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价在一周前的首日交易中暴跌了27%,但此后出于对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的强劲增长预期而趋于稳定

重点:

  • 北海康城的股票在一周前的香港交易首秀中损失了超过四分之一的价值,但之后已经稳定下来
  • 公司有三种药物获准销售,但2021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仍然不多,约为100万美元

刘小燕

要说一家公司的未来是否充满希望,新上市的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1228.HK)似乎符合了其中许多条件:它瞄准的是小众但可能有利可图的罕见病药物市场;它已经实现了营收;有一些忠实的投资者。但在最近一长串上市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中,要让投资者钟情于新来的,他们显然还需要更多的信心保证。

上周,开发和销售治疗罕见病和靶向癌症药物的北海康成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以每股12.18港元的价格出售了5600万股股票,筹集了6.04亿港元(7700万美元)。但在12月10日的第一个交易日,股价暴跌了近27%,至8.90港元。从那时起,它的股价已经稳定下来,徘徊在9港元的关口之下,说明该公司一开始对自己的评价,或许要高于投资界对它的评价。

北海康成成立于2012年,总部设在北京,考虑到自身的进展和国内外罕见病市场的总体发展,北海康成在一个合理的时间点上市。

最近,该公司的两种新药在中国获得了批准,包括7月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CAN106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CAN106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与补体系统失调有关的多种疾病(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该药物在国外也取得了进展,于去年12月获得了新加坡卫生科学局的批准。

去年9月,北海康成还获准在中国销售海芮思(Hunterase),一种治疗亨特综合征(Hunter syndrome)的酶替代疗法,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身体不能正常分解糖。

海芮思是该公司已上市的三种产品之一,此外还有乳腺癌药物奈拉替尼(Nerlynx)和超饱和钙磷口腔含漱液康普舒(Caphosol)。除了这三个产品之外,专注研发一些最普遍的罕见病以及罕见肿瘤病症的北海康成还有另外10个管线药物,处于不同开发阶段。

与许多药物尚未上市的同行有很大的不同,北海康成是有一些收入的。它的收入从2019年微不足道的147万元(23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200万元,呈现出高达718%的同比增长,尽管仍不算太高。高增长率在2021年第一季度继续,它在此期间的656万元人民币营收意味着近800%的同比增长。

然而,该公司的研发成本要远远超过其少量但快速增长的营收。因此,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北海康成的综合亏损约为12亿元,而且正如其IPO招股书中所说,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大亏损。

过去,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制药商都没有什么动力去投入时间和资源来开发罕见病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但近年来,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国政府颁布了各种政策,表明它现在给予罕见病更多关注。

对罕见病的承认

2018年5月,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内的五个政府部门发布了121种罕见病目录,并建立了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承认罕见病。

2019年3月起,又对21个罕见病药品给予增值税优惠,享受3%的税率,这是中国最低的税率之一。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法律修订草案,加快孤儿药的审批速度,并允许医疗机构从海外合法购买某些急需的孤儿药。

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对罕见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加上技术进步导致对该领域的研发投资不断增加,孤儿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根据市场研究公司Prophecy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尽管患罕见病的人数不多,但全球孤儿药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1614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54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1%。

将这种光明的前景应用到广阔的中国市场上,情况似乎变得更为乐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罕见疾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根据北海康成的说法,这个国家患有一种或多种罕见疾病的人数可能超过1亿。它还称,中国的孤儿药物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13亿美元扩大到2030年的2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5%。

对于这样的估计是存在争议的,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仍然没有对罕见病的官方定义。一些中国研究人员还发现,国内现有的罕见病数据有限,准确性不够。未来若是有了更清晰的数据,可能会让股票投资者对北海康成这样的公司更有热情。

然而,对北海康成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该公司对特许产品的严重依赖。它现有的三种产品都不是自主研发的:海芮思来自韩国的GC Pharma、康普舒来自英国的EUSA Pharma、奈拉替尼来自美国的Puma Biotechnology(PBYI.US)。

对于中国新成立的制药公司来说,从外国公司获得现有药品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销售授权,往往是最快的发展途径。但由于只销售特许产品,北海康成处在一个相当脆弱的位置。

今年早些时候,Puma终止了2018年的许可协议,并向北海康成一次性支付了2000万美元的终止费,收回了它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奈拉替尼的独家权利,这种脆弱性显露无疑。与此同时,Puma修改了与法国Pierre Fabre在2019年签订的许可协议,将这家法国公司的奈拉替尼商业化范围从最初的欧洲、土耳其、中东和非洲扩大到包括大中华区。

不过,北海康成并没有安全退出这笔交易。它随后与Pierre Fabre签署了一份协议,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分销和推广奈拉替尼。这项权利将在2022年底到期,但有续约权。

北海康成意识到依赖其他公司开发药物的脆弱性,目前正在开发自己的差异性管线药物,包括核心产品CAN008,这是一种用于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糖基化CD95-FC融合蛋白。两个月前,在获得批准对肿瘤患者进行试验后,该公司给中国首例患者用药。

如果说投资者对北海康成的态度相对保守,那么该公司的众多基石投资者对它的未来则要乐观得多。其最大的外部投资者药明生物(2269.HK)尤其热心,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至少参与了两轮北海康成的融资,并参与了此次IPO。

这些投资者正在耐心地等待北海康成拿出成绩来,股市也是如此。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云锋金融获批开展虚拟资产业务

金融科技保险供应商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证监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已批准一项申请,将其现行证券交易牌照升级为涵盖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公告发布后,股份周三飙升28%,创七年新高,收盘报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虚拟资产相关事宜后,也录得较大涨幅。 上月,云锋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3%,至6.86亿港元,利润则增长142%至4.86亿港元。 加密货币挖矿和交易在中国大陆属非法,但在香港却是合法。众多企业正在香港试水虚拟资产投资及提供相关服务。香港于8月1日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发行方订立许可与合规要求。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即将恢复生产 快于市场预期

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锂矿,在停产近一个月后,即将重启运营。该矿于8月9日采矿许可证到期,并于8月10日全面停产,此举曾一度推动中国碳酸锂价格在短短10日内上涨24%。 据CnEVPost报道,宁德时代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矿业周二召开“枧下窝锂矿复产工作会议”,会议上透露江西省枧下窝锂矿采矿权证及采矿许可证审批进展顺利。消息人士称,恢复速度“快于市场最乐观预期”。 停产期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每吨70,000元跃升至86,500元,反映供应收缩带来的即时冲击。虽然近期价格回落至约75,000元,但波动显示锂供应对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的重要性。碳酸锂与磷酸铁是锂铁电池的核心原料,占电动车整体成本比重甚高。 宁德时代港股周三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32.8港元,升0.4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oya makes cosmetics

珀莱雅能否将成功经验复制全球?

营收增速放缓之际,为提振海外扩张之势,这家中国化妆品龙头企业正寻求赴港二次上市 重点: 珀莱雅正筹划赴港上市,作为对A股地位的补充,并为跻身全球十大化妆品企业而募集资金 尽管野心勃勃,但经历五年强劲增长后,公司今年的核心护肤品增速已然放缓 谭英 2024年,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603605.SS)实现重大突破,成为首家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14亿美元)的中国美妆企业,这标志着公司十年规划取得重要进展。事实上,创始人兼董事长侯军呈认为,要跻身全球十大化妆品企业,需要每年营收达到500亿元。 然而,珀莱雅最新发布的2025半年报似乎为上述前景蒙上阴影,尽管公司披露拟通过赴港上市,作为A股上市地位的补充,并募集资金提升全球知名度,但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放缓。市场关注焦点则恰恰完全落在增长放缓上,财报发布后两周内,投资者抛售导致公司股价跌幅逾10%。 许多在沪深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因看上香港市场的国际化而选择再赴港上市,珀莱雅若实现"A+H"上市,亦属顺应潮流。公司于2017年在A股上市,募资7.67亿元,后股价累计上涨四倍,早期投资者回报丰厚。 为实现全球布局,珀莱雅去年在巴黎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侯军呈去年12月向股东透露,计划“收购具有历史积淀与核心技术的欧洲品牌”,瞄准总价不超过5亿美元的护肤品及香水领域。 这家公司在其英文领英主页宣称:“赴港上市不仅能更有效触达全球投资者、传递品牌价值,还将加速多品牌矩阵国际化进程”,并指 “此举将助力吸引亚太地区核心消费群体与优质合作伙伴,为海外业务高速扩张提供支撑”。 珀莱雅当前市值逾320亿元,意味潜在港股上市募资规模可达数亿美元。 2024年,珀莱雅实现10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1%,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净利润劲增30%至16亿元。 这些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国内市场,即使正值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捂紧钱袋。去年,这家公司在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收入仅1.406亿元(占总营收1.3%),尽管同比增幅达69%。公司在去年12月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探索和试水,深耕日本和东南亚市场,打磨产品的同时逐步渗透线下渠道。” 2006年,珀莱雅发轫于下沉市场,采取数字化优先策略,避开与国际大牌正面交锋。公司是首家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的中国美妆企业,拼多多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首选。除核心品牌珀莱雅护肤品外,该公司还培育了多个子品牌。 全球劲敌环伺 不过,面对法国欧莱雅(OR.PA)、西班牙普伊格(PUIG.MC)、日本资生堂(4911.T)等国际巨头,已属艰巨挑战,更遑论本土后起之秀。珀莱雅半年报显露增长见顶迹象,财报传递多重警报,营收与盈利增速骤降,核心珀莱雅护肤品线收入出现萎缩。 公司上半年营收53.6亿元,同比仅增7.2%;净利润7.99亿元,虽实现13.8%的增长,但仍远低于历史增速。占营收74%的珀莱雅品牌产品,收入同比微降0.08%至39.8亿元,为五年来首度下滑。同期,销售费用增长13.64%至26.6亿元,研发费用却持平,令一些分析师担忧,在功效型新品与细分赛道日益驱动增长的国内市场,此举恐难支撑后续发展。 志在角逐全球市场之际,珀莱雅本土大本营正遭受国内竞品日益严峻的挑战。对手毛戈平(1318.HK)和上美股份(2145.HK)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前者营收劲增31.3%至25.8亿元,后者增长17.3%至41亿元。 毛戈平着力布局体验式线下营销,在全国120个城市设柜并配备逾3,000名美妆顾问。反观珀莱雅,96%收入依赖线上渠道。上美股份则收缩达人带货策略,凭借韩束护肤品牌,强化抖音自有内容投放。 作为行业龙头,珀莱雅仍有底牌应对高增长对手的冲击,收购日本洗护品牌Off & Relax,该品牌上半年营收飙升103%至2.79亿元;另一宣称“致力于跳出主流叙事”的子品牌Insbaha原色波塔也表现强劲,营收增长80%至9,700万元。 中期业绩公布后,券商观点出现分化。杰富瑞将评级由“买入”降至“持有”,目标价从115元下调至102元;中信证券则肯定珀莱雅“新品梯队”建设与成本管控成效;招商证券维持“强烈推荐”评级,预计2025至2027年净利润将勉强维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2%、13%和10%。 珀莱雅A股市盈率约为20倍,估值看似合理,但远低于毛戈平84倍、上美股份39倍及欧莱雅35倍的水平。 纵使珀莱雅与本土竞争对手怀揣全球雄心,中国化妆品出口规模仍相对有限,今年上半年该类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至187亿元,主要销往美国、英国、印尼、荷兰及日本。 中国企业应能在东南亚发挥比较优势,当地支付生态与消费习惯与中国相似。欧睿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中国大众彩妆出口年增速达70%,大众护肤与面部护理品牌同期分别增长115%和111%。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茂销售渐复苏 八月按年增46%

房地产开发商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817.HK)周二公布上月销售数据,8月销售金额90.77亿元,按年大增46%,按月上升7.3%。 今年首8个月,集团累计的销售金额达708.8亿元,按年上升25.7%,涉及的楼面面积达318万平方米。 中国金茂周三平开报1.52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逾五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