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HK ZTO.US
ZTO Expr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being tested

中通去年市占率跌破20%,业务量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反映其着重利润的策略面临挑战

重点:

  • 公司去年业务量年增12.6%至340亿件,增速低于行业平均
  • 市占率从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为2020年来首次低于20%

  

李世达

尽管居民消费能力下滑,却未对中国电商业务发展带来阻碍,快递“小件化”的趋势仍然在推动快递业务持续增长。对近年称霸快递业务量王座的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2057.HK; ZTO.US)来说,去年依旧是个不错的一年。

根据公司发布的第四季度及年度业绩报吿,去年全年,中通快递收入年增15.3%达到442.8亿元(61.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为88.2亿元,微增0.8%。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1,745亿件,按年增长21%,增速高于2023年的19.4%,行业总收入1.4万亿元,年增13%则低于2023年的14.5%。

整体来看,中通快递的收入增速略高于行业增速,但业务量方面增速却在放缓。去年全年公司业务量达到340亿件,同比增长12.6%,虽然连续九年业务量规模排名第一,但增速却低于行业平均的21%,令中通快递的市占率从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低于20%。

去年业务量榜单排名基本上与2023年一致,圆通速递(600233.SH)继续保持第二名,全年业务量约266亿票,韵达(002120.SZ)、申通(002468.SZ)、极兔(1519.HK)、顺丰(6936.HK; 002352.SZ)分别为238亿票、227亿、198亿票和133亿票。

虽然中通维持业务量之王的名号,但12.6%的增速却远远不及后面的追赶者,其中申通去年业务量年增29.83%、极兔29.1%、韵达26.14%,而排名第二的圆通亦有25.33%的增速。

在这个同质化程度高的市场,市场份额是生存的关键,面对后来者的追赶,中通免不了坐立难安。

快递小件化

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一代电商”快速成长下,低价订单大量增加,也使快递逐渐“小件化”。据统计,去年行业平均价格由2023年的9.1元降至8元,包裹越小,快递费用越低,快递业者的利润也受到侵蚀。

这种趋势让以低价为卖点的圆通、申通、韵达和极兔的业务量实现高速增长,但像顺丰及去年积极开发高单价散件市场的中通,增速则逊于对手。

去年中通将提升利润作为工作重点,尝试从价格战中抽离。当其他通达系快递公司都在忙着降价时,中通单票价格却增长了2.7%,单位运输成本减少8.9%,带动公司毛利增长17.6%至137.17亿元,毛利率由2023年的30.4%增长至31%。

虽然盈利能力增强,但丢了失市场份额,是否合算?

中通快递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赖梅松就业务量进行了表态,称“2025年中通快递的首要任务是超过行业平均业务量水平。”中通预计,2025年业务量预计在408亿件至422亿件之间,同比增长20%至24%。显然公司仍然重视业务量的增速。

押注散件市场

事实上,中通正在为快递市场的变化做准备。去年以来,公司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单价更高的散件市场,去年第四季度散件日均件量突破700万单,较2023年同比增长近50%,远超电商件整体增速,散件中逆向件单量同比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散件指的是来自个人、非电商商家、电商退件等快递件,其中电商退件(指消费者退货产生的逆向物流)又被称为逆向件,近年随着电商退货率增加而逐渐增长。

赖梅松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日均700万件散件中,有300万是个人件,400万件是电商平台逆向件。他称,提升散件业务规模是优化收入结构的关键举措之一,在线消费的性价比优势持续激发着消费动能。

快递柜运营商蜂巢控股在去年递交港交所的上市文件中称,2023年到2028年,中国快递行业中的电商逆向件预计年复合增长率是20.7%。从规模看, 2019年全年约36亿件,2023年是82亿件,到2028年将增长到209亿件。

以2023年的82亿件推算,相当于每日退货约2,000万件。如果以209亿推算,就是每天要退货5,726万件。如果这个趋势持续,逆向件业务将成为推动中通成长的一大动力来源。

从市盈率来看,中通约为13.6倍,高于圆通的11倍,但低于申通的25倍、顺丰的18.5倍,及极兔的115倍,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仍有成长空间。值得观察的是,内地消费复苏的趋势会否持续?押注散件市场的策略能否成功?而中通又将如何在业务量与利润率之间取舍,将决定未来的发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私募基金注资3.5亿美元 持股汉堡王中国83%

继星巴克后,又一家外资餐饮品牌出售中国业务股权。中国私募基金CPE源峰与汉堡王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QSR.US)周一宣布,雙方將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将注资3.5亿美元,持股“汉堡王中国”83%,RBI保留约17%,合资公司估值约4.21亿美元。 根據公告,双方已签署20年主开发协议,授予汉堡王中国在内地的独家经营权。资金将用于门店扩张、行销与产品创新,计划到2035年将门店数量由现有约1,250家增至4,000家以上。 CPE源峰是北京的私募股权公司,投资涵盖科技、工业和消费等领域,是泡泡玛特的早期投资者。其投资组合包括蜜雪冰城、爱尔眼科、老铺黄金等上市企业。 汉堡王于2005年进入中国,2012年,土耳其快餐运营商TFI Asia Holdings BV和笛卡尔资本(Cartesian Capital Group)接手汉堡王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利用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使中国市场成为汉堡王门市数量最多的国际市场,但平均单店营收却在所有国际市场中垫底,2024年仅为40万美元,远低于法国的380万美元。 RBI于今年初自前合资方手中回收股权,重组管理团队后,2025年二季度实现同店销售转正,三季度可比销售增长10.5%。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Vobile does video protection

阜博借AI转型突围 重塑内容生态新格局

阜博第三季度收入增长27%,正从AI生成影片带动的交易需求中探索新商机 重点: 公司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收入增长27%,每月经常性收入(MRR)增长28% 公司已将重心从影片内容保护,转向协助客户提升产品变现能力,而中国市场收入占比已增至一半    陈竹 随着OpenAI的Sora等人工智能工具问世,任何人都能轻松制作高水平影片,令专业创作者主导的影片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这股潮流虽推动了内容创作的民主化,但同时也带来重大挑战——如何在各类数字平台上追踪版权侵权行为,并加强知识产权(IP)保护,成为迫切课题。 这场AI浪潮同样为专注于内容保护与管理的企业带来新机遇,例如阜博集团有限公司(3738.HK)。上周阜博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核心业务表现强劲,同时正积极探索AI时代的新机遇,为未来增长寻找新引擎。 阜博成立于2005年,最初专注于为影片平台提供「数字指纹」与「数字水印」技术。今年,公司开始聚焦AI内容机遇,推出一个数字平台,让内容创作者能将作品转化为可交易的数位资产。 尽管这一新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带来可观收益,但在AI生成内容成主流趋势时,让阜博有望抢占先机。当前,公司主要依赖核心内容保护服务作为营收支柱,并持续扩大业务范围,从长影片延伸至短影音、音乐及其他音讯格式。 公司第三季度营运数据显示,收入按年增长27%,每月经常性收入亦同比增长28%,显示其订阅业务的稳健表现。这一增长延续了上半年良好势头,当时收入增长23%,净利润更大增119%。 公告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约22%,中国业务占比持续上升,而过去集团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海外市场。 尽管业绩表现强劲,投资者反应仍较为冷淡,股价在公告翌日仅微升1.2%,收报5.07港元。从长期来看,公司股价曾于2021年中达至约9港元高位,随后在2023至2024年间港股低迷时跌至约1港元低点,并于今年随市场反弹而回升。对阜博而言,这波回升反映投资者信心回暖,特别是在公司强化中国市场销售、并从长影片领域拓展至更多内容业务之后。 收入结构转变 阜博最初于美国市场起家,为影片内容创作者与平台提供内容保护技术软体服务,例如“数字指纹”与“数字水印”等技术,用以识别潜在侵权内容并减少盗版所造成的收入损失。早在2016年,美国市场占阜博总收入超过95%,主要客户包括迪士尼、华纳兄弟、网飞及YouTube等大型企业。 然而,近年公司逐步将重心转向本土中国市场,特别瞄准那些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影音平台。公司的主要增长亮点之一是“微短剧”业务——这类每集仅数分钟的短剧正在全球爆红,并透过ReelShorts等平台从中国传播至海外。 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占阜博总收入14.6亿港元(1.88亿美元)的49.9%,已成为公司主要市场之一。若中国平台内容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预料中国业务有望进一步增长,成为公司最大的单一收入来源。 除了地域扩张之外,阜博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转变。公司已从传统的内容保护服务,转向帮助客户透过广告变现其内容。过去,当其技术识别出使用客户版权素材的影片时,主要做法是将其移除;而现在,公司则提供能够从这些影片中产生广告收益的服务,并将收益在版权持有人与阜博之间分成。 阜博能迅速切入这一新业务,主要得益于其2019年收购的ZEFR公司。该公司旗下两项核心产品——RightsID与ChannelID——为品牌提供内容情境识别服务。RightsID平台可协助版权内容进行商业化变现,而ChannelID则为YouTube与TikTok等平台客户,提供完整的频道管理服务,包括内容上传、数据分析与粉丝互动等。 阜博将这两项服务归类为“增值服务”。截至今年上半年,该类业务收入达8.46亿港元,占公司总收入的58%,仍是主要营收来源;相比之下,传统内容保护订阅服务收入仅占42%。 阜博显然认为,其内容变现业务的潜力远大于旧有的内容保护服务,而这也将话题带回前文提到的“AI生成内容”。公司认为,随着AI创作工具推动,基于影视IP的新一波“二创内容”(如剧情改编、混剪影片等),将为其带来更多潜在的商业变现机会。 阜博表示,目前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共管理429万个活跃资产,这些指的是于2025年上半年为客户创造收入的授权影片。公司指出,AI生成内容的资产数量已开始增加,但并未披露具体数据。 在AI领域,阜博的目标相当宏大,计划打造自有平台。公司于今年5月推出两项新服务——VobileMAX与DreamMaker。 VobileMAX被公司定位为一个让创作者能够买卖数字内容的交易平台。它帮助创作者注册作品、证明所有权,并可跨平台分发内容、追踪收益。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验证内容所有权,并支援内容权利的交易。 DreamMaker则是一款可生成影片与音乐的AI工具。用户只需输入想要创作的内容,AI便能自动生成成品,并会自动加上创作者标记,以确保作品来源清晰可辨。 不过,目前这两个AI平台的具体目标与发展方向仍不明朗,公司仍在探索如何在AI时代中定位自身。现阶段对阜博而言更务实的做法,是持续扩展其既有的版权内容业务。 目前公司业务已从影片延伸至音乐领域,尤其是在今年初收购音频内容识别技术公司PEX的技术与团队后,扩充了内容版权资料库。这项收购让阜博新增了1.2亿份音乐资产指纹与230亿份网络音频指纹,进一步强化其系统能力。 同时,中国市场正快速崛起,已与美国并列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这对希望看到业务全球化、多元化的投资者而言是利好信号。随着地域布局更趋平衡、内容类型从影片拓展至音乐,阜博具备多元的增长路径,若能成功将AI应用落地,将有望进一步带来长期收益。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华润置地获批发39亿美元票据

内地开发商华润置地有限公司(1109.HK)周一公布,已获香港联交所批准,可于十二个月内,发行总值39亿美元的中期票据。公司表示,票据只向专业投资者发行。 华润置地已委托六家银行作为安排行及交易商,主要有中国银行、星展银行及汇丰等。 今年首三季度,公司的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1,544亿元,按年减少10.4%;涉及的建筑面积约572.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4.1%。 周二华润置地开市跌0.14%报29.04港元,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14%。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导体股芯德申港挂牌 料难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导体主攻半导体封装与测试业务,乘着内地重点支持半导体行业,递表申港上市         重点: 收入增长放慢,业绩续见红 获小米创办人雷军及台湾晶片股龙头联发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及汽车电子大时代下,半导体成为重要产业,半导体封测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为在香港上市铺路。 芯德半导体于2020年9月由心联芯、南京元钧及宁泰芯创办,主要从事半导体开发封装设计、提供定制封装产品以及封装产品测试服务,随后引入多位股东,当中包括台湾联发科技(2454.TW)、龙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长雷军私人持有的小米长江。 目前宁泰芯为最大股东,持有9.49%芯德半导体股权,宁泰芯主要股东包括主席张国栋及总经理潘明东等管理层。 先进封装突破摩尔定律 半导体产业链主要由三大领域组成,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加工以及封装与测试,目前半导体工艺正迈向3纳米或以下的更细尺寸进发。不过,未来五年,随着摩尔定律(Moore's law)放缓,半导体性能受限,依靠先进封装便成为技术突破点,更成为芯片提升技术最核心路线。 所谓先进封装是通过创新结构、互联技术、材料及设备,令半导体在高密度及更细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维持电子零件的可靠性。由于不同半导体产品在电气性能、尺寸、应用场景等都存有差异,因此封装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设备开支大,同时需要大量顶尖晶片业人才,变相入场门槛相当高。 现时封装行业主要采用OSAT(委托半导体封装与测试)模式,当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产品和特定应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种不同类型芯片封装与测试,产品能应用于多个领域。至于特定应用OSAT,则专门针对特定用途封芯片。据上市申请文件指,芯德半导体是中国通用OSAT企业中排名第7位。 整体上,芯德半导体涵盖QFN(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BGA(球栅阵列封装)、LGA(栅格阵列封装)、WLP(晶圆级封装)及2.5D/3D等封装产品技术,当中QFN及BGA封装产品占2025上半年收入达31%和31.8%,达到1.47亿元和1.5亿元,按年分别增长25.5%和18.4%,带动集团2025上半年总收入增长升22%至4.75亿元。 成本超过收入 尽管收入持续增长,但集团销售成本却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业绩计,销售成本达5.52亿元,比收入多7,741万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团纯利见红,达亏损2.07亿元。不过,销售成本的折旧及摊销比例近年持续下降,令集团经调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转赚934万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万元,按年大增535%。 随着通讯、消费电子、高效能运算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挈全球半导体封装与测试市场发展,单是在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已达4,956亿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同时汽车电气化范围扩大及人工智能不断进步,市场估计2029年半导体封装与测试行业规模增至9,330亿元。 不过,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导体业务会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因客户主要是消费电子行业,尤其会受到春节假期,以及客户假期前或后备货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销售额,通常会出现周期性增加。 整体来讲,中国晶片行业受惠国策,加上国产替代成风,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华虹半导体(1347.HK;688347.SH),两间企业不单录得盈利,加上内地北水资金追捧,令估值持续推升,目前预期市盈率分别达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导体拥有联发科技小米长江等股东支持,背景相当特独,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别为89%、62.5%和22.1%,加上纯利仍未能扭亏为盈,故未必能以一个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团能加快收入增长,减少各类支出,令业绩扭亏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则股价不容易有理想表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