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保险中介的创始人收回了自己一年前发出的私有化要约,称中国公司被迫从纽约退市的风险“大大”降低

重点:

  • 泛华创始人胡义南称,在中美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后,他已撤回私有化公司的要约
  • 胡义南表示,根据这些进展,他相信保持泛华在美国的上市状态“更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

 阳歌

乍一看,中国保险中介泛华控股集团(FANH.US)宣布撤回私有化看上去像是老生常谈。过去两年,随着在美上市中概股遭到两国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打击,这种断断续续的私有化公告变得颇为普遍。

典型的循环是,企业股价跌至新低,促使财团——通常由企业的高管牵头,发出私有化要约,价格只有公司在一切争议开始前市值的零头。但随着中美两国持续引发对这些公司未来的恐惧,对于这类要约,股价的回应往往是继续下跌,而不是上涨。

因此,由高管牵头的收购财团往往会撤回要约,或是放任它们失效。有时候,他们会提出新的、价格更低的收购要约,以反映股价的大幅下跌,不过这种情况不太常见,因为股价往往会持续下跌。

在这种背景下,周五收市后“泛华宣布撤回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的头条新闻看上去属于常规操作,可能也被大部分急于开启圣诞假期的投资者忽略了。但仔细看一下,公告的内容相当新颖,还有我们之前没有看到过的内容。

泛华创始人胡义南解释说,他一年前发出私有化要约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情况,称此举旨在推动“公司的内部战略转型”。

时间快进到现在,促使他发出要约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在8月签署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协议,让美国有权获取在美上市中国公司存放在中国的审计记录。这些记录一度被中国视为“国家机密”,不对美国监管机构开放。

如果未能达成这样一项协议,可能会导致200多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被迫退市,包括像市值2,500亿美元(1.74万亿元)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这样的企业。

协议签署后,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会计部门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派出的一队检查人员于9月前往香港,进行了首轮审计。检查团队在本月早些时候对协议给出了高度评价,自称获得了对想要的信息的“完整访问权限”。

在解释撤回要约的最新决定时,胡义南明确提到了这一动态。

 “考虑到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前不久的声明大大缓解了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且公司战略转型取得初步成功,我相信保持公司在美国的上市状态更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

其他公司会跟进吗?

胡义南的这番话是迄今为止最明确的信号之一,表明中国企业的退市风险正在迅速消退。我们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将会看到其他公司出现类似的信心恢复的迹象。中国企业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北京方面的一系列监管打击,而随着中国将重点从疫情防控转向拯救低迷的经济,这个问题似乎也在迅速消退。

周二,泛华的股价在纽约上涨了3.2%,这是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不过,自11月21日公布上一季度业绩以来,该股已经上涨了68%,近几周许多中国公司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涨幅。如果能保持这些涨幅,泛华(年初至今已上涨了8%)有望在2022年结束的时候涨幅处于正值,能做到这一点的美国股票不多。

该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相当高,达到72倍。但预估市盈率则迅速降到20倍,因为随着中国最终放弃清零政策,业务恢复到更为正常的状况,该公司明年的利润将大幅上涨。这一预期数字仍然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同行,包括在线保险商众安在线(6060.HK)的9倍,以及保险巨头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SH)的6.5倍。

泛华的预估市盈率如此高,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保险经纪人的商业模式。它面临的风险自然就少于众安在线和中国平安。与此同时,泛华近年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这与慧择(HUIZ.US)和水滴(WDH.US)等许多年轻的民营同行不同,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水滴最近实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

从泛华的最新业绩,反映了我们今年看到的许多中国公司表现不稳定的情况,这是频繁的抗疫措施导致重大干扰(二、三季度,几个大城市还封城)所致。值得庆幸的是,本月早些时候,中国终于放弃了这种做法,随着我们进入2023年,情况似乎会开始恢复正常。

泛华在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8.6%至6.24亿元,但净利润却增长3.3%至3,540万元。这种反差反映了中国企业最近的一个更广泛趋势,即在困难时期采取行动削减成本、提高效率。泛华将三季度的总运营成本和支出减少了 9.6%,帮助其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4.1%提高至5.1%。

总而言之,削减成本是一种非常可取的做法,迫使像泛华这样的公司甩掉在繁荣时期积攒出来的“脂肪”。这样一群公司,会因此变得更加精简和高效,待形势好转时再次取得繁荣,而这很有可能在2023年发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优质客户稳步增长 涂鸦智能扭亏为盈

物联网(IoT)云端平台涂鸦智能(TUYA.US; 2391.HK)周二公布,今年首季收入同比增长21.1%至7,470万美元;毛利率上升0.7个百分点至48.5%;净利润1,1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350万美元。 其中,公司在智能解决方案的增速最快,按年大增47.1%至1,100万美元;物联网(PaaS)的收入为5,370 万美元,同比增长约 17.9%;软件即服务(SaaS)的收入为1,000万美元,年增15.5%。 公司表示,第一季度,物联网PaaS优质客户(贡献收入超10万美元的客户)有287个,较去年同期的269个增加6.6%,这些客户贡献了约88.7%的物联网PaaS收入。另外,注册物联网设备和软件开发者超过141.7万个,较去年底增长7.7% 涂鸦智能港股周三高开2.4%,中午收市报22.95港元,升2.4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关闭八家大卖场 高鑫扭亏为盈赚4.1亿元

超市营运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 (6808.HK) 周二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收入715.5亿元,按年跌1.4%,纯利4.05亿元,对上一个财年亏损16.05亿元。集团拟派末期息股0.17港元,全年股息为0.34港元。 过去财年,高鑫关闭八家大卖场及一家中型超市;同时亦新开一家大卖场、4家中型超市及四家M会员店。截至今年3月底,高鑫共有465家大卖场、33家中型超市,以及7间M会员店。 展望今年,高鑫表示在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下,客流是发展的根基,将会打造「天天低价+社区生活中心」模式,结合商品力的提升、优化卖场动线,提升客户体验。 周三高鑫开市升12.4%报2.18港元,过去半年公司股价从高位下跌逾兩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从SEO到GEO:AI搜索时代的内容优化革命

在AI重塑资讯获取方式的时代,品牌如何成为生成式搜索中的“标准答案”,取决于是否掌握了GEO这项关键技术    头豹研究院 随着生成式AI技术快速发展,AI搜寻引擎迅速崛起,正在重塑资讯检索方式与用户决策逻辑。使用者逐渐习惯透过AI搜寻获取资讯,传统搜寻引擎优化(SEO)面临萎缩,一种新兴优化模式——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搜寻引擎优化)正快速兴起。GEO依托AI技术,有效缩短用户资讯获取路径,让内容更快、更准、更可信地触达受众。 GEO致力于让内容被AI识别并用于直接生成答案。相较SEO依靠关键字与连结,GEO更强调内容的数据权威性和结构化表达。SEO依赖用户点击链接跳转至网页;GEO则通过AI直接生成结果,实现“零跳转”。与SEO类似,GEO同样重视流量提升与用户体验,但不同于SEO遵循搜索引擎算法规则进行优化的技术逻辑,GEO适配於大模型(LLM)的信息提取与理解机制。 GEO可透过AI生成精准答案,简化传统“曝光—点击—跳转”的流程,进一步强化品牌可信度,提升用户决策效率。 AI搜寻用户规模快速扩张,也为GEO打开庞大市场空间。2024年初全球AI搜寻用户仅3.1亿,至2025年2月已突破19.8亿,年增长率高达538.7%。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1/4人口使用过AI搜寻。 三类市场参与者 GEO市场目前仍处早期阶段,参与者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为原有搜寻引擎平台及服务商,凭藉流量入口与算法优势,率先布局GEO优化方案。第二类为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供应商,如腾讯(0700.HK)的腾讯云、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阿里云与火山引擎,依靠算力与资料能力切入GEO应用场景。第三类为传统SEO服务商,凭藉关键字策略与网站架构优化经验,转型投入GEO领域,成为市场重要补充力量。 面对AI搜索逻辑的不断演进,GEO服务商需建立三大核心能力:对AI搜寻推荐机制的理解与内容适配能力、与大模型平台、AI搜寻引擎的深度协同能力、以及在权威数据源中的优先占位策略。GEO优化不仅需掌握通过对网页结构的语义布局优化、内容粒度的智能切分,以及多模态信息的嵌入式表达,更应建立与模型方的接口对接与API协作,确保客户内容能长期稳定占据AI生成答案的重要位置。同时,借由权威性数据的优先调取与多轮调用,提升内容在大模型中的可信排序权重,帮助客户在AI搜索生态中构建稳固的“认知锚点”,率先抢占流量与决策入口。 GEO正推动数位行销迈向以内容语义与品牌信任为核心的新阶段,成为企业在AI时代抢占用户心智、实现增长的关键利器。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oe-making giant Yue Yuen wobbles, with first-quarter profit down 24%

首季盈利大减24% 制鞋大王裕元步履蹒跚

这家来自台湾的制鞋大厂,虽已提早布局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却仍要面对人力成本激增带来的盈利压力 重点: 首季度股东应占溢利按年大跌24.2% 东南亚人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公司利润空间   李世达 当中国制造的运动鞋仍在跨越太平洋,送到美国消费者手中时,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并未停止。虽然中美暂时达成协议,大幅降低关税,但对制鞋大厂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0551.HK)来说,仍不能松一口气。今年首季,“制鞋大王”面临毛利率及盈利均双双下滑的局面,凸显出代工厂商在全球供应链变局中的无奈。 裕元是Nike(NKE.US)、Adidas(ADS.DE)、Puma(PUM.DE)等品牌的运动鞋代工厂。根据首季度财报,公司收入按年增长1.3%至20.29亿美元,收入表现尚能持平,利润却大幅缩水,同期股东应占溢利按年大跌24.2%至7,580万美元。毛利率与经营利润率亦走下坡路。首季毛利率按年下滑2.2个百分点至22.9%,经营利润率亦由去年同期的7.3%跌至5.4%。 公司表示,全球经济格局动荡导致单位成本升高,厂区产能利用不均、人工成本激增,以及新设产线与鞋面加工厂的投产进度不如预期,导致整体效率未能提升。 成本增长 需求保守 其中,印尼与越南等地的人力成本变动对裕元影响深远。美银证券指出,印尼工厂今年初已实施薪资上调,第二季虽然将陆续转嫁成本予品牌客户,但毛利率短期内仍将承压,预估全年仅能维持在18%至19%之间,较2024年仍有明显回落。 尽管第二季订单稳定,但管理层预期第三季出货将因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与客户库存策略转趋保守而出现年减,意味短期恢复动能仍有困难,特别是在中国内地零售市场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品牌客户对拉货节奏更趋谨慎。 外部变量同样对裕元形成压力。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自2018年起已开始启动产能重配,降低中国生产的比重,特别是输美产品里中国制造的比例,从高峰的85%已降至15%。以生产地区划分,2024年,印尼、越南及中国大陆分别占出货量的54%、31%及11%,显示产能重心已逐渐转向东南亚。 事实上,和许多代工业者一样,裕元本就是“游牧民族”。 虽然裕元成立于1988年,但其母公司、台湾宝成工业(9904.TW)早于1969已在中国台湾彰化创立,初期主要从事塑胶鞋生产制造及出口,而后开始专注于运动鞋及休闲鞋的研发制造。 逐利而居 分散风险 1980年代,台湾土地及环保法规更趋严格,加之劳工成本快速上升,宝成开始寻求外移生产基地,起初目标放在东南亚,随着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宝成也加入了台湾制造业的“西进潮”。 总部设于香港的裕元,于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港资企业身份进入中国大陆设厂,开始在广东东莞、惠州、江苏昆山等地设立制鞋基地。随着产能扩张与中国出口快速成长,裕元的制造版图迅速扩大,成为Nike、Adidas等品牌最重要的亚洲代工伙伴,巅峰期一年出货量超过3亿双运动鞋。 裕元工业旗下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宝胜国际(3813.HK),负责中国内地的体育用品零售与分销。从股权结构看,裕元是宝胜国际的控股股东。裕元负责制造,宝胜负责销售,多年来建立起横跨中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的制造销售网络。 然而,尽管裕元工业已提前部署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但这些调整未必能立刻带来成本优势,反而在过程中推高营运负担,部分新设产能效率不佳,导致加班成本增加。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情况与关税环境也在时刻变化,加上中国经济复苏尚不明朗,品牌客户策略保守,都为公司经营带来压力。 裕元股价近年长期徘徊在12至18港元之间,目前市盈率约6.5倍,低于九兴控股(1836.HK)的10.3倍与丰泰(9910.TW)的20.8倍,反映市场对其前景并未抱持高度信心。 尽管公司基本面稳健,品牌关系深厚,但成长性却略显不足,除了寄望景气好转、订单增加之外,尚看不出有其他具体策略,未来如果能在数字化转型、自动化制造与技术升级等方面有所突破,或许才能赢得更多投资人青睐。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