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格生物減肥藥

核心产品PB-119是一款自主研发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一线治疗

重点:

  • 核心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获准在中国上市,但是将面对众多竞争对手
  • 此前进行了10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不乏云锋基金、盈科资本等知名产业基金

  

莫莉

2023年末, GLP-1(胰升糖素样肽-1)类药物因其在减肥和相关健康问题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23年度科学突破”,这种被企业家马斯克、英国前首相约翰逊等名人“带货”过的药物至今热度不减。

研发GLP-1类药物的生物医药企业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在该赛道深耕的派格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这是派格生物自2021年申请科创板上市失败后第二次向港股发起冲刺。

派格生物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自主研发慢性病创新疗法,重点关注代谢紊乱领域,包括2型糖尿病(T2DM)、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常见慢性病以及代谢疾病,目前公司拥有一款核心产品及其他五款候选产品,均未进入商业化阶段。

其中,核心产品PB-119是一款自主研发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一线治疗,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在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多种益处以及对体重管理的良好效果。与同类药物相比,PB-119可以实现一周一次给药,提升用药的便利性,已在中国获批的三款GLP-1产品中,利拉鲁肽、贝那鲁肽都需要每天注射,只有诺和诺德(NVO.US)的司美格鲁肽可以每周注射一次。

GLP-1靶点是当前医药行业最为热门的靶点,司美格鲁肽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高达203亿美元,而礼来(LLY.US)的替尔泊肽前三季度亦获得110亿美元的销售额。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带来了高度竞争,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显示,截至2024年8月,全球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的GLP-1药物减重临床试验多达338项。

派格生物在招股书中也表明,PB-119在中国市场就将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在2型糖尿病方面有13个竞品,在肥胖症方面有超过15个竞品。2023年9月,PB-119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获准在中国上市。在美国,PB-119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II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正等待进入III期临床。但是,PB-119用于治疗肥胖症的研究仍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可能无法达到后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和次要终点。

由于缺少商业化产品以及持续的研发投入,派格生物长期亏损。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8个月,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80亿元、2.37亿元及0.76亿元,因此分别带来净亏损3.06亿元、2.79亿元及2.03亿元。

经过10轮融资

可以看出,派格生物2024年以来的研发开支明显减少,这一方面可能因为PB-119在去年申请上市后相关的临床试验经费减少,另一方面或与资金不足有关。截至今年8月底,派格生物持有的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年底的7,715万元锐减至2,744万元,急需融资“补血”,或是出售部分候选管线的权益。

招股书亦透露,未来可能就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寻求合作机会,以通过对外授权、联合商业化或其他战略合作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中国的GLP-1类药物License out的交易已有不少先例,东阳光长江药业(1558.HK)上周二发布公告称,旗下的一款FGF21/GLP-1双受体激动剂的大中华区以外地区权益被授予创新药企Apollo Therapeutics,首付款为1,2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9.26亿美元。

在冲刺港股上市之前,派格生物已经进行了10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不乏云锋基金、盈科资本、前海母基金等知名产业基金。最后一轮F+融资发生在2023年6月,派格生物获得1.34亿元的资金,投后估值从2020年的15亿元增至40亿元,每股成本为11元。

派格生物表示,此次IPO所募资金将用于PB-119的商业化和适应症拓展,以及开发其他候选管线、一般营运用途等。由于其他五个候选管线处于临床I期或是临床前研究阶段,仍需大量研发资金投入方有可能获得商业回报,而PB-119商业化初期亦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商业推广,派格生物或许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晶泰收购新颖分子研发企业LCC

AI药商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周四宣布,已收购专注创新分子研发企业Liverpool ChiroChem Technologies Ltd.(简称LCC),本次交易未披露收购价格。 晶泰表示,LCC已开发出一个“结合AI软件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在上亿个分子的手性化学库中进行虚拟筛选目标分子,并在自动化装备的帮助下,高效完成合成并投入实体测试。" 公司称:“透过收购项目,集团在化学空间探索领域的技术实力持续增强,并且在服务本地及国际客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周四晶泰收升近4%,报6.07港元,较一年前每股5.28港元的公开发行价上涨约1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新闻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万元创纪录

风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于永乐2025年北京春拍中创下新高。6月10日举行的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拍卖会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万元(15.03万美元)落槌,连佣金以124.2万元成交,不仅刷新Labubu成交纪录,也创下其创作者、香港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的个人拍卖新高。 据财新报道,这件作品为龙家升在与泡泡玛特(09992.HK)签约前创作,为“全球唯一一只”,以无底价起拍,最终由网上藏家竞得。同场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万元成交。整场拍卖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数成交,实现“白手套”佳绩,总成交额达372.54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于5月苏富比香港以约18.6万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仅隔不到一个月即在永乐再现拍场,最终以58.65万元成交,价格翻逾三倍,显示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Labubu之父龙家升1972年生于香港,自幼移居荷兰,其创作深受北欧精灵传说启发,自2011年起推出绘本与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画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创作力与市场潜力备受肯定。 Labubu IP现为泡泡玛特旗下,该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凭搪胶毛绒公仔引爆话题。2024年4月,韩籍女星Lisa与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热潮,带动Labubu在东南亚爆红。蕾哈娜、贝克汉等欧美名人更将其搭配爱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为潮流密码,Labubu更被戏称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场价格飙涨,有款式溢价逾24倍。据泡泡玛特2024年报,Labubu所属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达30.4亿元,同比大增7.3倍,成为公司增长引擎。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iogene makes skincare products

明星产品成分惹争议 巨子生物股价重挫

走下坡路的华熙生物指控风头正劲的巨子生物虚假宣传,引发的争端已席卷全国,至今未见平息 重点: 自被竞争对手华熙生物指控虚假广告以来,巨子生物股价一月内累计大跌30% 双方的争端引爆前,凭借胶原蛋白护肤品的成功,巨子生物的股价已翻倍有余,成为对手的“眼中钉” 谭英 两位中国女富豪旗下护肤品牌的交锋,引发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令其中一只昔日的明星股严重受挫。 自5月17日争端爆发近一个月来,巨子生物控股有限公司(2367.HK)市值蒸发近30%,对其发难的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363.SH)股价则上涨约7%。 尽管相关指控可能损害两家公司声誉,但巨子生物的股票抛售尤其显得反应过度。根据最新年报,巨子生物去年营收猛增57.2%至55亿元人民币(7.65亿美元),推动利润劲增42.4%至20亿元。华熙生物的业绩则呈反向走势,去年营收下滑12%至53.7亿元,利润大跌71%至1.74亿元。 那么,崛起中的巨子生物与渐显颓势的华熙生物之间,争端缘何而起? 两家公司以不同核心产品著称:华熙生物主打帮助肌肤锁水的透明质酸(HA)(俗称玻尿酸),巨子生物则主打促进皮肤层新细胞生长的重组胶原蛋白。后者近年已成为市场新宠,不仅助推巨子生物快速崛起,也促使华熙生物在该领域追加投资。 此次争端或涉个人因素(无论真实存在或外界感知),大量媒体报道聚焦于中国女富豪范代娣与赵燕——即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创始人之间,被猜测关系紧张。 据欧睿咨询数据,生化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前访问学者范代娣于2000年创立巨子生物,并在2024年将其打造成行业领军品牌。在去年“618”购物节期间,该公司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位居中国电商平台销售榜首。 赵燕出身银行界,2001年创立华熙生物,初期专注透明质酸原料市场。2017年其公司收购法国透明质酸复合物生产商Revitacare,随后推出高折扣护肤品牌润百颜,华熙生物目前占据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44%的份额。 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华熙生物发布近5,000字檄文打响首枪,指控九家券商研报蓄意夸大重组胶原蛋白优于透明质酸的功效。报告影射重组胶原蛋白称:“透明质酸产业遭遇谎言与践踏,被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不如某物质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质具备市场价值’”。 随即引发媒体骚动,部分报道将赵燕比作向西方帝国势力开战的中国女皇。 战火十天后,争端又因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升级——此人曾因指控雅诗兰黛产品虚假宣传并歧视中国消费者登上头条。郝宇宣称其送检可复美产品中,仅含微量重组胶原蛋白,指称巨子生物违反中国化妆品标签规定。 火速回应 可复美品牌火速发布声明,称即时检测显示产品胶原蛋白含量超0.1%,远高于郝宇检测出的0.0177%,巨子生物亦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独立测试。 华熙生物数日后承认,该公司与郝宇确实在股权结构上有关联。 然而,争端未止。6月4日,可复美在官网公布检测结果,声明从未对产品作任何“虚假或误导性”宣传。郝宇援引的检测机构之一,亦指控其擅用检测数据,并发布道歉信函(该信函被巨子生物引用)。 次日,郝宇并未停手,指控巨子生物向检测机构施压,拒检其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并称收到某大型检测公司因“不愿卷入混战”而拒绝检测的消息。 诸多迹象表明,华熙生物对后起之秀发起攻击,部分原因或源于自身财务压力。该公司此前延迟发布2024年报,直至一季度财报公布前两周才披露。其一季度财务亦显疲软,营收同比下滑20.7%至10亿元。 除财务表现不佳外,华熙生物还深陷高管离职、管理团队变更及内部反腐行动等困局。 2024年,华熙生物护肤品收入锐减32%至25.7亿元,占营收总额48%。万得数据显示,该公司市值在2021年触及1,400亿元峰值后持续缩水,现仅余260亿元。2024年12月,该公司被剔除出代表中国最重要上市企业的沪深300指数。 反观巨子生物,则呈现逆势增长。2022至2024年间其营收与净利润均翻一番,2022年香港IPO募资8,000万美元。自上市以来,其股价已较24.30港元发行价翻倍有余,截至本周三收盘报60.60港元,市值约610亿港元(约合78亿美元)。独立研究显示,该公司所处市场,在2022至2027年将以年均55%的增速扩张,规模将达645亿元人民币。 巨子生物并非近期唯一受益于重组胶原蛋白护肤品的中国企业,其他受益者包括锦波生物、丸美生物(603983.SS)及福瑞达(600223.SS)。但如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之争所示,明星企业及其投资者,往往易成对手的“眼中钉”。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欧化国际发盈警 料全年蚀4,500万港元

傢私零售商欧化国际有限公司(1711.HK)于周三发盈警,预计截至5月底的年度,将亏损不多于4,500万港元,对上年度则亏损2,500万港元。 公司解释,主要是24/25年度业务经营困难,导致总收入下降10%;另外亦录得减值亏损约1,700万港元,上一个年度来自减值的亏损为521.7万港元。 欧化国际是从欧洲进口优质家私作零售,主要的营业地点在香港,在24/25中期业绩时,集团已录亏损1,110万港元。 周四公司股份平报0.067港元,过去一年股份从高位下调逾四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