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US
Qudian posts big revenue gains for last mile business

这家曾经的线上贷款公司,正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试水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但沉重的成本结构,引发外界对这一商业模式可行性的质疑

重点

  • 一季度趣店开始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增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中获得可观的收入
  • 该业务是这家资金充裕的原线上贷款公司的最新商业模式,之前它尝试的教育和预制菜业务均以失败告终

梁武仁

趣店集团(QD.US)因监管趋紧而放弃了原有的业务,但退出金融科技之后的日子并没有变得好过。短短几年时间里,在放弃了具有开创性的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后,该公司尝试经营教育和预制菜业务,但这两次尝试都以惨败告终——而且失败得很快。

这家曾经的金融科技巨头资金雄厚,现在希望借助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通过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重振雄风。趣店在试水预制菜业务时,积累了有限的配送经验,因此这项新的物流业务似乎不像它早前的一些重塑自我的举措那样,与之前的经验无关。

但这次转型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远离趣店熟悉的中国。根据上周发布的最新季度财报,公司2022年底在澳大利亚用Fast Horse品牌试运营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并在去年第二季度达到了“有意义的”规模。公司还进入了新西兰。把重点放在海外,可能部分归因于中国国内竞争激烈,近来中国经济放缓也导致许多公司将目光转向海外,寻求增长。

在新业务线推出一年多后,趣店终于扩大了配送业务的规模,足以产生有意义的销售额。今年一季度,公司来自Fast Horse的收入达到5,380万元,占公司当季收入的大部分。这与一年前的30万元相比进步巨大。

但趣店要实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取得了进展,但公司经营总亏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7,250万元,令收入黯然失色。新业务不盈利并不罕见。但就趣店而言,它的收入成本,即每产生一美元收入的成本,超过了实际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入运营费用之前,它就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了。

这引发外界对其最新商业模式基本的可行性的质疑。公司通过自有仓库开展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截至3月底,其在澳大利亚有5个仓库,新西兰有1个。公司向配送人员支付送货费用,这似乎占了它收入成本的大部分。

在这种结构下,趣店可能没有太多降低收入成本的空间。Fast Horse网站的登陆页面完全用于招募配送人员,网站显示,公司逐一雇佣配送人员,而不是使用可以快速扩大业务规模的第三方机构。然后,它让这些人员用自己的车辆进行配送,运作方式类似于优步等叫车应用程序。公司按小时向配送人员支付报酬。

成本刚性

这种商业模式使得即使业务规模扩大,也很难降低成本,因为这种模式创造规模经济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除非它能向客户收取更多费用,否则无论收入增加多少,以其成本结构都很难实现盈利。

一季度随着营收增长,营收成本也随之攀升,为此,趣店在此期间几乎将营销支出削减至零。这可能会节省成本,但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他们可能会期待该公司投入更多资金来推广它年轻的配送服务。

在开展配送业务仅一年后,趣店又通过另一项新尝试来规避风险。这次的赌注是飞机租赁业务,它从去年9月开始探索这个领域。截至今年3月,该公司拥有三架飞机,其中两架租给第三方使用,一架自用。趣店表示将继续发展这项业务,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对该计划的重视程度。

飞机租赁实际上与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无关,因此即使趣店同时投身于两者,也不会有太多的协同效应。更不用说,趣店在飞机业务方面几乎没有经验,尽管它的一些金融专业知识,可能有助于运营这类租赁业务,比如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等。

趣店持续不断的身份危机表明,自从大约十年前成为新一代线上点对点(P2P)贷款机构的先驱以来,时代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起初,在整个行业成为严厉监管打击的对象之前,它获得了蓬勃发展。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公司没能生存下来,许多幸存下来的公司都转型做了贷款中介。但趣店决定完全退出这个敏感的行业,通过尝试其他领域来利用自己庞大的现金储备。

公司的总体策略有点像西方谚语中的“把意面扔到墙上,看看哪根能粘住”。由于拥有大量现金储备(部分来自投资收入),它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来这样做。截至3月底,趣店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接近10亿美元,不过由于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来启动和运营新业务,这个数字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趣店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小幅上涨,或许是因为看到其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带来了可观收入后,投资者受到鼓舞。但该公司的股价仍比2017年的IPO价格下跌了90%以上,市账率(P/B)只有0.2倍。这远低于曾经的金融科技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的0.6倍,以及中国领先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专业公司达达(DADA.US)的0.5倍,尽管这两家公司的市账率也相当低。

趣店可能希望Fast Horse业务能尽快飞驰起来,尽管其沉重的成本结构可能会阻止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在这种情况发生改变之前,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不看好该公司的股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营运成本大幅下降 知乎首季录得经调整净利

线上内容平台知乎(2390.HK; ZH.US)周二公布,首季收入按年跌24.1%至7.3亿元(1亿美元),净亏损收窄93.9%至1,009.4万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为690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36亿元。 公司称,首季付费会员收入4.2亿元,按年跌7%,主要由于平均月订阅会员数量轻微下降所致。期内,平均月订阅会员达1,420万人。至于营销服务收入为近2亿元,跌40.4%。 对于首季表现,公司称归功于精细化运营策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首季度,公司总营运成本下降34.4%至5.037亿元,研发费用减少28.1%至1.419 亿元。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6.6%增长至61.8%。 业绩公布后,知乎美股周二升1.78%报4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首季盈利劲跌近五成 拼多多股价急挫一成四

电商平台拼多多(PDD.US)周二公布首季业绩,收入按年增长10%至956.7亿元,逊于市场预期的1,016亿元;盈利更大幅下挫47%至147.4亿元。 期内公司的销售及推广开支则大增43%至234亿元,行政开支则减少8%至18.2亿元,研发费用按年上升22%至35.8亿元。 CEO陈磊表示,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加上业务投入与回报周期不匹配,导致首季收入增速放缓,而持续的生态系统投资亦令利润下降。他补充,正如过去几季所传达讯息,随着业务的增长和新挑战的出现,增长率放缓是无可避免。 公司今年以来,在“百亿减免”等惠商措施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真金白银反哺供需两方,继续为商家降本减佣,加快推动产业。 受到业绩下跌影响,拼多多股价在美国收市跌近14%至102.98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关无功而回 富卫近日再闯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泽楷与多家国际资本,富卫集团的上市历程依然充满波折 重点: 在2023年大幅亏损后,公司去年录得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首度盈利 过去三年,内地客户贡献新保费增长5.3倍   李世达 即便背后站着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同时集合了阿波罗资本与加拿大养老金等国际资金支持,富卫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亚洲保险业新贵,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断。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盼这次能走完最后一里路。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集团本次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取代前几次申请时的招银国际与摩根大通。 富卫集团成立于2013年,为电讯盈科(0008.HK)旗下保险资产整合后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电讯盈科母公司、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荷兰国际集团(ING.US)位于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从最初的三个市场,短短十年间通过取得新牌照,或收购当地持牌保险公司,将业务足迹拓展至十个市场,遍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越南等。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富卫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作伙伴,其分销渠道合共使该集团能够触及多个独家及非独家银行合作伙伴,合并客户群超过2.8亿。 产品方面,主要为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及团体保险及其他,于2024年分别贡献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尽管从业务拓展上颇为顺利,但是在上市这条路上,富卫却走得艰辛。 2021年9月,富卫提出赴美上市,计划募资约30亿美元,但于同年12月主动撤回,主要受到美国针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与中美监管摩擦升温影响。此后,富卫又分别于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与公司亏损有关。 巨亏后转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经历较大起伏,期间保险收入分别录得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与27.24亿美元,同期分别录得亏损3.2亿美元、亏损7.33亿美元,及盈利2,400万美元。公司称,全球资产价格大幅回调,打击保险公司账面收益,因而导致投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2023年采用新的会计准则——IFRS 17与IFRS 9。 IFRS 17要求“合约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传统的保费收入确认方式,使保险业务利润摊分至长期。IFRS 9则要求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在市况不稳时,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放大投资亏损对当期业绩的冲击。 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净投资业绩分别盈利4,800万美元、亏损6.32亿美元及赚2.41亿美元。尽管投资损失是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但对于以“稳健”为卖点的保险公司而言,似乎难以说服投资人承担风险。 内地客户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于各地区业务分部贡献超过6亿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实现正营运现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诺信贷融资总额增加至约14亿美元,并完成总值10亿美元的早期再融资和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财务灵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出现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56%至约8亿美元,其中三分一来自内地旅客。2022至2024年间,内地客户贡献的年化新保费由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增长5.3倍之多。 港股市场保险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保险股股价颇有回升之势,友邦保险(1299.HK)今年以来已上涨17%,保诚 (2378.HK)则涨了44.5%,显示投资人似乎正重新关注保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