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私营财富管理公司之一,诺亚控股公布一季度取得创纪录业绩,但预计2021年全年利润增长较为平缓

重点:

  • 资产管理公司诺亚控股弃主流客户,转而专注于利润率较高的富裕客户
  • 这个战略可以使其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更强劲的增长,因为它是中国近期P2P整顿风暴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阳歌

忘掉平凡的普通人吧,把注意力放在富人身上。

这是诺亚控股(Noah Holdings Ltd.,纽交所:NOAH)——中国最早的私营财富管理公司之一——最新财报传递的信息。该公司因为旗下一款投资产品丑闻缠身而陷入亏损,经过了艰难的一年,报告显示,它正从困境中强势复苏。

这份报告似乎并没有让投资者十分高兴,尽管诺亚所公布的当季收入和利润都创下了纪录。结果出来后,其股票在纽约的盘后交易中成功反弹了4.3%,然而在周一的正常交易时段却下跌了2.1%,表明市场做好了迎接坏消息的准备。

最新的数据反映了公司对富裕客户而非普通投资者的的持续关注,尽管诺亚在其公告的任何评论部分都没有强调这一因素。

该公司第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64%,达到12.2亿元(1.9亿美元),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这块蛋糕的主要两块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这两者朝着明显不同的方向发展。

迄今为止,诺亚在财富管理上的收入在这两块业务中更为突出,第一季度增长71%,达到9.46亿元——占总营收的四分之三以上。资产管理收入也大幅增长了63%,达到2.7亿元。

在服务的城市和资产数量方面,财富管理业务也实现了增长,尽管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呈相反态势。截至3月底,诺亚在82个城市设有财富管理业务的办事机构,比一年前的78个有所上升。这些办事处的财富管理专员人数也同比增长3.1%,达到1246人。

相比之下,资产管理部分截至3月底管理着1540亿元的资产,同比下降了4.7%。

从利润率来看,进一步强化了两项业务大相径庭的看法。第一季度诺亚财富管理业务的营运利润率从一年前的30.1%显著增加到44.2%。其资产管理业务的营运利润率则向相反方向发展,从一年前的56.5%下降到42.4%。

在2020年资产管理业务出现重大丑闻,使该公司损失惨重之后,诺亚将重点转向财富管理,这并不太令人吃惊。那起丑闻并不涉及诺亚的任何直接不当行为,而是来自它向资产管理客户提供了一款有问题的投资产品。

诺亚最后花钱了事,这带来了18亿元的一次性巨额和解费用,使该公司去年陷入亏损。

重新盈利

随着丑闻的过去,诺亚在今年第一季度重新恢复了盈利。 它的利润与营收的大幅增长基本一致。最新季度利润增长87%,达到4.54亿元。它将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归功于“基于业绩的”收入,这很可能与股市的繁荣相关。

这个表现强劲的季度有可能并非常态,因为该公司罕见地发布了全年利润预测,它预计,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2021年全年的净收入在12亿元至13亿元之间。取这个幅度的中点,可以看到相对于它在2020年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利润,增长幅度则小得多,仅为10%。

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以及它在过去10年时间里的发展情况及其未来的方向。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诺亚控股是该领域的老牌公司之一,成立于2005年,2010年在纽约上市。

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在2013年和2014年左右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爆炸式增长,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P2P贷款业务同时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在P2P热潮中,涌现出新一代的金融科技企业,它们扮演中间人的身份,主要从散户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然后,它们将这些资金投资于比传统银行存款回报更高的大型项目。

问题是,这些打着资产管理公司旗号的P2P运营商,往往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匮乏,而将资金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其中许多产品几乎注定会血本无归。一些经营者做的差不多就是利用新筹集的资金向老投资者支付高额回报的金字塔骗局。

大约在三年前,随着监管机构加强整顿,大多数尚未失败的P2P企业遭到关闭,这个行业随之崩溃。所以,诺亚控股能挺过来就不简单,因为它的许多竞争对手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

综上所述,该公司虽然在过去的一个季度表现强劲,但它的财务状况在过去几年里看起来无甚亮眼之处。过去三年里,它的年收入情况表现平平,尽管股市在同期相当不错,而且其他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表现要好得多。

根据其2019年的业绩,该公司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为20倍,去年由于丑闻的缘故,这个数字为负值。根据它今年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利润预期,市盈率将降至14倍。这低于全球金融巨头贝莱德(BlackRock)20倍的市盈率,但与美国金融巨头道富银行(State Street)的市盈率基本持平,这两个数字都是基于它们在2020年的业绩。

最终,诺亚可能会获得某种溢价,这不仅因为它处在高增长的中国市场,也是因为它设法在P2P行业的治理整顿中幸存下来。对更为富裕客户的关注也可能使其在未来几年实现强劲增长,因为他们往往会带来更大盈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周杰伦进驻抖音 巨星传奇股价暴涨

短影音平台抖音周三宣布,华语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正式开设名为“周同学”的官方帐号,引爆市场话题。由其亲属控股、在中国大陆经营周杰伦IP的香港上市公司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6683.HK),周三股价暴涨94.37%,收报12.44港元,公司市值突破100亿港元(12.74亿美元)。 据财新报道,周杰伦帐号在未发布任何影片下,短短10分钟粉丝即从16万激增至45万,半小时内突破百万,至周四已突破千万。市场传言,周杰伦签约费高达九位数人民币,抖音官方则予以否认,称为谣言。 巨星传奇成立于2017年。由周杰伦母亲叶惠美及经纪人等亲友创立,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于2023年在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新零售与IP运营。2024年,公司总收入5.84亿元(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5.024万元,同比增长21%。总收入中,来自以“魔胴咖啡”为主的零售消费品收入约占45%,与IP、内容授权有关的收入约占5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龙光21笔境内债重组获通过

房地产开发商龙光集团有限公司(3380.HK)周三公布,21笔境内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的重组方案,已全部获相关债券持有人通过,并提供包括全额转换特定资产、资产抵债、现金回购、股票等重组方案选项。 龙光下一步将根据债券持有人会议的相关约定,就债券持有人选择的重组方案进行安排。 根据公司2024年业绩,集团的总负债为1877.8亿元,总资产为2125.9亿元,持有的现金为86.5亿元。 周四开市龙光股价升4.4%报0.95港元,过去一年股价已从高位下调4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荣昌生物公布42亿美元BD合作 为何市场不买单?

以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 重点: 荣昌的首付款仅有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 荣昌生物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莫莉 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核心管线完成对外授权(BD)实现“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为为授权交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现金收入,也能为管线在海外的研发推进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场期待已久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获批产品泰它西普的授权交易终于靴子落地时,却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A股和H股在消息公布当天分别重挫18.36%和11.71%,这背后究竟有何争议? 根据公告披露,荣昌生物将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予美国生物医药公司Vor Bio(VOR.US),从这笔交易中,荣昌生物获得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价值8,000万美元、可认购Vor Bio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约占Vor Bio总发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净销售提成。 以42.3亿美元的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与Vor Bio的这项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无论从现实获益还是交易对手行业地位来看,这笔交易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这或许为市场的悲观情绪提供了解释。 从首付款比例来看,荣昌仅拿到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相比之下,三生制药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的合作中,三生获得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60.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首付款占比为20.6%。虽然荣昌以价值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替代传统首付,但是这是“以产品换股权”的高风险策略。 其次,此番股价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兑现的涨幅。在交易公布两周前,荣昌生物曾在公众号上高调宣称,多位跨国医药公司的商务拓展经理主动与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国际合作、技术授权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与医药巨头联手,刺激港股股价单日暴涨20%。 然而,最终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却只是一家“壳公司”,合作方的资质与市场预期有着巨大落差。据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终止了所有临床项目且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现金储备仅有5,004.7万美元,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面临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尽管与荣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布完成私募股权融资(“PIPE”)达成证券购买协议,预计在扣除费用之前总融资收益约为1.75亿美元,但是以Vor Bio当前的资金实力,为泰它西普推进海外研发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后期管线出海不易? 与三生制药等管线处于早期阶段的高价BD交易不同,荣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成熟药物。​在中国市场,泰它西普已获批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重磅产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销售额高达9.7亿元,同比增加88%,为荣昌生物贡献56.3%的营收。 作为一款具有研发确定性的产品,泰它西普若采用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价颇高。此外,荣昌生物已积极推进泰它西普的海外临床研究,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和重症肌无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均已获FDA批准并开始受试者入组,这意味着,如果荣昌生物将海外权益全数转让,将会期望更高的回报,而大型跨国药企往往权衡商业化投入与预期收益,双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荣昌生物选择以低现金模式与Vor Bio合作,通过换取后者23%股权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发,同时依托Vor Bio引入的私募资本共担风险。若药物成功出海,股权价值将带动荣昌实现双向受益,但同时也将需承担Vor Bio的生存风险。 荣昌生物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曾连续3日下跌,但随后3日不断反弹,截至7月4日股价已经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当前荣昌生物的市销率约为20倍,远高于三生制药的市销率6倍,这意味着市场已经给荣昌生物较高的溢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荣昌生物账面现金仅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峰岹科技上市首日大涨

芯片制造商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304.HK; 688279.SH)股票周三正式挂牌,首日大涨16%,收市报139.8港元。峰岹科技通过上市集资22.6亿港元,首个交易日收盘市值达152亿港元。 香港的公开发售获得137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逾7倍。每股发行价120.5港元,共发行1,870万股股票。此次港股上市与其科创板现有上市地位形成互补。 公司专注于无刷直流(BLDC)电机控制及驱动芯片领域,此类芯片通过电磁力驱动,与传统电机存在技术差异。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6%至6亿元(折合8,400万美元),利润增长27%至2.22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