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HK
Last orders: leading rice noodle chain Tam Jai to delist from Hong Kong

曾经立志将谭仔米线带向世界的东利多,如今选择退市,是资本市场的无奈,还是新的战略布局

重点:

  • 私有化出价每股1.58港元,较停牌前溢价75.6%,但仍较上市价低约52.5%
  • 截至去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公司收入仍有94%来自香港

 

李世达

与股市近期的热闹相比,香港餐饮业市道显得格外冷清。上市仅仅三年多的香港米线一哥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如今也走上退市之路。

谭仔国际周二发布公告指出,持股74.26%的控股股东东利多控股(3397.T)提出私有化建议,每股作价1.58港元,较停牌前的收市价0.9港元溢价75.6%,若以截至2024年3月底止的1.103港元每股资产净值作比较,有约43.25%溢价,而公司已表明不会加价。

此次私有化涉及最高现金代价约5.56亿港元(5.2亿元)。计划生效后,公司将申请撤销于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高溢价收购的消息,刺激同日复牌的谭仔国际股价飙涨63.33%,升至1.47港元,成交量冲到6,700万股。

远低上市价52%

对于退市的原因,东利多控股在公告中表示,是为了在股份交易流通量长期持续偏低的情况下,为投资者退出并变现提供机会,成功私有化也将帮助谭仔国际未来更好地进行业务发展。

这家香港米线一哥,于2021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当时在本地发售获得28倍超额认购,筹集约14亿港元。然而近两年受消费降级、民众北上消费等冲击影响,香港餐饮业低迷。谭仔国际停牌前股价仅0.9元,较上市价3.33港元低近73%,市值缩水至12.12亿港元。而如今1.58港元的收购要约价,亦较上市价低约52.5%。

港人耳熟能详的谭仔云南米线与谭仔三哥米线,本是来自同一家族,后来因兄弟决裂而分家各自发展。然而命运又将两个品牌联系在一起。2017年,日资“丸龟制面”母企东利多控股先后收购两品牌,合共作价近22亿港元。两家米线再度合而为一,成立谭仔国际,随后于2021年上市。东利多看好谭仔米线潜力,誓言“要将谭仔味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但距离当年的雄心壮志仅仅过去三年多,谭仔国际的上市之旅似乎已走到终点。

盈利每况愈下

上市以来,谭仔国际的表现显然不符期待。2022至2024财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2.8亿港元、25.9亿港元及27.5亿港元。2025财年上半年(截至2024年9月底),录得收入14亿港元,尽管收入维持增长,但按年增速已跌至仅1.2%。

盈利方面,股东应占溢利从2022财年的2.03亿港元下滑到2024财年的1.17亿港元,2025财年上半年更是按年大跌55.8%至3,606.8万港元,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2020年起,谭仔国际开始在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澳洲等地区开店。截至2024年9月30日,谭仔国际在中国内地、新加坡与日本的门店数量分别为23家、11家与3家。但多年来努力走出香港的谭仔,仍有约94%的收入来自香港本地。

根据公司中期业绩,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的收入只有8,540万港元,按年下跌7.2%,香港市场收入虽增长1.7%至13.2亿港元,但经营溢利却按年下跌14.7%至2.24亿港元,而内地及海外经营亏损则增加了68.6 %至901万港元。公司在财报中直言:“目前面对的挑战或是本集团成立以来最棘手的一次”。

短期困局难逆转

为改变现况,谭仔国际的策略是放慢在中国内地开店进度,并将目标从成本较高的深圳,改为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同时着手关闭业绩欠佳的门店,但短期内似乎都看不到扭转局面的希望。

对母企东利多而言,尽管公司上市后业绩不断下滑、股价长期低迷,但公司帐上仍有现金13亿港元左右,对比5.56亿港元的代价仍是相当划算,而且公司收入仍在增长且持续有盈利,算盘打得确实精。但是对小股东而言,股价自上市后就从未高过发行价,如今半价收购,自然是感觉“被割韭菜”。

港股市场对中小型餐饮股的关注度一直比较低,与其让谭仔国际在低估值的状态下继续运营,不如透过私有化寻求更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私有化后东利多可更自由运用充裕的资金重塑谭仔品牌,或许能找到新的成长动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目联手高德 发展智能平台生态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技术的科技公司北京赛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1.HK)周三公布,与高德软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智能装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平台生态系统,合作期限为三年。 高德是中国专业数字地图、导航及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商,向终端用户提供包括导航、打车、酒店预定、景点门票等一站式出行服务。 赛目科技表示,合作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及专业优势,联手共同发展实现互补互利而达致共赢。 公司周四开市升3%报14.06港元,股价较今年初上市高约8%。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营运成本大幅下降 知乎首季录得经调整净利

线上内容平台知乎(2390.HK; ZH.US)周二公布,首季收入按年跌24.1%至7.3亿元(1亿美元),净亏损收窄93.9%至1,009.4万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为690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36亿元。 公司称,首季付费会员收入4.2亿元,按年跌7%,主要由于平均月订阅会员数量轻微下降所致。期内,平均月订阅会员达1,420万人。至于营销服务收入为近2亿元,跌40.4%。 对于首季表现,公司称归功于精细化运营策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首季度,公司总营运成本下降34.4%至5.037亿元,研发费用减少28.1%至1.419 亿元。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6.6%增长至61.8%。 业绩公布后,知乎美股周二升1.78%报4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首季盈利劲跌近五成 拼多多股价急挫一成四

电商平台拼多多(PDD.US)周二公布首季业绩,收入按年增长10%至956.7亿元,逊于市场预期的1,016亿元;盈利更大幅下挫47%至147.4亿元。 期内公司的销售及推广开支则大增43%至234亿元,行政开支则减少8%至18.2亿元,研发费用按年上升22%至35.8亿元。 CEO陈磊表示,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加上业务投入与回报周期不匹配,导致首季收入增速放缓,而持续的生态系统投资亦令利润下降。他补充,正如过去几季所传达讯息,随着业务的增长和新挑战的出现,增长率放缓是无可避免。 公司今年以来,在“百亿减免”等惠商措施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真金白银反哺供需两方,继续为商家降本减佣,加快推动产业。 受到业绩下跌影响,拼多多股价在美国收市跌近14%至102.98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