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许多国家重新对游客开放,作为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的运营商,复星旅文的度假村业务收入在今年第一季度翻了两番

重点:

  • 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的运营商复星旅文报告称,虽然新冠奥密克戎毒株卷土重来,但第一季度度假村业务收入翻了两番
  • 该公司预计今年将恢复盈利,其估值与其他全球主要旅游股相比颇具竞争力

阳歌

奥密克戎,什么奥密克戎?

上述信息来自于中国最大的度假村运营商复星旅游文化集团(1992.HK)周三晚间发布、一份绝对乐观的首季业绩更新。复星旅文是中国顶级度假村运营商,其核心资产是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连锁度假村。

该报告中的大量数据反映出两大主题。首先,中国之外的世界正处在强劲的上升轨道,在业务方面迅速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但复星在中国本土市场的道路要坎坷得多。中国市场去年业务增长强劲,因为该国有效控制了疫情,但眼下却苦苦挣扎,因为它正努力遏制桀骜不驯的奥密克戎毒株。

对复星旅文来说,幸运的是其旅游业务只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其余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这相当重要,因为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在中国之外的市场已经对游客重新开放,意味着大多数物业已经部分或全部重新开业。

投资者对这份报告表示欢迎,周四早盘复星旅文的股票在香港上涨了4%,超过了去年同期的水平。这只股票今年年初上涨了30%,因为当时奥密克戎似乎正在消退,疫情的结束就在眼前。后来,它从2月的高点回吐了大部分涨幅,目前的水平仍然是疫情第一年曾经出现的最低价格的两倍左右。

该公司预计今年将恢复盈利,随着它的情况趋于稳定,我们现在可以分析这只股票在市盈率方面的情况。基于分析机构对今年的预测,该公司的市盈率为28倍,而基于2023年的强劲利润增长预期,其市盈率降至14倍。相比之下,领先的全球酒店运营商万豪(MAR.US)基于今年盈利预期的市盈率更高,为35倍,2023年为27倍;赌场度假村运营商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LVS.US)在此期间的市盈率分别为160倍和17倍。

这些数字表明,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复星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选择,凭借其持有的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资产,以及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它足以与世界上的主要同行展开竞争。

说了这么多,下面让我们看看复星旅文一季度业务更新中的亮点。首先是最重要的数据,即今年头三个月,该公司的核心度假村和旅游目的地业务收入翻了两番,达到42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僅为10亿元。

 “随著各国持续解除旅行限制,本集团于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业务持续复苏,”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在更新报告中说。“2022年第一季度,纵然2022年1月受到奥密克戎毒株对欧非中东和美洲市场的影响……Club Med未经审计之净利润较2021年同期大幅扭亏,且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大部分水平。”

大放异彩

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是当季的超级明星,全球平均入住率为62.1%,同比整整上升了25个百分点,不过,这个数字仍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低8.4个百分点。該季度平均每日床位价格1,72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5%,更厉害的是,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还要高出19.5%。

从这些数字中,恐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关键性的结论,即旅行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不过,当人们旅行时,似乎比疫情前更舍得花钱,由此可以看出许多人所说的,随着疫情的缓解,将出现那种“报复性消费”。

此外,还有中国市场,地中海俱乐部全球64个度假村中,有8个在中国,另外复星旅文还有大型度假酒店三亚亚特兰蒂斯,它们占到度假村业务收入的15%以上。

复星旅文表示,三亚亚特兰蒂斯的营业额在1月和2月合计增长了44.3%,那段时间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属于旅游旺季。但到了三月,这个大型度假村的生意暴跌87%,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出现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封锁措施,政府鼓励民众非必要不出门。因此,三亚亚特兰蒂斯一季度的营业额下降1.6%,至3.796亿元。

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似乎已经达到峰值,包括上海,那里的民众已经长达数周时间被关在家里。但目前还不清楚,形势是否将得到控制,由于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疫情干扰在今后是不可避免的,哪怕疫情相当轻微,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封锁和旅行限制。

虽然复星旅文在中国的业务疑问重重,但它的投资相当国际化,因此今年的反弹大有希望。不过这样的投资组合在去年的时候也变成一大劣势,当时许多国家都禁止外国游客进入。该公司去年的度假村业务录得8.5%的增长,但仍连续第二年出现严重亏损,亏损额达27亿元。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简单说两句英国的旅游品牌Thomas Cook,这家有180年历史的老品牌在2019年戏剧性倒闭后,被复星旅文收购,于2020年9月重新推向市场。

在推出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一个新的以中国为重心的Thomas Cook 应用软件录得160万次的下载量,一季度的收入达到1.15亿元。重启的英国版表现更为强劲一些,该季度同比收入增长8倍,达3.6亿元。两者相较,英国部分的业务有潜力成为复星旅文收入的主要贡献单位,这一点跟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类似,这要归功于这两个品牌的名气,以及它们在早年间卓著的声誉。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約50.7亿美元增至約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