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N.US
The drugs giant has licensed an experimental anti-obesity pill from China’s Eccogene as it tries to grab a chunk of the lucrative weight-loss market.

阿斯利康花重金购入中国创新药企业诚益生物一款尚在研发阶段的GLP-1药物,希望在火热的新型减肥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重点:

  • 相比市面上已有的GLP-1疗法,这款口服小分子药物在给药方式和剂量方面,或更有便利性和易用性
  • 庞大的减肥药市场为后来者带来巨大想象空间,但同类项目为数不少,亦竞相开发口服GLP-1药物

 

莫莉

无论是为了爱美,还是为了健康,减重早已成为许多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管住嘴”变得越来越困难时,新一代减肥药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的出现,让更多人涌向这种“快餐式”减肥法,GLP-1受体激动剂成为2023年最火热的医药研发领域。

上周四,完成B轮融资不久的中国创新药企业诚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了一笔总金额最高可达20亿美元(144亿元)的对外授权大订单,买方是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AZN.LON)。让诚益生物卖出如此高价的产品,是尚在研发阶段的GLP-1药物ECC5004,这款药物旨在用于治疗肥胖症、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代谢疾病。

根据双方协议,诚益生物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还将有资格获得总额最高达18.2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此外还将获得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阿斯利康则获得ECC5004在中国以外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适应症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益,中国市场则由诚益生物和阿斯利康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

ECC5004由诚益生物的内部药物发现平台发现,在去年11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行一期临床试验,目前仍在临床试验中。在此之前的临床前研究中,ECC5004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诚益生物首席执行官周敬业博士表示,相比于市面上已有的GLP-1受体激动剂疗法,ECC5004是一款口服小分子药物,在给药方式和剂量方面或更有便利性和易用性。

阿斯利康则指出,目前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已超过 10 亿人,亟需继续创新下一代治疗方案,ECC5004的一期临床数据非常有前景,阿斯利康认为这种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小分子药物,可以为目前的注射疗法提供替代方案,不仅能作为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潜在单一疗法,也可以用于多种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联合治疗,亦进一步加强了阿斯利康现有的有关肠促胰岛素和非肠促胰岛素途径的研发管线。

诚益生物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代谢和免疫新药研发。2018年完成A轮融资,今年6月刚刚完成1.8亿元的B轮融资,除了ECC5004之外,还有两款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项目。公司创始人周敬业博士曾为礼来制药(LLY.US)中国研发中心化学部负责人,另一位创始人徐剑锋博士则担任过礼来制药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两人不仅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有深厚经验,他们曾经任职的礼来,在GLP-1药物研发领域亦走在前列。

减肥药市场大热

阿斯利康为这笔合作付出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实属异常慷慨。以上一个医药行业的大热点ADC赛道为例,中国创新药企业科伦博泰(6990.HK)去年12月将7项在研的临床前ADC候选药物授权给跨国药企默沙东(MRK.US),获得的首付款也只有1.75亿美元。

阿斯利康为一款进入临床一期不久的小分子药物砸下重金,背后看中的是极为广阔的减肥药市场。GLP-1的全称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这种小分子多肽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人体食欲以降低食物摄入量,最初的首选适应症为糖尿病。2021年,由诺和诺德(NVO.US)研发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获FDA批准用以治疗普通肥胖患者,逐渐风靡全球,成为新一代减肥“神药”。

诺和诺德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了31%,其中GLP-1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额增长45%,用于肥胖症治疗的药物销售额增长167%。

GLP-1药物的想象力还不止于此,11月8日礼来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获批减重适应证,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投资者相信,替尔泊肽获批后将快速攻占减重市场,因此FDA批准的消息公布后,礼来的市值当日涨至5,877亿美元,逼近6,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药企。

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肥胖人口15.5亿,2020至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德邦证券预计,2030年GLP-1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900亿美元。

庞大的减肥药市场为后来者带来巨大想象空间,正处在研发阶段的药物为数不少,截至今年8月,全球共有106个GLP-1类减肥药的临床试验项目,中国的信达生物(1801.HK)、信立泰(002294.SZ)等企业均有项目处于三期临床阶段。阿斯利康此前亦有GLP-1相关管线,但是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宣布终止研发,原因是这两款药物的疗效或耐受性,并未优于目前正在开发或已经上市的其他药物。

对于诚益生物来说,拿到如此重磅的合作订单,足以支撑ECC5004后续庞大的临床研究费用。不过,虽然当前市面上尚无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但礼来和诺和诺德两大先行者已竞相开发口服药物,并分别进入临床二期或三期。若诚益生物的研发进度无法及时跟上,也有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电动车收入创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劲升130% 

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为1,131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亿元,经调整利润113亿元,同比上升80.9%。 期内集团的「手机×AIoT」收入为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增长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收入为人民币460亿元。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第二,市占率达16.7%;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则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及AI等创新业务,第三季收入创历史新高达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当中电动汽车收入为283亿元,期内共交付108,796辆,亦创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内地SUV销量第一。 周三小米开市跌1.9%报40港元,公司股价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