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资者对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热情由绚烂归于平淡,让今年初才启动的港版SPAC市场前景添上阴影

重点:

  • 市场气氛转淡与官方加强监管,令美股市场本年至今的SPAC筹资额只有125亿美元,仅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 已在港股上市的三只SPAC均跌破发行价,而且成交冷清,与区内竞争对手新加坡的情况一样

罗小芹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仅有27只新股上市,当中22家企业公开发售股份,募资额同比大挫逾九成至181亿港元(159亿元),创十年新低。新股市场不济,零售投资者对“打新”兴趣大减,难免让机构投资者也看淡今年初横空出世的“港版SPAC”前景。

为了抗衡区内竞争对手新加坡抢占新股生意,今年1月1日,港股正式引入港版SPAC的上市制度,容许持有现金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在成功挂牌后通过增发股份收购私有公司,协助对方上市。

港版SPAC最初的市场反应的确是先声夺人,首季据报已有超过10家SPAC申请上市,但随着港股市况转弱,截至9月14日,只有三家SPAC成功在港交所挂牌,加上港版SPAC的上市限制多多,甚至仅被视为独角兽的融资平台之一,未成为本港新股的主流模式。

与美国、新加坡等SPAC上市制度不同,港版SPAC在并购目标资产(De-SPAC)前,只限专业投资者申购、相关证券须分配给最少20名专业投资者,入场费最少100万港元,把小投资者拒之门外,而且首次公开发售筹资最少达10亿港元,在低迷市况下其实门坎不低。

第四只SPAC周五上市

由于港版SPAC的上市机制远比美国及新加坡来得严格,因此市场并未投入太多热情,本港三家已上市SPAC的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10港元,成交量也非常冷清。

专业投资者押注一家只有现金的SPAC,是把真金白银托管于SPAC团队,期望它们能在限定的三年时间内完成并购,所以认购SPAC的投资者,绝大部分都是对SPAC的发起人慕名而来。

以三家成功上市的SPAC为例,它们的发起人都在金融界拥有丰富经验及人脉,首家于3月18日登陆港股的Aquila Acquisition(7836.HK)背靠央企背景的招银国际资产管理;6月上市的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7827.HK)有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前首席执行官卫哲押阵:8月挂牌的汇德收购(7841.HK)则由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前主席曾璟璇等担任发起人。

至于本周五将成为香港第四家上市SPAC的Interra Acquisition(7801.HK),发起人包括由知名的春华资本合伙人胡祖六成立的Primavera US。

值得关注的是,Aquila Acquisition最近披露上半年亏损达9,398万港元,主要与上市费用及包销佣金有关。参考Aquila上市筹资额10亿港元,上市三个多月已亏损近一成,可能让专业投资者日后认购SPAC更加审慎。

美国SPAC筹资额大挫

过去两年,美国SPAC市场曾经掀起投资疯潮。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SPAC上市的企业为248家,至去年达到613家,募资高达1,625亿美元(1.12万亿元),但今年市况急转直下,截至9月14日,今年上市的SPAC只有75家,募资额125亿美元,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这当中的原因很多,当中包括美国证交会(SEC)加强监管,令现金公司寻找合适并购目标的难度大增,影响新投资者进入SPAC市场的欲望。另外,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政策,造成市况疲软,也减少投资者对SPAC的关注。

随着美国SPAC退潮,一些赴美上市的香港SPAC也受影响,香港的基因及诊断检测初创公司Prenetics(PRE.US)与新世界发展(0017.HK)行政总裁郑志刚旗下的SPAC今年5月中完成合并上市,成为登陆美国SPAC的首只香港独角兽,但上市后股价表现一般,本周三以3.85美元收盘,比发行价10美元腰斩逾半。

至于新加坡SPAC市场表现亦一般,至今只有三家SPAC在主板上市,全部发行价都定在最低门坎的5新加坡元,与港股上市的SPAC一样,最近股价也低于发行价,而且成交也相当疏落。

凯基亚洲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认为,港版SPAC只容许专业投资者参与,欠缺零售投资者带动市场气氛,所以SPAC从来都不是港股焦点,成交冷清也是意料中事。

“港股当初引入SPAC上市制度,主要是为抗衡新加坡的同一举动,同时为独角兽初创公司多提供一个融资平台。但随着美国SPAC热潮减退,加上香港新股气氛平平,是港版SPAC表现逊色的原因。” 温杰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同店销售下跌20% 九毛九盈收双降

餐饮运营商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922.HK)上周五公告称,因国内消费趋谨,致三大主力品牌同店销售额骤降,上半年公司营收及利润同比跌幅均超10%。 财报显示,截至6月的半年间,营收同比下降10.1%至27.5亿元,上年同期为30.6亿元。当期利润同比下滑16%至6,070万元,上年同期为7,230万元。核心品牌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规模较小的怂火锅及九毛九品牌分别录得20.1%和19.8%的跌幅。 伴随销售恶化,本季度公司净关店42家,约占门店总数5%,总门店数缩减至729家。 九毛九周一收跌2.2%至2.7港元,年内累计跌幅约22%。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makes vaping products

走出全球监管阴霾 雾芯盈收重拾增长

探索其他无烟产品之际,这家电子烟企业宣布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0%,欧洲新并购业务成为重要助力 重点: 得益于欧洲并购推动全球化布局,雾芯科技二季度营收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0%及35% 公司正通过研发口服尼古丁产品,探索切入无烟产品市场的其他新兴领域 阳歌 经历全球电子烟监管风暴后,强势反弹的雾芯科技(RLX.US)正谋求进军含尼古丁的无烟产品领域。这种成瘾性物质,正是烟民渴求的核心成分。与此同时,这家昔日中国电子烟龙头持续深耕海外,其本土市场正深陷非法产品治理困局,目前非法电子烟占据市场90%的销售额。 上周五发布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全球化布局成为雾芯科技二季度主要增长引擎。今年5月完成的欧洲收购项目,使其成功登陆欧洲大陆。此项并购叠加其他国际区域业绩提升,推动二季度营收从上年同期的6.27亿元增至8.80亿元(约合1.23亿美元),增幅达40%。 此番强势增长延续了一季度45%的营收增速,若保持这一增长态势,雾芯科技今年营收将达约33.6亿元。尽管当前业绩亮眼,但相较2021年巅峰期的85亿元仍有差距。当时,电子烟产业在中国本土市场蓬勃发展,监管宽松,该单一市场一度贡献这家公司的全部销售额。 2021年,雾芯科技登陆美股时风光无两,乘全球电子烟热潮融资14亿美元。公司市值曾飙升至270亿美元,但中国监管部门旋即出台的监管新政泼下冷水。新政不仅明令禁止当时风靡的调味电子烟,更推行新国标并强制企业获取生产许可,实质上迫使全行业清退旧产线、重建新产能。 监管真空导致非法产品占领市场,乱象延续至今。虽然雾芯科技屡次提及政府打击非法产品的行动,但在财报中仍预估市场上80%至90%为非法产品。公司高管指出,乱象根源在于众多非法生产商实为“地方小作坊”。这些作坊被取缔后更名,异地复产易如反掌,且常因对地方经济贡献获得当地保护。 尽管本土市场挑战严峻,雾芯科技称二季度在中国仍实现“可观”的同比增长。 在强力监管缺位背景下,公司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增长破局。该战略去年初见成效。去年全年营收从上一年低谷期的12亿元翻倍至24亿元。2023年末,雾芯科技耗资2,400万美元收购两家公司,切入东南亚及北亚市场。雾芯科技资本市场负责人Sam Tsang在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5月落地的欧洲新并购,不仅助力企业打开重要市场,更在当季对营收产生“实质性贡献”。 发力无烟产品 雾芯科技最新财报未披露境内外市场具体营收构成。不过,公司此前透露,国际市场占比从2023年的17%,跃升至去年三季度的超五成。当时,公司表示正考察中东及中美洲等潜力市场,并着力开拓美国市场。 尽管股价仍低于年内高点,市场仍以7.1%的单日涨幅回应最新财报。以最新收盘价2.40美元及29亿美元市值计,该股距狂热时期12美元的发行价尚有差距。但管理层对全球化战略持乐观态度,随着各市场经历新政过渡期后趋于稳定,战略正加速推进。 “全球对雾芯科技产品的监管框架正日益明晰,”Tsang表示,“产品标准、消费税等合规要求更加透明。对像我们公司这样的领先合规企业而言,这种转向正在创造切实效益。” 经营环境改善,推动雾芯科技二季度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25.2%升至27.5%。公司同时将当季运营开支同比增幅控制在6.3%,远低于营收增速。受益于此,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实现翻倍增长,净利润同比提升35%,从2.15亿元增至2.91亿元。 尽管电子烟仍是当下主业,雾芯科技透露正探索近年兴起的“加热不燃烧”、尼古丁含片等无烟烟草制品。雾芯科技CEO汪莹表示,公司已研发出口服尼古丁产品,去年完成制样,虽未投放消费市场,但获得渠道商“极其积极”的反馈。 尽管业务备受争议,上市至今,雾芯科技始终保持盈利。这令其维持充足的现金流,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现金及长短期投资合计达155亿元。 过去两年,雾芯科技通过股票回购,以及两次每股ADS派息0.01美元回馈投资者。最新财报再次宣布每股ADS派息0.01美元,按当前总股本计约耗资1,230万美元。公司暗示未来可能提高分红额度,“我们正探索更有效的股东回报机制”,Tsang在业绩说明会如此表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三氯蔗糖收入大增 新琪安半年多赚586%

甜味剂生产商新琪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3.HK)周一公布,上半年收入3.35亿元(4,700万美元),按年升54.3%,录得纯利2,438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55万元激增586.4%。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惠于核心产品销量上升,其中三氯蔗糖收入达1.52亿元,同比大增116.8%;食品级及工业级甘氨酸收入合共1.68亿元,按年升25.9%。管理层指出,美国对中国甘氨酸征收高关税,公司因而透过印尼工厂供货以拓展海外销售,而泰国新厂亦进一步推动三氯蔗糖出口。 截至6月底,公司总资产约11.26亿元,较去年底增长38.5%;现金结余达2.5亿元,负债比率降至39.7%。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0.2%大幅提升至23.3%。 公司股价周一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3.19港元,升1.7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奥克斯招股集资36亿港元

空调供应商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2580.HK)周一发售2.07亿股,香港发售占5%,每股售价由16港元至17.42港元,集资最多36亿港元。8月28日截止认购,9月2日正式挂牌。 公司2024年收入297.6亿元,按年增加19.8%,盈利则增长17%至29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止,首季度收入73.6亿元,按年增27%,盈利上升23%至9.2亿元。 集资所得的50%将用于升级公司的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约20%用于全球研发,另外20%加强销售及经销渠道,余下一成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