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这家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下调了第四季度的收入指引,但预计将保持盈利

重点:

  • 由于过于倚重与小米的关系,Zepp Health下调了第四季度收入指引,导致其股价接近历史最低点
  • 就在Zepp试图在拥挤的全球智能手表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的同时,全球芯片短缺和新一轮针对新冠疫情的限制,为公司带来压力

林美心

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商Zepp Health(ZEPP.US)试图在拥挤的全球智能手表领域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它的种种努力正受到全球芯片短缺、新一轮针对疫情的限制措施以及竞争白热化的阻挠。这是该公司在业绩更中释放出的关键信息,该公司较为经济实惠的产品与科技巨头苹果(APPL.US)、谷歌旗下的FitbitGarmin(GRMN.US)更为昂贵的产品同台竞争。

在2021年最后一天发布的这则更新中,Zepp将其第四季度收入预测下调至16亿元(2.52亿美元)至17.5亿元之间,尽管它同时表示公司将保持盈利,试图安抚投资者。新的预测低于此前于11月16日提供的17.5亿元至20亿元收入指引。

Zepp将下调的原因归咎于“疫情的影响大于预期,包括全球芯片的持续短缺,以及关键欧洲市场新增的疫情限制和封锁”。

消息一经发布引来抛售,Zepp的美国存托股票(ADS)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跌幅高达4%。但该股最终反弹,在当天收盘时持平,表明投资者对其疲软业绩并非毫无准备。该股在过去几个交易日继续走低,现在比公告前的水平下降了约4%。

它的股价目前为4.85美元,与去年2月达到的20.25美元的峰值相比微不足道,而投资者努力寻找更清晰的迹象,来认清Zepp在全球智能手表领域所处的地位。去年监管问题导致中概股整体遭到抛售,Zepp也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尽管它在这方面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

这家以相对简单的手环腕带为主营产品的公司,可能也是最新行业趋势的受害者。

 “需求已经从手环慢慢转向手表,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希望有一个功能更强的设备,而且价差也在缩小,”市场研究公司IDC的研究经理吉特什·尤布拉尼在12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道。“现在售价低于100美元的手表数量与手环相当,而手环在过去一直主导着这个价格区间。印度和中国品牌的发展一直引领着低端手表市场,而苹果、华为和三星则在高端市场保持优势。”

Zepp此前报告称,由于过于依赖其基本款腕带产品,它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近40%,至990万个。该公司还公布,它为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1810.HK)生产的可穿戴产品的出货量也大幅下降,小米也是Zepp的一位主要投资者。

Zepp一直试图通过打造自有的Amazfit和Zepp品牌来摆脱小米的影响。其自有品牌的出货量在第三季度增长了近90%,尽管这一增长速度要比第二季度的114%要慢。

如果Zepp能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场上巩固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将迎来巨大的收获,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到2026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近22%。到目前为止,Zepp外观时尚的智能手表已经获得了相当积极的评价。

 “史诗级别的电池续航

《汤姆指南》(Tom’s Guide)的一名评论者称,Amazfit的电池续航时间可谓“史诗级”,并且表示,与更知名的可穿戴品牌相比,这款手表是“很厉害的替代品”,尤其是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ZDNet的另一位评论者说,Amazfit的GTR3是一款价格适中的智能手表,性价比超高。

在该品牌的美国网站上,Amazfit智能手表的售价从189.99美元的GTR 3 PRO,到59.99美元的Bip U Pro不等。

该公司在时尚界也获得了赞誉。《GQ》杂志英国版提到GTR 3 PRO时称,这是一款“你会很乐意戴在手上的时尚手表”。

Zepp于2018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它还销售耳机、体重秤和家庭健身器材等其他“智能”产品。该公司上月表,其自主品牌全球出货量的增长优于成人手表市场整体的年增长率。

公司在巴西、俄罗斯、捷克和印尼等市场取得了不错的进展,Zepp表示,它在这些市场的出货量排名第一,也在意大利、泰国和西班牙占有20%的市场份额。

但它的低预算产品总体利润率较低。此外,与它努力打造的自有品牌业务相比,为小米生产的Mi贴牌产品的利润率也普遍较低。根据Zepp的最新年报,小米相关产品去年占Zepp收入的67%,尽管这一比例低于2019年,当时数字高达72%。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0.2%,低于第二季度的22%。

该公司在全球智能手表领域的潜力变得更加明朗之前,Zepp的股价可能会继续停留在个位数水平。去年12月,该股跌至4.26美元的历史低点。

Zepp的市值只有3亿美元,在各种衡量公司价值的指标上都远不及同行。它目前的市盈率(P/E)在10倍左右,不及佳明23倍市盈率的一半。

在过去六个月里,Zepp股价已经下跌了一半以上,部分原因是前面提到的中国本土市场收紧监管。这比香港恒生指数的跌幅要大得多,后者在同一时期下跌了约18%。它与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同期约11%的涨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在美国上市的许多处于类似情况的中国企业一样,Zepp显然认为自己的股票被低估了。它在上周的公告中迫不及待地指出,自11月公布2,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以来,它已经购买了价值360万美元的股票,当时股价超过8美元。

Zepp成立于2013年,去年才宣布放弃“华米”(Huami)这个听起来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尽管它仍然严重依赖中国,但一直努力将自己重新定位为在硅谷拥有更大影响力的国际参与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