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新产品获批 销售前景却难言乐观
这家医疗机器人生产商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是首款获批搭载自研机械臂的国产髋膝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
重点:
- 虽然新产品获批,但中国手术机器人领域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前有已经占领市场的进口产品,后有大量国产产品获批
- 微创机器人上半年收入仅4,760万元,却录得5.45亿元净亏损,主要因为产品商业化路途艰难
莫莉
随着科技进步,由机器人辅助进行手术早已不是新鲜事,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进行多种普外科腔镜手术,还能进行关节置换、脊柱手术等。但是,由于手术机器人工艺复杂、集成难度高,该市场曾经长期被美国直觉外科(ISRG.US)等进口品牌垄断。
近年,随着政府大力支持,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天智航(688277.SH)及精锋医疗等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开始崛起,产品上市获批速度明显加快。上周五,微创机器人宣布,旗下鸿鹄骨科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成为首款获批的搭载自研机械臂的国产髋膝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用于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消息公布后,微创机器人股价连续两日上涨,累计涨幅为6.7%。
与传统手术相比,鸿鹄骨科关节置换机器人能够在手术中精准定位,更高效地进行截骨、磨骨和假体安装,术后下肢力线矫正也明显更佳,还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加上机器人的手术器械与传统手术相似,也能帮助医生缩短学习时间,以便更快进行手术。去年4月,仅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首次获批上市,是中国第一款搭载国产机械臂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按照临床应用分类,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以及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五大领域。微创机器人的业务已覆盖这五大“黄金赛道”,三款旗舰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以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商业化难题待解
中国手术机器人领域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不仅有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已经在市场得到成熟应用的进口产品,还有大量新近获批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据行业媒体亿欧大健康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共有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包括腔镜机器人三款,骨科机器人10款,神经外科机器人两款。
与一般的医疗器械不同的是,手术机器人厂商的收入来源分为三部分:系统、耗材及服务。厂商会以一次性的价格向医院出售手术机器人,包括硬件以及配套的手术软件系统;其次是手术过程中与机器人配套使用的耗材,例如机械臂、稳定器等专用产品;第三则是机器人的维修和其他售后服务等。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中,厂商前期通过系统销售产生收入,中长期则通过提供耗材和服务持续获利。
作为大型设备,手术机器人的设备采购费已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单台售价超过2,000万元,一般只有大型三甲医院才有足够的患者数量及财力配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已经引进了达芬奇的医院,可能并不想更换新的机器人,即使国产品牌试图降价来扩大销售,但其临床价值尚未得到验证,如果使用率不高,医院也无法收回成本,厂家更难以通过耗材和服务收入进一步获利。
微创机器人上月发布的今年中期业绩,显示出国产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艰难。即使已有三款产品获批上市,其上半年收入仍然只有4,760万元。去年1月获批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机器人,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实现了四台商业化装机,去年4月获批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仅完成首台商业化装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道建设、市场教育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微创机器人上半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26亿元,同比大增196.8%,主要包括商务团队的人员支出、培训医生和临床验证的费用开支。期内,该公司更录得5.45亿元净亏损,比去年同期扩大,主要因为多款产品上市导致销售开支大幅增加。
为了快速拓展市场,微创机器人选择同步拓展海外市场。鸿鹄骨科机器人已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510(k)认证、欧盟CE认证、巴西ANVISA认证及澳大利亚TGA认证,成为首款同时于中、美、欧盟、巴西及澳洲五地获批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微创机器人于2021年11月以每股43.2港元在港交所上市,挂牌初期备受追捧,一度冲上73.45港元。但是,伴随着港股以及医疗板块的低迷,其股价一路下行,如今仅徘徊在20港元水平,市净率约16倍,远高于国内同业天智航的4.5倍,虽奠定了其国产手术机器人龙头地位,但要让投资者的信心更加坚定,需在商业化道路交出更佳成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