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2.HK
After a rapid expansion, the retailer of blind-box toys can now boast a bigger market value than some Hong Kong blue chips such as Chow Tai Fook, Li Ning and Haidilao.

这家以盲盒为销售模式的零售企业,市值超过周大福、李宁、海底捞等蓝筹股

重点︰

  • 泡泡玛特第三季海外销售大涨逾4.4倍,远超市场预期
  • 公司创始人王宁乘着好消息配股,套现超过15亿港元

 

裴梓龙

福布斯中国在今年7月公布的2024年中国最佳CEO榜单中,出现了一位只有37岁的年轻总裁,他就是以销售潮流盲盒的泡泡玛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9992.HK)创始人王宁,成为该榜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企业家。

泡泡玛特今年股价累涨了2.5倍,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港元,截至上周五则约950亿港元,比卖金饰龙头股周大福(1929.HK)、拥有香港海港城和时代广场的九龙仓置业(1997.HK)、以及火锅连锁巨头海底捞(6862.HK)等蓝筹更高,以王宁持股接近48%来说,其账面身家直逼500亿港元。

在内地消费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不少消费类企业的老板都不好过,但泡泡玛特的业绩反而节节上升。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三季业绩,可以用喜出望外来形容,整体收入增长最多125%,其中中国内地市场增长55%至60%,港澳台及海外收入的增幅高达440%至445%。

业绩一出,一众投行估计公司有机会打破管理层早前预计的全年业绩指引,野村更大赞泡泡玛特为“中国最佳零售股”,吸引投资者蜂拥买入公司股票,在公布业绩翌日高开超过13%,全天大涨18.5%至75.2港元,翌日更高见78港元,创15个月新高,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

瑞银的报告看好公司潜在增长,指海外市场在第四季是传统旺季,成为股价催化剂,目标价由75.5港元升至86.5港元,评级“买入”;中金更将其目标价大幅上调43%至82港元,称国内外需求强劲,开店仍有较大空间;摩根士丹利也将该公司目标价由69港元升至81港元,认为其知识产权(IP)产品仍有很大的增长动力。

正当股价炒得热腾腾之时,市场便传出王宁配股的消息,而上周五开市前有一宗大手成交上板,每股71.98港元,比上一个交易日折让约5.1%,总值约15.62亿港元,估计这宗成交便是来自王宁。消息公布后,泡泡玛特的股价当日曾急挫约7%,收市微微跌破配股价。

金利丰证券研究部董事黄德几直言,泡泡玛特在如此少的折让下,都能吸引投资者肯接货,消息公布后股价跌幅也不太多,反映市场有一定承接力。

明星效应

泡泡玛特今年海外市场大爆发,全靠一款来自旗下“The Monsters”系列IP中,一只叫有尖尖大耳朵、毛茸茸身体及九粒尖牙的“Labubu”公仔爆红,其原因无疑是受到明星效应带动。这几年红爆全球的韩国女团BlackPink中的泰籍成员Lisa,原来正是Labubu的粉丝,经常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Labubu的挂饰、公仔及不同产品等,引爆Labubu在潮。

在Lisa故乡泰国,一度掀起了泰国王室设计的Labubu炒风,一只约100港元的Labubu公仔,在泰国一度炒高至约2,000港元,疯狂程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在于王宁的积极出海策略,公司两年前首次进军新加坡,其后到马来西亚开店,去年5月再到泰国,先攻陷东南亚市场;今年2月远赴美国洛杉矶、5月到越南、6月再于英国零售热点牛津街开店,截至今年6月底,集团在港澳台及海外市场的门店达92家,机器人商店162台。

泡泡玛特在2020年12月成功在港上市,招股价每股38.5港元,首日挂牌一度大涨超过一倍,到2021年初一度晋身“红底股”,高见107.6港元,惟其后整体大市转弱,泡泡玛特的股价也随之下挫。

事实上,泡泡玛特这种盲盒营销模式曾惹来中国官方不满,在其2020年12月上市后约半个月,官媒新华社便发文批评“盲盒热”,认为盲盒是一种赌博心态引发的畸形消费,令消费者容易上瘾,把不少爱好者每月花费不菲购买盲盒,形容为“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更指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管控其经营模式。文章发布后,一度引发市场忧虑官方或限制盲盒消费,触发投资者抛售公司股份。

凯基亚洲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认为,目前投资泡泡玛特有两个风险,首先就是官方政策,例如有关当局将来会否对盲盒模式产品销售设限,其次就是估值太高:“该公司历史市盈率已经来到80多倍,预测市盈率也高达37倍。由于今年业绩增长很理想,市场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期望或会更高,要在高基数上再有强劲增长并不容易。”

他说,除非公司再有一个新的火爆全球的IP,否则一旦业绩不达预期,或影响股价表现,不建议投资者高价追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