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9.HK
Helens reboots franchising mode

港股“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去年下半年恢复加盟模式,成功扭亏为盈

重点:

  • 海伦司由2022年亏损16亿元,去年扭亏为盈赚1.6亿元
  • 去年中推出“嗨啤合伙人计划”,重返加盟模式,并且取消门店抽成

    

李世达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是描写唐朝时期江苏扬州夜生活的著名诗句。据称中国最早的夜市,就出现在唐朝中晚期。夜经济的勃兴,自古以来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象征。

自去年初解除疫情管控措施以来,中国夜游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复苏。据去年10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2023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去年1至8月重点监测的363座城市夜间游客规模,平均恢复到2019年的110%;游客月均夜间出游频次为3.27次,夜间出游意愿达95%。

民众有意愿夜游,自然有意愿消费。报告指出,去年1至8月超七成游客夜间消费支出较2019年有所增加。2023年全国夜游市场规模1.57万亿元(2,200亿美元)。在全国各地经营小酒馆生意的海伦司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869.HK)近日发布盈喜,也验证了中国夜经济的复苏。

海伦司主营连锁小酒馆,第一家酒馆于2009年在北京开业,凭借“10元一瓶啤酒”的低价策略,在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2021年在港股上市,成为“港股小酒馆第一股”,随即快速拓展直营门店,相反陆续缩减加盟店数量,目的是要确保对产品、运营、服务、供应链及人才培养等,能达致更有效的监督。

受到疫情冲击,海伦司上市后转盈为亏,直到去年。海伦司公布,2023年预计实现营收11.7亿元至12.2亿元,同比下跌21.8%至25%,股东应占溢利预计为1.6亿元至2.1亿元,而上一年度则亏损超16亿元,公司大幅扭亏为盈。然而盈利表现虽亮眼,营收下滑却也影响公司股价表现,盈喜公布后三个交易日股价累跌约7%,在3.01港元附近徘徊。

恢复加盟 积极瘦身

海伦司成功扭亏,除了归因于疫情解封、门店客流回升外,改变自身经营模式或是脱胎换骨的关键。2023年之前,海伦司小酒馆直营门店数量高速增长,光是2021年就新增了451家直营店,至2022年6月,公司直营店数量已达到846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企图心明显。

不过,大量直营店自然带来沉重的经营压力,何况是疫情期间。2021、2022两年,公司累计亏损达18.3亿元。海伦司于是开始积极“瘦身”,计划重新引入加盟模式,转向平台型公司发展。

至2023年9月20日,公司直营店数量由846家大幅下降至409家。同年6月,海伦司重新恢复加盟模式,推出「嗨啤合伙人计划」,截至目前,“嗨啤合伙人”门店已累计开业180余家,覆盖从一线城市至县级城市共133个城市,并将于2024年加速扩张。

让合伙人赚到钱,是公司推广加盟的策略。原本海伦司对合伙人门店毛利分三级抽成,但自去年12月18日起,公司宣布“取消毛利抽成、门店收益100%归合伙人”的政策,已抽的毛利还将全数返还,并提供装修补贴、首次进货福利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加盟合伙人的经营信心。

对海伦司来说,开酒馆不抽成,不妨碍其真正的生意——酒水供应链。

自有酒饮毛利率近八成

开酒馆赚的本来就是酒水钱,特别是海伦司拥有自有品牌酒水饮料。根据2023年中报,去年上半年海伦司自有产品收入达5.4亿元,占同期总收入7.1亿元的76.3%。自有产品中,“饮料化酒饮”收入达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由2022年同期的37%上升至42.4%。与之相较,同期特许合作收入仅3,896万元,占比5.5%。

海伦司自有品牌瓶装啤酒价格大约都在10元左右,多款调味啤酒受到年轻人欢迎,此外,第三方品牌酒品价格也都在10元至20元左右,与其他酒吧动辄70、80元一杯酒相比,自然更加平易近人。

截至去年6月30日,海伦司自有酒饮毛利3.2亿元,毛利率高达79.4%;带动整体毛利率达到72.3%,按年增加六个百分点。

据海伦司2月底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春节战报”,今年春节期间,150+家合伙人门店营收超过1,500万元,总订单量超过21万单,喝掉啤酒超过65万瓶。其中,36.6%的合伙人门店营收峰值在大年初五(情人节),当日总营收超过520万元。

显然,海伦司自去年下半年起主打“轻资产模式”,努力实现降本增效,追求精细化管理。然而此做法虽提高了盈利,但门店减少却也令收入有所缩水。相信公司会继续深耕加盟市场,主推小型、面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店型,让门店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场景。国泰君安对海伦司维持增持评级,若2023年归母净利达2.1亿,每股盈利为0.16元,市盈率约18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