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gen Pharma

银诺医药自主研发的GLP-1候选药物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上市,或让这个已经相当竞争的市场更加内卷化

重点:

  • 公司尚无商业化产品,其核心产品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 公司创始人是中国糖尿病研究的代表人物

  

李世达

约100年前,多伦多大学的班廷(Frederick Banting)及贝斯特(Charles Best)等人将胰岛素制作成药,成为无数1型糖尿病患者的“救命神药”。100年后,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的GLP-1 (胰升糖素样肽-1)类药物,已成为新一代神药,快速席卷资本市场。

派格生物之后,又一家手握GLP-1候选药物管线的医药公司准备冲刺上市。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与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根据申请文件,银诺医药自主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是亚洲第一个及全球第三个推进到注册审批阶段的自主研发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已于2023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其进程与派格生物的PB-119相似。PB-119预计在明年第一季上市,依苏帕格鲁肽α则是明年上半年。

依苏帕格鲁肽α是一款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一线治疗,且可实现一周给药一次。与PB-119不同,依苏帕格鲁肽α是在人源化程度较高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产生,活性强,免疫原性低,能够降低产生抗药性抗体的风险,维持长期的血糖控制。

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十款GLP-1类药物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其中只有三款属于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分别是礼来(LLY.US)的度拉糖肽与替尔泊肽,以及诺和诺德(NVO.US)的司美格鲁肽,三款产品市场份额占全球GLP-1糖尿病药物市场高达86.4%。银诺医药要进入的是一个相当竞争的市场。

创始人为糖尿病权威

银诺医药创立于2014年,曾是崑药集团(600422.SH)的子公司,2020年开始独立市场化运作。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庆华是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负责人,并且是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及班廷百思特糖尿病研究所常务委员,该研究所在糖尿病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包括依苏帕格鲁肽α在内,王庆华是多款糖尿病代谢病创新药的发明人。目前,王庆华控制银诺医药36.07%的股权,为银诺医药的实控人。

除依苏帕鲁肽α外,公司还与有五款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或临床试验申请待审批阶段,分别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肥胖、超重、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两年亏损超十亿元

由于产品尚未商业化,公司仍处在持续“烧钱”阶段。申请文件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银诺医药分别亏损3亿元、7.3亿元和0.75亿元。由于依苏帕格鲁肽α的III期临床实验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因此今年上半年开支大幅减少,亏损也大幅收窄。截至今年6月30日,银诺医药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6亿元,资金尚算充裕。

同期研发开支则分别为2.7亿元、4.9亿元和0.52亿元。其中依苏帕格鲁肽α产生的研发开支占比分别为97.6%、76.4%及95.4%,显示公司倾全力押注核心产品的未来。

王庆华曾表示,依苏帕鲁肽α实现商业化后,将是一个实现10亿至30亿元工业产值和销售的重磅产品,有可能改写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行业格局。

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四轮融资,募集超过15.1亿元,投资方包括KIP、同创伟业、中金资本等。今年初完成B+轮融资后,银诺医药的估值为46.5亿元。

面对糖尿病药物与减肥药庞大的市场前景,银诺医药不可避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市面上的产品外,目前中国有41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创新GLP-1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其中四种提交了NDA(新药上市申请)或BLA,同属人源长效GLP-1的除了依苏帕格鲁肽α外,还有信达生物制药(1801.HK)的玛仕度肽(IBI362)。

减重市场方面,依苏帕格鲁肽α正进行治疗肥胖的IIa期临床试验,并将于2025年上半年启动下一期临床试验。然而,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众多仿制药厂已在提前布局,意味不久的将来,GLP-1领域将迎来多款减重产品上市,竞争更加白热化。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对银诺医药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