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业务急下滑 百威前景不乐观
受到中国经济放缓影响,百威亚太在中国的业务下滑,影响集团业绩
重点:
- 百威亚太首九个月盈利按年跌15%
- 公司尝试加强向高端产品迈进
刘智恒
去年才迎来一份亮丽业绩的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今年情况急转弯,首三个季度业绩下滑,当中最核心问题是期内中国业务持续回落,拖累整个集团盈收。
今年首三季,百威亚太共销售71.2亿公升啤酒,按年跌8.1%;收入51亿美元(363亿元),按年跌6.1%,股东应占溢利更跌15%至7.8亿美元。公司指出,销量减少主要是受中国表现放缓影响,虽然韩国的表现强劲,但只能抵销部分中国收入下滑的影响。
按地域区分,百威亚太包括东部及西部,前者分别是韩国、日本及新西兰,后者包含中国、印度、东南亚。然而,东部在公司的收入占比有限,相反西部占比接近九成,虽然公司没将中国的销售数字及收入具体列出,但中国在西部的占比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中国销售的起跌,对集团的影响举足轻重。
中国业务接连下挫
2023年底开始,百威亚太的中国业务每况愈下,去年第四季度销售按年已下跌3.1%,今年首季度销量进一步跌6.2%,收入则减少2.7%。第二季情况更差劲,销量按年减少10.3%,收入大跌15.2%。
到第三季度,问题变得严峻,中国的销量下跌14.2%,收入则按年跌16.1%。公司解释,内地的消费意愿疲弱,特别是餐饮渠道人流及消费均减缓。
事实上,内地整个啤酒的大环境早已出现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急速发展,加上人口红利,人们消费力不断提升,令啤酒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更超越美国成为啤酒销售第一大国。
啤酒市场拐点:2013
经过高光时刻后,渗透率及消费力渐饱和。内地啤酒消费主要的群体是26至35岁人士,他们占据总消费的40%,随着内地人口老龄化,而新生代的出生率又接不上,直接影响到啤酒的销售。
除了人口结构问题,随着人们渐富有,对于身体就更加重视,饮食要讲求均衡健康,对身体不利的饮食倍加注意,因此对啤酒的销售亦有所影响。
还有,近年许多不同类型的饮料推出市场,即使是酒,也有不同酒精度及味道的种类,令人们选择更多,也间接蚕食了啤酒的市场。
2013年是中国啤酒产量的见顶之年,之前啤酒产量连年上升,直至该年达至近5,000万千升后,产量就开始呈现轻微下调。
高端偏遇消费降级
面对市场改变,啤酒企业龙头都改变策略应对,其中就是走高端路线。早前嘉士伯中国总裁李志刚就指出,啤酒行业走高端化,渐已成为行业共识及市场趋势。至于所谓高端,是要有创新及具质量的产品,或提升现时产品质量;另外,在包装上也要多花功夫,让人有高尚感觉。
虽然各大啤酒企业也深明要打高档市场﹐但知易行难,特别今天内地经济情况让人担忧,人们的消费意欲大减,尽量减低非必需品开支,对于高价值的产品未必太热衷,在消费下沉的氛围中,要开拓高档啤酒市场并不容易。
目前中国内地的啤酒市场主要由五大企业占据,分别是华润啤酒(0291.HK)、青岛啤酒(168.HK)、百威、燕京及嘉士伯,光就这五家企业就占去92%市场份额,其中百威市占率约两成,位列五强的老三。
大环境不理想,除非百威能抢占别人的市场份额,否则业务大体也跟市场同步。现时百威亚太的延伸市盈率近19倍,龙头的华润啤酒为17倍,青岛啤酒为14倍,似乎百威亚太的估值也并非便宜。
投资银行对百威亚太也有所保留,摩根士丹利指百威在中国啤酒市场的销量逊预期,故将全年的销售预测下调2%。高盛将公司的2024至2026年销售预测,分别下调1%至3%,虽续维持“买入”评级,却将目标价下调8.2%至10.1港元。瑞银亦如是,虽续维持“买入”评级,却将目标价由13.78港元降至11.72港元,降幅近15%。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