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Memodo公司将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最新太阳能项目中,使用晶科能源提供的储能系统

重点:

  • 一家德国批发商同意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销售晶科能源的光伏电池板和电池,直到明年年底
  • 该协议标志着晶科能源进军电池储能领域,作为太阳能电池板业务的补充,以保持其作为全球最大太阳能板制造商的地位

安柯伦

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正在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阻碍——缺乏可靠的储能方案。简单地说,光伏发电场运营商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选项或者根本毫无办法去储存白天生产的富余电能,以便在没有阳光时加以使用。

晶科能源(JKS.US; 688223.SH)上周五表,与德国的Memodo签署了首份欧洲储能协议,这家中国公司的储能系统将被用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使用其太阳能电池板建设的最新太阳能项目中,直到2023年底。

投资者对这个消息表示欢迎,公告发布当天,晶科能源在纽约的股票上涨了8.4%。这些储能产品不仅让该公司的太阳能电池板对潜在买家更具吸引力,也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新收入来源。上海股市的反应则较为冷淡,晶科能源的股价当天下跌了0.16%。

2022年一季度,这家在两地上市的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光伏面板制造商,该季度出货量超过8兆瓦,同比增长近57%。在中国之外,晶科能源享有来自欧洲、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专注于清洁能源的客户的强劲需求。

随着太阳能技术在与煤炭和燃气发电的竞争中变得更具竞争力,太阳能产品销量正快速增长,然而长期以来,晶科能源这样的公司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可靠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储能方案。毕竟,阴天和夜晚没有阳光,这就削弱了这种电力来源的可行性,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电池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受推崇的解决方案。但是在阳光不足或者缺少阳光时,电池必须存储足够的电量才能为家庭或企业供电。此外,电池的价格必须让普通人可接受,并足够小巧,适用于小型项目的有限空间,比如个人家庭和写字楼的屋顶太阳能发电装置。

在近些年的强劲增长之后,太阳能电池板的全球需求预计将趋于平稳,能够提供良好的储能方案让晶科能源这类公司获得竞争优势。需求放缓的同时,政府将逐步取消太阳能补贴,许多国家开征保护性的进口关税。

在此背景下,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正在寻找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差异化因素。对于晶科能源来说,杀手锏可能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可靠电池,这种电池直到不久前才出现。现在情况已经改变,晶科能源等公司正积极打造垂直整合的太阳能产品价值链,其中就包括把储能方案作为其发电装置套餐的一部分。

新电池亮相

上周,该公司在慕尼黑的一个业内活动上展示了一款新型家用电池,并宣布了最新的合作动向。去年9月,晶科能源曾与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300750.SZ)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Memodo是光伏太阳能电池板批发商,根据新的协议内容,它将销售晶科能源的光伏电池板,其中包含数种储能选项,包括混合逆变器和具有应急电源功能的电池组成的一体机系统、高压及低压堆叠式储能系统等等。系统中采用的电池有一个正式但拗口的名字——JKS-BXXX37-CS。

晶科能源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录得营收147.6亿元,毛利润22.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8%和64%。该公司表示,俄乌战争凸显了欧洲对太阳能的需求,预计欧洲的需求明年将逐步增加,之后将进一步稳步增长。

晶科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仙德最近表示:“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总装机量将达到约250吉瓦,传统上依赖燃气发电和火电的国家,分布式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高的比例。”

纽约和上海投资者对晶科能源的新合作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可能反映了中西方对可再生能源的不同态度。美国和欧洲正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也一直在推广可再生能源,但依旧严重依赖煤炭,并且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国。

在纽约,晶科能源的股票在过去12个月里为投资者带来了高达60%的可观回报。但去年对在美国上市的能源股来说,总体表现都不错,该板块自1月1日以来上涨了44%。就估值而言,晶科能源目前的历史市盈率为31倍,与美国同行First Solar(FSLR.US)基本持平,远高于中国同行阿特斯太阳能(CSIQ.US)的17倍。

欧美等富裕市场对清洁和绿色能源的推动,可能有助于提振晶科能源在纽约上市的股票。尽管如此,广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仍有挑战需要面对。

一旦安装好,这些电池板就可以在白天提供廉价的能源。但在家庭层面上,它们的安装成本相对较为高昂,而电池更是增加成本。到目前为止,许多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府一直在提供补贴,用于家用太阳能电池板的购买和安装,这在发达国家是一种隐蔽的能源退税。但在大多数地方,补贴时代正在结束。

虽然太阳能是环保的,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的生产却并不环保。它们由金属、塑料、稀土和矿物制成,而稀土和矿物的开采和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不亚于化石燃料。

但不可否认的是,摆脱化石燃料是能源趋势所在,尽管世界各地的速度各不相同。虽然光伏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晶科能源可谓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行业。

电池作为储能设备,正在迅速改进,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继续,价格会越来越便宜。在许多市场上,将电池与光伏板连成一体,是解决家庭能源需求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晶科能源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个制胜方案,通过在欧洲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将其储能产品推向欧洲市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約50.7亿美元增至約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