈竹 过去十年,中国已向半导体产业注入巨资,力图实现供应链本土化以抵御美国日趋严厉的技术封锁。该战略已培育出大批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为股市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半导体投资标的。 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存集团”)有望成为该阵营新成员。作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核心部件的闪存领域,这家企业在全球激烈竞争中突围,成为中国自主领军企业。长存集团成立于2016年,距美国打响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持久战仅两年,并在此后逐步突破层层升级的封锁。 创立近十年之际,公司正将战略重心从技术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向上市的重大里程碑推进。据国内财经媒体财新报道,长存集团于上月末召开股份公司成立大会并选举首届董事会,完成股份制改革,距上市更近一步,但未透露具体时间表。 人工智能热潮推升存储需求,叠加中国对美光科技(MU.US)等外企实施反制,长存集团对本土乃至海外市场销路大可高枕无忧。只要其产品具备竞争力,订单自会纷至沓来。 尽管如此,企业长远发展仍取决于国内芯片产业,尤其是提供关键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的进阶速度,这恰恰是美国力图封锁中国获取尖端芯片核心技术的领域。 鉴于企业战略地位,长存集团极有可能选择上海或深圳作为上市地。据国内媒体报道,公司曾考虑赴中国香港上市,该市场已汇聚中芯国际(0981.HK; 688981.SH)等头部厂商,以及英诺赛科(2577.HK)、峰岹科技(1304.HK; 688279.SH)等新锐力量。 据媒体报道,长存集团因应监管要求已调整策略,本土芯片巨头需在内地上市,此举便于政府掌控对战略核心企业的投资准入。 引入16家投资机构 除董事会选举外,近期完成的股改引入16家机构投资者,多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头部国有银行旗下投资机构组成的国有实体。投资者认购新股使长存集团注册资本从1,050亿元增至1,120亿元(约合147.6亿美元)。 一家投资机构以16亿元获持股平台0.99%股权,据此推算长存集团估值已达1,616亿元。 交易完成后,长存集团总部所在地武汉市政府仍保持控股地位。湖北长晟发展、武汉芯飞科技,两家湖北本土机构继续位居前两大股东,但持股比例分别稀释至26.89%及25.69%。 长存集团主营应用于智能手机、计算机及数据存储设备的3D NAND闪存存储器。据彭博去年报道,其重要客户包括中国智能手机龙头华为。 2022年10月,美国实施包括禁售可生产128层及以上NAND闪存芯片的美制设备等出口管制,长存集团遭受重创。当年末,该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进一步限制其获取美制芯片设备、材料及软件的渠道。 去年9月,据彭博援引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研报称,虽受制裁掣肘,该公司通过国产替代持续突破。当前合作的本土设备商包括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这些企业正是美方制裁后长存集团才深化合作的伙伴。 长存集团成功迭代存储单元堆叠技术“Xtacking”,使NAND芯片性能比肩国际龙头。但需注意,采用Xtacking 4.0技术的新品堆叠层数,较前代232层芯片减少70层,尽管公司宣称其性能相当。 层数缩减折射出美国设备禁令导致的客观制约,迫使长存集团在国产设备局限范围内实现性能优化。 交银国际上个月的研报估算,长存集团全球NAND市场份额近期显著提升,从2024年第四季度的4%跃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8.3%,该行将市占激增归因于本土客户需求扩张。 需要指出,全球NAND市场仍由美韩企业主导,三星(005930.KS)、SK海力士(000660.KS)与美光三大巨头在今年第一季度合计占据64%市场份额。 长存集团未披露详细经营数据,但据投资人早期公示文件,公司2023年实现净利润5.31亿元,但2024年前三季度转亏8,421万元。 考虑企业需持续投入尚未实现高良率的国产设备,业绩转亏实属意料之中。存储芯片行业素有强周期性特征,在历经2022至2023年下行周期后,价格去年企稳回升。伴随AI需求增长,此轮复苏预计持续数年,或为临近上市的长存集团创造利好条件。…

简讯:聚水潭招股集资近21亿港元

电商SaaS ERP提供商聚水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687.HK)周一在港公开招股,发售6,816.6万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30.6港元,一手100股,入场费3,090.85港元,集资20.9亿港元。公司于本周四截止认购,下周二挂牌。 据灼识咨询,以2024年收入计算,聚水潭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市场份额达到24.4%。 此次集资所得,55%用于强化研发能力,以丰富未来5年的产品矩阵;25%用于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约10%用于战略投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用途。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ongfeng radically transforms Voyah via listing, charging into EV market

东风蜕变岚图 借上市力冲电动车市

老牌车企龙头东风汽车通过私有化,将旗下新能源品牌岚图分拆上市,以增强在新能源车市的竞争力 重点: 岚图今年首七个月同比扭亏为盈 公司年初至8月累计销售8万辆车   刘智恒 孙中山先生有次路过钱塘江,目睹滚滚的江水感到震动不已,仿如人类历史的进程,遂大笔一挥,写下千古之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商业社会又何尝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逐渐替代传统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在中国的渗透率从2020年的5.8%,急升猛进至2024年的44.4%,预计到2029年将进一步升至82.0%。 传统车企若不求变,只能面临被淘汰命运,老牌龙头车企东风汽车(0498.HK, 600006.SH)深明此道,不能再靠吃老本,需变身求存。近期东风母企东风公司透过吸收合并,一方面将东风汽车私有化,同时将旗下电动车品牌岚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透过股份分派形式分拆上市。 讲到岚图,要回溯至2018年,当年东风公司意识到汽车业的转变,着手启动东风56号项目,主力研究新能源汽车。到2021年岚图正式成立,名字取“蓝图”谐音,象征美好的规划和前景。 借东风 岚图借助东风的56年造车技术及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短短几年已推出四款系列,包括中大型SUV的岚图FREE、MPV的岚图梦想家、中大型轿车岚图追光,及中型SUV的岚图知音。 过去三年,岚图分别售出19,409辆、50,285辆及80,116辆新能源汽车。今年截至8月底,累计售出80,185辆。 据灼识咨询,2022年至2024年,岚图的销量复合年增长率103.2%,是增速第三快的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销售日增下,岚图2022年至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60.52亿、127.49亿元及193.6亿元;今年首7个月的收入更达157.82亿元,同比增长90%。期内毛利率亦由2022年的8.3%提升至今年首七个月的21.3%。 伴随收入大增及毛利率提升,公司终扭亏为盈,今年首七个月录得4.79亿元盈利。趁着期内业绩改善,加上近期香港新股热,东风把握时机让岚图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 下好棋 东风这一着不失为一步好棋,新能源车势将主宰未来汽车市场,若岚图仍在东风这类旧经济企业底下,估值肯定会受拖累,甚至被长期低估。若能独立分拆上市,投资者对岚图的看法不一样,有利于提升其在资本市场的价值。 东风汽车私有化,将旧的业务剥离,东风可将资源集中于分拆后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上;而岚图也拥有一个独立的融资平台,可助力未来研发及业务发展。 再者,岚图以自家品牌独立上市,打着新能源汽车旗号,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及增强知名度,更对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有一定帮助。 竞争烈 不过,岚图目前的前景仍不太明朗。单就公司的汽车销售量,与多家新能源车企仍有段距离。今年首八个月,蔚来(9866.HK, NIO.HK)累计交付16.6万辆、理想(2015.HK, LI.US)交付26.3万辆、小鹏(9868.HK, XPEV.US)交付27.2万辆、零跑(9863.HK)亦近32.9万辆,更别说领头羊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的286万辆。相比下岚图只售出8万辆,实难项一众对手之背。 要知道,岚图在东风汽车的关系下,有相当销量是来自大企业客户,单以一般零售客户来说,暂时仍远远落后于一众新能源车企。 缺个性 虽然岚图一直标榜其产品外型,现实却是毁誉参半,市场时有批评声音,指岚图缺乏辩识性,始终没有爆款车型。公司引以为傲的梦想家,就被指车型有点笨拙;至于轿车系列的外观,被指毫不出众,若与小米(1810.HK)的电动车比较,更大为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