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8.HK
Secret of Bosideng’s victory: going high-end

波司登未受零售业冷风影响,中期业绩表现理想,盈收均录得增长

重点:

  • 中期盈利增长超过两成
  • 期内存货及应收账均大幅上升

 

刘智恒

经济疲弱,消费降级,内卷严峻,有“国民第一羽绒”之称的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3998.HK)的中期业绩却表现理想,截至9月底止收入增17.8%至88亿元,股东应占溢利更升23%至近11.3亿元。

波司登能在大吹冷风的零售市场一枝独秀跑赢大市,与公司2018年的一个决定不无关系,是什么?就是“走高档”。

过去中国的服装,总让人感到款式差,质量低,不够档次,与外国品牌不能同日而语,优点仿似只有一个“平”字,除此就啥都没有。

从平民到贵族

随着国人消费力提升,国产服装企业意识到要提高品牌档次,销售羽绒服的波司登也明白,需提升品牌级数,要从基层变身贵族。

波司登的创始人高德康出生于江苏常熟,1976年在家乡组织农民成立缝纫组,当时只有几台缝机,就这样开展服装制造。92年打造自家品牌波司登,逐渐打响名堂,成为内地羽绒一哥。

2007年于香港上市后,高德康想到羽绒服的季节性限制,加上他雄心勃勃要拓展多元化业务,于是大手投资各类服装。几年下来,如意算盘并不能敲响,业务受挫,最终痛定思痛,回归初心专营自己所长的羽绒服。

这次重回羽绒战场的高德康,思前想后,决定要让波司登跻身进贵族之列,于是大手花钱聘用顶流名人如杨幂、易烊千玺、谷爱凌为代言人;又不惜一切要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亮相,什么巴黎,意大利米兰等大展绝不错过,频频出席时装展,是要予人一种感觉,我波司登就等同世界名牌。

光靠摆摆门面并不够,精明的高德康又在设计及科技上痛下功夫﹐什么防晒耐寒、轻身环保等,一大堆听上去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词,总之就让你感到波司登羽绒服高人一等。

终于,波司登又再重生起来。

高德康的高招

有人批评波司登走高档,有点儿高不成低不就。在网上,波司登上万元的产品销售聊聊可数,3,000至5,000元的羽绒服,月销不就几百件,主力销售全在千元以内产品。似乎波司登要追赶加拿大鹅仍遥不可及,相反低价货品上,“鸭鸭”来势汹汹,销售已越追越近。

不过,若如外间批评说得那样不济,过去几年波司登的收入及盈利也不会持续上扬。

批评者不明高德康高明之处,他实在是下了一着好棋。无可否认,万元一件羽绒服远较过去几百块的产品难销售;但要明白,波司登藉此打破过去平价货形像,提升了品牌身价,穿波司登不再只是基层老百姓,而是花得起真金白银的有钱人。

事实波司登高价的羽绒服销售并非理想,然而较低档次的产品却异常火爆,因为消费者看到你这个品牌高档,虽然花不起一万几千买高价货,但低价货品还是买得起,毕竟这件平价羽绒也是波司登出产,穿起来也不会太失礼。

波司登懂得这个营销之道,销量爆升起来,且别忘记,所谓低价品,较过往水平实高3至4成,集团的利润也水涨船高。

财务数据恶化

策略成功无容置疑,但公司的财务数据却让投资者有点忧心。今年三月底止,存货才是32亿元,到九月已上升85%至59.3亿元。期内应收账款也由近15亿元,大增两倍至45.5亿元。

相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急速下滑,三月时还有62亿元,至中期业绩已跌至19.6亿元,短短6个月,现金缩水高达68%。

更影响投资者信心的是,高德康今年七月,以每股4.31港元出售手上4亿股旧股,共套现17亿港元。投资者会问,是否大股东对公司前景有怀疑,又或公司股价在此水平已近见顶。

还有就是消费降级,虽然在中期业绩所见影响不大,但若内地零售市况持续走低,其低档次服饰也难保不受影响,波司登近年将羽绒的平均吊牌价拉升至逾千元水平,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意欲肯定有所保留。

今年十月公司股价见高位后至今已回落逾两成,公布中期业绩翌日更跌近4%,或许正反映投资者对公司的戒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