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HK
This biopharma company has marked out a path to profitability by licensing its drug expertise and antibody platforms to partners such as Pfizer.

从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铂医药依靠的,是多项对外授权合作和抗体技术平台

重点:

  • 和铂医药与跨国药企辉瑞子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对外授权,将获得5,3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 今年上半年,凭借多项对外授权以及提供研发服务,和铂医药的营收同比增长逾48%

 

莫莉

当中国医药创新行业还处在融资寒冬之际,有些企业已经凭出色的业绩走出困局,实现自我造血。上周五,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子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对外授权合作,诺纳生物将获得5,3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不过,消息公布后,和铂医药的股价却大幅跳水,消息公布当日下跌7.3%,下一个交易日继续下挫超过8%。的确,和铂医药从该合作中获得5,300万美元的首付款,在中国药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出海项目中,未算高价交易。同一周内,百利天恒(688506.SH)与百时美施贵宝(BMY.US)达成的一项双抗ADC授权合作,从中获得8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逾80亿美元的总付款。相比之下,和铂医药的合作金额成了“小巫见大巫”。

可是,和铂医药的合作方Seagen是ADC领域的资深玩家,由辉瑞以430亿美元的天价收入麾下。和铂医药能与Seagen达成合作,亦是对其研发能力的肯定。为何市场并不买单,股价不涨反跌呢?或许因为和铂医药的股价提前上涨,已经将利好预兑现。在合作消息公布前,和铂医药在并无任何好消息的情况下,曾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高达25.5%。

和铂医药此次对外授权的,是一款特异性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ADC,Seagen将获得该药物的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临床前数据显示,该药物在体内研究中表现出卓越的药效性和安全性,已经于2023年8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达成合作的诺纳生物,是和铂医药成立于2022年11月的全资子公司,凭借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

诺纳生物成立不久,已有多项合作订单,不仅与mRNA行业新锐莫德纳(MRNA.US)达成合作,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亦与美国Dragonfly Therapeutics、Mythic Therapeutics等企业以及华盛顿大学等诸多全球学术机构签下合作订单。和铂医药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诺纳生物在手的生物合作项目有30多个,其中20多个项目是今年新增。

扭亏为盈

目前,和铂医药手头仍然没有实现商业化的产品,但是境况已比去年好得多。去年下半年,和铂医药不仅将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1093.HK)子公司,亦结束了一款重要产品的III期临床试验,还将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转让给了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6,193万元亏损。

今年上半年,凭借多项对外授权以及提供研发服务,和铂医药实现营收约4,100万美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分子许可费同比增长45.8%至3,950万美元,主要归因于授权及合作协议的预付款及里程碑收入增加;研究服务费及技术许可费,也从上年同期的50万美元增至150万美元。

今年2月,和铂医药与Cullinan Oncology签订授权及合作协议,转让HBM7008在美国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铂医药去年转让的巴托利单抗今年亦有一系列研发进展,今年3月巴托利单抗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III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研究结果公布,6月巴托利单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和铂医药也因此获得里程碑付款。

管线转让也让临床试验投资减少,和铂医药得以“轻装上阵”,研究和开发成本也从去年上半年的8,360万美元,大幅减少至今年同期的2,840万美元。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盈利291万美元,远胜去年上半年的7,308万美元亏损。

不过,对外授权合作后续能否持续为公司带来收入,仍然取决于临床试验的进展结果以及合作方的项目管线调整情况。今年以来,基石药业(2616.HK)、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等多间创新药企的出海项目遭遇“退货”,影响后续收入。和铂医药12月初亦公布,由于巴托利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延期,将撤回巴托利单抗的BLA,预期于2024年上半年重新提交BLA,影响后续销售收入分成。

从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铂医药依靠的是多项对外授权合作和抗体技术平台。但是,和铂医药估值不高,市销率仅1.8倍,同样提供专有技术平台、深耕ADC领域的未盈利药企科伦博泰(6990.HK)当前的市销率却高达9.4倍。随着和铂医药合作项目的逐步推进,公司有望持续获得收入,或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沙中国第三季净收益按年升1.5%

博企金沙中国有限公司(1928.HK)周四公布第三季财务情况,净收入按年上升1.5%至2.72亿美元,经调整物业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6.01亿美元,按年上升2.7%。 公司母企LVS主席兼行政总裁罗伯特·戈德斯坦表示:"我们财政实力及领先同业的现金流量,继续支持公司在澳门及新加坡两地的投资及资本开支项目。" 澳门威尼斯人期内娱乐场的净收益,按年下跌2%至5.43亿美元;澳门巴黎人跌13.8%至1.63亿美元,澳门金沙跌9.6%至6,600万美元;澳门百利宫更跌27%至1.32亿美元。旗下各娱乐场中,只有澳门伦敦人上升55%至5.25亿美元。金沙在澳门的酒店入住率跟去年同期相若,平均超过95%。 金沙中国周四开盘升1.1%报18.63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跌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TD Coffee

从提神到品味:中国即饮咖啡进入高质量竞争时代

中国即饮咖啡市场高速成长,从提神饮品演变为生活方式象征    头豹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即饮咖啡市场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在便利店、商超和电商渠道推动下,即饮咖啡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随手饮”,从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表达。品牌纷纷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导向。 同时,精品化趋势加速渗透,产品从单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铁、燕麦奶等细分品类,包装设计更具质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化的需求。中国即饮咖啡市场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即饮咖啡是可直接购买并饮用的预制咖啡饮料,与速溶与现磨并列为三大类别。其市场的迅速成长反映出消费者行为的深刻转变——从社交饮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号,折射出中国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即饮咖啡零售收入从2020年的120亿元增至2024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高于饮料行业整体增速。线上销售成为主动能,占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费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场 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咖啡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10%,带货品牌和带货商品数量分别增长142.9%和380.3%。直播电商降低尝鲜门槛,即时零售提升便利度,内容电商场景化营销激发需求,形成强劲的线上爆发力。 在竞争格局上,中国即饮咖啡正处于高速增长与激烈变革期,从国际品牌主导转向本土与国际多元混战。第一梯队为雀巢(NESN.ZU)与星巴克(SBUX.US),合计占市场六成;第二梯队包括农夫山泉(9633.HK)、统一(0220.HK)、可口可乐(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产品,以健康与性价比策略突围;新锐品牌则凭创新产品和数字营销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现明显分化。国际品牌依赖商超与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积极布局电商与会员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装在线上销量占比超六成,农夫山泉则深耕山姆会员店,反映消费场景的重构。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为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即饮咖啡品牌纷纷加码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满足细分需求的专业化产品。该类精准营养策略不仅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还创造了与传统现磨咖啡的差异化卖点。 地域风味定制化体现了即饮咖啡本土化的深度发展。品牌结合区域饮食偏好开发特色口味,如云南小粒咖啡与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冻梨咖啡等小众风味,使产品成为情感联结的载体。预计未来,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饮咖啡产品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包装形态与技术革新不断突破即饮咖啡体验边界。传统瓶装、罐装之外,咖啡粉、咖啡胶囊、咖啡浓缩液等多种形态竞相涌现。 无糖/低糖产品也已从市场差异化选项变为基础标配。叮咚买菜平台数据显示,87%的大瓶装咖啡销售来自无糖版本,三年前仅为50%左右。健康标配化趋势正在重塑整个即饮咖啡市场的基本格局,迫使传统甜味奶咖产品转型退出主流市场。 成分与配方创新反映即饮咖啡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趋势。品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咖啡+糖+奶基础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维,强调豆种来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艺。同时,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学化,使用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甜味剂、添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在健康化与精品化双轮驱动下,即饮咖啡市场正迈向高品质竞争阶段,品牌唯有兼顾健康属性与品质体验方能脱颖而出。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老铺黄金折让4.5%配股筹27亿港元 用于增加黄金储备

珠宝零售商老铺黄金股份有限公司(6181.HK)周三公布,以每股732.49港元配售约371.18万股新H股,较前一日收市价767港元折让约4.5%,预期净筹27.07亿港元。此次配股占扩大后H股及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2.59%及约2.1%。 公司表示,筹资所得七成将用于增加黄金存货储备,以应对圣诞、元旦及春节等销售旺季;一成用于门店拓展及现有门店优化与扩建;余下两成则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包括人才引进与营运支出。 老铺黄金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251%至123.5亿元,期内利润同比增285.8%至22.67亿元。公司曾于5月配股筹资约26.98亿港元,截至9月底结余约1,000万港元。 公司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707.5港元,跌7.7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kala does payments

力谋破局的拉卡拉 申港上市集资拓海外

这家支付服务提供商计划上市集资扩大海外业务,寄扭转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局面 重点: 谋求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外拓展增长空间,深交所上市公司拉卡拉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为抵消本土市场营收及利润下滑的影响,这家支付领域公司正寻求新增长引擎   梁武仁 出海已成中国企业的重要命题。此类行动能否成功虽当别论,毕竟中国企业不仅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在陌生的海外市场难免碰到当地及全球老牌竞争对手。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正加入这一行列,拟通过赴港上市为海外扩张募集资金,提升国际声誉。在上周五提交的上市申请文件中,这家公司旗帜鲜明地表明,此次募资核心目标是构筑全球化布局。 拉卡拉谋划宏大的国际化扩张计划并非孤例。伴随中国经济承压,后疫情时代下,从制造业到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众多企业正加速出海,以提振疲软增长。不过,海外扩张知易行难,需长期投入且耗资不菲,拉卡拉赴港募资之举正源于此。 拉卡拉表示,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香港设有子公司;这些海外业务实际创收不多,甚至还未产生收入。公司坦言因海外营收规模过小,无法在财报中进行区域细分披露。 然而,拉卡拉坚信局面可以扭转,寄望作为港股主力的国际投资者能理解其全球化愿景,并注资助其实现目标。 公司给出初步出海路线图,称将优先运用上市资金重点开拓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美洲及欧洲市场;实现在所有核心经济区域的战略布局。具体举措包含牌照申请、组建本土团队、设立新办事处及展开全域营销推广。 此外,拉卡拉计划强化技术实力,开发全球化产品;同时,物色有助于国际业务发展的并购机会。 作为中国元老级支付企业,拉卡拉在国内缺乏支付宝、微信及银联的知名度与规模效应。去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约3%至57.5亿元人民币(约合8.0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颓势加剧,营收同比再降11%至26.5亿元,业绩表现凸显其本土市场困局。 盈利持续承压 盈利能力弱化对拉卡拉构成同等严峻挑战。公司毛利率在半年间,从去年同期的33%大幅收窄至约25%。毛利率恶化因向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的佣金费率不断上升,即通过渠道合作伙伴向商户推广POS终端设备支付的佣金占营收比例持续攀升。 今年上半年,拉卡拉的佣金费用同比降幅不足1%,远低于其同期10%的营收跌幅。差距如此 悬殊,原因或在于市场竞争白热化,迫使公司让利渠道合作伙伴,以牺牲利润空间换取合作。此类情形将导致盈利恶化及营收下滑的双重打击。 由此引发盈利持续滑坡,2023年以来公司利润连年下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减41%,从去年同期的4.2亿元缩水至2.48亿元(约合3,500万美元)。 拉卡拉将海外扩张视为重振盈利增长的押注,同步推进的还包括,加强依托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向商户提供超越支付范畴的综合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 这类“端到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当前营收贡献微乎其微,其主要收入仍源于银行卡及二维码支付手续费。但公司在其赴港上市文件中,大篇幅强调此类产品在全球各主要区域的增长潜力,似乎有意将其打造为海外扩张的核心支柱。 拉卡拉援引第三方研究指出,作为中企热门目的地的东南亚国家,其端对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由2025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15%,高于中国市场的10%。日本前景更为可观,年增长率预测值达18%。 自2005年作为支付服务先驱诞生至今二十载,拉卡拉正寻求破局。公司由现任董事长孙陶然和小米创始人雷军联合创立,并获联想母公司联想控股注资。 早年,拉卡拉借2002年银联成立推动的信用卡普及浪潮实现扩张,2008年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后迎来高光时刻,支付宝用户可通过遍布全国便利店的POS机进行账户充值,此项业务成为重要创收来源。2011年,公司跻身首批获颁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 怎料,智能设备兴起导致支付宝、微信主导的移动支付全面冲击POS终端。公司曾推出手机音频插孔信用卡读卡器应对,产品高开低走后,数次转型失利,以致到今天仍深度依赖银行卡交易手续费。 自2019年登陆深交所以来,拉卡拉股价缩水逾四分之一,但估值仍具相对优势,其市销率(P/S)达3.5倍,高于同样布局海外的国内竞争对手移卡(9923.HK)的1.2倍,也优于全球巨头PayPal(PYPL)的2.1倍。 为恢复营收及利润的增长,国际扩张似乎是拉卡拉迈出的重要一步,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不确定,赴港上市无疑成为破局之路的重要起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