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6.HK
Fosun International: the slim-down must go on till debts paid off

经历2022年的流动性危机,复星国际持续“减重瘦身”,最新举措是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股权

重点:

  • 截至去年底,复星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 过去两年复星出售资产回笼现金573亿元

    

李世达

“我们以前在全世界‘探矿’‘开矿’,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好矿’给我们挖,并且在这些领域是有优势的。”复星国际有限公司(0656.HK)董事长郭广昌,今年3月底在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此说。

不再“找矿”,而要“挖深矿”、“挖好矿”是这家广受瞩目的中国民营集团自2022年以来的核心策略,换句话说,就是要减轻资产、甩掉负债,聚焦具有优势的核心领域。而出售跨国保险公司Ageas最多8.19%股权,就是复星国际减重的最新举措。

复星国际近日公告,向法国巴黎银行(BNP)旗下的法巴人寿(BNP Cardif)出售欧洲保险公司Ageas最多1,540.1万股或8.19%股权,总作价介乎6.26亿至6.7亿欧元(约48.5亿至51.6亿元),所得款项将用于一般资金用途。

复星国际表示,是次出售目标是精简投资组合,聚焦公司核心业务,预计交易将带来税前利润6,000万至6,500万欧元,而复星仍将持有Ageas的195.2万股,持股比例跌至约1.03%。

这是复星国际继1月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5.6%股权后,今年第二次出售金融资产。

两年套现573亿

今年1月,复星国际以2.35亿欧元出售葡萄牙商业银行(Millennium bcp)的5.6%股份,仍保留20%以上的股份。随后至今年3月中旬,有消息称复星国际愿意进一步出售剩余的20%股份,约值8.4亿欧元,目前未有进一步消息。

自2022年遭穆迪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后,复星集团一改“买买买”策略,提出多项“瘦身”计划,持续变卖子公司股权及资产,包括南钢股份、建龙股份、泛亚航运、Ameritrust Group等。2023年全年回笼现金273亿元,加上2022年的300亿元,复星这两年已收回573亿元现金。

尽管出售资产的行动持续,复星确实在减债瘦身的道路上取得成果。

截至2023年末,集团合并报表层面的有息债务为2,119.2亿元,较2022年末降低150亿元,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0.4%,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2.9个百分点。在去年半年报中,复星便已宣布未来12个月已无大额美元债偿付压力。2023年中,标普将复星国际评级展望上调为“稳定”。

不过,虽然集团的中长期债务占总债务比例,由2022年底的53.2%提升到55%。不超过12个月的短期债务也从2022年底的1,062.8亿元减少至953.7亿元,但仍高于集团持有现金924.6亿元。

核心业务渐趋稳定

因此割肉还债还要继续,而郭董从不吝惜出售优质资产。

路透社上月报道,复星国际正考虑出售复星旅文(1992.HK)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以及核心资产Club Med部分股份。要知道,这两大核心业务去年都创下历史新高,可说是集团重要的“摇钱树”。而复星对此消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至今尚未有进一步消息。

翻开复星国际2023年年报,去年集团总收入达1,982亿元,同比增长8.6%,股东应占溢利13.8亿元,2022年亏损8.3亿元。旗下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旅文和复星葡萄牙保险等均收入稳健,对复星营收贡献率占比达72%,核心产业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花旗本月发布的报告指出,集团资产组合获利能力改善,也带动资产管理部分亏损收窄。 花旗认为大部分负面因素已在股价中反映,将其目标价由7.1元下调至6.3元,维持买入评级。

最重要是活下去

除了频繁出售资产,复星也持续进行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医药与文旅领域。

去年7月,复星医药(2196.HK)与深圳坪山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在坪山建设“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打造复星医药“全球第二总部”。

今年3月,复星医药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七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复星医药旗下复健资本通过深圳市公开遴选中标,独家管理该基金。

4月中,深圳市政府与复星高科技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医药、文体旅游、时尚消费等领域合作。

而在文旅方面,复星旅文董事长徐晓亮日前也透露,正在积极规划旗下首个“超级地中海”项目在海南落地,期待能打造更多世界级的旅游度假产品,推动当地旅游业。

经过近两年的积极瘦身,市场对复星流动性的担忧正在减少,目前复星国际市盈率约为23倍,远高于长和实业(0001.HK)的5.8倍及上海实业(0363.HK)的3.3倍。显示市场仍对复星深具信心。

今年初,郭广昌在第七届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说道:“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活下去就会有希望。穿越激流,复星未来一定能够扬帆向前。”

外界预料今年复星还将出售200亿至300亿元非核心资产,债务问题或将大大减缓。有望成功“活下来”的复星,未来发展专注于“轻资产”及“核心产业”,或能迎来一番面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云锋金融获批开展虚拟资产业务

金融科技保险供应商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证监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已批准一项申请,将其现行证券交易牌照升级为涵盖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公告发布后,股份周三飙升28%,创七年新高,收盘报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虚拟资产相关事宜后,也录得较大涨幅。 上月,云锋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3%,至6.86亿港元,利润则增长142%至4.86亿港元。 加密货币挖矿和交易在中国大陆属非法,但在香港却是合法。众多企业正在香港试水虚拟资产投资及提供相关服务。香港于8月1日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发行方订立许可与合规要求。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即将恢复生产 快于市场预期

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锂矿,在停产近一个月后,即将重启运营。该矿于8月9日采矿许可证到期,并于8月10日全面停产,此举曾一度推动中国碳酸锂价格在短短10日内上涨24%。 据CnEVPost报道,宁德时代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矿业周二召开“枧下窝锂矿复产工作会议”,会议上透露江西省枧下窝锂矿采矿权证及采矿许可证审批进展顺利。消息人士称,恢复速度“快于市场最乐观预期”。 停产期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每吨70,000元跃升至86,500元,反映供应收缩带来的即时冲击。虽然近期价格回落至约75,000元,但波动显示锂供应对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的重要性。碳酸锂与磷酸铁是锂铁电池的核心原料,占电动车整体成本比重甚高。 宁德时代港股周三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32.8港元,升0.4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oya makes cosmetics

珀莱雅能否将成功经验复制全球?

营收增速放缓之际,为提振海外扩张之势,这家中国化妆品龙头企业正寻求赴港二次上市 重点: 珀莱雅正筹划赴港上市,作为对A股地位的补充,并为跻身全球十大化妆品企业而募集资金 尽管野心勃勃,但经历五年强劲增长后,公司今年的核心护肤品增速已然放缓 谭英 2024年,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603605.SS)实现重大突破,成为首家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14亿美元)的中国美妆企业,这标志着公司十年规划取得重要进展。事实上,创始人兼董事长侯军呈认为,要跻身全球十大化妆品企业,需要每年营收达到500亿元。 然而,珀莱雅最新发布的2025半年报似乎为上述前景蒙上阴影,尽管公司披露拟通过赴港上市,作为A股上市地位的补充,并募集资金提升全球知名度,但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放缓。市场关注焦点则恰恰完全落在增长放缓上,财报发布后两周内,投资者抛售导致公司股价跌幅逾10%。 许多在沪深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因看上香港市场的国际化而选择再赴港上市,珀莱雅若实现"A+H"上市,亦属顺应潮流。公司于2017年在A股上市,募资7.67亿元,后股价累计上涨四倍,早期投资者回报丰厚。 为实现全球布局,珀莱雅去年在巴黎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侯军呈去年12月向股东透露,计划“收购具有历史积淀与核心技术的欧洲品牌”,瞄准总价不超过5亿美元的护肤品及香水领域。 这家公司在其英文领英主页宣称:“赴港上市不仅能更有效触达全球投资者、传递品牌价值,还将加速多品牌矩阵国际化进程”,并指 “此举将助力吸引亚太地区核心消费群体与优质合作伙伴,为海外业务高速扩张提供支撑”。 珀莱雅当前市值逾320亿元,意味潜在港股上市募资规模可达数亿美元。 2024年,珀莱雅实现10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1%,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净利润劲增30%至16亿元。 这些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国内市场,即使正值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捂紧钱袋。去年,这家公司在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收入仅1.406亿元(占总营收1.3%),尽管同比增幅达69%。公司在去年12月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探索和试水,深耕日本和东南亚市场,打磨产品的同时逐步渗透线下渠道。” 2006年,珀莱雅发轫于下沉市场,采取数字化优先策略,避开与国际大牌正面交锋。公司是首家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的中国美妆企业,拼多多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首选。除核心品牌珀莱雅护肤品外,该公司还培育了多个子品牌。 全球劲敌环伺 不过,面对法国欧莱雅(OR.PA)、西班牙普伊格(PUIG.MC)、日本资生堂(4911.T)等国际巨头,已属艰巨挑战,更遑论本土后起之秀。珀莱雅半年报显露增长见顶迹象,财报传递多重警报,营收与盈利增速骤降,核心珀莱雅护肤品线收入出现萎缩。 公司上半年营收53.6亿元,同比仅增7.2%;净利润7.99亿元,虽实现13.8%的增长,但仍远低于历史增速。占营收74%的珀莱雅品牌产品,收入同比微降0.08%至39.8亿元,为五年来首度下滑。同期,销售费用增长13.64%至26.6亿元,研发费用却持平,令一些分析师担忧,在功效型新品与细分赛道日益驱动增长的国内市场,此举恐难支撑后续发展。 志在角逐全球市场之际,珀莱雅本土大本营正遭受国内竞品日益严峻的挑战。对手毛戈平(1318.HK)和上美股份(2145.HK)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前者营收劲增31.3%至25.8亿元,后者增长17.3%至41亿元。 毛戈平着力布局体验式线下营销,在全国120个城市设柜并配备逾3,000名美妆顾问。反观珀莱雅,96%收入依赖线上渠道。上美股份则收缩达人带货策略,凭借韩束护肤品牌,强化抖音自有内容投放。 作为行业龙头,珀莱雅仍有底牌应对高增长对手的冲击,收购日本洗护品牌Off & Relax,该品牌上半年营收飙升103%至2.79亿元;另一宣称“致力于跳出主流叙事”的子品牌Insbaha原色波塔也表现强劲,营收增长80%至9,700万元。 中期业绩公布后,券商观点出现分化。杰富瑞将评级由“买入”降至“持有”,目标价从115元下调至102元;中信证券则肯定珀莱雅“新品梯队”建设与成本管控成效;招商证券维持“强烈推荐”评级,预计2025至2027年净利润将勉强维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2%、13%和10%。 珀莱雅A股市盈率约为20倍,估值看似合理,但远低于毛戈平84倍、上美股份39倍及欧莱雅35倍的水平。 纵使珀莱雅与本土竞争对手怀揣全球雄心,中国化妆品出口规模仍相对有限,今年上半年该类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至187亿元,主要销往美国、英国、印尼、荷兰及日本。 中国企业应能在东南亚发挥比较优势,当地支付生态与消费习惯与中国相似。欧睿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中国大众彩妆出口年增速达70%,大众护肤与面部护理品牌同期分别增长115%和111%。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茂销售渐复苏 八月按年增46%

房地产开发商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817.HK)周二公布上月销售数据,8月销售金额90.77亿元,按年大增46%,按月上升7.3%。 今年首8个月,集团累计的销售金额达708.8亿元,按年上升25.7%,涉及的楼面面积达318万平方米。 中国金茂周三平开报1.52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逾五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