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HK
Lee Shau-kee lent Henderson Land HK$60 billion

恒基地产近年锐意在核心商业区大展拳脚,大股东李兆基通过股东贷款,借出600亿资金,希望成就集团的雄图伟愿

重点

  • 截至今年6月底,恒地净借贷779亿元,净负债比率只有24%
  • 李兆基借出的股东贷款,恒地无需抵押亦没有偿还期限

 

刘智恒

近期多家内地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债务临门,个别公司更要在旗下物管公司上动脑筋,调动资金应急。相对内地,香港发展商虽然未至于陷入绝境,但亦面对颇大压力。

面对高息压力,香港四大地产发展商之一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0012.HK)大股东李兆基家族,就选择在自己的钱包掏钱,真金白银拿出高逾600亿港元(549亿元),贷款予上市公司。在芸芸本地上市企业中,能获大股东慷慨借出巨额资金的公司,几乎绝无仅有。

早前公布中期业绩的恒基地产,净利润接近60亿港元,按年上升近两成半,每股派息维持0.5港元,净借贷近779亿港元,净负债比率只有24%。在楼市不景及息口高企环境下,能派出这一份业绩也算是交足功课。

股东贷款没期限

亮丽成绩背后,全因大股东李兆基家族为上市公司作出相当支持,根据中报的财务状况表内显示,同母系附属公司借款达600亿港元,该笔股东贷款更属无抵押及无固定还款期。至于利息方面,虽然恒地没披露,但据中报显示的中期融资成本为3.79%看,息率肯定是在偏低水平,否则是需要通过独立股东会议通过。

对于恒地来说,中期净负债比率能在24%,毫无疑问是得益于该笔庞大贷款,否则比率将升至近43%,虽然也不是什么危险水平,但能有较低的比率,就显得公司财务状况更健康。

另外,以低息获大股东借款,面对近年息口不断上升,就不用担心令上市公司百上加斤,在资金调动上更灵活,也减少向股东派息的影响。

而且,贷款是没有年限,对上市公司十分有利,省却上市公司要为借贷做再融资的工作及时间。加上是无须抵押,上市公司的压力大大减轻。

借款用在哪里

李兆基能借出天价贷款,究竟用意为何?我们再看看中报表述:“垫款是用作集团偿还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作为收购土地产生的银行借款。”翻查资料,恒地当年度作出惊人收购,斥资508亿港元,投得中环海滨3号地皮。

事实上,要成为中环地王,是多位发展商心中的宏愿。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亚洲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中环则是香港商业中心,区内物业寸土寸金,而且供应稀缺,即使有钱也未必能购入优质商厦。

回归以前,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英政府对自己国家的企业当然照顾有加,英资的怡和洋行(JAR.LSE, J36.SG)在香港开埠以来,透过旗下的置地控股(HKLD.LES, H78.SGX)不断在中环买地建楼,经历多年发展,中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参天巨厦,大部分是置地或同系公司的物业。包括交易广场一至三期、怡和大厦、遮打大厦、太子大厦及文华酒店等,总楼面面积45万平方米(484万平方呎),更透过行人天桥,将所有物业连结起来,俨然如一个商业王国。

七年之约

其他发展商或企业,纵然有资金,想在中环建立桥头堡也不容易,因为区内根本没土地可供发展。但华资大亨又怎甘心屈居老外膝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及郭得胜等几大华资富豪牵头,在市场不断收购当年仍在港上市的置地股票,计划联手鲸吞置地。原先进展顺利,岂料置地命不该绝,87年股灾爆发,华资地产商大失预算,最终双方谈判,由置地买回华资地产商手上的置地股票,华资地产商则承诺,七年内不再狙击置地,双方达成协议,地产商鸣金收兵。

经此一役,置地提高警觉,加上香港经济及政治发展物换星移,怡和系公司悉数迁离香港,中环地王之争暂偃息旗鼓。然而随着中环填海,个别实力日益扩大的本港地产商,对中环土地虎视眈眈,首先是机场铁路发展,中环填出一片土地,新鸿基地产(0016.HK)及恒地眼见机不可失,联手投得地皮,并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其中第二期大楼,与对岸的环球贸易广场互相辉影,构成维港门廊。

亦因填海造地,为其它财团提供落户中环的机会,原本新鸿基地产实力雄厚,可惜因三兄弟的争拗,内耗令公司元气大伤,大量人才离去,公司经此巨变,在发展上也变得审慎。恒地对于中环的发展念念不忘,几年前以近233亿港元投得金钟美利道2号商业地,将建成The Henderson。3年前政府推中环填海而来的海滨3号地皮,恒地更不惜一掷万金,斥资508亿港元成功中标。

恒地在中环及金钟的项目面积,加起来约350万平方英尺,虽未足与置地分庭抗礼,但已将距离拉近至只差一百万平方英尺。不过,虽赢得地王归,但当年出价过于勇进,付出沉重代价,海滨3号的成交较第二高标价高出37%,加上近两年全球经济走弱,中环商厦价值及租金受到影响。然而,在大股东全力支持下,恒地面对压力大大纾缓,倘若趁市况回落而续吸纳土地或收购项目,要成为明日的中环霸主,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周杰伦进驻抖音 巨星传奇股价暴涨

短影音平台抖音周三宣布,华语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正式开设名为“周同学”的官方帐号,引爆市场话题。由其亲属控股、在中国大陆经营周杰伦IP的香港上市公司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6683.HK),周三股价暴涨94.37%,收报12.44港元,公司市值突破100亿港元(12.74亿美元)。 据财新报道,周杰伦帐号在未发布任何影片下,短短10分钟粉丝即从16万激增至45万,半小时内突破百万,至周四已突破千万。市场传言,周杰伦签约费高达九位数人民币,抖音官方则予以否认,称为谣言。 巨星传奇成立于2017年。由周杰伦母亲叶惠美及经纪人等亲友创立,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于2023年在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新零售与IP运营。2024年,公司总收入5.84亿元(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5.024万元,同比增长21%。总收入中,来自以“魔胴咖啡”为主的零售消费品收入约占45%,与IP、内容授权有关的收入约占5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龙光21笔境内债重组获通过

房地产开发商龙光集团有限公司(3380.HK)周三公布,21笔境内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的重组方案,已全部获相关债券持有人通过,并提供包括全额转换特定资产、资产抵债、现金回购、股票等重组方案选项。 龙光下一步将根据债券持有人会议的相关约定,就债券持有人选择的重组方案进行安排。 根据公司2024年业绩,集团的总负债为1877.8亿元,总资产为2125.9亿元,持有的现金为86.5亿元。 周四开市龙光股价升4.4%报0.95港元,过去一年股价已从高位下调4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荣昌生物公布42亿美元BD合作 为何市场不买单?

以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 重点: 荣昌的首付款仅有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 荣昌生物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莫莉 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核心管线完成对外授权(BD)实现“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为为授权交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现金收入,也能为管线在海外的研发推进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场期待已久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获批产品泰它西普的授权交易终于靴子落地时,却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A股和H股在消息公布当天分别重挫18.36%和11.71%,这背后究竟有何争议? 根据公告披露,荣昌生物将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予美国生物医药公司Vor Bio(VOR.US),从这笔交易中,荣昌生物获得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价值8,000万美元、可认购Vor Bio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约占Vor Bio总发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净销售提成。 以42.3亿美元的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与Vor Bio的这项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无论从现实获益还是交易对手行业地位来看,这笔交易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这或许为市场的悲观情绪提供了解释。 从首付款比例来看,荣昌仅拿到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相比之下,三生制药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的合作中,三生获得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60.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首付款占比为20.6%。虽然荣昌以价值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替代传统首付,但是这是“以产品换股权”的高风险策略。 其次,此番股价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兑现的涨幅。在交易公布两周前,荣昌生物曾在公众号上高调宣称,多位跨国医药公司的商务拓展经理主动与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国际合作、技术授权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与医药巨头联手,刺激港股股价单日暴涨20%。 然而,最终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却只是一家“壳公司”,合作方的资质与市场预期有着巨大落差。据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终止了所有临床项目且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现金储备仅有5,004.7万美元,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面临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尽管与荣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布完成私募股权融资(“PIPE”)达成证券购买协议,预计在扣除费用之前总融资收益约为1.75亿美元,但是以Vor Bio当前的资金实力,为泰它西普推进海外研发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后期管线出海不易? 与三生制药等管线处于早期阶段的高价BD交易不同,荣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成熟药物。​在中国市场,泰它西普已获批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重磅产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销售额高达9.7亿元,同比增加88%,为荣昌生物贡献56.3%的营收。 作为一款具有研发确定性的产品,泰它西普若采用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价颇高。此外,荣昌生物已积极推进泰它西普的海外临床研究,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和重症肌无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均已获FDA批准并开始受试者入组,这意味着,如果荣昌生物将海外权益全数转让,将会期望更高的回报,而大型跨国药企往往权衡商业化投入与预期收益,双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荣昌生物选择以低现金模式与Vor Bio合作,通过换取后者23%股权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发,同时依托Vor Bio引入的私募资本共担风险。若药物成功出海,股权价值将带动荣昌实现双向受益,但同时也将需承担Vor Bio的生存风险。 荣昌生物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曾连续3日下跌,但随后3日不断反弹,截至7月4日股价已经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当前荣昌生物的市销率约为20倍,远高于三生制药的市销率6倍,这意味着市场已经给荣昌生物较高的溢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荣昌生物账面现金仅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峰岹科技上市首日大涨

芯片制造商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304.HK; 688279.SH)股票周三正式挂牌,首日大涨16%,收市报139.8港元。峰岹科技通过上市集资22.6亿港元,首个交易日收盘市值达152亿港元。 香港的公开发售获得137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逾7倍。每股发行价120.5港元,共发行1,870万股股票。此次港股上市与其科创板现有上市地位形成互补。 公司专注于无刷直流(BLDC)电机控制及驱动芯片领域,此类芯片通过电磁力驱动,与传统电机存在技术差异。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6%至6亿元(折合8,400万美元),利润增长27%至2.22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