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本地配送快递公司本周股价几乎翻了一倍,成为重获投资者青睐的在美上市中概股之一。事实上,这批股票数量虽少,却在不断增加中

重点:

  • 新一年的前三个交易日,达达集团的股价几乎翻了一倍,成为一小批大幅上涨的在美上市中概股之一
  • 交易量推高的上涨,极有可能表明随着投资者对这些公司的情绪改善,加上较小的机构投资者正在买入

阳歌

本周一开始,达达集团(DADA.US)的一篇新闻稿看上去有些沾沾自喜,详细记述了这家同城快递公司“2022年终盘点”。但“达达集团在2023年第一周优秀的股市表现”这个标题可能更合适。

新年伊始,仅仅三个交易日,该公司的股价就飙升了89%,包括周四的29%。巨大的涨幅源自几乎是正常水平三倍的交易量,在此期间该公司股票换手率约为7.6%。

虽然达达集团可能会认为是那篇“2022年终盘点”引发了这波上涨,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们上月讨论的一个事实。具体来说,我们怀疑,推动一批数量虽小、却在不断增加的在美上市中概股上月迎来类似出色增长的,是中等规模的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发现这些股票,并开始大量购入。

我们上月写过这个现象,教育公司一起教育(YQ.US)、高途科技(GOTU.US)和洪恩教育(IH.US)也是在短短几天里股价大涨,而且交易量巨大。后来所有那些涨幅都保持住了,表明这种变化可能不是短期投机者造成的。本周出现类似大涨的另一家公司是线上生鲜食品供应商叮咚买菜(DDL.US),其股价过去两天也上涨了46%。

我们稍后会仔细看看达达集团的情况,并探讨为何不止一个大投资者持有该公司的股份。

但首先,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美国上市中概股在过去两年中走过的坎坷道路,以及为什么市场情绪似乎终于开始对这个群体转向积极的态度。其中许多公司在两年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中国新经济企业因巨大的增长潜力而风靡一时。

但随后,这些公司接连遭受沉重打击,多数公司跌至历史低点,股价仅相当于IPO价格的零头。这些打击背后有两大因素,一个是美中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争端,目前看来已基本解决。另一个因素是来自中国政府的监管整顿,现在看来也基本结束,它波及的行业颇为广泛,从教育到网络游戏等。

由于这两个问题现在基本上都已成为过去式,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终于开始从历史低点反弹。iShares MSCI中国指数较10月底的低点上涨了 46%。在新年反弹之后,达达集团的美国存托股票(ADS)实际上比10月底的低点上涨了三倍。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即使经历了新年反弹之后,它们仍处于大约一年前的水平。该股最新收盘价为13.19美元,仍低于2020年16美元的IPO价格,也远低于2020年底58美元的历史高位。

因此,很明显,即使是像达达、叮咚买菜和一起教育科技这样的最强之选,如果它们能够开始接近暴跌前的水平,就意味着有相当大的潜在上升空间。

与京东的紧密联系

就达达集团而言,投资者可能会喜欢该公司作为同城配送专家的相对独特定位,其费用远低于同时提供同城和城际服务的传统快递公司。这种差异反映在达达集团的远期市盈率上,经过本周的反弹,它高达55倍。相比之下,更传统的快递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和京东物流(2618.HK)的远期市盈率,分别仅为19倍和25倍。

投资者之所以青睐达达,可能也是因为它与京东(JD.US; 9618.HK)的密切关系。后者是中国第二大电子商务公司,也是京东物流的母公司。京东将本地配送部门京东到家与另一家类似的公司合并,组成目前的达达集团,并获得了它的股份。去年,京东将持股比例提高到52.2%,获得了对该公司的多数控制权。达达集团的另一个大股东是美国的零售巨头沃尔玛(WMT.US),持有其9%的股份。

我们一度猜测,京东甚至可能会直接尝试收购达达集团,并将其与京东物流合并。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随着市场监管机构打击反竞争行为,多数中国互联网巨头更有可能剥离非核心资产,而不是收购新的资产。

尽管如此,在增持股份之后,京东显然正在把达达集团拉进自己的轨道。京东到家是达达集团的两个主要部门之一,其大部分业务仍来自京东。在达达集团三季度17亿元的营收中,京东到家贡献了约三分之二。这与仅仅两年前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当时京东到家在其总营收中的占比还不到一半。

同样值得指出的是,达达集团的整体营收增长强劲,三季度增长41%,预计四季度还将增长30%至35%。这比大多数中国公司在这两个时期的表现要好得多,主要是因为去年因疫情导致的长时间封锁期间,许多人被迫呆在家里,对达达的服务需求巨大。它去年三季度亏损4.54亿元,但预计翌年恢复盈利。

然后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达达集团2022年终盘点,其中让人眼睛一亮的信息其实不多,这就是我们现在才回到它的原因。该新闻稿指出达达与当地超市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重大成就,称它现在为中国百强超市中的九成提供杂货配送服务。它还指出,使用无人驾驶汽车的配送服务正在起飞,迄今为止已完成了6万单。

虽然这些事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但不太可能推动股价出现我们本周看到的这种涨势,这轮反弹使得达达的市值增加了16亿美元(110亿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滴普科技首挂大涨 半日收升121%

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市大涨112%,至中午休市报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2,663.2万股,发售价26.66港元,集资净额6.1亿港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得热捧,录得7,568.83倍超购,香港公开发售原占5%,按回补机制增至532.64万股,占发售总数20%。国际发售录得15.61倍超购。 滴普科技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客户涵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8.4%达到1.32亿元。整体毛利率提升至55%。亏损由去年同期的6.2亿元收窄至3.1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verdisplay makes AMOLED displays

长期亏损的和辉光电 上市集资力攻“柔性技术”

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和辉光电本月初获中国证监会放行后,已重新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重点: 为向柔性AMOLED显示面板转型筹集资金,和辉光电计划赴港上市募资 尽管过去三年营收稳步增长,但生产成本持续高于收入,因而引致巨额亏损   陈竹 中国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等各制造领域的制胜方略遵循相同路径: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支撑企业渡过长期亏损,产能建设超前于需求。其底层逻辑在于,一旦市场最终跟上,盈利将随之而来。 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新兴行业,在显示面板等传统领域也如此,从早期LED、LCD时代起,该行业便持续经历技术迭代。中国以此战略追赶韩国市场主导地位,如今已培育出京东方(000725.SZ)等全球巨头。这家背靠政府的企业,在实现盈利前曾经历近二十载的亏损。 尚处该发展早期阶段的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538.SH)已登陆沪市,上周再向香港市场提交上市申请,寻求募集新资金。因未能于6个月内获批,以致今年4月的申请失效后,要再重新递交材料。 2012年,这家公司由上海国资委控股设立,肩负突破当时外资主导的新兴显示技术AMOLED领域的使命。逾十年后,和辉光电虽成功在AMOLED市场立足并实现初期目标,但相较京东方,和辉光电仍深陷盈利困局,且未向投资者释放何时可能盈利的信号。 和辉光电寻求二次上市之举,正值于沪深上市的公司,赶上对接全球投资者的浪潮。公司选定头部投行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表明若能成功上市,此次募资规模应相当可观。 作为战略行业的国资背景企业,其上市几乎必然获政府强力支持,中国证监会本月稍早的放行即为明证。如今,和辉光电需说服可能要求更清晰盈利路径的香港投资者。 剖析公司运营及业务前,需先行了解其核心显示技术的背景。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属OLED主流技术,其特性在于每个像素点通过有机化合物自主发光。 相较LCD、LED等前代技术,AMOLED无需耗电背光模组,可呈现纯黑画面、更高对比度及显著纤薄屏体,已成智能手机及高端设备首选。当前柔性AMOLED更支持厂商制造曲面及可折叠屏,这方面在传统技术上是无法实现。 亏损加剧 市场数据佐证和辉光电在AMOLED领域的成就,申请文件引述的独立研究显示,该公司在中大尺寸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领域破局,去年以14.5%的出货量占比,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当前,其客户涵盖荣耀、传音等头部手机品牌及车企。财务数据印证业务增长,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25亿元,增至2024年的49.6亿元(约合6.97亿美元)。据申请文件披露,今年上半年虽增速放缓,仍同比增长12%至26.7亿元。 业务扩张必然要求巨额产能投入及研发开支,和辉光电当前运行两条产线,2012年投产的首条4.5代生产线,及2016年开建的第二条6代生产线。据国内媒体报道,此类产线造价高昂,6代AMOLED生产线预估耗资达273亿元。 自申请文件披露的最早年份2022年起,和辉光电营收成本连年高于实际收入。这意味着,未计入其他开支前已现亏损,折射出巨额资本支出衍生的沉重折旧成本。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毛利亏损3.95亿元,净亏损达8.4亿元。 上市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广义的AMOLED显示产品,在全球显示面板行业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29.2%提升至2030年的35.8%。 虽在中大尺寸领域表现亮眼,但和辉光电在智能手机市场,仅以3.7%的全球出货量占比位列第七。此短板影响重大,因智能手机恰是AMOLED渗透率提升潜力最大的细分市场。 和辉光电未能在手机屏市场斩获可观份额,主因是缺乏对柔性AMOLED的投资与产能,该技术当前广受欢迎。除苹果外,多数头部手机品牌均已开售折叠屏机型,尽管有传言称这家iPhone制造商正尝试该技术。 和辉光电长期主攻笔记本计算机等大尺寸屏应用的刚性AMOLED,为实施追赶战略,今年起推行“刚柔并济”的战略,即依客户需求生产两类产品。国内媒体报道称其6代生产线,已能小批量生产智能手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 转向柔性AMOLED似为拓展业务,最终实现盈利,因该领域当前需求最旺。研究机构Omdia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柔性AMOLED机型,占智能手机出货量51%,达1.51亿部,同比增长15%。增长态势已延续三年,年增速持续徘徊20%左右。 不过,因该领域经验匮乏,转型需巨额投入,恐致近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目标更为遥远。和辉光电须在扩张与财务纪律间寻求平衡,使投资者确信其长期成功概率。当下,港股成功上市对其至关重要,既为技术转型输血,也为鏖战日趋激烈的显示面板市场提供财务弹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招股集资31亿港元

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二公开招股,发售8,825万股,5%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不超过35港元,集资30.9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3,535.3港元。公司于下周一截止认购,下周四在港挂牌。 过去三年文远知行持续亏损,今年首六个月,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但仍录得亏损7.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公司解释,亏损主要是加快业务及技术发展,故前期在研发、行政及销售开支上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