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t Bella filed for Hong Kong listing

中国内地妇女近年生育后重视调养护理,月子中心应运而起,其中龙头的圣贝拉刚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重点:

  • 圣贝拉去年中期亏损4.8亿元
  • 已开拓海外市场并拟进军养老业务

 

刘智恒

爱马仕的手袋动辄数十万一只,质量当然是无容置疑,是否物有所值则见仁见智。品牌这样似有若无的东西,许多时买的无非是一个身份象征,在人前人后炫耀一番,显得别有品味,仿似高人一等。至于要付出远超物品或服务的价值,人们还是乐意将溢价花在这个符号或商标上。

有月子中心的“爱马仕”之称的圣贝拉,挟着威名申请在港上市。这家华丽的月子中心,不惜工本打造超级品牌,三年下来亏损足足7.73亿元。

据上市申请文件披露,2021至2023年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由2.59亿元升至5.6亿元,但期内录得亏损1.19亿元、4.07亿元及2.39亿元。去年中期业绩收入增长32%至3.58亿元,可亏损扩大超过五倍至4.8亿元。

公司解释,是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出现亏损,若经调整后,只是亏损2,990万元及4,463万元,2023年已扭亏为盈赚2,077万元,去年中期更赚1,715万元。

创始人是80后男生

圣贝拉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向华是一名80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工程系,加入瑞士银行任职投资银行部,负责亚洲医疗健康行业。2016年创立贝康国际,即圣贝拉的母公司。

精明的向华看到,市场缺乏全国性的月子护理品牌,而大多月子中心都是雇佣月嫂,但月嫂的知识水平及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再者,目前的月子中心提供的只是生理服务,没有注重妇女的心理健康。

针对这几项需要,再配以名牌奢侈品的策略去经营及包装,圣贝拉的月子中心多设于五星级酒店,部分更设在独栋别墅。豪华住宿加上贴身服务外,名人效应不可少,戚薇、唐艺昕、麦迪娜、李艾等女明星皆是圣贝拉的客户。几年下来,圣贝拉的名声鹊起,成为贵族品牌。

试想,当你跟别人说,我在某某明星也住过的中心坐月子,人们会多么羡慕你,也代表老公对你有多疼爱,这是何等有面子。

套餐高达120

圣贝拉主要有三大业务,收入最高是月子中心,目前共有中心72家。当中以“圣贝拉”品牌最高档次,有媒体取得套餐收费表,顶级的56天服务价格高达124.8万元。而“小贝拉”的品牌则针对年轻中产家庭,另外就是主打妇女心理健康的“艾屿”。

第二项是家庭护理服务,主要是安排具备相应技能的育婴师,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护理。第三项是提供女性健康功能食品,圣贝拉2022年收购有20年历史的的广禾堂,并将产品重新包装,以迎合妇女的需要。

此外,又开始海外的拓展,首家分店于2023年10月设于新加坡,去年又在美国洛杉矶开设海外中心。

向华更将目光投向老年护理,去年6月,与日本木下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木下是当地排名第二的医疗养老集团。

生育下滑消费下沉

在2018年至2023年,中国内地月子中心的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复合年增长率为22.7%。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投资者对圣贝拉也有所担忧。

对于圣贝拉的前景,颇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生育率,其次是经济前景。过去十年,中国新生婴儿的数量显著下滑,政府眼见出生率急降,2017年废除一孩政策,容许生育两个孩子,到2023年更放宽至三孩政策。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生婴儿由2018年的1,520万名,下降至2023年的900万名,生育率跌势持续,似乎国人们的思想已改观,不愿多生小孩。

其次要看市民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撑高昂的月子服务费,毕竟这并非必需品。特别当大环境是消费下沉,对动辄十万至数十万的月子服务开支,不是人人可以负担得起或愿意去消费。

虽然生育小孩是妇女的人生大事,坐月子亦非经常性开支,部分人还是舍得消费,特别是富有人家。但始终高级别的消费者是小众,单靠这个消费层,圣贝拉较难扩大规模;而公司次一级别的品牌“小贝拉”,针对的就是最受经济下滑影响的中产阶级。

看看“月子中心第一股”的爱帝宫(0286.HK),2022至2023年分别亏损近1.8亿元,去年中期仍未止血,蚀3,936万元。圣贝拉虽已成行业龙头,但要在在逆风中突围,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