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1.HK
Hong Kong’s Café de Coral takes go-slow approach to Mainland dining market

香港快餐龙头大家乐发盈喜,预告将迎来一份亮丽业绩

重点:

  • 大家乐预告2024财年盈利3.3亿港元,较上财年上升两倍
  • 大湾区业务表现理想,同店销售增长强劲

 

刘智恒

香港经济疲弱,自由行的旅客质及量均大不如前,港人又持续北上消费,本地饮食业叫苦连天,频频呼吁政府出手振兴旅业。想不到在此困境下,本地快餐店龙头一哥大家乐集团有限公司(0341.HK)却在近日发出盈喜,展现出优秀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

大家乐的公告预示截至3月底止的2024财年股东应占溢利约3.3亿港元(3.06亿元),2023财年为1.1亿港元,那时更有政府的4,090万港元疫情资助,足见集团上一财年的复苏力度强劲。盈喜发出后,两天股价急升10%至8.93港元。

集团表示,香港及内地业务均取得理想成绩,本地业务因加强品牌推广及营销活动而受惠,加上成本控制得宜及生产力提升,赋以数码化与自动化,利润率得到改善。

北上发展遇挫折

大家乐指出,中国内地业务的表现特别理想,同店销售增长强劲、利润率亦稳健,期内新开门店数量创新高,并已在大湾区建立稳固的基础。

集团未具体透露内地增长情况,相信要待下月发布的业绩才可深入了解。不过,中期业绩已披露了一点蛛丝马迹,上半财年内地业务收入增加13%至7.75亿港元,当中华南区的快餐业务更增长21%至6.88亿港元,同店销售增幅达到11%。

毫无疑问,大家乐在香港的发展已达或接近饱和,要进一步拓展,北望神州是不二之选,业务能否再上一层楼,中国内地市场至为关键,毕竟香港市场只有区区七百万人口。

中国内地市场虽大,饮食业却是一片杀戮战场,即使去年大家乐在内地发展有一定增长,亦未必代表未来可持续理想。早在三十年前,大家乐已踏足神州大地,92年在深圳开设首家分店,但那个年代内地人生活水平不高,内地城市未必处处能负担大家乐的消费,集团发展较缓慢。

到2003年时内地经济日渐向上,大家乐加强力度出击,陆续在北京、上海及天津开设分店。然而发展并不顺利,2017更全线撤离华东,结束区内11家分店,专心在华南一带发展。2019年又伙同8家内房企业,合作在开发商的项目发展饮食,岂料疫情爆发,加上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计划又受挫。截至去年9月,大家乐在内地只有160家分店,三十年过去,分店不足两百间,相对于麦当劳(MCD.US)的5,500多间及必胜客的逾万家店铺,显得相形见拙。

港式快餐水土不服

香港快餐在内地的发展,很明显有点水土不服,当年华东区要全线结业,一大原因是未能迎合当地人口味,菜式也不合当地人脾胃。内地人对重庆麻辣火煱、螺蛳粉、酸辣粉及烧烤等重口味食品情有独钟,港式快餐却偏淡口,未能刺激人们的味蕾。你看麦当劳也要有小龙虾汉堡,必胜客要有榴莲薄饼,就知本土化的重要。

另外是香港文化的衰落,过去内地未全面发展,对香港的电影、电视及音乐趋之若鹜,对香港明星极度崇拜,连带港式的饮食也受到一定追捧,茶餐厅及快餐店,只要标榜香港两只字,总能吸引内地人光顾。今天内地歌唱演艺事业远远抛离香港,年轻一辈对港产文化嗤之以鼻,香港再没有昔日光环。

香港食店亦没有国内同业进取,内地食店装修设计新颖突破,菜式创新多样化,香港多年来说来说去好像就只有丝袜奶茶、菠萝包及云吞面,今天内地年轻人爱喝的茶饮及食品款式更多样,港式饮品给人感觉是有点单调及赶不上时代。

近十年,内地食店深懂运用网上科技及社交平台,营销力强大,覆盖面无远弗届,香港饮食业在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宣传及营运方面,远远不如内地食店般发挥得淋漓尽致。

严控质量放弃加盟

在中国经营饮食或快餐业,很讲求规模,一个品牌动辄开店数以千家,其中的方法是靠资本市场的助力,找私募基金投资,短期广开分店及大打宣传;另外就是通过加盟模式,铺天盖地开设分店,将品牌迅速壮大。

若了解大家乐,其作风一贯稳健,经常稳定派息,绝少在资本市场集资,又或为扩张而引入投资者。过去于内地多年也没有急速开店,反之情况稍不对劲,马上止蚀离场,尽可能持盈保泰,谋定而后动。

至于加盟模式,亦非大家乐的那杯茶,多年来都是以自营店为主。这亦不难理解,加盟模式可以短期快速扩展,但也容易引起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包括食物味道及质量如何保证,服务提供又是否到位等,并不容易控制。而且有别于麦当劳或肯德基,大家乐以中式快餐为主,其烹调较复杂,工序也较多,加盟模式是很难达到自营店水平。

今年3月初,集团明言要三年开店至280间,即增长接近一倍。对于大家乐的目标,我们或有保留,集团始终作风较谨慎,又鲜向外融资,亦不准备引入加盟模式,过去32年净增加的分店只有160间,这次能否在三年内将店铺量翻一番,实乃一大考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营运成本大幅下降 知乎首季录得经调整净利

线上内容平台知乎(2390.HK; ZH.US)周二公布,首季收入按年跌24.1%至7.3亿元(1亿美元),净亏损收窄93.9%至1,009.4万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为690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36亿元。 公司称,首季付费会员收入4.2亿元,按年跌7%,主要由于平均月订阅会员数量轻微下降所致。期内,平均月订阅会员达1,420万人。至于营销服务收入为近2亿元,跌40.4%。 对于首季表现,公司称归功于精细化运营策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首季度,公司总营运成本下降34.4%至5.037亿元,研发费用减少28.1%至1.419 亿元。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6.6%增长至61.8%。 业绩公布后,知乎美股周二升1.78%报4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首季盈利劲跌近五成 拼多多股价急挫一成四

电商平台拼多多(PDD.US)周二公布首季业绩,收入按年增长10%至956.7亿元,逊于市场预期的1,016亿元;盈利更大幅下挫47%至147.4亿元。 期内公司的销售及推广开支则大增43%至234亿元,行政开支则减少8%至18.2亿元,研发费用按年上升22%至35.8亿元。 CEO陈磊表示,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加上业务投入与回报周期不匹配,导致首季收入增速放缓,而持续的生态系统投资亦令利润下降。他补充,正如过去几季所传达讯息,随着业务的增长和新挑战的出现,增长率放缓是无可避免。 公司今年以来,在“百亿减免”等惠商措施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真金白银反哺供需两方,继续为商家降本减佣,加快推动产业。 受到业绩下跌影响,拼多多股价在美国收市跌近14%至102.98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关无功而回 富卫近日再闯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泽楷与多家国际资本,富卫集团的上市历程依然充满波折 重点: 在2023年大幅亏损后,公司去年录得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首度盈利 过去三年,内地客户贡献新保费增长5.3倍   李世达 即便背后站着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同时集合了阿波罗资本与加拿大养老金等国际资金支持,富卫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亚洲保险业新贵,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断。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盼这次能走完最后一里路。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集团本次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取代前几次申请时的招银国际与摩根大通。 富卫集团成立于2013年,为电讯盈科(0008.HK)旗下保险资产整合后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电讯盈科母公司、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荷兰国际集团(ING.US)位于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从最初的三个市场,短短十年间通过取得新牌照,或收购当地持牌保险公司,将业务足迹拓展至十个市场,遍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越南等。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富卫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作伙伴,其分销渠道合共使该集团能够触及多个独家及非独家银行合作伙伴,合并客户群超过2.8亿。 产品方面,主要为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及团体保险及其他,于2024年分别贡献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尽管从业务拓展上颇为顺利,但是在上市这条路上,富卫却走得艰辛。 2021年9月,富卫提出赴美上市,计划募资约30亿美元,但于同年12月主动撤回,主要受到美国针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与中美监管摩擦升温影响。此后,富卫又分别于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与公司亏损有关。 巨亏后转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经历较大起伏,期间保险收入分别录得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与27.24亿美元,同期分别录得亏损3.2亿美元、亏损7.33亿美元,及盈利2,400万美元。公司称,全球资产价格大幅回调,打击保险公司账面收益,因而导致投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2023年采用新的会计准则——IFRS 17与IFRS 9。 IFRS 17要求“合约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传统的保费收入确认方式,使保险业务利润摊分至长期。IFRS 9则要求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在市况不稳时,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放大投资亏损对当期业绩的冲击。 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净投资业绩分别盈利4,800万美元、亏损6.32亿美元及赚2.41亿美元。尽管投资损失是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但对于以“稳健”为卖点的保险公司而言,似乎难以说服投资人承担风险。 内地客户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于各地区业务分部贡献超过6亿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实现正营运现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诺信贷融资总额增加至约14亿美元,并完成总值10亿美元的早期再融资和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财务灵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出现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56%至约8亿美元,其中三分一来自内地旅客。2022至2024年间,内地客户贡献的年化新保费由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增长5.3倍之多。 港股市场保险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保险股股价颇有回升之势,友邦保险(1299.HK)今年以来已上涨17%,保诚 (2378.HK)则涨了44.5%,显示投资人似乎正重新关注保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