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数据的股价上涨,此前,公司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他们在公司主要的数据中心业务拥有丰富的经验

重点:

  • 秦淮数据去年四季度收入增长41%,2021全年收入和EBITDA均超过公司预期
  • 业绩发布前,谋求扩张的公司创始人突然离职,公司随后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从而专注于主要的数据中心业务

梁武仁

对于公司来说,变化可能是好事,增加新的业务线通常对于保持长期增长至关重要。但是对于秦淮数据(CD.US)这种经营状况还不错的年轻公司,坚持自己的专长可能是最明智的做法。

这家由私募股权巨头贝恩资本控制的数据中心运营商,最近几个月经历了一些动荡,导致其首席执行官突然离职,并在上个月任命了继任者。但上周四市场开盘前发布的最新季报显示,公司业绩相当不错,2021年恢复了盈利,成为中国三大私营数据中心运营商中最赚钱的一个。

秦淮数据的最新财报显示,去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1.15亿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净亏损2,710万元。收入同比增长41%,产能增长14%。总结2021年,全年录得了202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净利润,与此同时,收入增长56%,也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公司收入和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都超出了公司预期,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的全年收益为0.14美元,轻松超过了雅虎财经一致认为的0.08美元。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强劲的业绩成果。

遗憾的是,秦淮数据的股价在财报公布当天下跌了10%,第二天又下跌16.5%,对可能被迫退市的担忧,严重冲击了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上周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包含五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名单,称根据一项要求中国公司向美国当局公布审计信息的法律,这些公司面临潜在退市风险。中国法律目前禁止此类信息共享,不过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就一项允许此项操作的协议进行谈判。

但至少就目前而言,没有证据证明秦淮数据与在美国上市的近300家中国公司有任何不同,使其成为美国监管机构专门针对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秦淮数据的管理团队预测,2022年收入将增长42.7%至46.2%,EBITDA增长43.7%至49.3%。这些数字虽然比不上2021年,但仍然足够稳健。谁知道公司会否像上年一样,再次超出预期呢?

今年年初创始人居静突然离职后,随着新的管理团队就位,投资者似乎对秦淮数据抱有颇高的期待。

上个月末,吴华鹏被任命为公司新任CEO。本月早些时候,公司宣布成立新的高管团队,任命肖倩为总裁,范辛越为首席运营官,张炳华为首席技术官。

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将

吴华鹏在2019年加入秦淮数据,负责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这是它在中国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一年,贝恩在给秦淮数据次年的上市做准备时,将其在华业务与另外一项类似业务合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任首席技术官张炳华来自互联网巨头百度,他在那里任职超过十年时间,包括该公司的数据中心部门。

从新管理团队成员都有着丰富的数据中心经验这一事实可以看到,秦淮数据要专注于公司的核心业务,而不是扩张到成本高昂、没有短期好处的新领域。在两次宣布管理层变动消息后,秦淮数据的股价在上周三上涨了约14%,表明投资者对这种专注的认可。

新任CEO及其副手接手的是一个已经打下不错基础的企业。在公司创始人居静的领导下,秦淮数据率先开发了所谓“下一代”超大型数据中心,这些大型园区式的设施,能够以更低的延迟率、更实惠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进行大量数据传输。

在最新的财报中,秦淮数据称,随着国内外科技企业的扩张,这种大型数据中心在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面临“巨大机遇”。此话无疑言之有理。毕竟,需要找地方存储数据的企业,怎么会不欢迎价格更便宜的服务呢?此外,随着客户蜂拥上网,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利用数据中心,而且通过数字化运营削减成本的需求也会增长,而它们自身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能力又是有限的。

在居静的领导下,秦淮数据也是绿色能源最早的倡导者,这与北京减少碳排放的努力一致。它的竞争对手尚未具备这种优势,在政府关系方面,这可能是获批新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公司在利用中国的“东数西算”运动中也处于有利地位。根据政府的设想,富裕的东部沿海省份把数据传输给不太富裕的西部地区,由那里的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不过,尽管存在这样的愿景,居静想要的不仅仅是数据中心的优势地位。他进军零部件制造和发电领域,遭到了其他董事会成员的反对。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居静的突然离职,在秦淮数据最初拒绝给出任何解释后,公司股价出现暴跌。

居静在零部件制造和发电领域的野心的确有问题,因为它们都是资本密集型业务,无法迅速带来利润。秦淮数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在2021年获得了净利润,但随着投资的增长,去年的现金持有量也在减少。

简而言之,秦淮数据目前没有资本在新业务上进行大举投资,股东们有理由担心它盲目涉猎新领域,尤其是需要大笔支出的领域。

尽管最近存在动荡,但相对于两大竞争对手世纪互联(VNET.US)和万国数据(GDS.US; 9698.HK),秦淮数据依旧更受青睐。根据2021年的净利润计算,它目前的市盈率在35倍左右,即使股价较IPO价格下跌了65%。但这比两个竞争对手的情况好出不少,根据雅虎财经收集的分析公司的估算,去年这两家公司几乎没有盈利,或者处于亏损状态。

俗话说,不要没事找事。秦淮数据最新的财报,就说明了这一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疫情影响剧集制作 稻草熊娱乐利润挫

最新:电视剧制作及发行商稻草熊娱乐集团(2125.HK)上周五公布2022年业绩,期内收入减少42.4%至9.81亿元,净利润大挫70.5%至5,000万元。 利好:虽然业务受疫情影响,但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运营资金尚余17亿元,相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银行利息、借贷及上市所得款项净额,将足够满足流动资金需求。 值得关注:由于去年中国的新冠疫情反复,该公司的制作人员流动性降低,导致完成剧集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取得播出许可证的时间比预期延后,令期内播映的剧集数量减少,拖累收入表现。 深度:稻草熊娱乐在2014年由台湾知名影星吴奇隆创立,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一家从事电视剧投资、制作、发行的影视公司,主要通过中国主要电视台或网络视频平台出售剧集播映权以获取收入。去年中国影视市场因疫情肆虐而面临困难,据一项截至2月底的调查统计,在已经发布的13家上市影视公司业绩预告中,有10家去年无法实现盈利,因此,虽然稻草熊娱乐去年盈利大跌,但表现已领先大部分同行。 市场反应:稻草熊娱乐周一股价下跌,中午收盘软4.4%至1.09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限区间。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5.HK

告别增长慢车道 小鹏正酝酿加速

这家电动车制造商预测一季度交付量将下降46%,但预计下半年会随着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出现反弹 重点: 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鹏汽车去年电动车交付量仅增长23%,不及此前两年的三位数增幅 管理层表示今年情况会好转,但首先,该公司必须在扼杀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血腥价格战中存活下来   西一羊 对于电动车行业曾经的佼佼者小鹏汽车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来说,去年是艰难的一年。由于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它在去年下半年遭遇严重挫折。但投资者似乎看好它最新的复苏故事,在其最新财报发布后的几天里,推动其估值比率超过了两大竞争对手。 在经历了2022年的惨淡之后,小鹏可能希望它不曾有过这样的坏年景,只有时间能够证明这样的反弹是不是有道理。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争夺买家的过程中,小鹏去年落在了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理想汽车(LI.US; 2015.HK)和蔚来汽车(NIO.US; 9866.HK)的后面,而且它的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其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最新财报,小鹏去年收入小幅增长28%,达到269亿元。其全年的汽车交付量增长23%,达到120,757辆,与前两年的三位数增长相比大幅放缓。该公司的净亏损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1.4亿元,尽管销售、营销以及研发费用都有所下降。 年度增长放缓掩盖了它在四季度的业绩,它们看起来要糟糕得多,因为该公司在下半年迅速失去了增长势头。该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0%至51.4亿元,汽车销量跌幅为更大的46.8%。 小鹏的交付量落后于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根据后者的最新年报,它们在2022年的数字分别为133,246辆和122,486辆。在这三家由风投投资的汽车初创企业当中,小鹏跌至第三位,在2021年,它本来还是居于领先位置,当年交付了98,155辆新车,理想汽车为90,500辆,而蔚来汽车为91,400辆。 小鹏的运势逆转是一系列失误所致,最大的问题出在它的旗舰产品身上,其去年9月推出的中型G9 SUV出现了某种“身份危机”。G9系列根据续航里程和软件功能等不同配置,价格从31万元到47万元不等。 这样的战略旨在通过提供广泛的选择来打动客户。但它未能引起轰动,去年四季度G9的销量仅为6,189辆,与小鹏计划在2022年底之前交付3.5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分析师王存表示,小鹏正努力解决其营销策略不一致的问题。“G9车型瞄准的是高端用户,剑指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但它肯定还没有在客户中建立起高端品牌的声誉,”王存说。 酝酿卷土重来? 尽管业绩不佳,但投资者对于小鹏的最新财报,还是给予了热烈反应。财报出来当天,它的股价上涨了6%,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保持涨势。上周五,它的港股收盘价为9.62港元,较3月17日财报发布前上涨了15%。 这一涨势使得小鹏的市销率升至略高于4倍的水平,高于蔚来汽车的2倍和理想汽车的3.37倍。在经历了2022年的困难之后,小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对于2023年的乐观展望,可能令投资者感到鼓舞。 “我相信小鹏正在接近一个拐点,”何小鹏说道,并预测今年业绩将会卷土重来。“由于我们已经明确了目标,并且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现在正在打造销售和市场份额扩张的恢复势头。” 他说,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调整,以帮助恢复之前的势头。其核心是正在进行的公司重组,这一重组始于去年10月,在G9车型表现未如预期之后。重组的目的是让小鹏拥有一个“更扁平、更集中的结构”,他说。这个说法往往意味着削减中层管理岗位。 但是,即使小鹏能够打造一个更精简、更高效的公司,它的复苏之路也将受外部市场因素阻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扩张之后,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开始大幅放缓。今年前两个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93.3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在2022年底国家对新能源车购买的补贴到期后,这一销量同比仅增长 20.8%,与去年全年几乎翻倍的销量相比大幅放缓。 销量急剧放缓引发了一场迅速升温的价格战。去年底特斯拉(TSLA.US)率先开始降价,随后中国几乎所有的主要品牌都迅速跟进。分析人士警告,这场价格战可能引发人们期待已久的中国电动车行业整合,淘汰一些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车企。 小鹏也未能独善其身,它在1月下旬宣布,其部分车型的折扣最高可达3.6万元。但减价尚未转化为销量的增长,何小鹏表示,公司预计本季度的汽车交付量将在1.8万辆至1.9万辆之间,同比减少约45%至47.9%,与第四季度的降幅相当。 他还表示,预计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小鹏交付量将在下半年逐渐回升。其中,新一代轿车P7i是之前P7车型的升级版,已于本月开始交付。该公司还将于6月开始销售一款G6紧凑型SUV,并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销售一款七座多功能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王存认为,小鹏可能有机会赶上竞争对手,但前提是它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纠正一些失误。尽管前路艰难,但王存表示,在2022年底拥有超过380亿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的小鹏相对具备优势,能够在这场价格战笑到最后。…
9868.HK XPEV.US

新冠研发需求大降 药明康德将迎考验

这家中国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去年营收创历史新高,净利润更大增逾七成,但其增长在去年四季度开始减速 重点: 药明康德的化学业务去年收入翻倍,贡献公司营收逾73%,但如果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相关收入,其增长率则大降至约四成 该公司去年净利润逾88亿元,但四季度仅占当中的14.36亿元,环比大跌47.6%,反映其增长速度滑坡   陈嘉仪 这家受益于新冠相关业务的医药企业,即将面对疫情退却后,该如何维持未来增长的十字路口。 中国医药外包服务(CXO)龙头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上周一公布了亮眼的2022年业绩,期内营收同比大增71.8%至393.5亿元,净利润则上升72.9%至88.1亿元,两者同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该公司在业绩报告中表示,由于商业化订单增长、工艺流程优化带来效率提升,去年化学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CRDMO)、测试、生物学、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四大业务的收入均录得增长,国内新药研发服务是唯一下滑板块。 各业务中,以提供从药物发现、研发到生产等一站式服务的化学业务表现最优秀,去年实现营收288.5亿元,同比大增104.8%,占总营收73.3%;其毛利亦翻倍至114亿元,毛利率达39.5%一枝独秀,协助拉高公司整体毛利率至36.9%,比上一年提升0.8个百分点。 反观测试、生物学、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的营收,则录得24.7%至27.4%的较温和增幅,但国内新药研发服务收入则下降22.5%至9.7亿元,主要因为该业务主动迭代升级,公司集中推进更优质的项目管线,以研发更具创新性的候选药物。 符合一年前预期 药明康德把佳绩归功于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强了平台间业务导流,但其实早于去年首季新冠疫情重临、全球药企争相研发新冠药物时,随着相关委托开发暨制造服务订单增加,药明康德已预告全年的化学业务收入增速,可望比2021年增加近一倍。最终公司实际表现与一年前的预期相符,可见新冠疫情确实成就了其巨大商机。 然而,如果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去年此板块的营收仅为197.2亿元,增长率降至39.7%;同期公司总收入及同比增长率,则分别缩水至302.3亿元及31.9%。 随着全球疫情退却,药企对相关疫苖及药物的研发需求大减,药明康德今年的业务表现将面对考验。事实上,从去年四季度的数据来看,该公司的增长已出现疲态。期内季度收入109.6亿元,仅比上一季增长约3%,净利润更环比大降47.6%至14.4亿元,占全年利润总额不足16.3%,不禁让市场提出疑问:今年的增长会否见顶回落? 事实上,该公司以手头订单为基础,加上去年的高基数效应,对今年业绩表现作出了相当保守的预测,估计全年收入仅微升5%至7%。正如之前一些分析所言,受疫情消退、药物集体采购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创新药发展趋势放缓,可能令市场对快速追踪(Fast-follow)新药研发的需求下降,令药明康德的业务受到冲击。 现实情况亦反映自2021年下半年、在以PD-1单抗药物为代表的创新药“大杀价”后,创新药市场的整体研发投入开始出现收缩。药明康德在财报中警示,如果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放缓,或客户的研发支出和外包需求下降,可能会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将受惠销售分成 庆幸的是,药明康德预告今年将迎来药品上市后的“销售分成收入元年”。截至3月20日,该公司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已有两个项目处于新药上市申请(NDA)阶段,当客户产品成功上市后,可从药品销售收入中按照约定比例获得分成。 另外,去年录得亏损的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目前已协助一名美国客户完成一个创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TIL)项目的上市申请,以及为一名中国客户完成一个用于中国本土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的慢病毒载体项目的上市申请,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迎来商业化生产项目。 不过,为了推动CRDMO 和CTDMO业务,药明康德加大了对新能力和新产能的建设,正在南通建设新的实验室服务平台,并继续推进国内的常州、无锡,以及海外的美国及新加坡等多项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这意味着该公司未来投资于各项设施的开支将会上升,资产结构亦由轻资产模式,逐渐向重资产转型。 另外,药明康德的营收中,仅约19%来自中国市场,其余均来自海外,单是美国市场去年便贡献了258.8亿元,占比高达65.8%。受到去年美元大幅升值影响,其持有用于套期保值的卖出美元远期外汇合约,录得逾3.99亿元已变现投资亏损。面对美国金融市场近期表现波动,美元的走势会否为公司带来更大损失,同样值得投资者关注。 药明康德上周一公布业绩后,其港股连升两日,累计涨幅达11.7%,反映市场对其业绩普遍持正面看法。虽然其最新追踪市盈率约25.4倍,略高于同业康龙化成(3759.HK; 300759.SZ)的24.6倍,但券商普遍仍维持其“买入”或“跑赢大市”评级,其中麦格理报告称,撇除新冠相关项目收入,预期药明康德今年核心收入将增长31%,目标价120港元,比现水平有超过40%的上升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359.HK 603259.SHG

新战略抗房市寒冬 贝壳控股逆市扭亏

这家房地产交易平台的新战略渐见成效,协助去年第四季扭亏为盈 重点: 贝壳控股去年第四季存量房总交易额出乎意料微增1.5%,虽然季内净收入下跌5.8%,但仍转亏为盈,录得3.72亿元净利润 家装家居和租赁业务是公司去年业绩亮点,两者净收入均同比大涨   罗小芹 去年四季度,中国正处于新冠疫情高峰期,严格的防疫措施限制了经济活动,不少公司叫苦连天,但这家地产中介商却转亏为盈,表现让市场刮目相看。 中国连锁房屋中介“链家”的经营者贝壳控股有限公司(BEKE.US; 2423.HK)上周四公布,去年四季度收入同比下跌5.8%至167亿元,高于第三季财报净收入指引的145至150亿元,主要是由于期内存量房(库存待售、未居住过的二手房)总交易金额(GTV)出乎意料地上升1.5%,并受惠于家装家居业务及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大涨35倍和152%,抵销了存量房和新房业务的收入跌幅。业绩公布后翌日,该公司的股价大涨9.1%至50港元边缘,显示投资者对或许满意其最新业绩表现。 主席兼CEO彭永东表示,该公司在全国存量房总交易额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仍能出现同比增长,主因是通过有效的经纪人合作网络(ACN)模式,驱动更多用户价值,并提供更好的商机分配机制及严格的生态治理手段,促进门店和经纪人的发展。所谓ACN模式,是指在遵守房源信息充分共享等规则前提下,同品牌或跨品牌经纪人之间以不同的角色共同参与一笔交易,成交后按照不同角色在各环节的贡献,再进行佣金分成。 虽然受房地产整体市况不景气及新冠防疫限制措施夹击,该公司上季存量房业务及新房业务收入仍同比减少11.8%及26.8%。但利润率较高的存量房业务及家装家居收入占比提升,带动该公司上季毛利率同比急增8个百分点至24.4%。 营业成本大减 此外,受惠于经纪人及其他销售渠道的外部分佣,以及内部佣金及薪酬均有所减少,去年四季度的营业成本大降14.9%至127亿元,引领该季转亏为盈,录得3.72亿元净利润,表现远胜上一年同期的9.33亿元净亏损。 回顾去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冰河时期,楼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贝壳上半年已录得24.85亿元净亏损,即使之后两个季度都能获利,最终仍录得13.97亿元全年净亏损,比2021年扩大166%。 不过,如果扣除公允值变动、商誉、收购业务摊销等较有“水份”的项目,该公司非国际财务准则的经调整净利润,却同比上升24.4%至28.53亿元,也许更能反映公司在2021年提出的”一体两翼”布局战略下,正开始改善的业务表现。 贝壳的主营业务包括存量房交易服务、新房交易服务、家装家居、新兴及其他业务四大板块。 根据该公司的“一体两翼”布局战略,“一体”是指房产交易,“两翼”是新增的家装家居和普惠租房业务。受市道低迷影响,贝壳去年的房产总交易额大降32.3%至2.6万亿元,拖累存量房及新房的收入分别大降24.5%至38.3%,是拖累全年收入减少24.9%至607亿元的主因。 随着中国政府去年四季度推出《金融16条》的房地产救市措施,加上新冠防疫措施已被撤销,内地房市表现今年初出现回暖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3.5%。贝壳管理层对房市的前景也转趋乐观,预计今年首季净收入约180亿元至185亿元,同比大升逾43%。 “两翼”造就增长 至于“两翼”的家装家居及新兴业务,更是公司去年业绩的重大亮点。 回顾去年,贝壳的家装家居业务净收入达50.5亿元,同比增长24.4倍,主要因为公司完成收购圣都家装,其财务业绩于去年二季度开始合并入账,以及家装家居业务总交易额录得有机增长。 另外,虽然国民减少买房,但为了解决住屋需要,仍有不少人转投租赁市场。得益于轻托管租赁服务的净收入增加,其新兴业务去年整体收入也增长33.4%至28.48亿元。 新兴业务稳步增长,与公司将租务提升为战略层面不无关系。早于去年3月,贝壳提出要实现全年达到10万间租赁房源。截至去年底,贝壳租房业务进入了13个城市,总在管规模已突破12万间。由此可以预见,该业务将持续扩充,并为公司提供另一个重要收入增长引擎。 受惠房市回暖,市场将对贝壳有更大想象空间,该公司目前市值已接近1,900亿港元(1,670亿元),比去年10月末的低点翻倍;业务与其最接近的房多多(DUO.US)仍处于亏损,市销率仅约0.08倍,远逊贝壳的2.53倍,足以反映后者在中国房地产中介的龙头地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423.HK BEK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