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通过一系列收购迅速壮大,目前寻求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融资3亿美元

重点:

  • 医道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 III的合并交易预计在今年夏天前完成,使其获得多达3.04亿美元的总收益
  • 这家数字医疗公司成立约一年半时间,此后通过收购交易迅速壮大

西一羊

中国对数字医疗服务的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害怕感染不愿去医院和诊所就诊。该趋势为一个新兴医疗专业机构群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其中许多从热情的投资者那里获得了“良药”。

三家知名的此类机构是:京东健康(6618.HK),它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京东(JD.US; 9618.HK)旗下的医疗企业;平安好医生(1833.HK),由金融服务巨头平安集团投资;以及微医。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都已上市,而由社交媒体巨头腾讯(0700.HK)投资的微医去年已经在香港提交IPO申请,但还没有正式上市。

这三家获得巨头支持的公司可能很快就要迎来规模更小的独立竞争对手医道国际集团,后者上个月末披露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尽管此类上市近期面临诸多监管压力。该公司没有选择传统的IPO路线,而是加入了最近的潮流,利用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这种方式如今在全球市场十分风靡。

我们稍后将简单介绍一下医道的业务,包括其受并购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其技术如何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但是首先,让我们来聚焦该公司通过SPAC借壳上市的决策,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医道国际集团已经选择一家总部在美国的壳公司上市,实际上就是与一家公开交易的空壳公司合并,该公司没有业务,只有通过其早先IPO募集的资金。根据1月28日的公告,与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 III (MCAE.US)合并的交易将为合并后的企业提供高达3.04亿美元的总收益,包括一笔来自 China SME Investment Group的2.5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SPAC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它们是没有商业运营的上市实体,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私有公司上市。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利用SPAC进入公开市场,这会带来诸多益处,比如更少的监管,而传统IPO通常会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种审查已经成为如今寻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两国都加紧了对此类IPO的监管。SPAC路线为寻求以更低调的方式利用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实体,开辟了一条新的上市渠道。

医道称,预计将在今年夏天之前完成与Mountain Crest的合并。但这笔交易可能仍不牢靠,因为它必须经过投资者批准。如果投资者不愿意或者套现,它们可以在交易完成后迅速将股份赎回。在一份单独提交给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类似于招股说明书的文中,医道强调了以上和其他风险。

通过收购实现增长

与拥有知名支持者的竞争对手不同,医道在数字医疗领域基本不为人所知,直到去年年中前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有消息称,该公司正在考虑通过SPAC交易在美国上市。

这可能是它历史很短的缘故。该公司似乎有意隐瞒自己的背景,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它决定通过披露要求较低的SPAC上市的原因。首先,该公司没有在其官网上或在提交给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文件中透露成立日期。

但据中国媒体报道,医道成立于一年半前,准确地说,是在2020年8月,由中国公民刘文胜创办。向美国提交的上市文件显示,刘文胜有金融背景,在华尔街有着25年的工作经验。该公司的其他三位高管都不是中国人,包括总裁Lee Winter、首席财务官Joel Gallo和首席医疗官Robert Dykes,这或许表明了该公司希望在全球发展的雄心。

医道在其短暂的历史中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线上和线下资产的收购来推动的。最近一次是在10月份,它将收购Dnurse,这是一家糖尿病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数字供应商。

据该公司网站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它控股的实体资产包括12家医院和近30家连锁诊所,床位3,000多张,营业面积24.2万平方米。

医道在中国提供一系列数字医疗服务,包括在线咨询、在线零售药店和保险,以及针对医院和诊所的企业软件。该公司预计,到2026年,收入将达到6.37亿美元,2022年的收入预测是1.33亿美元。它还透露,预计今年将实现运营盈利,预计运营收入将从2022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2026年的1.38亿美元。

该公司没有透露过去两年的财务数据,这可能再次反映出围绕SPAC上市的监管较为宽松。但该公司表示,到2021年,该公司拥有650万远程医疗用户和300万在线保险客户。这些数字与京东健康相比,无疑相形见绌。后者截至2021年6月底,拥有1.09亿活跃用户。

但话又说回来了,与规模较大的同行相比,医道的市值相对较低——尽管仍有一定的竞争力。该公司提交的备案文件显示,它目前的市值为25亿美元,与平安健康的37亿美元相差不大。但这两家公司的规模都远远小于京东健康,后者的最新市值为260亿美元。 

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中国数字医疗市场的强劲增长潜力无疑对医道有利。根据上市文件中引用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数据,到2024年,该市场预计将达到1.1万亿元(1,740亿美元),在2019年至2024年的五年里,以38.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意味着医道在未来需要大量投资,同时需要大量资金。该公司表示,它将把SPAC上市筹集的资金用于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专科诊所和医院环境的质量,还要用于互联网医疗服务。

如果成功上市,根据其2022年的预估收入,医道25亿美元的估值将转化为约18倍的市销率 (P/S) 。这比京东健康的6.58倍和平安健康的2.83倍高出一大截,尽管这两个数字都是基于两家公司在2021年的销售额。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医道正在寻求丰厚的估值,这或许反映出该公司有信心在中国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都能兴盛成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