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失败李嘉诚撤投 Apollo急集资还债
Apollo出行宣布折让9.8%配售新股,集资约2.1亿港元,这是公司去年收购威马汽车失败后,今年第二度配股集资还债
重点:
- 筹得款项约46.2 %将用于偿还债务,43.8%用于业务发展
- 公司珠宝钟表销售收入远高于汽车相关收入
李世达
近年内地新能源车产能过剩,行业进入价格战阶段,竞争力不足的末位车企纷纷面临淘汰,去年寻求借壳上市失败而申请破产的威马汽车,以及今年春节过后宣布停产的高合汽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例子。
去年曾欲收购威马汽车的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0860.HK),近日宣布发行4.46亿股认购股份,相当于扩大后股本的43.6%,每股认购价0.46港元,折让约9.8%,集资约2.1亿港元(1.9亿元)。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1.6亿港元。
以港澳资本为主的Apollo出行,前身为力世纪有限公司,最早经营珠宝钟表产品销售业务,2015年开始进军电动车市场,先后收购有”日本特斯拉”之称的电动车整车制造商GLM,以及德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Ideenion Automobil AG。至2020年又收购德国小众超跑品牌Apollo,两年后更将力世纪易名为Apollo,力求转型新能源造车公司,主打顶级新能源超跑。
曾吸引李嘉诚投资
相较其产品Apollo EVO,Apollo出行的投资人反而更为人关注。大股东何敬民为澳门前特首何厚铧之子,公司前主席何敬丰则是何厚铧侄子。宣布转型电动车业务时,更获得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维港投资周凯旋、刘梓浩及宝龙地产(1238.HK)大股东许华芬等人旗下公司认购可换股债注资。
然而在去年9月威马汽车借壳上市失败后,李嘉诚、周凯旋等投资人纷纷要求提前赎回。公司在去年10月已向李嘉诚旗下的Able Catch Ltd偿还3,510万港元及应计利息。至于周凯旋、刘梓浩、许华芬旗下公司则同意延迟至今年赎回。
今次配股集资已是Apollo出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今年1月15日公司曾发行新股集资4,800万港元,其中1,000万港元用于还债,另外3,800万港元则作为营运资金。而今次配股所得资金,大部分也都用于还债。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参与认购者除一家投资公司外,其余均为公司现有股东,显示现有股东在公司面对财务困难时,愿意加大投入完成今次配股。配股后股权也相对更集中,其中何敬民持股降至为21.53%,但仍为最大股东,新入股的新加坡MPW Index Supreme Investment Fund持14.99%股权成第二大股东。
不过,即使度过这次危机,公司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新能源车业务的前景。主打新能源超跑的Apollo过去曾发布全新一代超跑Apollo IE,“全球限量10台”,每台售价高达230万欧元。至于雄心勃勃的电动车项目Apollo EVO,至今仍在开发阶段,2021年曾公开展示的首款四座电动跑车Apollo Evision S,暂时没有下文。
收入仍靠珠宝钟表
Apollo出行也就年度业绩发布盈警,预告2023年将亏损7至11亿港元,而2022年综合纯利为2.7亿港元。公司表示,预期亏损主要归因于出售若干附属公司,导致并无应付或然代价公平值收益,而上一期此收益约为2.7亿港元。另外预期商誉及承兑票据减值也较上期的1亿港元有所增加。
事实上,虽然公司名称及Logo都换了,Apollo出行的收入却仍然以珠宝钟表销售为主。2023年上半年,分销汽车与汽车相关的收入仅约360万港元,而珠宝钟表销售收入则约1亿港元,公司其他收入为贷款融资,并获利息收入约2,072万港元。即使是表现较好的2022年同期,汽车相关收入1.7亿港元,也远低于珠宝钟表销售的2.7亿港元。
没有量产能力、在中国市场缺知名度与生产资质,是实现造车梦的最大障碍。原本并购威马汽车的计划,正好能购补足Apollo出行无法在中国内地造车量产的短板,无奈最终失败。威马汽车虽仍持有Apollo 11.13%权益,但威马已向法院申请重整,Apollo造车只能另想办法。
其实,在收购威马汽车失败后,不仅威马创办人沈晖出走,当初怀抱造车梦的前主席何敬丰,也因身体因素去职。造车经验丰富的总经理兼执董戚正刚也求去。而继任主席的许敬瑛是一名律师,是餐饮流动应用程序Repeat App的共同创办人,没有任何造车经验。去年底公布的董事名单内已无任何具有车企经验的成员。
目前,还债仍是公司首要任务。截至去年6月30日,公司记息借款及可换股债券分别为8,140万港元及1.6亿港元,而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2亿港元。今次认购事项净筹额约1.6亿港元,其中7,500万港元将用于还债,另外7,130万港元用于发展业务,剩下则用于营运资金。
和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Apollo出行仍然依靠老本行收入,很难真正被视为“车企”。去年收购威马汽车告吹后公司股价跌破1港元,今年以来则在0.5至0.8港元徘徊,市销率约0.33倍,吸引力非常有限。可以想见,即使在股东的支持下公司营运状况获得改善,但要在造车业务上有所成长,或许仍需要寻求外部合作机会。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